配圖來自Canva
時隔200多天,內地電影票房大盤終於有了突破。內地電影院復工率已經接近87%,復工影城超過九千家,市場的秩序正在逐漸恢復。
作為疫情之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片,《八佰》一直備受期待,自點映以來,《八佰》的票房一路走高。目前,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八佰》票房已經超過12億,而這份成績也使得它被業內人士稱為拯救電影市場之作。
從電影本身出發,《八佰》有資格被稱為一部「商業巨製」。它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四行倉庫的保衛戰,這是個背水一戰的故事。
同時,《八佰》也是它的出品方華誼兄弟(以下簡稱華誼)的背水一戰,它的上映承載著華誼的諸多期望,因為華誼已經等不及了。
華誼的焦慮
作為中國影業第一股的華誼,自2009年在創業板上市後,曾有一段長達4年的高光時刻。在這四年時間內,華誼的歸母淨利潤從8400萬到6.65億元,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更是高達172%。
在取得市場的認可後,華誼有點飄了。在接下來的幾年華誼一直在斥資收購公司和拓展新業務。與此同時,業內的一些新公司卻走上了另一條路。
2012年歡喜傳媒成立,作為將導演發展為股東的新型影視公司,歡喜傳媒不但把導演與公司的長遠利益緊密結合,並且手中掌握著多名優秀導演的原創作品,這無疑給同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面對這一切,華誼並沒有做好對抗準備。
同年,被華誼給予厚望的兩部影片相繼失利後,華誼的下坡路並沒有停止。2018年,在華誼上市10周年時,又因「陰陽合同」受到牽連,迎來股市首虧。2019年近40億元虧損,華誼虧掉了上市以來的利潤總和。
長時間的虧損和自身業務的不理想,華誼面臨著極大的現金流壓力,這也讓華誼充滿了焦慮。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響,全國影業都陷入了低迷。根據華誼2020年Q1財報顯示,華誼營收再次同比下降61.38%,虧損1.43億元。
巔峰時刻,華誼市值一路逼近800億元。而如今的華誼卻早已沒有當年的風光,一路下坡。按照最新的《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接連幾年虧損下的華誼有可能會面臨退市風險。
在行業巨虧,自身危機環伺的情況下,華誼急需一棵救命稻草來穩住局面。而《八佰》的提檔,無疑給華誼打了一劑強心針。
押注八佰
《八佰》不僅僅是四行倉庫的保衛戰,也是華誼的保衛戰。對於從上市後就不順的華誼來說,《八佰》無疑承擔著讓華誼「扭虧為盈」的重任。
危與機從來都是並存的。在影業頭部不斷觀望的情況下,《八佰》挺身而出,成為了影院重開後的第一部大製作新片。雖然承擔了很大的風險,但同時也獲得了更大的機遇。
相應地,《八佰》也獲得了一個相當特殊的利益:競爭壓力小。十一檔前除了9月4日由諾蘭執導的《信條》有可能會給《八佰》帶來壓力外,其餘定檔的經典復映片和小體量國產片很難與其匹敵。
此外,在《八佰》上映之前,華誼還有兩個特別的操作。
其一是用大規模的點映來試探市場。8月14日點映首日就共計有7000場次,後續還增加了8月17日至8月20日四天點映時間。單日點映場次從1萬場增設至4萬場,四天點映票房均超過5000萬元,位列單日票房冠軍。
其二是發行模式與眾不同。即向部分影院推出保底發行制度,影院上映《八佰》前需先交納保底金額,超出保底票房的部分,才按照院線分帳發行方式進行正常結算。
華誼為該片投入巨大,又在影院還未全面復甦時率先上映,風險的確很大,而之所以採用點映和保底發行,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票房,讓資金儘快回流。畢竟,華誼對《八佰》寄予了厚望。
同樣的,《八佰》並沒有讓華誼失望。在點映票房創新高,公映6天票房超12億後,各大專業數據平臺也在紛紛預測《八佰》的最終票房,拓普數據預測的最終票房為25億元,而貓眼專業版預測則是23.7億元。
可是無論最終票房是多少,僅照目前的數據來講,作為一部商業片,《八佰》無疑已經取得了成功。而對於華誼來說,似乎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華誼也想靠爆款重生
從《八佰》定檔至今,作為發行方的華誼股價接連上漲。自8月2日宣布定檔後,第二天華誼股價開盤漲停,8月21日華誼的股票再次漲停。據投資界統計,截至8月21日收盤華誼漲幅高達42.5%,市值大漲56億。
另外,從影片呈現出來的熱度和行業預期來看,雖然在排片、排座尚有限制的情況下,《八佰》也有很大的機會成為爆款。
去年《哪吒》的票房直接突破50億,不但成為年度爆款,也令背後的出品方光線傳媒走出低谷。如今,華誼也指望著《八佰》逆天改命。然而《八佰》有機會複製《哪吒》的成功,讓華誼就此翻身嗎?
《八佰》能不能讓華誼翻身還未曾可知,而且具體來看,華誼想要僅僅依靠爆款翻身,還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爆款打造成本太大。隨著人們對內容的愈加重視,打造一個爆款電影無疑要在時間、內容、資金、後期打磨上耗費巨大。
比如《八佰》歷經10年準備,4年製作,耗資5.5億元,超30位一線影星參演,導演管虎為此專門建了一座城。這是一出生便帶著巨額投資,高製作水準的戰爭電影,
其次,爆款的機率太小。出品方並不能保證每部作品都成為爆款,而單靠一部爆款電影去承載全年的業績顯然押注過大。在過度依賴爆款電影的情況下,一旦預想中的爆款出現意外,就會讓電影公司損失慘重。
如今,華誼需要的不是僅僅是一部爆款,而是持續不斷的高口碑、高水平的優質影片。《八佰》只是華誼重生路上的一個探路燈,想要真正獲得自救,華誼需要要做的還有很多。
華誼的下半場
年初,華誼創始人王中軍在媒體採訪中直言「2020年,華誼不會再虧了,這是對董事長和整個團隊最核心的一個指標,一定要扭虧為盈,這是必打的一場硬仗。」而現在2020年已經過去大半,在剩下的五個月裡,華誼想要絕處逢生,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從華誼2020年Q1財報中可以看出,為了扭虧為盈,華誼正在著力於多個領域。
從影視層面來講,華誼將繼續深耕影視業務,持續產出高質量的優秀影視作品。影視項目始終是支撐起影視公司發展的中流砥柱,影視作品的優質程度也決定了一家影視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華誼暫存的作品來看,下半年還是有許多熱門題材的影視作品上映。除了影視作品,華誼還極力打造網劇,力求在網絡劇市場也分一杯羹。
同時,華誼也將觸角延展到其他方面。通過輕資產、重品牌、強運營的業務邏輯,為優質影視 IP 和優秀文化建立下沉渠道和持續變現能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品質的文旅融合業態。
而在人才儲備方面,華誼將目光聚焦一些演員或者文藝工作者身上。未來繼續提高公司服務的專業水平,吸引具有特點和潛力的藝人加入。籤約的藝人類型呈現多樣性,覆蓋影視、網絡、音樂、時尚等多領域。
另外,華誼旗下的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業務重點從項目開拓轉向深耕運營,將品牌授權和實景娛樂業務進入開發運營雙線並行的發展階段。
但是,華誼自身缺乏IP屬性鮮明的系列作品,多以單體電影作品為主,影響力和熱度的保質期有限。而落實在實景娛樂項目上,便導致華誼的項目吸引力遠遜色於其他以影視IP為核心內容的電影公司,能取得的效果也會大大降低。
不難看出,華誼的確在實現盈利的路上不斷發力,而《八佰》的熱映也讓華誼無論是在公司經營狀況還是資本估值上,都有了一絲喘息之機。
但在華誼發力的同時,各大影視行業龍頭也已準備充足,蓄勢待發,力求在後疫情階段加速企業回暖。隨著《奪冠》、《姜子牙》的接連定檔,華誼想要在五個月之內盈利,未來還有一場硬仗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