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的核心事件深刻,是有關國家與報業之間的鬥爭;語言辛辣,總能戳中所有人的心;寬度也很廣泛,它在事件的背後展現了職業媒體人與利益誘惑的鬥爭,是要上位,還是要職業道德?;大眾顯然是愚昧的,這就更體現了媒體的重要性;這部劇甚至揭露了紙媒最後的走向,走向free,但深度化報導需要付費,我相信選擇付費的群體也更理性與包容,可以給予傳統媒體更高的自由性。
但當然,這一切的都是在社會性質與我國不同的前提下得以生存。在中國,新聞報紙遵從黨性選擇,所有的記者學習的媒介素養之中都學過這一條,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有職業操守的記者,那麼就得遵守不可報導與國家政治利益相反的任何文章,so,沒有「諧振」事件的存在。但我們都知道,它是存在的。
排除這部分與我國國情不符的新聞內容之外,這部劇的一二兩集言簡意賅,很多簡短的對話裡卻對我們有了很深的教育警示意義,作為一個將來可能成為記者的我來說,是可以做做筆記的:
第一集:
1.新聞與娛樂報導八卦期刊具有很大的不同點,不要將30多年前,甚至更久遠的事件進行詳細報導,哪怕主人公位高權重,重要的是要權衡新聞主人公現在對社會的價值。陳年舊事如果對於當下生活沒有任何警示意義,那麼可以放棄。
2.不要斷章取義,在採訪不完全的角度下進行報導,這樣娛樂大眾的後果是對更多的人產生心理壓力,負面報導的態度應該是嚴謹與批判,不應該娛樂化。
3.報導時注意措辭,任何截選摘抄的話,尤其是涉及正直或國家領導人的發言務必一字不錯。
4.保持探索精神,揭露邪惡。
5.在一天的報紙中不該全部是醜聞娛樂性的新聞,儘量要以正面報導,良性事件為主,不該過多的傳達消極態度。
第二集:
1.人們買報紙是為了得到真像,而報紙為了盈利而植入廣告,是躲在了商業公司的陰影下,隨意或大量的在報紙中植入廣告,會失去讀者的尊重與信任。
2.當進行案件人物採訪時,可以採取兩種方法,第一種,尋找契機接近讓被採訪者放鬆警惕對你透露一些線索。第二種,自己做好功課直抓事件中心主動出擊。這兩種採訪方式適用人群不同。
3.我們正在,並且有權利監督著社會各方面。
4.除非百分之百確認,否則我們不能報導。
第四集:
1.記者在權勢面前顯得很渺小,我們要學會接受。
最後其實我個人認為有點爛尾,理想主義的隕落其實讓我有點不堪忍受,黑人小哥的再次的抄襲得到認可,而真正發聲的人卻遭遇炮轟。
第二季可能會不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