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舟駢集 鄭山麓
通州的潞河歷史悠久,秦代稱「沽水」,西漢因設潞縣(今通州)而改名「潞水」,基本沿用至遼金,元代更名為「白河」,明代與潮河合稱「潮白河」「漕河」,因承擔漕運功能,明英宗賜名「通濟河」,清雍正年間定名「北運河」。這與雍正帝的弟弟怡親王允祥有關,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諭旨命怡親王允祥統管京東水利與直隸北各河道的治理事務,其中就包括通州城東的運河(俗稱「通流河」)和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潞河。
北運河通漕始於金代,歷經元、明、清三代,河通京城,為漕運樞紐河道。因水土流失嚴重,北運河時常淤積,成為歷朝治理要務。雍正帝是清代最重視水利和漕運的皇帝之一,雍正三年八月(1725)京畿發生水患,影響漕運,雍正即命允祥前去查勘。在當時,諭派尊貴的親王前去查勘,是極罕見的現象——明代的王必須「之國」去外地封藩,不準進京;清代的王正相反,王府皆在京內,除非徵戰典祭等特命,無故不得出京,此舉是為抑制近支皇族危及皇權。
為什麼允祥能夠得到雍正帝的信任?他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比雍正小八歲,得康熙帝栽培,康熙三十七年(1698)後,凡巡幸多命他隨從。單憑「金枝玉葉」是不行的,康熙多子,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在爭奪皇位的血雨腥風中,允祥堅決站在四哥一邊,這使雍正帝對他禮遇有加,寵信不衰,登基即位後便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將財權交給他,讓他整頓戶部三庫。允祥在整頓戶部三庫期間革除「加色」「加平」等陋弊,增設三庫主事和庫大使加強管理,收效甚佳,三個月後正式諭命總理戶部事務。後來,允祥開始總理各種事務,如宗人府、圓明園八旗兵丁、四譯館、漢軍侍衛、轉遞奏摺、西北兩路軍機等,連江寧織造曹家被抄家等一些小事也要由他親自看管。大概是由於太過操勞,雍正八年(1730)允祥因病逝世,年僅四十四歲。在清代的親王中,允祥的才質是很罕見的,他愛讀書,直率、謙遜且廉潔,「清潔之操,一塵不染」。雍正帝對他的評語「處處妥貼」「夙夜匪懈」「一舉未嘗放逸,一語未嘗宣漏」,該不是虛譽,他逝後的諡號「賢」,也是實至名歸。
允祥受命治理京畿水利、運河,《清史稿》本傳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錄入他給雍正帝上疏的內容,詳細敘述治理過程,條理清晰,對研究京畿水利及漕運河道疏浚有史料價值:
直隸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皆匯於天津大直沽入海,衛河與汶河合流東下。滄、景以下,春多淺阻,伏秋暴漲,不免潰溢。請將滄州磚河、青縣興濟河故道疏濬,築減水壩,以瀉衛河之漲;並於白塘口入海處開直河,使磚河、興濟河同歸白塘出海;又濬東、西二澱,多開引河,使脈絡相通,溝澮四達;仍疏趙北、苑家二口以防衝決。子牙河為滹沱及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夾河、月河同趨於澱,宜開決分注,緩其奔放之勢。永定河故道已湮,應自柳義口引之稍北,繞王慶坨東北入澱,至三角澱,為眾水所歸,應逐年疏濬,使濁水不能為患。又請於京東灤、薊、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諸州縣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
之所以不嫌冗長引用,是因為可以從上文中看出水道地理的變化,其工程規劃之縝密、牽扯麵之廣雜、工程量之浩大,令人讚嘆。況且這還是先期工程——雍正四年二月(1726),允祥又主持分諸河道為四部分:南運河與子牙河等由天津道管轄,京南諸河由清河道管轄,永定河由永定道管轄,北運河升格,撤分司由通永道管轄。另分設京東、京西水利營田使,「浚畿甸河渠,闢荒地數千裡,募民耕種,期年而有收」,不僅有利於民生,還涵養了漕河水系。同年三月至五月,還有「京東水利」「畿輔西南水利」兩項工程,可惜史無詳載,只留下「皆下部議行」五個字;所謂「部」,應該是「六部」之一的工部。清代與水利河道漕運有關的機構有三個:漕運總督衙門、河道總督衙門和工部都水清吏司,簡言之,漕運總督負責運糧事宜,河道總督負責河道管理,工部都水清吏司負責疏浚河道,分一年一次的「歲浚」與六年一次的「大浚」(工部另設值年河道溝渠處,專門負責京城的河道溝渠)。看來京東和西南兩項水利工程,也是由允祥統管工部實施了。可見允祥是水利工程方面的專家,為保障漕運暢通貢獻良多。
但允祥是如何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的?未見史書記載。允祥大概在青年時代就關注國計民生,他對前人的水利著作,如康熙年間治河名臣的水利工程著述《治河方略》(靳輔著)、《河防疏略》(朱之錫撰)等,很可能有所研讀;其二,他曾隨父親康熙帝巡幸各地,康熙帝重視黃河治理,六次「南巡」中前三次實為調查水災,允祥耳濡目染,必然實地留心過大川河道的形勢;其三,康熙年間出了不少治河名臣,其中靳輔繼承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法,開中運河,使黃河、運河分離,治理黃河成效顯著。允祥有可能受到靳輔「引河分離法」的啟發,將其運用到具體實踐之中。雍正帝是一個挑剔且苛刻的人,派允祥去統管水利,應不會無的放矢,肯定是心中有數。
《清史稿》中允祥傳的作者,應該是一個很懂水利的人,否則他不會不惜篇幅記載允祥治河的過程。允祥是雍正朝四位總理事務王大臣中的領銜者,整頓戶部三庫、參與西北兩路軍機等亦為軍國要事,雍正七年(1729)軍機處成立後他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但作者在傳中對這些履歷都一筆帶過,只突出允祥在水利方面的事跡,可見他對允祥治河的欣賞。嘉慶年間,北運河張家灣段多次淤塞,不得已於東側近十裡處開挖新的河道以通漕運,此時距允祥的疏浚工程已過去近八十年,仍不乏對允祥治河思路的延續。
允祥病逝後,雍正帝特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但他之後襲爵的幾代兒孫均無才質。至十九世紀初,出了一個聲勢煊赫的載垣襲爵,成為道光、鹹豐兩朝的顧命大臣。載垣於朝政大事方面並無主見,雖然位列鹹豐顧命八大臣之首,但凡事皆聽命於肅順,後慈禧和恭親王聯手發動政變,將載垣奪爵賜死。
據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載:「怡親王府在煤渣胡同,今為賢良祠,新府在朝陽門北小街。」而允祥墓位於河北淶水縣城北水東村,抗戰期間曾被日偽佔據,後遭拆毀。經過已故的馮其利先生的實地調查,仍存牌樓、華表、神道碑、石橋等遺物(《清代王爺墳》),已經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妥善修葺與保護。一個對京東水利漕運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能留下這樣一處遺蹟供世人憑弔,也算是幸事吧?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朱小平
編輯:李拓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