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竟是北京河道治理的專家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萬舟駢集 鄭山麓

通州的潞河歷史悠久,秦代稱「沽水」,西漢因設潞縣(今通州)而改名「潞水」,基本沿用至遼金,元代更名為「白河」,明代與潮河合稱「潮白河」「漕河」,因承擔漕運功能,明英宗賜名「通濟河」,清雍正年間定名「北運河」。這與雍正帝的弟弟怡親王允祥有關,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諭旨命怡親王允祥統管京東水利與直隸北各河道的治理事務,其中就包括通州城東的運河(俗稱「通流河」)和京杭大運河北端的潞河。

北運河通漕始於金代,歷經元、明、清三代,河通京城,為漕運樞紐河道。因水土流失嚴重,北運河時常淤積,成為歷朝治理要務。雍正帝是清代最重視水利和漕運的皇帝之一,雍正三年八月(1725)京畿發生水患,影響漕運,雍正即命允祥前去查勘。在當時,諭派尊貴的親王前去查勘,是極罕見的現象——明代的王必須「之國」去外地封藩,不準進京;清代的王正相反,王府皆在京內,除非徵戰典祭等特命,無故不得出京,此舉是為抑制近支皇族危及皇權。

為什麼允祥能夠得到雍正帝的信任?他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比雍正小八歲,得康熙帝栽培,康熙三十七年(1698)後,凡巡幸多命他隨從。單憑「金枝玉葉」是不行的,康熙多子,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在爭奪皇位的血雨腥風中,允祥堅決站在四哥一邊,這使雍正帝對他禮遇有加,寵信不衰,登基即位後便封他為和碩怡親王,將財權交給他,讓他整頓戶部三庫。允祥在整頓戶部三庫期間革除「加色」「加平」等陋弊,增設三庫主事和庫大使加強管理,收效甚佳,三個月後正式諭命總理戶部事務。後來,允祥開始總理各種事務,如宗人府、圓明園八旗兵丁、四譯館、漢軍侍衛、轉遞奏摺、西北兩路軍機等,連江寧織造曹家被抄家等一些小事也要由他親自看管。大概是由於太過操勞,雍正八年(1730)允祥因病逝世,年僅四十四歲。在清代的親王中,允祥的才質是很罕見的,他愛讀書,直率、謙遜且廉潔,「清潔之操,一塵不染」。雍正帝對他的評語「處處妥貼」「夙夜匪懈」「一舉未嘗放逸,一語未嘗宣漏」,該不是虛譽,他逝後的諡號「賢」,也是實至名歸。

允祥受命治理京畿水利、運河,《清史稿》本傳用了約三分之一的篇幅,錄入他給雍正帝上疏的內容,詳細敘述治理過程,條理清晰,對研究京畿水利及漕運河道疏浚有史料價值:

直隸衛河、澱河、子牙河、永定河皆匯於天津大直沽入海,衛河與汶河合流東下。滄、景以下,春多淺阻,伏秋暴漲,不免潰溢。請將滄州磚河、青縣興濟河故道疏濬,築減水壩,以瀉衛河之漲;並於白塘口入海處開直河,使磚河、興濟河同歸白塘出海;又濬東、西二澱,多開引河,使脈絡相通,溝澮四達;仍疏趙北、苑家二口以防衝決。子牙河為滹沱及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夾河、月河同趨於澱,宜開決分注,緩其奔放之勢。永定河故道已湮,應自柳義口引之稍北,繞王慶坨東北入澱,至三角澱,為眾水所歸,應逐年疏濬,使濁水不能為患。又請於京東灤、薊、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諸州縣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

之所以不嫌冗長引用,是因為可以從上文中看出水道地理的變化,其工程規劃之縝密、牽扯麵之廣雜、工程量之浩大,令人讚嘆。況且這還是先期工程——雍正四年二月(1726),允祥又主持分諸河道為四部分:南運河與子牙河等由天津道管轄,京南諸河由清河道管轄,永定河由永定道管轄,北運河升格,撤分司由通永道管轄。另分設京東、京西水利營田使,「浚畿甸河渠,闢荒地數千裡,募民耕種,期年而有收」,不僅有利於民生,還涵養了漕河水系。同年三月至五月,還有「京東水利」「畿輔西南水利」兩項工程,可惜史無詳載,只留下「皆下部議行」五個字;所謂「部」,應該是「六部」之一的工部。清代與水利河道漕運有關的機構有三個:漕運總督衙門、河道總督衙門和工部都水清吏司,簡言之,漕運總督負責運糧事宜,河道總督負責河道管理,工部都水清吏司負責疏浚河道,分一年一次的「歲浚」與六年一次的「大浚」(工部另設值年河道溝渠處,專門負責京城的河道溝渠)。看來京東和西南兩項水利工程,也是由允祥統管工部實施了。可見允祥是水利工程方面的專家,為保障漕運暢通貢獻良多。

但允祥是如何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的?未見史書記載。允祥大概在青年時代就關注國計民生,他對前人的水利著作,如康熙年間治河名臣的水利工程著述《治河方略》(靳輔著)、《河防疏略》(朱之錫撰)等,很可能有所研讀;其二,他曾隨父親康熙帝巡幸各地,康熙帝重視黃河治理,六次「南巡」中前三次實為調查水災,允祥耳濡目染,必然實地留心過大川河道的形勢;其三,康熙年間出了不少治河名臣,其中靳輔繼承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法,開中運河,使黃河、運河分離,治理黃河成效顯著。允祥有可能受到靳輔「引河分離法」的啟發,將其運用到具體實踐之中。雍正帝是一個挑剔且苛刻的人,派允祥去統管水利,應不會無的放矢,肯定是心中有數。

《清史稿》中允祥傳的作者,應該是一個很懂水利的人,否則他不會不惜篇幅記載允祥治河的過程。允祥是雍正朝四位總理事務王大臣中的領銜者,整頓戶部三庫、參與西北兩路軍機等亦為軍國要事,雍正七年(1729)軍機處成立後他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但作者在傳中對這些履歷都一筆帶過,只突出允祥在水利方面的事跡,可見他對允祥治河的欣賞。嘉慶年間,北運河張家灣段多次淤塞,不得已於東側近十裡處開挖新的河道以通漕運,此時距允祥的疏浚工程已過去近八十年,仍不乏對允祥治河思路的延續。

允祥病逝後,雍正帝特諭親王爵位世襲罔替,但他之後襲爵的幾代兒孫均無才質。至十九世紀初,出了一個聲勢煊赫的載垣襲爵,成為道光、鹹豐兩朝的顧命大臣。載垣於朝政大事方面並無主見,雖然位列鹹豐顧命八大臣之首,但凡事皆聽命於肅順,後慈禧和恭親王聯手發動政變,將載垣奪爵賜死。

據禮親王昭槤《嘯亭雜錄》載:「怡親王府在煤渣胡同,今為賢良祠,新府在朝陽門北小街。」而允祥墓位於河北淶水縣城北水東村,抗戰期間曾被日偽佔據,後遭拆毀。經過已故的馮其利先生的實地調查,仍存牌樓、華表、神道碑、石橋等遺物(《清代王爺墳》),已經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妥善修葺與保護。一個對京東水利漕運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能留下這樣一處遺蹟供世人憑弔,也算是幸事吧?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朱小平

編輯:李拓

流程編輯:王夢瑩

相關焦點

  • 康熙十三子和雍正的關係有多好?十三爺的後代結局又是怎樣?
    康熙十三子叫允祥,確實和雍正的關係很好,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上,與雍正王朝裡是有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允祥的實力沒有那麼強大。在康熙王朝裡,允祥給雍正最大的幫助就是在軍權上面,在劇中的設定,允祥在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很多將領都是允祥帶出來的,所以在雍正繼位的時候,還有八王議政的時候,允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事實上,在真實的歷史上,並非如此,允祥並沒有被康熙圈禁十年,而允祥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所以允祥在康熙死前的十年裡,基本沒有什麼作為。
  • 怡親王允祥與交輝園
    交輝園是康熙帝十三子怡親王允祥的賜園。嘉慶帝在《綺春園記》中寫道:「斯園(即綺春園)先名交輝,為怡賢親王賜邸」。允祥七子弘曉繼承親王爵位後,仍然住在此園,直到乾隆中葉遷出。允祥與四兄雍正帝胤禛的親密關係允祥(1686~1730)是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帝繼位後,即封為和碩怡親王,命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事務。胤禛說:「輔政之初,阿其那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果不其然,康熙王朝晚期,「九子奪嫡」之爭一觸即發。允祥( 1686——1730) ,滿族正藍旗人,他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九子奪嫡」激烈的爭儲大戰雍正帝即位,允祥被封其為怡親王,任總理事務大臣,成為首輔,並始終為雍正帝所信賴,為何雍正帝對允祥如此這般厚愛?其原因很簡單,由於雍正的生母,出身低微。這也導致雍正爭儲之中遭到了其他幾位皇子的冷落排擠。只有十三阿哥允祥,與之親近。這也是為什麼雍正即位後,對其如此重用以及厚愛的原因。
  • 雍正王朝「最剛天團」之 「宇宙全人」允祥
    ——雍正評允祥似乎可以這樣說,在「康乾盛世」中,雍正的光芒被「大IP」康熙和乾隆掩蓋了。雍正是個愛崗敬業的好皇帝。他經過殘酷政治鬥爭躋身上位,雖然在位僅十三年,但辦的大事卻很多:設立軍機處,推火耗歸公、攤丁入畝,打擊貪腐,清查虧空……可以說每件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每項政策都是強力的鐵腕政策。
  •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康熙晚期,九子奪嫡中雍正勝出,為何對廢太子胤礽禮遇有加?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晚期,皇子們為奪帝位,相互內鬥的宮廷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分為二派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 雍正的十三弟,曾經幫助他,寵臣怡親王允祥為什麼要在死前吞土?
    在雍正在剛繼位皇帝的時候,他兄弟八爺黨等人因為一直都在糾結他繼承皇位由康熙所頒發的詔書真實性,而且雍正也在這件事情上沒進行多的解釋。所以八爺黨的人們一直在政治上阻攔雍正。而到最後他們被雍正用一些手段給打壓下去了,有的殺掉,有的進行流放。
  • 《康熙王朝》中寶日龍梅的歷史原型是誰?
    隨著時間的推薦,噶爾丹對大清的威脅越來越嚴重,甚至還要進攻京城,這就讓康熙皇帝下定了決心要對噶爾丹動武。今時不同往日,這時的寶日龍梅自然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接見。後來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而寶日龍梅則自然而然的和康熙皇帝走到了一起。
  • 藍山縣政協召開河道治理專題協商會
    紅網時刻永州12月26日訊(通訊員 滕季蓉 劉飛鷹)12月25日,藍山縣政協在水利局召開河道治理專題協商會。與會人員先後來到舜水河七裡江段,汙水處理廠等地,以察、看、聽的方式,詳細了解藍山縣舜水河河道治理、溼地公園建設以及汙水處理情況。座談會上,縣水利局、生態環境局藍山分局、林業局分別匯報了河道治理工作落實情況,委員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圍繞河道治理、汙水處理、水汙染等開展討論協商。
  • 《雍正王朝》十三爺這個舉動拯救了大清150年,很多人沒看出來!
    在歷史劇《雍正王朝》裡,十三爺允祥是義薄雲天的拼命十三郎,在雍正繼位後,盡心輔佐,使得雍正一朝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康熙十三子胤祥「消失十年」,胤祥:這是皇阿瑪的教子絕招
    「十年輝煌,十年成迷」,在十三阿哥胤祥不受寵的十年裡,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幾乎沒有,處於被「刪檔」的狀態。康熙有意磨練他的性格,將來協助雍正?廢太子事件,幫雍正「頂包」?最終在雍正朝累死?歷史上風度翩翩的十三阿哥,一生有太多傳奇,《清史稿》和《清聖祖實錄》關於他在康熙年間記載都是輕描淡寫的幾句。《清史稿》只有這幾個字,「康熙三十七年,從上謁陵。
  • 是誰,連康熙都敢誆!︱永定河命名竟然和他有關!
    《蓋平縣誌》記載,于成龍於清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於奉天府蓋平縣,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蓋州市,幼年時便過繼給他的叔父於得水為子。順治十年(1653年),于成龍跟隨於得水遷至河北固安縣南房上村,死後葬在了北京石景山。據史料記載,小于成龍死後隨他的父親於得水葬於石景山區楊莊村西,但他的墓地如今已不復存在。
  • 做為一代聖君的康熙為何不成全自己兒子,非要佔有寶日龍梅呢
    有"草原月光"之稱的喀爾喀公主寶日龍梅,家人被屠殺,國家土地被奪走,不遠千裡逃到北京,想借康熙之兵復仇。但當時康熙還沒下決心和葛爾丹翻臉,一直把寶日龍梅放在在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府裡。她到處找機會,妄圖說動康熙出兵幫她復國。最後,由於葛爾丹實在是太過分,康熙決定親徵葛爾丹,還讓寶日龍梅一同隨往。
  • 康熙圈禁了胤祥,雍正為何圈禁了胤祥的兒子?學者:胤祥煞費苦心
    同日,雍正晉升十三弟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從此之後的8年時間,胤祥都是雍正最堅實的臂膀,到了乾隆時期,怡親王被正式確定為鐵帽子王,胤祥一脈在整個清朝,影響深遠。然而,眾人只知道胤祥曾被康熙圈禁過一段時間,卻不知道胤祥的兒子也曾被雍正圈禁。
  • 康熙帝第三子——偃旗息鼓韜光養晦,最後卻因被奪爵圈禁抑鬱而死
    康熙自小聰明好學,喜歡讀書。長大成人後,經常和幾個年長的皇子一起侍奉康熙。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首次冊封成年王妃,胤祥成為誠郡王。康熙帝讓被封的皇子們參與政事,並給他們分了佐領,每個人都有屬下。此後,諸皇子也開始依仗手中的權力,挑戰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並四面圍攻太子一黨。康熙難免要牽扯進來。
  • 康熙非常器重十三皇子,為何十三爺卻無緣儲位?
    ,為雍正登基可以說付出了很多,其實在當時康熙是非常的喜愛十三阿哥的!在以前康熙出去徵戰的時候也總是帶著十三阿哥一起去的,十三阿哥是一個非常善良的皇子,也很擅長為人處世,那麼十三阿哥為什麼沒有想過自己自己去爭奪皇位呢?十三阿哥胤祥的母親是喀爾喀部落草原的公主,後來她的部落被諸葛爾霸佔了,自己也是成了亡國的公主,正好那時候康熙把準格爾打敗了!
  •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與景觀提升新策略 —「複式藍線管理」
    5、多頭管理,單要素治理無論是環保、水利還是住建等部門,都從各自的管理要素出發,行使河道的單要素管理權限,容易忽視河道作為完整生態系統的綜合管理訴求。三、國外河道生態修復的經驗在很多發達國家或地區,都經歷過這樣一個「城市河道從功能退化,到重新生態治理修復」的過程。
  • 康熙遺詔一式四份,有著三種文字,為何證明不了雍正沒有篡位?
    到了雍正年間,則是奪嫡餘波未平,甚至是愈演愈烈,除卻勝利者雍正帝胤禛和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以外,其他奪嫡皇子或是被打壓幽禁或是被折磨至死,可謂是結局相當慘烈。因為根據《上閣內諭》和《清世宗實錄》來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之時,並沒有留下遺詔,而是先由隆科多口頭宣讀遺命,等到三天以後的十六日,康熙遺詔才被寫出來並且頒布天下,也就是說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根據隆科多口頭宣讀的內容潤色而成的。
  • 暢談于成龍治理永定河歷史功績愛民情懷 孫東振作客「書香廊坊」
    9月12日,于成龍歷史文化研究學者孫東振作客「書香廊坊」讀書會廊坊文化沙龍,暢談一代廉吏能臣于成龍治理永定河的歷史功績,分享于成龍歷史文化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廊坊日報社編輯、著名文史專家孟德明主持了此次文化沙龍,部分廊坊文史研究學者、廊坊圖書館黨支部書記黃曉東、副館長甘義以及環球網財經總監、于成龍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收藏家陶文冬,于成龍第十世孫於澤群、于成龍與永定河大型歷史舞臺劇運營總監王志蘭、王洪生、梁士明,廊坊熱心古代歷史文化的市民20餘人參加了沙龍活動。于成龍、字振甲,號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