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琴,彈琴的你遇到過哪些路人的『尷尬誤解』

2021-01-08 四燚

古代文人必修的四項技藝——琴棋書畫!

而其中『琴』——位居榜首!

作為古代文人修生養性的彈撥樂器,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不少了不得琴技卓越的名家!

例如:春秋的伯牙,師曠,師襄,孔子,高漸離,西漢的司馬相如,東漢的蔡邕 蔡文姬(蔡邕之女),三國的嵇康,阮籍,唐代的趙耶利,薛易簡,董庭蘭,南宋郭楚望,明末嚴天池,清末民國楊宗稷等等。

而近代又有管平湖,張子謙,吳景略,查阜西,顧梅羹等等一代大師!

對於古代的名家只限於書本上的了解,我們無法聽到他們彈奏出的曲子,多多少少是遺憾的。

但,近代的名家,今天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軟體聽見他們曲子的錄音,有些名家還有極少的彈琴視頻在各個視頻軟體中能欣賞到!

當看到老一輩名家的視頻時,心情實在難以形容的開心!

無疑現在學琴的我們是幸福的!

一代琴家——管平湖先生

他們指法嫻熟,技藝精湛,功力深厚,風格各異,加上他們自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完美的演繹出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著實激勵著後人不斷去探索琢磨其中的奧秘與樂趣!

一代琴家——張子謙先生

古琴傳承至今,途中歷經興衰也不曾磨滅一代代愛琴之人的刻苦與堅持,才有許多淹沒在孤本上的曲子從見天日的一天,才有那麼多曲子可聽可學!

由此可見,在歷代文人心中『古琴』有著它獨有的魅力和重要性!

學琴至今,雖然琴技拙劣,偶爾還是會帶著琴出去和琴友聚聚。

老師常說:要經常出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彈琴的,多和別人交流。心裡一直記著,一有機會我就會出去和琴友聚聚,聊聊,實在是開心不能再開心的了!

不過,流傳千年的古琴在當今社會並不被許多人所認識,哪怕是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當中!

例如1:有次出門,因天氣下雨我就把琴放進黑色的大琴箱裡,在等公交的時候有位大叔一直好奇盯著我和琴箱看,盯得我怪不好意思。一會兒的功夫,他實在忍不住了就問我:妹兒,你帶的大提琴啊?

我一聽,對著他笑了笑,再看看琴箱心裡白了他一眼,默默的想:很像大提琴嗎?雖然是琴箱是很大……表面還是微笑著禮貌回應:這是古琴。

大叔不知是沒聽清楚還是怎麼,冒出一句:古箏?

我(繼續微笑著回答):古琴!

不明白是我說話的音量較小還是他耳朵不好使或是我吐字不清,大叔:古箏?

我(強裝微笑,聲音放大了些):不是,是古琴!

大叔滿是疑惑看著我:古…琴?那是什麼哦?只知道古箏,什麼古琴哦,沒聽說過?

……呃……

尷尬……

我無奈笑笑,怎麼都解釋不清楚呢?於是,快速的拿出手機把古琴的圖片搜出來給他看。

大叔看完後一臉懵懵的:沒見過……

我笑了笑,不再說話,心裡實在不是滋味,公交車剛好來了,我提著琴上了車,走了!

例如2:某日,同事聽說我休息要去上課學琴,於是問我:學什麼琴?鋼琴?

我開心的回答:古琴!

同事:古箏?

我微笑回答:古琴!

同事:古箏?

呃……

我勉強笑著回答,心裡卻無比心塞(我沒說清楚?):不是,是古琴!

旁邊為數不多知道古琴的同事,見我與那位同事溝通失敗,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跟那位同事解釋:人家學的是古琴,隨後拿出手機讓她看圖片!

我苦笑著低頭繼續做事……

那位同事看過圖片之後:哦……這就是古琴不是古箏啊,沒見過……

呵呵,我乾笑兩聲……心下翻了無數白眼,古箏和古琴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啊,沒見過古琴,古箏總見過吧,古箏的出鏡率這麼高,為什麼看著古琴的圖片說是古箏呢?只能安慰自己:哎……不知者不罪!

後來,與同事之間發生這種對話數不勝數,早已習慣了!

例如3:

有一日,我看到琴友的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

話說,那日琴友早起穿著漢服約了幾位他的三五琴友去一個公園彈琴,途中也是遇到一位年齡比琴友稍微大一點的陌生男子問他:兄弟,這麼早,你背個釣魚竿去釣魚啊?

琴友一聽,自己心愛的古琴被人說成釣魚竿心裡十分不爽,白了男子一眼生氣道:這是古琴!不懂不要亂說!隨後自己揚長而去!

如今社會,穿漢服去釣魚的……怕是少見吧……乾笑兩聲……

諸如此類,琴友們遇到的可能比我還多吧!現在的我遇到這種事,笑笑就過了,無非人家不認識不知道,也懶得跟人家解釋那麼多。

還有啊,偶爾帶琴出去,不管經過哪裡,路上的行人總是要用疑惑的眼神朝自己多看幾眼,可能都在想,這妹兒,人又矮背的那麼長又大的東西是什麼吧?後來也就習慣了,昂首挺胸自己走自己的!哈哈!

我想了想,估計是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很少能靜下心來細細的感受和琢磨古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吧!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如今的時代已形成多元化的合體,大家選擇的多了!而,許多傳統的東西被貼上『俗氣』的標籤!就如有些地方傳統的戲曲,手工藝品等都面臨失傳的絕境!實在可惜!

還好,古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學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各位琴友,有沒有遇到各種路人尷尬誤解的時候呢?歡迎大家分享哦~

(PS:今天去上課,老師突然興起講解流水的一些細節,我聽興奮了,哈哈,要努力練琴啊,好學流水!)

相關焦點

  • 茶傳媒專訪 | 最美「古琴女神 」趙曉霞:9歲彈琴,教過王菲、林志玲
    這是一次和茶結緣的古琴遊學。古人彈琴,有「十四宜」,其中包含:登山埠,憩空谷,遊水湄,息林下。幽深林壑之中,琴聲清遠,檀麝清芬,茶煙清徐。焚香烹泉,品茗聽琴,好不清雅。這次琴茶遊學的領隊人,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古琴藝術家趙曉霞,雅號「紫霞仙子」。她9歲習琴,琴藝精湛,她曾多次為各國貴賓演奏古琴。
  • 古琴|獨坐幽篁裡 彈琴復長嘯
    古琴也是禮尚往來的首選之物,選擇一床古琴贈送給自己的愛人、親朋、恩師、領導、合作夥伴,是一份喜出望外的珍貴禮物!古琴的音色和雅高貴、悠遠沉靜,古語有云「靜可生慧」,因而喜歡古琴的人,修為、悟性和智慧都會增長。
  • 張君:古琴與人生
    ,一些朋友抓住我的手就很熱情,說老師你真好,你是彈古箏的,我就一直說好好好,我說我是教古琴的,他說你是彈古箏,很執著的,我說我是彈古琴,他們就很納悶,古琴和古箏不是一樣的東西嗎?咱們現在學習古琴的知識,可以去浮躁,現在的人工作一天遇到各種這樣的人,說著各種各樣的話,這些話不一定是完全由心的,但是回到家,晚上喝杯茶,洗個澡,靜靜的坐在琴前,那怕很小的彈一曲,去去浮躁,靜心啟智,等你心靜下來的時候,你的智慧才會發現出來,你今天見過哪些人,應該是你交的朋友,你今天說的哪些話是廢話,那些人不可以交,做到靜心啟智。
  • 古琴虞山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都有哪些?
    古琴虞山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都有哪些?古琴中的虞山派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派別,那麼你知道這個派別中有哪些優秀的大師級人物和優秀曲目作品嗎?吳景略從師王端璞吳景略,近現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其演奏特點是:清麗飄逸、靈巧多變。
  • 古琴這麼雅,為什麼你彈的這麼土
    最近還去無錫參加了一個雅集,竟然是在會議室裡搞的,彈琴的全是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有些人,你別看他彈古琴,但是怎麼看,怎麼難受。這個雅集上,我看到一位大叔上去彈琴,彈得一般就算了,畢竟是半路出家,主要是聽的很難受,一個字來形容:土。油頭滿面,一臉猥瑣,大腹便便。
  • 彈琴與蓄甲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關於彈古琴時右手是否蓄甲,這是初學者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古琴在古代多為文人雅士或大家閨秀所玩之物,習琴之餘,很少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加之古人也常有蓄甲之好,尤其女性,常以纖纖玉指為美,如常用「四寸玉簪」來比喻所蓄之甲,即如同盛開的玉簪花,讓人浮想聯翩,美不勝收。所以習琴者右手的蓄甲,對古代古人來講,不成問題,但對於現代人來講,因衛生習慣、審美差異、工作要求等諸多因素原因,使琴人右手的蓄甲確實成為習琴者的一道坎。究竟蓄還是不蓄?或蓄甲的原因?
  • 古琴|彈琴時如何規避左手不必要的擦弦聲
    古琴的振動頻率較低,因此在錄音時,許多的低頻雜音很難被過濾掉。 在琴曲中,時常會有一些留白的部分,全靠走手音支撐,輕微的擦弦聲能產生一種似斷非斷的效果,是琴家功力的體現。然而,一些初學者在學習的時候,對擦弦聲並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味模仿名家錄音,卻會適得其反,使雜音蓋過樂音,破壞琴曲表現力。尤其是因為練琴時的不良習慣造成的不必要的擦弦聲,更容易破壞音樂。那麼如何規避一些不必要的擦弦聲呢?
  • 一曲古琴《獨坐幽篁》獨坐幽篁裡中,彈琴復長嘯
    ▲古琴演奏:徒有琴© 點擊上方綠標,聆聽最美音樂聽琴·交流·請加鹿七弦:luqixian007\竹裡館唐·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一曲古琴《白樺林》抒情悽美,感人至深古琴版《卡農》原來可以這麼美, 令人陶醉!
  • 會不會彈古琴,露一「手」就知道了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在彈琴中也能體會到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對豐富自己的情感有著彌足珍貴的意義。古琴蘊含著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對於現代人而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進修。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古琴來慰藉心靈,在學習古琴的過程中來感悟人間的處世之道,古琴與人而言,更像是情感升華的「容器」,不同的聲音造就不同的意境。
  • 【古琴認養計劃】免費領一張古琴回家,養琴亦養心
    我本人2009年接觸傳統文化時就是因為斫琴,然後彈琴,再然後就找琴友聊琴,因而通過古琴叩開了傳統文化的大門,但是,古琴,自從奧運會被大家熟知以後,一直高高在上,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遠,遙不可及...以至於很多小夥伴問我,我到底能不能學會彈琴?那麼,今天,我明確告訴你,你肯定能學會,無須懂五線譜樂理等,彈古琴就像我們使筷子一樣簡單!!!
  • 古琴 聶隱娘中的青鸞舞鏡
    在這部電影中,或許有你看不懂的地方,卻也有你聽得見的美。2015年,侯孝賢導演的電影《聶隱娘》在坎城影展得到最佳導演獎,配樂也榮獲原聲音樂獎最佳原創音樂獎,該片在國際及兩岸聲名大躁。其中《青鸞舞鏡》的音樂是由古琴音樂家黃勤心創作,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的合作機緣,她覺得自己很幸運,勤心說:當時無心插柳,一開始劇組先是來借琴,後來希望她可以教臺灣知名舞者許芳宜(飾演公主及道姑)古琴,表現電影裡「青鸞舞鏡」的故事,當時只想要怎麼教彈琴,沒有想要怎麼作曲,只想在指法上讓每個聲音都要能感受到孤獨。
  • 巫娜: 我養了古琴30年後, 古琴才開始養我
    巫娜  攝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 董潔旭巫娜: 我養了古琴30年後, 古琴才開始養我 不彈琴的時候,你很難把巫娜和古琴聯繫起來對方說自己叫小虎,很直接地問:「你就是那個彈古琴的嗎?」 巫娜有點愣神,對方接著說:「我們有一個樂隊,每周二有個演出,想把古琴融到裡邊,你要加入嗎?」 巫娜這才問:「樂隊有哪些成員?」 對方答:「有竇唯。」 那是一個在巫娜的青春期裡出現過的名字,對高中時期的她來說幾乎是閃閃發光的。
  • 子悅集靜心古琴一周年,零基礎3天學會彈古琴!(5月13-15日)
    ,等你來圓滿!咱都笑而不語,只管彈琴,結果到了第三天,你再看...每個學員都在子悅集,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古琴上臺演奏。第一次用自己彈奏的琴音唱誦佛號,第一次雙手彈琴,演奏出笑傲江湖、仙翁操,第一次讓自己在古琴的悅音清靜身心,覺照心靈。主講慧蒔老師,是古琴宗師吳景略先生再傳弟子,多年禪修踐行者,不僅彈得一手的好琴,教學經驗同樣豐富、接地氣,重實操。
  • 田青先生談現代古琴氛圍
    當時彈琴的有六、七位香港的古琴家,還有一位大陸相當不錯、也有一定名氣、經常出國演出的古琴家。香港的這幾位古琴家,是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琴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職業,有大、中學的教師,有醫生,有技術人員,有企業家,都是業餘彈琴,用我們的話來說,都是業餘的。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聚會一次,彈琴、品茶、論道,與千百年來中國古代文人、琴人的生活方式是一樣的。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到底有多迷人?
    古琴承載了諸多傳統文化元素,古典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儒釋道之文化精髓。彈琴時左手按弦、右手擊弦,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經得到刺激,從而帶動全身經絡的活動,使氣血和暢,身康體健 。古琴也是禮尚往來的首選之物,選擇一床古琴贈送給自己的愛人、親朋、恩師、領導、合作夥伴,是一份喜出望外的珍貴禮物!
  • 初學者怎麼練習古琴?
    3、背譜古琴的琴面上只有「徽」點,沒有固定的「品」,所以彈琴時若不看左手,則不容易按準音位,所以按譜索彈後,要背譜,讓練琴時視線脫離琴譜,可以關注左手。4、核對指法在學習完指法後到背譜階段,多核對幾遍左右手指法。譜上的指法一般經過推敲,及具合理性。
  • 古琴彈奏一定要「蓄甲」嗎?
    古琴在古代多為文人雅士或大家閨秀所玩之物,習琴之餘,很少從事太多的體力勞動,加之古人也常有蓄甲之好,尤其女性,常以纖纖玉指為美,如常用「四寸玉簪」來比喻所蓄之甲,即如同盛開的玉簪花,讓人浮想聯翩,美不勝收。所以習琴者右手的蓄甲,對古代古人來講,不成問題,但對於現代人來講,因衛生習慣、審美差異、工作要求等諸多因素原因,使琴人右手的蓄甲確實成為習琴者的一道坎。究竟蓄還是不蓄?或蓄甲的原因?
  • 古琴的一群特殊琴友~歷代帝王與古琴(三)
    唐玄宗從小天資聰穎,對於音樂的精通如天生一樣。絲竹管弦各種樂器,樣樣都擅長,而且精妙絕倫。他有一愛好,世上最好的樂器,都要收進宮中,其中亦有很多名家古琴。宋太宗曾有一首《緣識》詩,裡面關於彈琴的指法、意境、作用,讀來頗有專業水準:妙手彈琴無向束,知之修煉五音足。先辨浮沉有指歸,弦頭制度相催促。
  • 子悅集●靜心古琴 零基礎三天學會彈古琴(2月26-28新春賀歲班)
    從一開始的疑慮、不自信、緊張,各種妄自菲薄;「我五音不全,連簡譜都不識,到底能不能學會彈琴」 ?「我年紀大了,記性差,能學會嗎」?「之前我是學西洋樂器的,能彈好古琴嗎」?咱都笑而不語,只管彈琴,結果到了第三天,你再看...每個學員都在子悅集,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古琴上臺演奏。
  • 《宇玄琴館》第一期古琴公益免費課程(5天)將於國慶開課啦!喜歡古琴的你快快報名吧!
    後子期去世從此伯牙再不彈琴「曲高人寡,知音難求,伯牙絕彈」。        琴館是年輕的,館主也是年輕的,但我們秉承傳遞的古琴藝術是古老傳統雅致的,希望與您「奧宇玄關瞻日月,高山流水覓知音。」 「浩瀚宇宙,尋一靜謐,撫琴觀心,玄妙無窮"。關於古琴:古琴,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年不曾中斷,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