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必修的四項技藝——琴棋書畫!
而其中『琴』——位居榜首!
作為古代文人修生養性的彈撥樂器,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不少了不得琴技卓越的名家!
例如:春秋的伯牙,師曠,師襄,孔子,高漸離,西漢的司馬相如,東漢的蔡邕 蔡文姬(蔡邕之女),三國的嵇康,阮籍,唐代的趙耶利,薛易簡,董庭蘭,南宋郭楚望,明末嚴天池,清末民國楊宗稷等等。
而近代又有管平湖,張子謙,吳景略,查阜西,顧梅羹等等一代大師!
對於古代的名家只限於書本上的了解,我們無法聽到他們彈奏出的曲子,多多少少是遺憾的。
但,近代的名家,今天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軟體聽見他們曲子的錄音,有些名家還有極少的彈琴視頻在各個視頻軟體中能欣賞到!
當看到老一輩名家的視頻時,心情實在難以形容的開心!
無疑現在學琴的我們是幸福的!
他們指法嫻熟,技藝精湛,功力深厚,風格各異,加上他們自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完美的演繹出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著實激勵著後人不斷去探索琢磨其中的奧秘與樂趣!
古琴傳承至今,途中歷經興衰也不曾磨滅一代代愛琴之人的刻苦與堅持,才有許多淹沒在孤本上的曲子從見天日的一天,才有那麼多曲子可聽可學!
由此可見,在歷代文人心中『古琴』有著它獨有的魅力和重要性!
學琴至今,雖然琴技拙劣,偶爾還是會帶著琴出去和琴友聚聚。
老師常說:要經常出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彈琴的,多和別人交流。心裡一直記著,一有機會我就會出去和琴友聚聚,聊聊,實在是開心不能再開心的了!
不過,流傳千年的古琴在當今社會並不被許多人所認識,哪怕是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當中!
例如1:有次出門,因天氣下雨我就把琴放進黑色的大琴箱裡,在等公交的時候有位大叔一直好奇盯著我和琴箱看,盯得我怪不好意思。一會兒的功夫,他實在忍不住了就問我:妹兒,你帶的大提琴啊?
我一聽,對著他笑了笑,再看看琴箱心裡白了他一眼,默默的想:很像大提琴嗎?雖然是琴箱是很大……表面還是微笑著禮貌回應:這是古琴。
大叔不知是沒聽清楚還是怎麼,冒出一句:古箏?
我(繼續微笑著回答):古琴!
不明白是我說話的音量較小還是他耳朵不好使或是我吐字不清,大叔:古箏?
我(強裝微笑,聲音放大了些):不是,是古琴!
大叔滿是疑惑看著我:古…琴?那是什麼哦?只知道古箏,什麼古琴哦,沒聽說過?
……呃……
尷尬……
我無奈笑笑,怎麼都解釋不清楚呢?於是,快速的拿出手機把古琴的圖片搜出來給他看。
大叔看完後一臉懵懵的:沒見過……
我笑了笑,不再說話,心裡實在不是滋味,公交車剛好來了,我提著琴上了車,走了!
例如2:某日,同事聽說我休息要去上課學琴,於是問我:學什麼琴?鋼琴?
我開心的回答:古琴!
同事:古箏?
我微笑回答:古琴!
同事:古箏?
呃……
我勉強笑著回答,心裡卻無比心塞(我沒說清楚?):不是,是古琴!
旁邊為數不多知道古琴的同事,見我與那位同事溝通失敗,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跟那位同事解釋:人家學的是古琴,隨後拿出手機讓她看圖片!
我苦笑著低頭繼續做事……
那位同事看過圖片之後:哦……這就是古琴不是古箏啊,沒見過……
呵呵,我乾笑兩聲……心下翻了無數白眼,古箏和古琴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啊,沒見過古琴,古箏總見過吧,古箏的出鏡率這麼高,為什麼看著古琴的圖片說是古箏呢?只能安慰自己:哎……不知者不罪!
後來,與同事之間發生這種對話數不勝數,早已習慣了!
例如3:
有一日,我看到琴友的朋友圈發了一條動態:
話說,那日琴友早起穿著漢服約了幾位他的三五琴友去一個公園彈琴,途中也是遇到一位年齡比琴友稍微大一點的陌生男子問他:兄弟,這麼早,你背個釣魚竿去釣魚啊?
琴友一聽,自己心愛的古琴被人說成釣魚竿心裡十分不爽,白了男子一眼生氣道:這是古琴!不懂不要亂說!隨後自己揚長而去!
如今社會,穿漢服去釣魚的……怕是少見吧……乾笑兩聲……
諸如此類,琴友們遇到的可能比我還多吧!現在的我遇到這種事,笑笑就過了,無非人家不認識不知道,也懶得跟人家解釋那麼多。
還有啊,偶爾帶琴出去,不管經過哪裡,路上的行人總是要用疑惑的眼神朝自己多看幾眼,可能都在想,這妹兒,人又矮背的那麼長又大的東西是什麼吧?後來也就習慣了,昂首挺胸自己走自己的!哈哈!
我想了想,估計是現代人工作節奏快,壓力大很少能靜下心來細細的感受和琢磨古人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吧!
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如今的時代已形成多元化的合體,大家選擇的多了!而,許多傳統的東西被貼上『俗氣』的標籤!就如有些地方傳統的戲曲,手工藝品等都面臨失傳的絕境!實在可惜!
還好,古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學琴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各位琴友,有沒有遇到各種路人尷尬誤解的時候呢?歡迎大家分享哦~
(PS:今天去上課,老師突然興起講解流水的一些細節,我聽興奮了,哈哈,要努力練琴啊,好學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