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電影在中國發行的時候,常常要考慮一個難題,那就是片名如何翻譯。通常情況下,翻譯講究個「信達雅」,但是在動畫電影片名譯製上,似乎有另外一套規則。遠了不說,就看最近大火的《COCO》,大陸譯名《尋夢環遊記》。雖然不算特別洋氣,但好歹還算「信達」。而臺譯版就比較匪夷所思了,名為《可可夜總會》。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翻譯套路?可可算是原名中的重要信息,但是夜總會的概念從何而來?而且什麼詞不好用,非要用「古樸」的「夜總會」一詞,上次編輯聽說這個詞的時候,好像還是看《紅蜘蛛》……當然更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可能還是港譯版,名為《玩轉極樂團》,這個譯名讓人徹底連吐槽的力氣都沒有了,畢竟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譯名套路深,編輯經過大量對比,將國產譯名的套路進行了分類整理,下面隨著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國產譯名的套路吧!
強行蹭熱度系
何為強行蹭熱度?眾所周知,在宣發過程中片名的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挑選一個令觀眾耳熟的譯名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自1995年《玩具總動員》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國內在譯製片名時,對「總動員」三字就顯得多了幾分偏愛。
Finding Nemo——海底總動員
Toy Story——玩具總動員
Cars——汽車總動員
總動員系列大概是觀眾最耳熟能詳的一套譯名模板了,但是並非所有的動畫片名都能套上「總動員」的模板,在這種時候,該如何是好呢?
沒關係!我們還有「奇緣」系列。
Pocahontas——風中奇緣
Frozen——冰雪奇緣
Cinderella——仙履奇緣
除了上述所列舉的「奇緣」類作品之外,還有包括《魔法奇緣》(Enchanted)、《海洋奇緣》(Moana)等作品。可見這個系列也是內容豐富。「奇緣」系列作品原名大多是以女性主人公的人名,從灰姑娘辛黛瑞拉到莫阿娜都是如此。所以未來要是看到原名是女主人公名字的作品,諸君心裡大概就有個計較了,十之有七八是要翻譯成《XX奇緣》了。
什麼?你問《COCO》為什麼沒有翻譯成《尋夢奇緣》?
大概……因為主角是米格吧。
像這類強行蹭熱度的片名譯製其實還存在幾個系列,但是篇幅有限,在此不再多列舉。首先必須說,小編眼中這種蹭熱度其實並非貶義,只是一種調侃。目前電影市場雖然浮沫不少,但是動畫電影市場仍舊算不上景氣。
每次引進國外動畫片時,發行人員恐怕要絞盡腦汁在方方面面籌謀,片名作為重要一環當然是保險至上。既能夠混個眼熟,還不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這類蹭熱度式的譯名,相信也是發行人員的不二之選。但是,儘管編輯理解發行人員的苦衷,但是類似總動員和奇緣這種「系列作品」已經長達二十多年了,觀眾是否已經對此類譯名有了厭煩的心理呢?
此類譯名主要出現在歐美動畫中,而日本動畫由於兩國語言中同樣有漢字的關係,鮮少會按照上述套路來翻譯。但是也正是因為片名有漢字和平假名(片假名)組成,似乎給了翻譯人員更多的創作空間,出現了一些強行音譯的譯名。
強行音譯系
出包王女——To LOVEる -とらぶる-
其實這個譯名雖然乍看上去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強行音譯的確實有些趣味。原名中To LOVEる和とらぶる本身就是在玩音似梗,而翻譯成「出包王女」中的「出包」一詞與とらぶる(Trouble)也是在玩音似梗。
除了這類番劇,我們耳熟能詳的諸如新海誠的《言葉之庭》其實也是強行音譯的結果。畢竟中文中沒有「言葉」這類表達形式。
其實上述這類強行音譯系翻譯在日本動畫中比較常見,《言葉之庭》的翻譯基本借鑑了原文中的漢字,而《出包王女》的用梗其實也是建立在對日語有了解的基礎之上的。這種翻譯形式其實與日本動畫在2004年之後廣電的重大改革有關。
2004年,廣電總局提出扶持國產動畫,禁止上星衛視在黃金時段播出國外動畫片。日本動畫番劇開始向網絡平臺大規模遷移。原本由專業譯製團隊配音製作在電視平臺播出的動畫番劇以一種更高速的原聲配字幕的形式傳播開來。
參與字幕組譯製工作的大多首先是動畫愛好者,其次才是日語專業方面的人才。這就導致這種民間的傳播活動難以保證百分百譯製準確,比起翻譯,有時候意譯的成分更多一些,準確性被趣味性稀釋。
另一方面,直接將片名中的漢字保留來用作題目,其實也側面反映出了一種群體內部的契約符號。在轉戰網絡平臺之後,動畫、漫畫愛好者在這裡擺脫了地理性的束縛,群體認知度獲得大大增強,情感發酵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套自己的符號語言。而小編認為,這種略顯蹩腳的譯名方式其實就是這種「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當年那些相對孤獨的,被分散的網絡各終端的動畫愛好者,試圖設置一種隱形的門檻。提高題目的讀解難度,成為閱讀動畫文本的第一個門檻。
強行解釋系
如果強行音譯系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話,那強行解釋系簡直恨不得將故事內容掰開了揉碎了,然後一勺一勺的餵到你嘴裡。代表作如下,請諸君品一品。
哆啦A夢——機器貓
ONE PIECE——海賊王
BLEACH——死神
怎麼樣,是不是被這種平面化翻譯理念折服了,翻譯者似乎臉上堂堂正正印著四個大字「童叟無欺」。這種良心「買賣」一般會發生在JUMP系作品中,仔細回憶一下我們看得熱血少年番吧,是不是好多作品沿用了這個翻譯套路。
如果歐美動畫選擇女性主人公的名字來命名作品,會被翻譯成《XX奇緣》的話,那日本動畫中要是男性角色名字成為作品名的話,十之有八九會被翻譯為他的職業……
隊長翼(Captain 翼)——足球小將
鳴人(NARUTO)——火影忍者
過度解讀一下,這算不算性別歧視——女性的詩史被困在兩性關係(奇緣)中,而在男性的詩史裡,譯者則更看重其社會身份。
從功能性的角度來說,這種強行解釋系的翻譯方式大大降低了觀看的門檻,最基礎的一個作用就是方便讀者或觀眾理解。特別如《BLEACH》翻譯成《死神》這類翻譯方式,其實更方便作品在國內的傳播。
就是對年紀小一些的觀眾不太友好,編輯很多年以來都誤會BLEACH是死神的意思,哆啦A夢是機器貓的日語發音……
摸不著頭腦系
如果說上述翻譯最多只是「混亂中立」,那這個摸不著頭腦系的翻譯絕對算得上是「混亂邪惡」了。
何為混亂邪惡,就是你完全不懂,這個名字是怎麼被翻譯出來的。就拿手冢大師的《鐵臂阿童木》來說,你可知道,這部經典作品還有一個響噹噹的譯名——《原子小金剛》。
如果說アトム可以翻譯成原子的話,那小金剛這個名稱到底是怎麼和鐵臂聯繫起來的?難道因為小金剛聽起來更脆生,更鏗鏘?
同樣是我們的童年回憶,《中華小當家》的原名為《中華一番》,「一番」在日語中可以翻譯為第一。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乾脆麵的啟發,翻譯人員最終敲定了小當家這個詞。於是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朋友們,你們還記得該劇中小當家的本名是什麼嗎?
像這樣神奇的翻譯,在港臺地區非常常見,比如高橋留美子的《亂馬1/2》曾經被翻譯為《七笑拳》。《Zootopia》在香港地區被翻譯為《優獸大都會》等等。
最後,必須鄭重的將這部混亂邪惡到極致的作品拿出來,作為結束本文的一個例子。
沒錯,就是著名的《日在校園》,這部作品的原名是《School Days》,這個翻譯的經典程度在編輯心中堪比金基德的《The Isle》被翻譯成《漂流欲室》。明明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混亂邪惡氣息,但是卻微妙地可以碾壓式的將無數點進來觀看的男孩子,踩在水泥地上摩擦,一邊說著「你,服不服?」
這類翻譯者的作品神乎其神,難以揣測,編輯也就不再分析這些摸不著頭腦的譯名,到底從何而來了。
不知道看到這裡的讀者是否心裡也有謂為驚奇的動畫譯名,想跟大家分享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喲!
- END | 動畫學術趴 -
歡迎置頂公眾號,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哦
點擊進入近期薦讀熱文
▼
動畫學術趴
微信 | babblers
動畫領域深度媒體與愛好者社區
專業影評 · 行業觀察 · 理論知識 · 創意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