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名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力求通過簡潔的文字傳遞儘量多的信息。對於電影本身來說,電影片名的功能是凸顯影片內容,傳達其主題信息和內涵,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而一個好的電影片名不僅具有藝術性和欣賞性,還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觀眾。可以說,電影片名是決定一部電影商業價值的關鍵因素。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既要忠實傳遞與影片內容相關的信息,做到片名與內容的有機統一,又要言簡意賅,音意俱美,用目的語傳達原作的藝術美,同時還應考慮商業因素,充分掌握目的語受眾的文化特徵和興趣點,通過電影片名來激起目的語觀眾的觀看欲望。
筆者通過中德譯語片名的具體實例,對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進行了如下的總結歸納:
1. 直譯
直譯的方法分為語音直譯法與逐字翻譯法。
1.1語音直譯
音譯即將源語文本的發音結合音標直接轉換為目的語。這種譯法通常應用於以人名或地名為題目的影片,保留了源語文化的異域特色。如中國電影《葉問》的英文及德語譯名根據其粵語發音譯為IP Man,德國電影Hannah Arendt直接音譯為《漢娜·阿倫特》。
1.2逐字翻譯
這種形式的直譯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翻譯方法。它保留了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忠實再現了原文的詞彙和結構。如:《千裡走單騎》德語譯名為Dereinsame Tausendmeilenritt,《白日焰火》譯為Feuerwerkam helllichten Tage,德國電影Triumph des Willens中文名為《意志的勝利》,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逐字翻譯保留了原片名的意義與結構,電影Kokowääh被直譯《紅酒燴雞》,還突出了一種異域特色,吸引中國觀眾的興趣。
2. 意譯
由於中德語言結構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很多電影片名如果只注重原文保留形式進行直譯會造成目的語觀眾的誤解,而意譯法強調不對原文亦步亦趨逐字翻譯,而要在徹底了解原文意義的基礎上拋開原文,進行創造性翻譯。筆者在此將意譯的方法分為三種:略譯、增譯與釋意法。
2.1略譯
即譯語片名對源語片名進行刪減,在不影響對影片內容理解的前提下使片名看起來更簡潔概括。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德語譯名Rote Laterne,德國電影Das weiße Band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被簡略譯為《白絲帶》。
2.2增譯
即譯語片名為了輔助觀眾更好地理解電影信息對片名進行增添。如紀實講述希特勒人生最後時光的電影Der Untergang,譯入中國的片名是《帝國的毀滅》,中國電影《無極》德語譯名為Wu Ji – Die Reiter der Winde。
2.3釋意法
譯者不拘泥於源語片名的形式,根據自己的理解對片名進行目的性極強的釋意,往往能忠實傳達影片的內容主題。
如電影《智取威虎山》 被譯為Dieletzte Schlacht am Tigerberg,電影Gegen die Wand被譯為《勇往直前》,雖然拋棄了原片名的形式和用詞,但還是能夠準確表達影片內容;再如電影die Besucher中文譯為《老爸來做客》,以及電影Mann tut was Mannkann被譯為《男人那點事》,兩部電影的中文譯名都屬於意譯,同時還通過題目體現出了影片的喜劇風格,增強了片名的感染力;另一種創造性的釋意法是將源語文化特有的文化概念用有目的語文化中與之相當的概念來代替,如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如果把「潘金蓮」直譯,西方觀眾並不能像中國觀眾一樣立刻聯想到一個風流淫蕩的女人形象,而意譯為Ich bin NichtMadame Bovary,用在西方文化中具有相似形象意義的包法利夫人來替代,則能夠像原片名一樣對目的語觀眾起到同樣的效果;再如電影《金陵十三釵》,「金陵」是南京的古稱,「釵」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有象徵女性的意味,而「金陵十三釵」化自中國著名小說《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短短五個字蘊含了多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概念,若不考慮德國受眾的文化背景對題目進行直譯,也就不能順利傳遞題目承載的文化信息。該影片的德語譯名為Blumen desKriegs,不僅準確反映了影片的內容和主題,還通過西方人熟知的「戰火之花」意象貼近了目的語文化。
3. 創譯
電影片名直譯與意譯的前提是譯名符合漢語語言規範且不會造成目的語觀眾的理解困難,但有些電影片名若採取前兩種翻譯策略,其譯語片名往往晦澀難懂,令目的語群眾不知所云。這時就需要譯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拋開原片名另起爐灶,進行創造性翻譯。這類影片題目往往含有源語文化特有、目的語文化缺乏的文化現象,即文化差異造成的語義空缺。
針對這種語義空缺,最常見的創譯手段是將該源語文化概念以目的語觀眾可以理解的方式表達,如德國電影Erbsen auf halb 6,其中的Erbse在這裡的含義源於童話《豌豆公主》,形容人對不適十分敏感,即使表象正常但還是能覺察到異常,中文譯者在充分理解這一西方文化特有的概念表達上,將該電影譯為《愛情第六感》,既與題目有所重合,又表達了源語題目的深層含義。再如中國電影《倩女幽魂》,「倩女」的概念出自中國古代詩歌,若德語題目直翻為Geist einer schönen Jungfrau並不利於德國觀眾對電影內容進行有效的抓取,於是實際的德語片名譯為了Verführung aus dem Reich der Toten,避開了對「倩女」這一文化概念的翻譯,並恰當地在題目中透露了影片故事的主題內容。
還有一種處理此類語義空缺的創譯方法是以目的語觀眾所熟知的源語文化中的文化概念來代替,既保留了異域情調又便於目的語觀眾理解,比如電影《俠女》,「俠女」的概念在德語語言中很難找到相似含義的對應文化現象,即恩仇分明行俠仗義的女子。其德語譯名是Ein Hauch von Zen,用Zen(禪)這一極富東方神秘氣息的概念來突出影片玄遠幽深的意境,而隨著西方對東方佛教的日益關注,Zen對於不少德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因此這一題目能通過德國人更熟知的概念來吸引觀眾,使其產生觀影興趣。
特別值得一品的創譯電影片名是《霸王別姬》的德譯名 Lebewohl,meine Konkubine。「霸王」一詞同樣在德語文化中難以找到對應的概念,德語的翻譯巧妙地避開了這一難點,用德語觀眾熟悉的分別話語Lebewohl營造了一種分別的感傷氣氛,符合影片整體的悲劇基調,通過霸王的視角使目的語觀眾不自覺地把自己代入分離的場景,引起觀者對主角人物與故事情節的想像。可以說,這一譯語片名做到了在尊重原文基礎上體現了影片內容,考慮到目的語觀眾的文化背景對題目進行了創譯,創新地使用對話的方式,在保留了異域特色的前提下貼近了目的語文化,更便於觀眾抓取影片內容,為影片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01):56-60.
[2]龍千紅.英語電影片名佳譯賞析——兼談電影翻譯對譯者的要求[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3):22-24.
[3]www.moviepilot.de
[4]https://www.19lou.com/forum-44-thread-8741409017878768-1-1.html
歡迎掃碼關注梁老師的德語課
(bitte die Werbung anklicken, danke sch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