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法治社會無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

2021-01-08 人民日報

打著「退役軍人」旗號,行違法犯罪之實,滿足非法牟利之欲……針對此類案件,公安機關重拳出擊、依法偵辦,檢察機關嚴格審查、依法批捕,相關部門始終牢牢堅持依法辦理,彰顯了法治精神、維護了公平正義、保障了社會安定,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唯奉法者強,唯明法者進。」必須認識到,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社會,無法外之地,無法外之人,無法外之權,任何人都不能為所欲為,無論是維護權益,還是表達訴求,都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線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制裁。只有遵循法治理念,捍衛法律尊嚴,維護法律權威,為全社會立「明規則」、破「潛規則」,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更有力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人民的內心裡。」 法國思想家盧梭的這句警言,詮釋了「使法必行之法」在於人心的道理。人民權利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法治的真諦,在於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我們要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擔當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讓遵法守紀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共築法治中國的精神大廈。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實踐充分證明,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凝聚著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穩定最可靠的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
  • 法治和失去法治,將演繹《誤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人類理想的社會,是安全和自由,如果達到了,《誤殺》中李維傑和他的家人的去處才能讓人安心;但如果權貴始終高高在上,作惡者為所欲為,李維傑及其家人便會是下一個暴亂的引爆點。 這種「啟智」的良苦用心是告誡人類:如果一個國家對權力的束縛和文明的倡導不深入,對邪惡的制止不徹底,對法律的執行不嚴格,那麼,暴力就會一代代繁衍,死於暴力的就不僅僅是李維傑的父母和他的家庭,更可能是他們的後代;甚至,傷心的不僅僅是普通民眾,而是凡是擁有孩子的母親們(電影中兩個母親都是受傷害中的極其痛苦之人)。
  • 為中國之治提供法治保障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習近平法治思想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以「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宏闊視野,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中國之治夯實了法治基石。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
  •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 人民日報海外版:直播不能什麼都播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直播不能什麼都播(雲中漫筆)目前,網絡直播行業蓬勃發展。《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已達5.6億,佔網民整體的62%。近日,國家網信辦等8部門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劍指行業亂象,傳遞出鮮明導向——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虛擬空間不是虛假空間,以嚴格監管促行業健康發展勢在必行。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此次相關部門將探索實施網絡直播分級分類規範以及網絡直播打賞、網絡直播帶貨管理規則。這意味著紅火的「直播經濟」快車有了重要的「剎車」管控。
  •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 郭聲琨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
    我國之所以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至關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全方位依法之治。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從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再次發出法治建設新徵程上接續奮鬥的偉大號召,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不斷創造法治中國建設新的歷史偉績。
  • 人民日報:倡導「辦事不求人」的風氣
    人民日報1月10日消息,「深化『放管服』改革,樹立『辦事不求人』理念,營造『辦事不求人』文化」「用規則意識、契約意識打破權力文化、關係文化,把人情社會、面子社會變成法治社會、誠信社會」,黑龍江去年制定關於推進「辦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導意見,聚焦紓解制約市場主體和群眾辦事創業的痛點、堵點
  • 人民日報署名文章:正義的事業是任何人都攻不破的——評美國一些人...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人民日報6月21日署名文章:正義的事業是任何人都攻不破的——評美國一些人戰略迷誤的危險(下)  國紀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 人民日報鐘聲:追責索賠鬧劇是文明之恥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追責索賠鬧劇是文明之恥(鐘聲)美國一些人的政治操弄,既滑出了道義的底線,也偏離了人性的軌道。公然以霸權踐踏他國主權、破壞國際法治,完全踐踏了全世界公認的國際道義美國一些政客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當作政治秀場,先有喋喋不休的疫情政治化、汙名化論調,再有追責索賠的濫訴。一個自稱「國際領導」的大國,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政治醜劇,讓世界各國人民和有識之士大跌眼鏡。有美國媒體指出,當今之時,國際社會聯手防控疫情是大局,拯救生命是大任,協作抗疫是大勢。
  •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攝  法治建設步履堅實  「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社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法治信仰浸潤人心,全民守法的氛圍日益濃厚,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社會新風撲面。  ——法治服務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法治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引領、規範、保障作用越來越突出。
  • 羅翔:一起做「法治之光」 | 2020年度法治人物候選人
    出於包容,羅翔對旁聽的同學來者不拒,他總會對來上課的同學強調「做法治之光」,對法治的信念在師生的默契中薪火相傳。教育的本質固然是崇高的,但教育的方式卻不能被焊死在一條道路上。他所教授的專業是法學,而法學本就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生活的學問,是普通人的學問。只有走進普通人的心靈,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術。
  • 著力提升「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法治政府建設取得積極成效,政府職能邊界日益清晰、權力配置更趨合理、治理水平不斷提升。但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一些領導幹部仍存在法治信仰不堅、法治理念不牢、法治思維能力不高和法治責任意識不強的問題,「法上」「法外」特權思想和違背法律精神、背離法治的行為仍不同程度存在,給法治政府建設帶來消極影響。
  • 法治文化 | 莊子的法治精神
    核心提示:莊子反覆強調的「道」和現代法治倡導的秩序、標準、規則、程序,有諸多契合之處。「道」是萬物之源,也是法之源,它不但適用於自然界,還適用於人類社會實踐與變革,其實現法治的方式首先是自我管理、自我融洽,即自治。
  • 人民日報百家爭鳴:治理模式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
    實際上,對於人與法關係的討論,西方傳統法治理論與實踐也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西方古典治理理論中也存在「賢人政治」與「規則之治」的不同取向,比如柏拉圖對良治的探索就體現了這兩方面,亞里斯多德的「法治」概念亦未完全排除人的正當作用。
  •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完整版
    首先就是向國內外釋放一個明確而堅定的信號,這就是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第二點也明確了在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我們所有的法治工作都要圍繞著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樣一個總抓手而展開。所以,這個總目標可以說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解說詞】  道路問題關係全局、決定成敗。
  • 《陽光下的法庭》一部真正的法治大劇
    ,之後收視率和口碑都穩步上升,為觀眾帶來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法治盛宴。 不久前,《人民日報》刊文對當下充斥在電視劇行業的「偽現實」題材進行了點名批評。針對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人民日報》評論稱,不少影視劇是:「披著『現實題材』的外衣,本質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的偶像劇。」在核心創作團隊的堅持下,《陽光下的法庭》完美避開了這個大坑,真正打造出了一部教科書級別的法治題材電視劇。
  • 讓法治之花在社區絢麗綻放 - 政府法治 - 河北法制網—河北省權威...
    讓法治之花在社區絢麗綻放         ——邯鄲市邯山區司法局聯合陵園路街道辦事處打造法治文化新陣地側記         河北法制報記者 張志青         「這次法治講座很接地氣
  • 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正因為法律和道德在意志屬性、規範特徵、實現方式等方面的區別,所以法律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兩者必須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國家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律,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是法治與德治的必然要求。
  • 道德與法治的責任
    道德與法治老師的使命是什麼?有人說傳授知識,有人讓說傳播思想,有人說塑造靈魂,這裡有「二八定律」,即是20%左右的關鍵內容決定80%左右的非關鍵內容。道德與法治20%左右的關鍵內容是什麼?應該是立德樹人、靈魂塑造,這是道德與法治課堂、考試命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