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期許不平凡,默許了平凡

2021-02-20 人民網

2013年的劉黎平

剛過完43歲生日的劉黎平一直有顆求功名的心。2001年,這個30歲的縣城青年碩士畢業後,決心獨自在大城市殺出一條血路。他說:「我們這一類人在下面受過一些挫折,考研不是出來求學,而是出來改變命運的。」

然而,在父親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後,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男人,在苦難面前,慢慢麻木到逆來順受了。

年過四十,他卻感到,對不平凡的期許和對平凡的默許,在自己身上開始和平共處了。

劉黎平在培訓班外等兒子下課

劉黎平剛剛過完43歲生日。走在廣州大街或地鐵上,幾乎不會有人留意到這個頭髮稍顯稀疏、戴眼鏡的中年男人。

坐在美術培訓班門外沙發上等兒子下課時,他也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親。

直到他提高聲調,決絕地扔出一句「我發誓以後再不會讓人用槍指著我的頭」,坐在環形沙發另一頭等孩子的女子,才狠狠打量了他一番,轉身下了樓。

她不知道,這位個頭不高的男人只是在回憶過去,重複周潤發主演的電影《英雄本色》中的臺詞。

20年前,湖南當地師範專科學校畢業生劉黎平在縣城錄像館看到的這部電影,深深影響了他很多年。

「應當說《英雄本色》和『小馬哥』影響了我們整個70後這代人。」如果不是劉黎平這樣強調,並能隨口說出電影中的經典臺詞,外人很難看出曾經的影響。

劉黎平做完國學講座後給讀者籤名

知識改變了命運,命運卻被生活扭轉了航向

2001年,正是一遍遍重複了小馬哥的那句臺詞後,從暨南大學碩士畢業的劉黎平決定留在大城市廣州。在廣州求學3年,他感覺人在大城市裡「情況是自己可控的,找點事幹不難,不用求人,不用看人臉色」。

這個當時30歲的年輕人相信,自己能像電影裡的小馬哥一樣,孤身一人在大城市裡殺出一條生路。

下課後從繪畫室裡走出來的8歲兒子,證明了劉黎平13年前並非盲目自信。

跟其他靠自身努力在大城市落腳的70後一樣,劉黎平在廣州一家知名報社找到穩定的工作,然後戀愛結婚,趕在房價瘋漲前借貸、買房、安家。

「覺得自己真正獨立了。」從他的神情裡,依稀可以捕捉到10多年前那種如釋重負。

1991年,劉黎平復讀一年後,考上師專,激昂高亢的《亞洲雄風》響徹大江南北,他們和國人一樣雄心萬丈,校長則在開學時告訴年輕人,「我們是為國家培養農村和小城鎮教師」。

1994年,也就是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意見出臺的前一年,他們搭上畢業分配工作的最後幾趟車,被分配到城郊的農村中學教書,「沒有選擇」。

當他們揣著「懷才不遇」的心情來到農村,縣城的卡帶錄音機則此起彼伏地播放著李春波幽怨的聲音,「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

而聽了《狼》和《光輝歲月》後,劉黎平覺得,齊秦和Beyond樂隊才是有品位和內涵的「技術貼」。齊秦那種開始走向哲學味道的音樂,讓「70後們」確立了孤身奮鬥的審美取向;而「不可複製的」beyond樂隊,更是以一曲《海闊天空》,喚醒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不羈放縱愛自由」,「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連續三年參加研究生考試後,劉黎平在1998年拿到錄取通知書;再次畢業時,國家已在2000年基本完成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自主擇業成為關鍵詞,他選擇留在廣州。

一度破滅的理想,在而立之年又峰迴路轉,感覺離得又近了。

「我們這一類人在下面受過一些挫折,考研不是出來求學,而是出來改變命運的。」在廣州東站廣場的星巴克裡,劉黎平喝了口咖啡,瞪大眼睛這樣解釋。20年前,他夜晚躺在湖南縣城城郊的農村中學宿舍裡,與貓頭鷹和野豬的叫聲為伴。

「現實告訴我,在那裡就甭想談什麼理想,甭想成為徐志摩什麼的,因為你成不了。」他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對當年下著斷語。

再加上調回城裡工作的同事兼女友,因找了城裡的公務員做男友,而跟劉黎平分手,既讓年輕人「面子上不可接受」,也促成了他對功名的追求。

「七尺男兒,你立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功名的話,很難。」事過多年後,他這樣分析。

矢志成為徐志摩和余光中那種人的湖南青年,從情場和考場敗退回學校,被拉他搓麻將的年長同事教訓:「後生家,大家都迷信『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拼命讀書去改命,可是,思想家講這句話有伏筆的,么子伏筆呢?就是沒有講清楚,是把命運改好還是改差。我們看呢,書讀得越多越沒得用。」

後生劉黎平沒有隨波逐流,只是回到縣城的家裡,看著電視裡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王義夫暈倒賽場痛失冠軍,王軍霞身披紅旗笑傲賽道,看中國代表團「一塊一塊地拿金牌」,然後自己「一個一個地摳單詞」。

2004年,劉黎平在廣州買房,去單位將自己的集體戶口遷移到住房落戶。他揣著戶口本,走在廣州人民中路,看著車水馬龍,突然意識到:「我他媽是廣州人了!」那一刻,他覺得,「讀書還是能改變一個人命運的」。

宿舍另外三位室友,分別來自安徽和江西,考研前都是當地師專畢業的中學老師。他們也是來「改命運」的,宿舍老大入學時已32歲。

2008年9月,劉黎平在天涯論壇上發帖,把從教和考研的遭遇,寫成自傳體小說,點擊量過百萬。湖北一名仍在鄉下教書的88屆師專生回覆:「深有同感,幾欲墮淚——為我、為我同儕。」與劉黎平同齡的一名師專生則感嘆,「自己和文中主人公的人生竟如此的相似,原來我們都是一個時代模子刻出來的一批」。

劉黎平的妻子毛女士也是從湖南農村考上大學,「讀書讀出來的」,如今是廣州白雲區一所中學的初中語文老師。

為了讓兒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本領,這位70後母親除了給兒子報了美術班,還報過遊泳、武術、音樂、舞蹈等興趣班。劉黎平對妻子的觀點雖持保留看法,但還是接送孩子,在行動上給予支持。

看到兒子下課出來,劉黎平連忙迎上去,攬著肩膀俯身詢問,「今天感覺怎麼樣?」「挺好的!」得到答案後,劉黎平牽起兒子的手下樓回家。

父子倆抬頭望去,百米開外矗立著80層高的中信大廈——劉黎平人生中看到的第一座讓他開了眼界的建築。

1998年3月,為準備研究生複試,劉黎平第一次到了廣州,一眼便看到這座當時中國最高的大樓「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滿眼的榕樹等茂密的綠色植物也令27歲的劉黎平「很興奮」,他感覺這座城市到處充滿生機,「感覺自己的前途就像閃閃發光的中信大廈,一片燦爛」。

帶著被錄取的消息榮歸故裡後,縣裡有官員請劉黎平和父親吃飯。校長則在祝賀之餘,表達了一下歉意,「本來你是個求功名的,我們卻拿你當個牛馬使」。

開學離家那天,61歲的老劉突然在家門口傷感地跟老伴嘆息:「孩子就這麼出去了,以後我們老了怎麼辦?」

這聲嘆息,彼時並沒有被金榜題名的劉黎平放進心裡。感情上的失敗,讓他對故鄉「恨之入骨」,只想儘快離開。但16年後的今天,父親的嘆息卻在他腦海裡迴響得格外清晰。

2014年11月中旬,他寫的「人到中年,才知道獨生子女有多苦」的文章,被網友在微信朋友圈和網絡論壇裡大量轉發轉載。有人告訴他,「都轉到老家的村長那裡了」。

在父親2005年被確診為結腸癌晚期,「活多久算多久」後,這個在1998年負氣離開老家的獨生子,就不得不一次次與老家打照面了。

為了不影響工作,稅後月收入8000多元的劉黎平當時希望老人在廣州做手術,並通過報社的關係聯繫到一家醫院。

但老人的公費醫療在湖南,考慮到兒子要還房貸,他堅決不同意。劉黎平夫婦只好趕回湖南。

此後4年,跟不少從農村或小城市到大城市奮鬥的青年一樣,為了照護老人,劉黎平不得不在老家縣城的醫院、長沙的腫瘤醫院、湘雅醫院和廣州之間,不停往返。

在腫瘤醫院附近又冷又沒人情味兒的民居裡,妻子因為生煤火,跟住在旁邊的其他病人家屬爭吵,哭泣。

獨生子的依賴性也在這時凸顯出來,劉黎平手足無措,希望妻子不要走。妻子見丈夫連生煤火都不會,便給校領導打電話請假,但「公公不是直系親屬,你必須得回來上班」。

劉黎平請的長假也將到期,必須準時回去上班,才不愧對領導的體諒。

他第一次意識到,「要是有個兄弟姐妹就好了」。晚上從醫院離開時,34歲的劉黎平一路哭到長沙火車站。

「一個是同情我爸,除了我媽,沒人照顧他;另一個是覺得人生怎麼這麼無奈。當初我如果留在湖南,就可以隨時照顧父親,但那樣就太窩囊了。我出來後,雖然不是一條龍,但至少有點尊嚴,不用求人家我能活下去,可又照顧不了爸媽。」近10年後,他哽咽著說。

他常常想起母親給父親按摩時,兩位老人投在老家窗戶上的剪影。偶爾也會想,「要是我就在老家工作該多好。」

在廣州迎接他的,是妻子懷孕的消息。

如今,這個小生命已經成長為8歲的男孩,陪爸爸劉黎平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男孩指著人行道旁榕樹下的植物,「左邊是福建茶,右邊是變葉木」,驕傲地向爸爸介紹從書本或老師那裡學來的知識。

小生命的來臨,當時讓身心俱疲的劉黎平一陣狂喜。隨後,他便陷入深深的憂愁,他知道「上有老、下有小」對男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2007年,父親結腸癌復發,劉黎平在長沙照顧,兒子則在廣州發燒。他既要找關係讓睡在醫院走廊的父親住院做腎切除手術,還得打電話回廣州找關係給孩子安排床位。

然後,他在長沙與廣州之間朝發夕至地來回奔波。像一艘已經駛入寬廣水面的航船,他本以為可以乘風破浪前行,卻不得不調轉航向,一次次駛回那個自己曾經無時無刻不想逃離的小港。

劉黎平當年任教的農村中學舊照

人在苦難面前,慢慢慢慢地就麻木到逆來順受了

劉黎平已記不清父親去世前自己買過多少張回湖南的火車票。

他只記得,五六個小時的手術結束後,護士把一個搪瓷口杯放到他面前,淡淡地說,「這是你爸爸的腎。」看到父親身體的一部分就放在眼前,劉黎平心如刀絞。第二天醫生告知「病人還能活一兩年」時,劉黎平反倒不那麼難過了。

「人在苦難面前,慢慢慢慢地就麻木到逆來順受了。」他形容。

中學教師劉黎平喜歡小馬哥,是覺得小馬哥戴著墨鏡拿著雙槍,可以把看不順眼的世界打得粉碎,可以隨意發洩自己的憤怒,可以讓自己不喜歡的人在面前顫抖。看著小馬哥雙槍齊發的樣子,他這種工作中很壓抑的中小職員,覺得很解氣,自己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沒了。

但13年後在醫院裡,已為人父的劉黎平只能忍氣吞聲。他曾因在走廊裡睡覺時打呼嚕的聲音太大,被護士叫醒後斥責:「你能不能自覺一點!?」他也曾因醫生到父親病房檢查時,插了一句話,而被罵得狗血噴頭。

「我一點都不敢回他。為了父親治病,我當時很生氣,但只好忍著。」劉黎平說。

不僅如此,他還不得不跟發小學習如何在醫院跟人套近乎。兜裡揣著紅包,他在醫生門外轉來轉去,怎麼也不好意思送出手,「因為醫生身邊總有人」。

母親告訴他,十幾年前,父親為了求人把兒子調進城裡,推著自行車在街道上徘徊,不停搖頭嘆氣,不好意思把禮物送進領導的家門,「你們父子都是好面子的人」。

但在老伴生病這幾年,她也覺察到,當年那個憤世嫉俗動輒金剛怒目的兒子,不知不覺開始學會對眼前的人和事低眉順目。

似乎只有在回憶往事時,才能感受到劉黎平的快意——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農村,23歲的劉黎平曾大鬧縣教委領導辦公室;得知女友「背叛」,他抄起菜刀要去問個究竟,結果被同事死死抱住。

20年後,那個熱血而憤懣的青年形象,已經很模糊了。年輕人對現實的妥協,其實從1998年已經開始。

1998年7月12日,法國世界盃決賽,劉黎平支持的巴西隊敗給了東道主。他當天在悶悶不樂中收到了錄取通知書,正欲欣喜若狂,乍然發現裡面標著「自籌」兩個字。

一番頗費周折的詢問和斟酌後,原本報考公費研究生的劉黎平,決定接受每年自付學費7500元這一現實。

真正到廣州上學後,他發現經濟壓力沒那麼沉重,除了每月學校發的350元生活補助,他打工、兼職還能掙到兩千元左右。1998年長江洪災後,作為來自災區的學生,劉黎平還額外獲得了幾千元補助。

隨著跟現實的互動和妥協,他最初對大城市的恐懼和失控感,也漸漸消除,並對一些事情不再牴觸。

10年之後的夏天,當世人都在關注北京奧運會時,劉黎平惦記的則是父親的病情。本來不信佛的劉黎平,去市場裡買了些魚,在縣城的河裡放生。

「魚啊,我放你一條命,給父親換一些健康,你給父親多一點時間活下去。」他默默念道。

然後,他建議父親抄《金剛經》。「其實我也知道,生死並大,你信什麼都沒用的,釋迦牟尼不也是病死的嗎?這樣雖然不能延長壽命,但至少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減少一下痛苦。」

在廣州,一想到父親的病痛,劉黎平就無法開心。這種苦悶,讓劉黎平2008年9月開始在天涯論壇發帖講述自己的經歷。與網友的互動,成為他跟外面的世界交流和排解焦慮、無助、悽涼情緒的方式。

每次打電話回家,一聽說父親又痛了一個晚上,他便「心如刀割」,就默默地為父親祈禱。

「其實這跟我的信仰是相違背的,但親情讓我想到念念佛經會不會有什麼用。病是沒法好了,只要老人不痛就好。」他無奈地搖著頭說。

抄了差不多20遍《金剛經》的父親最終在2009年7月9日撒手而去。而且禍不單行,妻子的母親也被查出宮頸癌,進入生命晚期。

劉黎平始終無法釋懷的是,父親離世時自己不在身邊。得知父親的死訊,這個38歲的男人在辦公室嚎啕大哭。

這是他最絕望的時刻。上一次如此絕望,是在他第二次考研失敗後。劉黎平原本深信「我這條大魚不是縣城這個池子裡的」,當時「極其心灰意冷」,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懷疑師專生考研實在是不可能」。

那時,鄧小平剛在元宵節去世。父親看著電視感嘆:「人總是要有一股子精神,鄧小平就是有了這股子精神,三起三落都沒得所謂。」然後,轉過頭對兒子說:「崽啊,反正要有股子精神。」

使命感帶來的艱辛和生活並行

如今,父親的遺像被劉黎平擺放在客廳的冰箱上面。

劉黎平的一大遺憾是,父親活著時,自己「沒有足以驕傲的成績給臨死的父親看」。

這一遺憾,在劉黎平39歲時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經報社領導同意,他全力策劃編輯的「國學」專版,2010年6月見報。劉黎平開始覺得自己得到了「恰當的尊重」。

自己的文章每次見報時,劉黎平總遺憾父親沒能看到。20年前,他決定考研時,本想考法律專業,遭到父親反對。由於當地出了曾國藩、宋希濂等讀書人,父親對讀書人有一種頑固的崇拜,認為古典文學專業更「顯才學」,更看重清清白白的讀書人。

「父親對我有一種期許,兒子不一定發大財,也不一定當大官,如果是個很大的讀書人,像錢鍾書那樣,譽滿天下,出去他就很驕傲很開心。」父親生前還曾主動跟劉黎平探討,翁帆嫁給楊振寧,「肯定看上的就是楊振寧的才氣」。

這種期許,也讓劉黎平坦承自己「虛榮心比較強,希望能有所建樹,要人知道」。

懷著一顆求功名的心,劉黎平很恐慌自己在社會上得不到承認。作為「國學」愛好者,他非常羨慕那些有更大平臺的「同行」,諸如錢文忠、袁騰飛。

由於曾親眼看到母親那一代職工下崗,劉黎平始終有一種危機感,相信「人要靠自己」。40歲後,他則越來越緊迫地感受到,「人在這個世界上白白活一輩子是沒意思的,總得在某個領域做點成績,得對得起自己的老鄉曾國藩」。這種痛苦目前正煎熬著他。

2012年,劉黎平在廣州買下了第二套房。但他認為,像自己這批40歲上下的70後,所謂的艱辛,不僅是生活的艱辛,而且還有使命感帶來的艱辛和生活並行,「可能比買兩套房、生幾個小孩的人生志向,想法要更多那麼一點點」。

好在他的國學版在廣東已產生一定的影響,他經常會碰到一些粉絲,甚至會與一些粉絲互動,這讓他很開心。「我的工作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但在我自己看來是很了不起的。」他說。

出了兩本書後,偶爾也有企業和大學請他去講講國學。這讓他覺得自己確實比40歲以前開闊一些,「可以拿一點微不足道的成就來騙自己」了。

8歲的兒子則很關心中國第一大富豪是誰,劉黎平告訴他是地產商李嘉誠。「爸爸為什麼不做地產商?」兒子開口便問。

兒子開始意識到爸爸為什麼沒有大錢,年收入稅前不到30萬元的劉黎平,也多少有了一點失落感。

眼睜睜看著認識的同齡人有公車,有專職司機,在外面吃飯可以籤字報銷,劉黎平也會自嘲:「年過四十的人了連副科都不是」。

「權力對男人或許是一種剛需。」他解釋說。

最近,他用文言寫的《令狐大人傳》和此前所寫的文言文《郭美美傳》,都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發,閱讀量均達數十萬。這令他既高興又無奈,高興的是自媒體終於給了他一個立言的平臺;無奈的是這不能帶來任何實際的利益。

「前程總在不及處,理想無非耗心神。公號雖轉萬千度,賺錢未見一根針……故人見我驚白髮,生命富貴不如人。」劉黎平在43歲生日當天寫道。

對不平凡的期許,對平凡的默許

與故人見到白髮不同,口無遮攔的女理髮師最近告訴劉黎平,「你腦頂的頭髮比周圍的稀疏。」他馬上憂心忡忡地問,「是不是中間已經凸顯出來了?」

2011年,老家的親人專程趕到廣州,給劉黎平過了40歲生日。這一天之後,他更加意識到:「我們這個家裡絕對不能出事了。我輸不起了。」

身體一旦有症狀,他會馬上去檢查。他做過兩次腸鏡、兩次胃鏡,都沒發現什麼問題,對疾病的擔心,總是會時不時湧上他心頭。

走在雨中的街道上,劉黎平儘可能地把傘傾向兒子那邊。

在妻子的記憶裡,這樣的場景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公公的去世促使丈夫完成了從「兒子」向「父親」的角色轉變。

兒子正準備過林和中路的斑馬線時,紅燈亮起,劉黎平一把將兒子拉回到自己身後的位置。

這幾年,他養成了一個習慣,等綠燈時要和機動車道隔一米以上,過斑馬線時從來不敢接手機,不管鈴聲怎麼響。

「萬一車把你撞飛了怎麼辦?家裡沒有任何一個人損失得起了。」當年那個崇拜小馬哥的年輕人,在40歲前後,忽然變得「膽子特別小」,只要覺得危險的場合,從來不敢去;也不敢跟外面的保安吵架,很怕他們一刀把自己捅了。

2014年5月,單位領導的猝死,更是讓他意識到,「生命比想像的要脆弱得多」。

40歲前後,他先後經歷了外婆、父親、嶽母、姨媽、姑父和同學、同事的離世。一次次看到別人的死亡,他也會想到自己的生命,「未來的日子比過去的日子要少了」,對一些談論生死的文章開始有感觸了。

今年,劉黎平參加了大學畢業20年聚會。班裡最大的同學已44歲,最小的同學剛好年滿40歲。「大家就像大致重合的兩個圓圈,後來慢慢錯開,交集越來越少。」坐在一起,唯一的共同語言是回憶當年。

在KTV裡,這茬70後偶爾也會唱一曲《海闊天空》,在「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的歌詞中,追尋當年的悲涼與倔強。走到大街上,他們滿耳朵聽到的是《小蘋果》的歡快與王菲的《匆匆那年》。這個在他們的青春裡還叫王靖雯、唱著《一個容易受傷的女人》的「女神」,眼下已45歲。

一同老去的還有70後的其他「女神」們——周慧敏、翁虹、周海媚、王祖賢。

劉黎平當年覺得太幼稚的小虎隊,在2010年重上春晚時,不禁讓同齡人劉黎平感慨萬千,「想不到他們也已經這麼老了」。

電視屏幕之外,劉黎平的老同學老同事們也明顯老了。

如今,他們仍在縣城教著書,偶爾給人補課掙點外快,安靜平淡地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劉黎平之後,縣城再沒第二個考研的師專生。

他的偶像周潤發,也一改當年小馬哥的戲路,塑造過孔子等截然不同的銀幕角色,在2015年將走進人生的第60個年頭。

作為粉絲的劉黎平,人到中年後,在「敬重發哥」的同時,更多提到的電影是《肖申克的救贖》,他喜歡的是影片中男主角的「隱忍與堅持」。

「我們就像肖申克救贖裡的那個銀行家,不停地在挖一個隧道,實現人生的突圍。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突圍出去,這輩子也許就突圍不出去。」所以,陪下課的兒子走過中信廣場寫字樓下的中信銀行、中國銀行和南洋商業銀行的招牌,走過威斯汀酒店和天譽花園等高樓構成的繁華商圈時,43歲的劉黎平總能感到自己的渺小,「便期許自己能不平凡」;一旦踏著小區裡冷風細雨中凋落的紫荊花瓣,推開家門,看到老人下廚做的地道湖南家鄉菜,這個中年男人又「開始默許自己的平凡」。

這20年唯一不變的,是劉黎平至今還喜歡聽Beyond的音樂,「他們對人生的體悟感覺現在還不過時」。他最喜歡《光輝歲月》,並隨口哼出了熟悉的曲調,在那首很多70後摯愛的老歌裡,歌詞一遍遍唱道,「年月把擁有變做失去,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今天只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生經過彷徨的掙扎,自信可改變未來,問誰又能做到……」

實習生丨李瑩瑩

主編丨凌陳

微信用戶如何查閱及分享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騰訊微博

點擊右上角→複製連結,可發送到電腦上查看

如何訂閱人民網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帳號:人民網

添加朋友→搜號碼:people_rmw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查閱更多內容,喜歡此文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追最新電視劇!品新的人生
    四十不惑?二十不惑! 我們常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話是孔子對自己治學生涯的概括,這句話的前後還有別的話。聖人尚且四十不惑,凡夫俗子又怎在20就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呢?最近一部名為《二十不惑》的電視劇,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
  • 謝震東新單曲《四十不惑》MV熱播:悟得人生不年少
    四十不惑,卻依然笑迎生活,四十不惑,悟得人生不年少。不同以往,謝震東2018全新音樂作品,極其嫻熟的創作手法和充滿思考的音樂命題,充滿了時代感,給了聽者極強的靈魂震懾,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用來表達謝震東的音樂最合適不過,他的作品總是不浮於表面而經得起沉澱,這種人生每一個階段裡的價值判斷,都隨音樂緩緩展開,是非、善惡、好壞、美醜,都只是四十年風雨人生的乞問和呼喊,也是謝震東人生漫長旅程裡
  • 平凡之人的不平凡愛情
    爸媽從結婚到如今,風風雨雨歷經四十載,一直是恩恩愛愛,相敬如賓。出現在平凡人身上的愛情,註定是那麼的不凡,各位且聽我一一道來。不平凡的愛情,需要共同的理想七十年代初的農村,讀書僅僅是為了識字,並沒有知識改變命運一說。
  • 四十不惑 赤子情懷——吉首交警平凡崗位上的生日
    當戰友為他點燃生日蠟燭、切開蛋糕的時候,他非常激動地說:「已經不記得這是在崗位上度過的第幾次生日了,和大家在一起的時間比家人都還要多,因為有戰友的陪伴和祝福,有警察的職責所在以及那保一方平安的信念,所以這個生日我過得忙碌又幸福,謝謝大家!」徐偉是吉首交警中的一員,也是一中隊中隊長。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四十不惑」指的是什麼?
    不知不覺三十而立,後知後覺四十不惑!四十不惑,可以有多種解釋,但有一種解釋是必然的,那就是人經過了少年的輕狂幻想,青年的瘋狂夢想後,到了四十歲方開始醒悟,原來自己是多麼的無知,多麼的太把自己當回事。四十不惑,不再迷信任何人、任何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浮華褪盡,塵慮盡滌。沒有了童年的懵懵懂懂,沒有了少年的意氣風發,沒有了青年的年輕氣盛,不知不覺中,步入了中年。四十不惑,說得是判斷力,特別是對自己的判讀:你是誰?你有什麼?你要放棄什麼?人生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才能把人生過正確,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稟賦和領域。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對於路遙,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部《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他的文學地位,也影響了無數的人。他說過:「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 ,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路遙一生窮困,去世之後尚有一萬多元的借條,他那時的工資每月四十左右,但是,當《平凡的世界》斬獲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時候,他卻連去領獎的路費都沒有,這讓人想起來就是一陣唏噓,對很多人來說,覺得不可思議,但這就是事實,誰又能想到,一個影響巨大的作家竟會是這般境況呢?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還差部《女人,四十》湊齊「女子圖鑑」
    30 歲,還有什麼不敢拼的啊!」《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沒有人說過「二十不惑」和「四十不惑而四十不惑,是主觀主動的「不會迷惑,不會感到迷惑」人到中年,與所有進入四十歲的平凡女人一樣,左邊是家庭,右邊是事業,父母垂垂老矣,子女青春叛逆,女人開始為生活精打細算,在公婆與丈夫之間周旋。
  • 四十不惑?
    回顧這幾例患者,發現一個共性:男性,40餘歲,肥胖,患有高血壓數年,不能規律服藥,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飲食好辛辣刺激。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按理來說四十歲本應是人生中的巔峰時期,這個時期你可以收穫著令人嫉妒的輝煌事業,讓你能呼風喚雨、隨心所欲,同時還擁有著讓人羨慕的家庭,左有嬌妻相伴,右有愛子相陪。
  • 男人女人四十,惑不惑?
    男人四十,沉重的肉身!一切似午後的太陽,儘管感受到的是火熱不減,一天天走向的卻是下坡,日薄西山,夜色無邊。一切仍然在神的手裡,接納自己的平凡,帶上鐐銬也能起舞,誰說,不能四十歲重新出發?! 在信的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年年歲歲的等候,執著在山頂耕種,一旦豐收,這地出產的是日照充裕的稻穀,有營養,有嚼頭!哈利路亞!阿們!
  • 劉墉:最平凡又不平凡的戀情
    說老情人,他們還真是一對老情人,而且是一對命途多舛的老情人。 一九七二年他們在舞會上相遇,大概因為有著共同的嗜好,喜歡園藝騎馬和獵狐吧,他們很快地進入熱戀。但也可能因為卡米拉家的背景,以及不夠美麗的外貌,皇室不同意這檔婚事。
  • 男人四十惑不惑
    歲月催人老,中年大叔滿臉的油膩和胡茬分明的寫著無奈——四十歲,怎麼還沒長大就老了!  古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其實這是孔子學習《周禮》從「立」到「不惑」到「隨心所欲」融會貫通的過程。從狹義和通俗的意義來理解「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四十不惑」則是沒有疑惑。問題是,這個「惑」到底是什麼?如何才能「不惑」?
  •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一日一善,日日行善,眾人向善,幸福永遠」。大家早上好!新的一天開始了,這裡是紹興市爐峰慈善聯合會與紹興朗誦群聯合舉辦的《慈善文化平臺》。我是今天的主播依凡。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由和暢供稿的《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 平凡人的不平凡愛情----《平凡的世界》
    它描寫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一群平凡人的故事。平凡,又似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寫了許多平凡的小人物,但這些平凡的人,卻有不平凡的愛情。在《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給予愛情的潑墨是熱烈而純淨的。這兩個人的愛情,從開始就註定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就註定了悲劇性的結局。但是他們的愛情過程卻是熱烈的,甚至帶有現代化的意味。孫少平雖然來自貧困的農村,但是他時刻充滿激情,充滿鬥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生活,改變命運。這也是他能贏得田曉霞芳心的重要原因。這兩個人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青人,他們的相愛也註定了將是不平凡的。
  • 四十惑不惑,真正的意思是這樣的
    四十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裡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一般對四十不惑的理解是: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三十歲想好要幹的事,才不感到疑惑,才堅定要去做。「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我今天重讀《論語》,忽然明白了四十不惑的另一層意思。人到四十,並不是什麼事都明白,什麼理都懂,更不是40歲了事業有成。當今社會,40歲正值盛年,好多事情甚至才開頭,當然也就有更多的艱難和困惑。
  • 四十不惑,惑什麼
    四十不惑,惑什麼人生到了四十這個階段,經過了十多年的打拼,人生不再迷茫疑惑。人生基本上進入中年時期。此時我們對外明白了社會,對內明白了自身。到了不惑之年,首先明白的是這個社會。做到知世故而不圓滑。明白了這些道理人生才會順利。明白了社會就明白了生存之法。其次不惑之年更應該明白自己。不惑之年上有老下有小,是家庭的中堅力量,上要孝順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到了不惑之年,要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在責任中修煉自己,修煉內心,在不斷地修煉中成長起來,強大起來。只有明白自己,才能更好的明白社會,明白人生。
  • 人生很平凡,人生不平凡
    櫥窗裡陳列的高檔名牌奢侈品與平凡人基本絕緣。各種高級服務、高檔享受偶爾體驗一回,都足夠品咂和回味一年。錢不多、也無閒,國內的大好河山都沒有欣賞完。世界很精彩,我想辭職去看看對很多人來說更是天方夜譚。這一生我們真的很平凡。平凡的就像寫一篇文章,想寫出一段高潮都沒有,有也基本上靠牽強附會或者胡編。我們這一生真的很平凡,平凡得生命中升不起一絲雲煙;平凡得走在大街上,沒有人回頭看上一眼;平凡得一段時間不見面,同事朋友都可能忘記你的名字,忘記你長了一張什麼樣的臉。
  • 已過四十,惑不惑
    如今已過四十,仍然處在惑與不惑之間。或許,這樣的感覺很不錯。過了四十,如果經歷一段安靜的歲月,很多疑惑,一想再想,就想通了。很多疑惑,扔掉不想,也就順心了。什麼時候才能安靜呢?現實是無處不在嘈雜。嘈雜屬於環境,而真正的安靜只在於人的內心。捧著手機的手,盯著手機的眼,惦記著手機的心,那幾乎等同於把安靜拒之心門之外了。
  • 讀懂李宗盛的《凡人歌》,我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平凡
    平凡人的無奈和自我解嘲的調侃,直入心底。一直以來,作為一個平凡人,我有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平凡,恰恰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不平凡。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平凡不等於平庸。字典裡,平凡是指沒有值得注意的事件;不高傲,不崇高;平常的能力和價值等意思。大千世界,我們都是平凡人,就像是一隻小小的螞蟻。只是,在人生道路的岔口,有人選擇了不一樣的路,他們有的千古流芳,有的遺臭萬年,有的優秀傑出,有的十惡不赦……這些都是少數人!
  • 人生,活到四十歲之後,要不惑不慌
    孔夫子這樣形容過自己的人生各個階段,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後來,人們說年齡階段,也沿用了聖人的說法。三十歲就叫做而立,四十就是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多歲就是耳順。
  • 紀錄片《四十不惑》
    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你我有幸成為這段歷史的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