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電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獨特的風景,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我的父親是當年的電影放映隊隊長,肩負著26個大隊及公社機關的電影放映任務。
父親是初中畢業,從部隊退伍後到公社工作。公社成立電影放映隊時,領導選中了父親,隨後派父親去縣裡培訓。
那時候,村子內外的土路低洼不平,下雨時只能是自行車騎著人。每次入村放映時,各村的馬車先把放映設備拉到大隊部,父親和夥伴隨後用自行車馱著裝有影片的鐵盒子和各種零件抵達放映現場。
聽說要放電影,鄉親們都特別高興。天剛擦黑兒的時候,父親與夥伴熟練地在當街架起銀幕杆子,掛上銀幕,拴好音箱,架好了電影放映機。備用的發電機放在了近處人家的院子裡,加滿汽油,接上備用電纜。小孩子們顧不上吃晚飯,就早早搬著小板凳兒來佔位置。
夜幕降臨,銀幕亮了。父親忙著調試放映機和銀幕的距離,微調鏡頭焦距,測試音響。開始放映後,大家靜了下來,津津有味地看著電影。
而父親根本顧不上電影中的精彩情節,隨時檢測機器的運轉情況。一卷演完了,父親會用最快的速度換上另一卷,縮短鄉親們等待的時間。
放映時,有時當片爪被卡住了,銀幕上會出現一塊棕色的裂洞,慢慢地向四周擴散。父親會關掉電源,掰開鏡頭,把被投影燈烤糊的膠片迅速取下來,做上標記,捯到收片盤。與此同時,父親吩咐助手用柔軟的毛刷子,清理機器中輸片的通道,再打開機器空轉一下,感覺沒有異常,就拉過膠片用齒孔套住片爪,推上鏡頭,電影便繼續放映。他們的動作極為熟練,不會超過兩分鐘。有時投射燈泡壞了,需要馬上更換;有時膠片突然斷裂,需要在最短時間內用接片器固定住,拿透明膠水接上。夏天放映時,父親每排除一次故障,都會汗流浹背。
夜裡9點多,電影散場後,父親和夥伴開始打掃戰場,把電影放映機裝箱加鎖,連同無法攜帶的設備一起交給村支書保管。夜深了,父親才打著手電筒,騎著自行車沿著坑坑窪窪的土路回家。
夏季天氣多變。傍晚還晴朗的天空,不知啥時候就會電閃雷鳴。遇到這樣的天氣,父親總是先指揮鄉親們撤離,關閉電源,用雨具護住設備及電影拷貝,寧可自己被雨淋透了。有時雨太大了,出村的土路變得泥濘不堪,自行車根本無法通行,父親只得在大隊部或飼養處將就一宿。
父親對於自己的事業,有著特別深沉的愛。後來,父親患了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不得不調到公社副業管理站。
前些日子,我跟父親聊天,得知國家落實了農村電影放映員的待遇問題,父親每月拿到了一定的補助。父親高興地跟我說:「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是國家給我們這些人的獎勵與榮譽!」
石紹輝 /文 網絡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