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農民都經歷過災年的洗禮,那個年代缺吃少穿,是現在年輕人打死也不會相信的事情,那時能吃上一頓飽飯就是奢侈,農民家裡最多就是紅薯與玉米面,對於相對發達的農村尚可以吃上幾頓白麵條,而對於偏遠落後的小村莊,日子也就更為難過了。
我清楚的記得當年貧窮的樣子,家裡窮的連買根針的錢都找不到,零食只是一種渴望,最為要命的就是吃飯,用面勾兌一下開水,就是早晨的稀飯,母親為了能讓我們兄弟兩個吃飽飯,自己偷偷的喝開水壓餓,小麥、大豆收穫後,需要拿一部分到集市賣掉,換回生活必須的油鹽,用大鍋煉的豬油讓我饞涎欲滴,油放到柜子裡茶缸裡,我常常忍不住偷吃,吃的時候用大饃挖個洞,用勺子挖點油,撒點鹽,那就是人間美味了。
當然吃上豬油是很少的情況,大多還是忍飢挨餓,尤其冬季青黃不接,家裡吃飯除了紅薯,還是紅薯,當時一首童謠:紅薯面,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所以那時紅薯是救命糧,可是燒火做飯也是問題,農村的枯枝、麥秸都燒完了,怎麼辦?全家一起到河裡挖蘆葦根,那時河裡有水,天寒地凍,如今落個風溼腿,陰天下雨就隱隱作痛,那時地裡油菜葉子也是冬天的乾糧,在飢餓面前,能吃的都是好東西。
時間一晃過去多年,如今農村生活水平好起來了,可是小時候飢腸轆轆的樣子,仍不時浮現,可能年紀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