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善於寫影評的人,與其說是一篇影評不如說是觀後感來的實際。以下僅是自己觀影后的拙見。部分劇透
不打算再梳理劇情,只是以感悟為主吧。 先從劇情與人物上來說,主要人物主要有三個人帕羅瑪,勒妮,小津。
帕羅瑪是個性格有些孤僻的小姑娘,並且對自己所生活的人世界很糟糕。但是以我的視角來看,帕羅瑪並不孤僻,她只是看到了成人想極力掩藏的世界,說出了別人不敢說的話,當不被這個世界所理解時,也就選擇了沉默(就比如當著客人的人面反駁圍棋的發明;對於媽媽的精神治療費用的質疑)。沉默久了,以她的眼光來看,死亡就是結束一切痛苦的方式。可是,沒有經歷過死亡,又怎知死亡的痛苦。我們生於這個庸俗困擾的世界,就要不斷學會去如何適應它,直到在別人的愛裡發現生命的真諦。帕羅瑪也是一隻小刺蝟,一隻無處藏身的小刺蝟。
勒妮是個性格孤僻的看門人,孤僻,單身,冷淡,醜陋,或許這是人們表面上能形容她的詞。但是她只是想守護住她的精神世界,勒妮和帕羅瑪不一樣,她是一個有著自己舒適巢穴的刺蝟,我覺得影片不是想讓告訴我們走出舒適圈,去認識不同的人之類的,相反,我覺得它在以溫柔和緩的方式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我們可以確保它不被別人侵犯,這是我們的特質。通過這樣的特質,讓別人發現獨特的自己,勒妮這一形象就是最好的詮釋。儘管外表孤僻,但是內心柔軟優雅,就這樣遇到了小津先生,兩顆柔軟的人心最終相遇。勒妮和帕羅瑪也是這樣,當兩人對於黑巧克力達成共識,但是勒妮又趕忙請帕羅瑪走,因為她無法對別人放鬆警惕,所以條件反射似的冷漠,可是帕羅瑪懂得勒妮的內心,因為她也是如此,兩個有趣的靈魂就這樣相遇了。
小津先生是一個外表和內心都很和善的人,他不是其他人的那種虛偽的和善,真的願意去了解並傾聽帕羅瑪和勒妮的人,他也成了三個人的紐帶。他們三個真的是相互溫暖的人,柔軟的心最終會溫暖另一顆心。儘管勒妮有兩次都在害怕自己的選擇爾差點放棄,但小津先生一直在等待,勒妮也是慢慢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獨特的世界,和小津先生一起看喜歡的電影,讓帕洛瑪進自己的書房。勒妮在自己世界感受到了愛,即使在即將死去的時候……
一部電影到底成功劇情與人物是分不開的。這部電影人物的真的非常有立體感,人物之間交錯的互動引起了靈魂的共鳴。一部優秀的電影總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獨特的質感,很顯然這部電影就具有這種質感,而這種質感與意象的選用其實也是分不開的。
個人對於意象的分析其實不是太懂,就說一下自己的想法。整部電影大概有三個意象:攝像機,貓,魚。先說攝像機,攝像機是帕羅瑪在自殺之前打算用來拍一部電影,記錄所處世界的荒誕,最後一次攝像是在拍攝勒妮的錄像,這應該算是勒妮最後一段錄像了。其實帕羅瑪的錄像已經從周圍世界的荒誕慢慢變成對於與自己靈魂共鳴的人,這似乎也預示著帕羅瑪慢慢找回了生命的意義以及最終的結局。其次是貓,小津因為勒妮的貓雷昂而對勒妮產生了興趣。帕羅瑪家的人貓似乎只是好吃懶做,不讓別人進來,也不讓貓出去,似乎在暗示著上層階級在努力維護這自己的自以為舒適的空間。上層式的體面最終讓這些人活在這個虛偽的人世界裡無法自拔,永遠活的不真實。最後是金魚,帕羅瑪把它扔進了馬桶,但是它又到了勒妮的手中。帕羅瑪活的不要像金魚,已經註定了自己的結局,但是即使如此,這小小金魚也頑強的活了下去。勒妮死了,帕羅瑪拿回了金魚,她終是明白了死亡吧,所以也許會更好的活下去吧。
影片裡的細節也許多到底展現了階級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觀念,進而是偏見,上層階級總沉迷於虛假的生活無法自拔。可是有趣的靈魂總會相遇,我沒有去分析那些細小的細節去分析階級問題之類的(主要是找不到),我在想,或許心靈的相依可以打破壁壘。人類是群居動物,人以群分,總會大多數人去融入那個大的集體,也有人會獨善其身,但是並不是多數人的就是對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靈魂的特質。或許有些人像刺蝟,不合群,但是他們的內心是柔軟而優雅的,只是很多人沒有去發現的耐心。那個看似滿身刺的傢伙,也會有一顆等待被愛的心。他們不是冷漠,他們只是真實而獨特。兩顆柔軟的心總會相遇。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那一刻你在做什麼,勒妮,死亡的那一刻您在做什麼呢,您在準備去愛一個人」
大概就是全部了,有點亂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