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為什麼那麼喋喋不休?

2021-03-01 想法

文章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毓說孩羞,ID:lorrysays,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來法國不久,我就遇到了一個很嚴重的文化問題。

一天義大利妹子邀請我在內的幾個朋友去她家做客,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國人,我不由自主地猜想,她會做什麼家鄉美食款待我們?霎時心情愉悅,一不小心在屋裡踱起了魔鬼的步伐開始摩擦起來。然而,晚上到她家之後,悲痛地發現桌上就放了一些吐司麵包,一節幹香腸。我以為大菜還在廚房,不料妹子說已經萬事俱備了,並且很興奮地拿著幾罐莫名其妙的醬,還很得意地說是義大利特有的,塗在麵包上很好吃,霎時間同行的法國人和西班牙人兩眼放光,只有我心裡在想:WTF?他媽請客就吃這玩意兒?洋鬼子太摳門了吧?!

第二次法國小哥組織趴體,叫我們去他的別墅,還說精心準備了很多好吃的,我興致勃勃地前往,想看看這蠻夷的餚饌和我泱泱天朝的珍饈海錯究竟孰優孰劣。一番折騰到了他家,已經快要餓得意識模糊,朦朧中發現桌上擺的都是他媽:蝦條、塗著三種醬的土司麵包,幹香腸,還有自調的雞尾酒。WTF?!我褲子都脫了,就請我吃這個?!猶如被大棒喝醒,猛然恢復了意識,感覺不餓了。

有了這兩次經驗,我徹底對西方人民失去了信心,決定必須找個機會教育一下他們。

最近一位小哥說他搞了一瓶好酒,還問我知不知道法國某省的特產,說請我吃,問我有沒有空周末一起。有了前兩次的血淚教訓,我試探性地問所謂的特產是什麼,於是他給我發了一張照片,原來他媽就是兩片吐司夾了一點類似老乾媽醬的東西。我心想答應也無妨,但是按照西方人把分餐制詮釋得淋漓盡致的尿性,請客組織趴體什麼的都是每個人要自帶吃的喝的,所以我就說自己可以做中國的火鍋,但是火鍋要人多才熱鬧,所以我打算再邀請一些人。於是當晚,我準備了涮鍋必備的大魚大肉,拿出了每逢重大節日才畢恭畢敬享用的海底撈火鍋底料,呼朋引伴,打算告訴這幫摳搜的洋鬼子們,什麼叫做真正的請客,我天朝的火鍋比那些塗各種醬的吐司麵包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然而,有趣的是,我沒有看到網上說的用中華美食徵服夷狄,後者留下激動的淚水,直呼之前白活了的橋段,相反,大家反應很平淡,反而是不停地走動聊天,火鍋倒沒怎麼吃。平心而論,據後來我問關係比較不錯的兩個朋友,他們都覺得很好吃,但也就如此了。

難道吃對他們而言,其實並不重要?

對比一下,在國內我的朋友圈周末要約一下,一定是不厭其煩地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討論去哪家餐廳吃、吃完去哪裡唱K,唱完去看電影,再決定去哪裡夜市吃燒烤上。

而這邊每到周末都是一幫人聚在一起,隨便糊弄吃點東西,隨即拿出啤酒白酒葡萄酒沒完沒了地喝起來,在家裡,在酒吧都是這番景象,一堆人聚在一起就兩件事:喝酒和聊天。第一次去義大利妹子家從晚上八點聊到凌晨兩點;第二次在法國小哥家聊了通宵;我做火鍋那次吃完去公寓的咖啡廳聊到凌晨三點。

而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呢?


是更純粹的社交。

作為浸淫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吃貨孔老夫子儒學下的炎黃兒女,吃構成了我們社交文化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別人幫忙,表示感謝要吃飯;討教前輩,吃飯;約會,吃飯;同學聚會,也是吃飯。似乎任何一項集體活動少了吃飯就不夠圓滿,而且常常組織飯局的人會擔心大家吃的好不好,挑飯館的人要是覺得某人沒怎麼吃還會覺得自己照顧不周。更宏大意義上說,吃飯其實是我們社交的一部分,大部分情況下很少有脫離飲食的社交。仔細回想,我還真沒有多少跟朋友周末出去就是單純地聊個天喝個茶的經歷,媽的周末不出去吃點好吃的還是人嗎?而且要是身邊有人說:我們今晚去咖啡廳喝咖啡聊天吧,一直聊到半夜,我一定覺得他是神經病。

而反觀,西方人的社交方式卻很有意思。我記得有一次跟他們幾個去看文藝片,其實我本人更喜歡商業電影,但是被義大利妹子鄙視說不算「真正的電影」,於是只能將就。看完電影,覺得一般,我上豆瓣看評分才8分。這時快到飯點了,一般情況下,我們中國人要麼各回各家去吃飯,要麼就上大眾點評挑飯館了。但是妹子竟然說,大家要不要去我家喝咖啡喝茶,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電影觀後感?當時我就震驚了,原來還有這樣的玩法?於是去她家,喝著不管飽的茶,大家一直興致勃勃地聊到半夜,我一直餓得不行,期間妹子拿了點小餅乾出來當點心。關鍵是,沒有一個人說自己餓!包括妹子本人!

之後又有一次,妹子約我們去市中心她發現的一家咖啡廳喝咖啡,於是我們幾個又跑過去,在裡面坐了幾個小時,之後半夜三更才吃晚飯。

我這才明白,西方人的社交的含義。當他們說社交的時候,是真真正正的聊天,吃什麼,玩什麼都是其次,一切都是為聊天服務的。社交的本質其實就是交流,好,我們就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套路全拋開,利落地坐下來交流好了。當然,他們的社交也有吃飯、也有看電影、少部分也會去唱K,但是權重不大,最後重心都會落在聊天交流上面。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請我去吃飯總是隨便糊弄準備點吃的就行,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大家一起吧啦吧啦個不停才是社交的真正含義。

這就是涇渭分明的飲食文化和社交文化的差別。

作為農耕文明的華夏兒女,物產豐富,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什麼都敢吃,飲食文明成為了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個人被綁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一輩子自給自足就在方圓幾十米的圈子裡打轉,這就是我們的社交。我們封閉的、熟人間的社交。中國這種封閉的熟人社會,是一個內傾型的系統,為了維繫系統的穩定,彼此之間制約力很強,所以大家會常常更注重內部圈子的和諧,與大量陌生人的接觸不多,所以社交文化趨於貧乏

而作為遊牧民族的西方人,向來逐水草而居,從來沒有被土地束縛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多是游離、彼此獨立的,所以也很難根據地理環境形成穩定的圈子。但是正是因為不斷的遷徙,彼此獨立游離,反而使得他們常常需要結識陌生人,需要更多的社交,於是形成了他們普遍外傾的性格特點

義大利妹子告訴我,在米蘭的華人聚族而居,很多二代三代移民明明說義大利語,了解義大利文化,但是和異族通婚的仍然很少。這樣一想,美國的唐人街、巴黎的十三區,又何嘗不是華人聚居抱團取暖呢?中華強勁的封閉文化百年前用粗大的洋槍洋炮都打不爛,又豈是一點資本主義的雨露就能感化的。不信,你看看國人出國留學或者工作,狀態和朋友圈裡全是一堆中國人聚在一起吃火鍋、打牌,人人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圍笑。出了趟國和沒出一樣。更好笑的是,明明在國內也許是互相掐的水火不容的兩類人,但是因為身在異國,所以彼此惺惺相惜,情同手足。

缺乏成熟的社交文化,讓我們身邊有很多寡淡的人。我作為一個不冷不熱的人,很多時候聊天的狀態是看對話者。如果對方性格外向,喜歡表達,能說出很多有趣的內容,我是很願意一起交流的;但是如果對方性格寡淡,說什麼既不能擴展、也不能深入、大部分時候還是毫無生氣,玩笑也不願意開的狀態,我很快就喪失談話的興致了。可惜的是,從小到大,我身邊這樣的人還挺多的。希望不是我的朋友圈問題。

除此,我特地留意過聊天時大家都說些什麼。話題非常廣泛,討論食物、政治、文化歷史以及音樂,而且常常會在一些很無聊很細碎的話題上糾纏很久。比如有一次大家就聊到自己國家手勢所代表的含義,足足說了一個小時,然後談到種族歧視,談到法國的消防員制度、談歷史上的酷刑、談性經歷。反正什麼都能拿出來談,似乎百無禁忌。他們享受表達的感覺。

而我仔細想了一想我的交友圈一般聊天說什麼,不外乎都是誰很屌啦,誰又很傻逼啦,或者是吃喝玩樂,當然也會談到一些正經嚴肅的話題,但是往往出現的情形是,大家要麼自說自話,要麼是百鳥朝鳳聽一人吹逼的情形,迫於種種難以明細的原因,參與度不高。反正簡單歸類一下,可以大致總結為「家長裡短」型的對話。當然希望這並不是我的交友圈問題。

兩種聊天模式很難說孰優孰劣,但不得不提的是很多時候聊天能夠流暢地進行並得到廣泛參與的要素不外乎:參與者性格外向(有主動表達的習慣),並且知識儲備相當。二者至少佔一。

西方的人均教育水平更高,有社交的傳統。於是聊天的兩個要素都佔了,難怪我隨便認識兩個修鐵路的或者屠夫都能就種族主義和民主制度跟我說半天,而且有理有據邏輯沒硬傷。這種情形在國內應該不常見。

而且大家普遍喜歡開玩笑,我目前為止在法國認識的稍微熟稔的,都跟我開過玩笑,因為我自己就喜歡開玩笑。開玩笑在聊天中反映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心理很放鬆,並且我願意取悅你。有社交恐懼的都知道精神緊張的狀態下連找個話題都絞盡腦汁,更別提開幾個匠心獨運的玩笑了。一般而言,社交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种放松的場合,是娛樂,不然也不會一有機會就聚在一起沒日沒夜地幹聊。而對於缺乏成熟社交文化的我們而言,社交本身不是目的,往往是促成其他目的的手段,請學長學姐吃個飯表達謝意是為了要考研的資料;實習請同事吃飯是為了搞好關係;請三大姨的侄子的表弟吃飯,是為了想和人家做生意。也難怪咱們有那麼多層出不窮的厚黑學、縱橫之術和策術。我們並不、也沒有習慣去單純地享受社交、享受純粹地和陌生人交談的快感。

很多年前我初看TED視頻,詫異為什麼那些歐美人無論是哪個行業的上臺演講都能講得有模有樣,結構清晰、節奏感強、包袱也設置得恰到好處,而反觀國內演講叫得上名號的就一個羅永浩,現在想來,答案不是很顯然嘛。


喋喋不休地聊天,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西方人對宗教那麼狂熱?
    相對於中國人而言,西方人信奉宗教的比例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要說其中對宗教狂熱的人,其實,也屬於少數。總體來講,說熱還差不多,說狂就未必了。在西方社會,宗教和教堂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為什麼活著?這是個古老的靈魂拷問。至少,除了維持生存必須的吃喝拉撒睡之外,人類還需要一定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就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
  • 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無腦崇拜西方?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無腦崇拜美國,崇拜西方,覺得只要是西方做的就是對的,中國跟他們不一樣,就是錯的。你要敢質疑,他們就會槓一句:「承認別人優秀就這麼難嗎?」只可惜,2020年的疫情揭開了這個遮羞布,讓我們看到了西方國家在基層治理能力的薄弱和組織動員方面的低效,國民道德素養方面也是一言難盡。
  • 喋喋不休的女人
    我怕聽方言,怕聽高亢的聲音,怕喋喋不休的女人。今天的這位女當事人,三者都佔了。她來自鄖西,55歲,丈夫54歲。兩個人結婚31年,跑船二十多年,養大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結婚生子,在武漢安家落戶。小兒子尚未成家。按說他在當地應該算是比較富庶的人家,看兩個人的衣著打扮也都不差。可是,女人一上場就各種抱怨,當然,是對對面的的男人的。
  • 龍應臺:那喋喋不休的我
    你若是在一旁幫我澆水,這時就會說,「傻瓜啊,什麼事那麼好笑?」我可能不會理睬你,因為,沒什麼學問的你,我想的,你反正聽不懂,說起來好麻煩。為什麼做子女的永遠都認定那身為父母的絕對聽不懂,因此就懶得跟他們說心裡在想的事情?做父母的又是否早就知道,當初做牛做馬讓兒女受高等教育,最後會換得他們倒過來俯視你說,「哎呀你聽不懂」?
  • 喋喋不休的獨白,聽著就讓人煩?
    對此,年輕的伊娃卻有不一樣的觀點,雖然那則信息怎麼說都沒毛病,但為什麼只是女性被建議在夜晚不該出門呢明明罪犯是一個男人,為什麼不建議男性留在家裡呢?一句「為你們好」真的是一個萬能的答案嗎?在《許願》中楊紫飾演的女孩小雨是一個被沉重的母愛所困住的人,父親出軌母親暴力反擊造成了一個家庭的毀滅,在女孩成長的過程這些過往一直影響著她的正常生活,母親總是包圍著她,讓她難以透氣。
  • 為什麼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西方人則有屠龍勇士
    諷刺的是我們現在的人看不懂《山海經》了?《山海經》裡介紹了夏朝以前的時代,到處都是龍和神。遺憾的是,神走了也帶走了龍。中國的龍西方的神話傳說中也有龍的傳說,西方的龍則是相反的身份存在著。在古代的西方神話中,龍則代表了戰爭、殺虐、毀滅等形象,只要龍出現就會焚燒人們的村莊,屠殺人們的牲畜等罪惡行為。同樣是龍,為什麼西方的人對龍的形象和東方人對龍的形象相差那麼遠?
  • 廁紙搶購一空,為什麼西方人對廁紙情有獨鍾?
    報導稱,不僅有人搶破頭買廁紙,還有人去偷。一些辦公地點和公共場所就抱怨廁紙被偷。廁紙的價格也被抬高,網站Gumtree有人標價一袋廁紙2000澳元。而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據報導,舊金山南部的一家超市,剛開門30分鐘內就湧進了500多名顧客,幾小時內就掃光了所有瓶裝水和廁紙,有顧客表示疫情來臨,廁紙就像金子一樣珍貴。
  • 李筠 | 為什麼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
    而西方文明為什麼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它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對我們來說卻又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深度理解西方的最好方式,是回到西方的歷史,抓住它的歷史演進的邏輯。邏輯當中的節點,就是一個個值得研究的「歷史切片」。這個六月,我們將從李筠老師的《西方史綱》中精選出10個關鍵節點放送出來,帶大家從頭縱橫馳騁3000年的西方成長史。
  • 為什麼西方國家人們的觀念和我們差距那麼大哪?
    想起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西方國家有一個詞叫紳士風度,而中國為什麼缺少這種風度,舉個例子,西方一些國家上公交車,總會出現Ladies first,女士優先,在使用一些其他的社會資源也總能體現這一特點。而中國你卻很難發現!
  • 西方人為什麼不吃竹筍?說到原因,我們也無能為力
    然而西方人對竹筍卻沒有一個概念,以至於翻譯成英語的時候,「筍」往往被翻譯成「竹子的嫩芽」或「很嫩的竹子」,這讓不少西方人疑惑竹子怎麼能吃,中國人難道和熊貓一樣愛吃竹子嗎?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不俗加不瘦,竹筍加豬肉。」這一下子就把竹子高風亮節的氣概轉換成接地氣的美味,加上豬肉陪襯,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
  •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那麼那麼愛吃布丁?
    \「如果『罪犯』無視警告,拒不悔改,堂而皇之地偷布丁,那麼所有實時圖片都會發送到真正主人的手機上,偷布丁的暴力行為將徹底暴露。太棒了,網友羨慕地喊道:「什麼時候能發明紙/益力多/奶酪棒報警器?\「除了警報,這個裝置還有一個姊妹型號的『布丁旋轉車』。
  •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停止喋喋不休」,如何成為「智慧父母」?
    她說:「我真是羨慕你,孩子的成績那麼好,肯定不用太操心,不像我,只有操心的命,天天盯著孩子的成績,也沒見有什麼提高。」 家長所有的「狂躁」、喋喋不休都可以將其與「為孩子好」劃上等號,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像大人。 對於大人來說,父母的喋喋不休是一份甜蜜的負擔、一種期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喋喋不休真的就只是一份負擔、一種否定。
  • 西方人信仰上帝,中國人只相信自己的雙手,這是為什麼?
    我們在看西方影視劇的時候,總會發現,他們的信仰便是上帝。比如,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在胸前用雙手畫一個十,並且呢喃著,希望上帝保佑。可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卻是極其罕見的,如果一個人因為覺得生活不如意,就在大街上喊上帝保佑的話,可能還會被別人嘲笑。因為,中國人大部分認為,你自己不去努力,憑什麼讓上帝保佑你?的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
  • 喋喋不休的女人背後都有個沉默的男人
    繼續給你們帶來素人真實的故事,生活不是偶像劇;素人也非藝人名媛;連理枝的你我都是普通的素人,每個人都是別人的一面鏡子,可以從鏡中窺見自己。而普通人的故事,更具有管中窺豹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治癒力量。這些讚美的語言中國式男人真的很難以啟齒,覺得特別做作;其實佛受一炷香,人受一句話,尤其是女人。如果男士能夠發現女人在懷孕、哺乳期間的敏感不安,只要給予一個擁抱、一句肯定、一個微笑,女人都會覺得孕育撫養孩子這件事情是美妙的,是享受的。
  • 為什麼老外歧視紅頭髮?西方人瞧不起紅頭髮的主要原因
    西方人對紅頭髮特別的牴觸,甚至很對人歧視紅頭髮的人,這源於一種迷信的想法,也是多年來日積月累形成的人的思想。既然思想不可輕易改變,那麼不妨來看下為什麼老外歧視紅頭髮?1、吸血鬼的象徵在中世紀或者一些吸血鬼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吸血鬼的頭髮是紅色的。
  • 為什麼西方沒有處女情結?
    作者:呂婷為什麼西方沒有處女情結?是因為人家女人的地位高?錯。很多國家女性的地位依然較低,依然是男權社會,男人骨子裡依然瞧不起女人,依然把女人當作財產;是因為人家性開放?錯。西方國家的家庭觀念更為濃厚,亂交、性解放作為新聞聽聽也就算了,主流社會是很傳統的。
  • 「喋喋不休」用英文還可以這樣說!| 地道英語
    你為什麼要提平底鍋?!It means you we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to a level that it became annoying.這個短語是指你在談論某件事,以至於讓這件事變得煩人。
  • 為什麼淨土世界是在西方?而不是東方南方?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97一、淨土在西方今天我們小結一下西方有極樂淨土。首先來回答大家一個提問,淨土為什麼在西方?東南西北我們都可以去,為啥在西方?對,阿彌陀佛在那邊。阿彌陀佛他為什麼在西方?這地方好得不得了。淨土為什麼在西方,這是有非常深的含義的。第一,從功能方面來說,不管在哪方,總要有一方。因為對於迷茫的人來說,方向比金子都可貴。首先它一定有方位,儘管我們拿著地球儀看,這個世界是圓的,是沒有方向的。但對於迷茫的人來說,一定要有方向。
  • 同性戀在西方為什麼被合法化?
    海灘情侶個人成長環境(親子關係、教養模式、早期創傷)可能會影響個人的身份或角色認同,部分人可能會出現同性戀傾向,現代精神分析某些理論對於這類個體能有很好的解釋,部分個體能通過修復早期內在的關係而對異性更多的接納
  • 喬治談與布克衝突:你應該去問他們,我不是喋喋不休的人
    我不是那種喋喋不休的球員,我只管打好我的比賽。不管什麼原因總有人喜歡喋喋不休,從來沒有聽過這些言論時指向我的。但因為某些原因總有人說個不停。」 「但是沒關係,我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打球。我會帶著怒火打球,這沒關係。只要我們能夠拿到勝利。我關心的就是幫助球隊取得勝利,多說無益。」喬治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