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是一種迎合時節的食材,往往春雷一響,新的竹筍剛剛發芽,採筍人就要趕緊上山,將剛發出來的嫩筍從土地挖出,然後迅速送下山進行加工,或是直接發往菜市場,等待吃貨的挑選。
採鮮筍一直是一項和時間賽跑的運動,這對中國人早以習為常,每到季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山,或是到市場上尋找當季的嫩筍。剝開筍衣,只取筍身上最嫩的部分,用水焯過後去掉青草味和澀味,或是油燜,或是煮湯,或是滷製,或是製成筍乾,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一道美餐。
但令人奇怪的是,筍可以說是相當出名的一種食材,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備受好評。然而西方人對竹筍卻沒有一個概念,以至於翻譯成英語的時候,「筍」往往被翻譯成「竹子的嫩芽」或「很嫩的竹子」,這讓不少西方人疑惑竹子怎麼能吃,中國人難道和熊貓一樣愛吃竹子嗎?
事實上,這還要從中西方兩地不同的物產資源說起。竹筍在中國早已有上半年的歷史,中國有「竹文化」,這竹筍便是文化中的一環,蘇東坡曾有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不俗加不瘦,竹筍加豬肉。」這一下子就把竹子高風亮節的氣概轉換成接地氣的美味,加上豬肉陪襯,讓人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
竹筍的美味,在於一個「鮮」字,作為山珍中的一種,竹筍的鮮美體現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將筍製作成筍油,剩下的筍依然能做成筍乾,可謂把竹筍的每一滴精華都留下。而鮮筍最後是現摘現吃,一分鐘都不要耽擱,過兩個小時筍就開始發老,鮮味也會消失殆盡。
讓我們再回到西方市場上。為什麼西方人大都不吃竹筍,甚至根本不知道竹筍是可以食用的東西?因為西方的傳統作物中就沒有竹子。竹子本身是生長於中國的原產植物,因此中國有著深遠的竹文化,而西方則更傾向於食用地中海產出的蔬菜,因為西方文化的源頭,正來源於地中海的希臘和義大利。
其實,即使是在中國,也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食用竹筍的。比如以草食為主和以肉食為主的放牧民族,他們自古以來很少接觸竹筍,所以他們的餐桌上也很難出現竹筍,更多的是奶製品。關於這一點,我們也無能為力,不能把竹筍強行輸送過去。
那麼世界上除了中國和日本以外,還有哪些國家吃竹筍呢?事實上,東南亞國家幾乎都有食用竹筍的記錄,尤其是寮國、緬甸、泰國等國家,不僅和我國接壤,飲食文化相似,而且當地的氣候條件也很適合竹筍的生長。部分竹筍還可以加工成酸竹筍,做成湯或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