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 舞劇《天路》燈光/多媒體/舞美/服裝/化裝

2021-02-20 演藝科技傳媒

2018年6月30日,國家大劇院歷時兩年精心打造的原創民族舞劇《天路》在戲劇場首演。青藏鐵路被譽為「天路」,作為「改革開放「的重點工程,是藏族同胞與全國各族人民的連心路。國家大劇院以青藏鐵路的建設為題材,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以三代人「不忘初心」的堅守築路為主線,推出一部歌頌藏漢人民情誼、展現改革開放風貌的時代作品。

本劇集結了國內一流的主創團隊,國家一級導演王舸任該劇導演,國家一級舞美設計任冬生擔任燈光設計與多媒體設計,舞美設計、服裝設計、化妝造型設計分別由龔勳、阿寬和賈雷擔任,眾主創傾情打造情感淳樸真摯、色彩鮮明渾厚的現實題材民族舞劇。

任冬生(燈光設計/多媒體設計):《天路》是一部把艱苦和悲壯描寫得十分浪漫和美麗的舞劇,導演以獨有的細膩的內心刻畫和極具張力的舞段,構成了那個年代所具有的兄弟情、母子情以及青澀的愛情,凸顯了生活之上的人性火花。

燈光是創造空間的一個最基本的元素,這個元素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聽,更好地去看。該劇燈光色彩偏於中性,使用高色溫和低色溫來構建空間和環境,創造出一種老照片和古典油畫的質感,甚至追求一種灰色調的感覺。創造這樣的一種燈光環境是為了讓舞臺布景、服裝、化妝以及多媒體融為一體,燈光為這部戲加了一層濾色片,讓舞臺擁有了朦朧的詩意意境。

盧天坐在鐵軌上,吹著口琴,陷入沉思……

央金站在樓梯上,凝望著遠去的盧天……

失去孩子的母親,虔誠地跪在酥油燈前……

這些畫面呈現在舞臺上的時間並不長,但燈光的處理細膩厚重,讓這些成為凝固的油畫,有時候看不到演員的臉,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只不過是燈光可以幫助觀眾更好地去聆聽,更好地去感受。

舞劇中戲劇性的處理相對較多,突然地閃回、內心外化等都需要燈光與之配合。在這裡燈光除了刻畫人物和環境還要解構空間,其中,弟弟索朗內心希望姐姐央金與盧天相愛,導演的處理極其巧妙,弟弟將姐姐推到盧天身邊,展開了一段愛情雙人舞,這是弟弟內心想像的,所以,燈光的轉換也隨之浪漫起來……在舞劇中這樣的調度很多,對整個舞劇情節的推進起到很重要也很巧妙的作用。

強烈的燈光表達,是作為特效來使用的,比如盧天父親在風雪中犧牲、隧道坍塌等場面,使用了閃動和節奏很強的燈光處理來加強視覺效果,其中在隧道坍塌、盧天等戰士犧牲後,弟弟手裡拿著盧天給他的口琴奔跑,仿佛要追尋「盧天們」的靈魂,為了突出這一情節,在舞臺的後區放置了一臺五千瓦的聚光燈,加強了情感依託和舞臺視覺。

舞劇《天路》的燈光著重戲劇性的表達,樸素、厚重,光色運用力求含蓄內斂,通過燈光的明暗變化處理,塑造舞臺空間關係。

在多媒體的設計上,採用了LED屏幕和正面投影的方式呈現,為了使畫面更加凝重、渾厚,在屏幕前增加了黑色的無縫紗幕。本著多媒體畫面應該是舞美布景的一部分及其延展性,整體以油畫的質感出現,以慢速甚至非動態畫面為主,這樣的審美標準讓整部舞劇視覺渾然一體,有效地為舞劇的鋪陳、敘述、推進提供了幫助。

李奧/周夢琦(燈光設計助理):《天路》的燈光設計有著顯著的特點,「純粹」是整部舞劇燈光設計最為核心的關鍵詞。恰當準確的燈具選擇和使用、克制微妙的燈光色彩控制,表現整體又節奏鮮明的燈光效果變化都是「純粹」一詞的集中體現。與此同時,在這部舞劇的燈光處理上,其戲劇性和音樂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舞蹈、音樂、戲劇情節在燈光的粘合與交織下達到了一個準確的平衡。

以光色為例,設計師在燈光色彩的整體把控方面非常克制,基本傾向在冷暖兩種色彩之間尋找與劇情所適合的色調。運用冷暖的交織組合來表現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感情氛圍,這不僅完美地發揮了其應有的表現作用,同時,燈光效果更加整體統一;雖然沒有大的色彩變化,但微妙細膩的冷暖配合時刻調動著觀眾敏感的視覺神經,並隨之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但在全劇最後,舞臺上漫天的飛雪被冷藍色的高側光照亮,幾道紅色的流動光將為築路犧牲的烈士定格在舞臺時,之前一直被控制的光色驟然被釋放出來,先抑後揚,帶來了更強烈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震撼。

舞劇由於其特殊性,燈光變化通常較多,把握不好容易讓觀眾產生「碎、鬧、雜」的感官體驗。而在《天路》的燈光設計中,設計師非常好的將劇情、音樂、演員調度做了歸納和概括。以劇情為載體,以音樂為契機,兼顧演員調度,燈光變化整體、準確。能整合的地方絕不拆分,使得整部舞劇的燈光變化流暢、舒服、整體、統一。這種恰如其分的燈光變化同時促進了舞蹈與音樂和戲劇的緊密結合,簡約而不簡單,加強了戲劇張力。

在《天路》中,燈光的戲劇性、音樂性表現隨處可見。舞蹈是無言的藝術,一些微妙的情緒由於沒有語言很難體現和表達,燈光作為重要的舞臺表現元素,在舞劇中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作用。以主人公盧天與父母的一段三人舞為例,燈光作為在舞臺上最方便最有效的造型手段,強烈地表現了戲劇的時空轉化,在青藏鐵路工作的盧天收到母親的來信,陷入對生活的沉思和對過往的回憶。一隻定點光隨著盧天的思緒亮起,母親隨之在家中起舞,這表現了盧天對遠方母親的思念。隨著音樂的轉變,另一隻定點光亮起,畫面又轉為父親當年在戰鬥的場面。隨著音樂的變化,環境光逐漸亮起,三人共舞,畫面又切換到了盧天對少年時的回憶。這種用燈光製造的舞臺蒙太奇,既直觀又強烈,非常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而音樂性的體現在最後表現地震坑道垮塌時最為明顯強烈,隨著音樂節奏的改變,舞臺上的燈光效果也隨之切換閃動,始終與音樂同步密切配合,帶給了觀眾極大的視聽覺感官刺激。

劇中,燈具的選擇和運用也值得一提。一是老式的螺紋聚光燈的使用,其同時兼顧了道具和實際的照明作用。在一場發生在鐵路「山洞裡」的戲中,在舞美設計製作的腳手架上,燈光設計掛上了幾隻外表滄桑斑駁的「光耀牌」老式螺紋聚光燈,隨著燈光的亮起不僅為男主角的獨舞進行了照明,而且瞬間營造了極具年代感的環境氣氛,也作為真實的復古道具為舞美增光添彩。二是對於燈具圖案片的使用,為了達到最合適的效果,特別設計製作了「樹影、山脊、軌道」三種圖案片,替換掉了原燈具的圖案片,特製的電腦燈GOBO片在幾個特殊環境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鐵軌的圖案片為例,在表現築路的群舞時,軌道GOBO片的使用在煙霧的配合下,空中形成了充滿力量感的光束,地上交織了斑駁的鐵軌造型,使觀者既感受到了環境的惡劣也體會到了築路軍官的堅韌。三是低色溫常規燈具與換色器的使用,在此次舞劇中使用了一組加裝換色器的ADB螺紋聚光燈作為逆光,換色器這種日漸被淘汰的舞檯燈光設備卻在這部戲中用得恰到好處,常規燈的低色溫配合換色器色紙的使用散發出並不飽和的灰調子色彩,充滿了年代感,使這部寫實題材的作品充滿了膠片質感。


龔勳(舞美設計):老年央金與弟弟索朗在瑪尼石堆旁深情地凝望著高原上的鐵路,腦海中浮現出她與修築這段鐵路的鐵道兵戰士之間的動人往事,通過她的思緒把觀眾從現實中拉回到她記憶中那個飽含激情的歲月,綿延在青藏高原數千公裡的青藏鐵路,通向遠方雪山的鋼軌下面整齊地鋪設著一條條枕木。當我們了解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時,再看這些靜靜地躺在高原上的枕木,仿佛它們就是一個個為這條青藏鐵路奉獻自我的那些最可愛的鐵道兵戰士,他們把自己的身軀化成了堅實的枕木,用青春撐起這條通向繁榮幸福的雪域鐵路,將生命鑄就成這條在世界屋脊上的神奇天路,條條枕木記載著他們偉大不朽的功績。

經過反覆的推敲商榷後,舞美設計選擇採用樸素的寫實主義風格。如,在舞臺樂池中設置的貫通整個樂池的1:1的鐵道形象,包括每個道釘、每條枕木的尺寸,甚至每塊碩石,都是還原現實生活中的比例,採用這種高度還原現實的做法不是為了讓鐵道本身看起來更真實,而是通過環境的設置讓劇中人物看起來更加立體、飽滿、可信、真實。在開篇築路場景中,幾十個演員抬著兩條12米長的鋼軌,利用踏步的力量感體現出鋼軌的分量,通過這種真實的刻畫讓觀眾們相信這些鐵道兵戰士們在風雪中肩扛著沉重的鐵軌向著險峻的雪山攀登,開篇就讓觀眾感受到這種力量。這種現實主義題材通過寫實主義的表現展現出一種凌冽的現實主義風格,就是要體現出特有的年代屬性顆粒般的質感,它不是細膩的不是唯美的,在這種顆粒感中帶給觀眾如閱讀之後的暢快。結尾部分,鐵道邊每個酥油燈都是真實的,當演員在表演中跨過寫實的鐵道,被點燃的那片酥油燈一排排亮起時,連帶著周邊的鐵道也變成了一種意向,變成一種情緒,仿佛在酥油燈之間的鐵道就是復活的戰士們,隨著犧牲的鐵道兵戰士們在復活的場景中再次扛起鋼軌的時候,受到情緒感染的觀眾們看到後會產生發自內心的感動。

通過寫實主義的舞臺呈現,讓觀眾們真實地感受到在這世界屋脊之上,為了祖國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做出犧牲的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逝去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阿寬 (服裝設計):接手創作舞劇《天路》初始,我就知道這個作品不是要創造奇幻風情,不是要營造苦難情緒,而是在體現一份情懷,在表達國家一個多世紀的夙願得以實現,我們傳唱了十年的內心美好。它來自艱辛但充斥著幸福,它是每個國人的真實感受,所以,它給我的命題不是「尋找創新」,而是「尋找真實」,找到當年的真實感受,找到每個人物的真實形象,找到那個環境的真實質感,就找到了大家想找的那份情感。

現實主義題材不好做,革命的現實主義更不能憑空杜撰,那是真正曾經經歷過的日子,那些人都是曾經真正在那裡生活過的至今存封在那些日子和我們回憶裡。感謝合作的各位演員,他們在舞劇首演的七月流火季節,穿著棉軍裝、軍膠鞋、針織衣、長藏袍舞蹈而毫無怨言,反而充滿了創作的激情。每個角色既要符合當時的年代,符合鐵道兵的符號,又要體現他們各自擔任的不同角色的性格和特點,這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在工作過程中一點點嘗試出來的,才會如此生活自然。藏族的風情和美麗不是常見的華麗服飾,而是靠演員臉上的高原紅和頭上的花圍巾來表現,那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艱苦歲月裡高原上最亮麗的風景線,正如戲中一位演員說的:「我們表現得越開心越幸福,當劇中的鐵道兵離開我們的時候,觀眾才更能體會那種生命的奉獻有多大。」這就是我們要尋找的代入感吧。

自古以來修路架橋都被視為人家大德,我們都是路上的享用者,不忘開路的前人,我們才能不辜負這天邊的聖境。

賈雷 (化妝造型設計):《天路》——一個遊走在油畫民族間的舞臺造型呈現。

如果想讓更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劇場喜歡上民族的造型,無疑就是要結合時尚的手段,抓住民族的「點」,用時尚的手法進行誇張、放大,才能適合現在人的審美。

天路文化也有著自己的鐵路沿線文化的獨特性。這次舞臺上就選用了很多鐵路沿線各地區的豐富造型,如青海、安多、那曲等地方特色造型。這樣就賦予了舞臺造型上「有根天路」造型的文化的獨特性。漢民的鐵路兵在造型上主要依據真實的照片去還原;在妝面上加上了曬傷、高原紅、唇裂的特效手法,突出鐵道兵在惡劣的環境下的真實寫照,又與藏民相得益彰。

(劇照攝影:王小京)

選自《演藝科技》2018年第7期  任冬生,龔勳,阿寬,賈雷,李奧,周夢琦《舞劇<天路>燈光/多媒體/舞美/服裝/化裝》,轉載請標註:演藝科技傳媒。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演藝科技》。

訂閱《演藝科技》雜誌


        投稿、轉載、合作

        QQ:329826367

        微信:emmadm806


       雜誌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16258


相關焦點

  • 胡耀輝燈光設計近作賞析
    出品人:陳平作曲:雷蕾編劇:馮柏銘、馮必烈指揮:張國勇導演:廖向紅舞美設計:丁丁服裝設計:宋立燈光設計:胡耀輝多媒體設計:胡天驥造型設計:田丹音效設計:王丹戎胡耀輝:《金沙江畔》的舞美採用具有歷史真實和生活質感的寫實造型形式來呈現金沙江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燈光在整體感覺上磅礴
  • 王之綱多媒體設計作品賞析
    近年來在創新多媒體演藝領域擁有眾多突破,作品包括:大型民族歌劇《楚莊王》,舞劇《十二生肖》,大型中國秀《西遊記》,全息舞蹈《夢影琴島》,話劇《活著》《九又二分之一愛情》《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推拿》《大師》《堂吉訶德》等,政論體話劇《紅巖魂》《毛澤東在西柏坡的遐想》《生命檔案》《生命宣言》《尋找李大釗》等,沉浸式話劇《死水邊的美人魚》,實景影像話劇《草廬·諸葛亮》,大型音畫史詩
  • 雜誌精選 吳嫻化裝設計作品賞析
    編者按:本期賞析上海戲劇學院(以下簡稱上戲)舞臺美術系服裝與化妝設計專業教師吳嫻的作品:百老匯經典喜劇《飛來橫財
  • 青春熱血 芳華熱土——大型原創舞劇《雪域天路》北京二輪演出
    獲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由中國鐵路文工團傾力打造的大型原創舞劇《雪域天路》,將於本月24日、27日、28日再度登上北京二七劇場的舞臺,為觀眾們獻上三天的輝煌視覺盛宴,將向世人展示一幅華美樸實的青藏鐵路人的群像圖。
  • 【舞美賞析】胡耀輝舞檯燈光藝術作品賞析(一)
    胡耀輝:從事舞檯燈光藝術近30年,我越來越覺得:舞檯燈光作為一門新型的專業後來進入戲劇創作行列,雖然具有蓬勃發展和得到戲劇藝術界認可之趨勢,但作為從業者越來越感覺到迷茫和困惑。戲劇藝術讓我們學無止境。燈光技術的迅猛革新與提升為燈光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越來越好的物質條件,但是,燈光藝術創作的品質如果不能同步提升,帶來的結果是:一、燈光專業的進入使戲劇本體遭到挑戰;二、燈光從業人士盲目迷惑;三、燈光技術提供商無所適從等系列問題。
  • 探秘——走進民族舞劇《茶馬古道》
    六次獲文化部文華舞美設計(燈光設計)獎、四次獲中國戲劇節優秀燈光設計獎、兩次獲全軍優秀劇目匯演燈光設計一等獎。獲文化部第三屆全國歌劇音樂劇優秀劇目調演優秀燈光設計獎、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佳舞美(燈光設計)獎、中國話劇百年優秀劇目調演優秀燈光設計獎。獲第四屆中國話劇金獅獎等獎項。
  • 賞析 | 徐丹的舞美設計作品
    2019年9期起,《演藝科技》將分期刊出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部分教師作品賞析,敬請關注。
  • 賞析 | 嚴文龍導演/劇場設計/舞美設計作品
    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舞美設計,文化部優秀專家,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電視藝術專業委員會專家。三十年創作生涯,涉及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電視晚會、大型活動開幕式、大型實景演出、劇場設計等多種門類和形式。榮獲多項國家及行業獎項。
  • 中國歌劇舞劇院 舞劇《英雄兒女》精彩劇照
    舞劇《英雄兒女》主創人員表指導單位: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出品單位: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 陶誠  總監製:魏銀久 徐麗橋許寧 馬金紅 唐瑩監製:趙海風 楊奕 朱亞林藝術指導:山翀編劇:於平總導演:山翀 許寧副總導演:李程指揮:張藝作曲:楊一博音樂顧問:劉欣欣舞美總設計:孫天衛燈光總設計:任冬生視頻總設計:楊東亮服裝總設計:陽東霖道具總設計
  • 中央美院多媒體藝術美化《家園》
    最終整個多媒體影像與舞美設計以及演員的精彩表演達到了完美的融合,獲得到了樂團以及各界的高度評價。從2016年中央民族樂團大型民族交響音畫音樂會《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2017年國家大劇院《一帶一路峰會文藝晚會》、2017年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到2019年民族音樂紀實劇《家園》。中央美術學院參與了大量國家重大活動的多媒體創作,積累了數字藝術在表演藝術領域應用的豐富經驗和豐碩成果。
  • 現代芭蕾舞劇《追尋香格裡拉》舞美、燈光賞析
    劇目突出了少數民族彩妝、服飾、舞蹈等特徵,其音樂創作也融入了大量藏文化元素,舞美風格飄逸輕盈,燈光唯美詩意,使傳統芭蕾舞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結合充滿表現力,感受到了「腳尖上的民族風」。總導演:劉軍  舞美設計:張繼文編劇:張華   喻榮軍    燈光設計:周正平作曲:安棟   彭飛  服裝設計:李銳丁
  • 舞劇《蘭》,即將再次「綻放」!
    服裝造型設計蔡毓芬是臺灣知名劇場服裝造型設計師,這次受邀擔任舞劇《蘭》的服裝造型設計,她秉承了自己對傳統文化中和諧理念的理解,她說「舞劇《蘭》的服裝,講求雅與韻,偶有奪目,但更多的是和諧。舞美設計陳威光是臺灣新銳的舞美設計師,他說「舞劇《蘭》的舞美風格追求的是純粹,是極簡,是寫意,色調間的反差與衝突,讓舞者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 作品欣賞 | 無緣春晚卻被誇上熱搜——崔曉東老師服裝設計欣賞
    崔曉東曾參與過70餘部舞臺影視作品的創作,如《紅高粱》、《諾瑪阿美》、《雪域天路》《馬可波羅》《雅加達亞運會閉幕晚會》等,據中國美術報,其作品數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國家精品工程獎」和「文華獎」。2019年春晚作品《百獅報喜賀新春》的服裝造型也是由其設計。
  • 「江湖」叢集,舞美、燈光、華服……
    由此,一部具有地域特色、展現唯美和悽美及體現家國情懷的舞劇《江湖》誕生。:張繼文服裝設計:阿寬造型設計:賈雷燈光設計:何峰自2018年4月初次首演後,武漢歌舞劇院大型原創舞劇《江湖》受到中央及全市平面媒體、電視廣播和融媒體等各大媒體的廣泛報導,歷經一年巡演後,今晚將抵達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讓您再次品味
  • 專訪舞劇《流芳》主演李曉慧:如青藤破土不斷向陽生長
    代表作:舞劇《天路》、《絲路長城》、《吱嘎阿魯》、《圓明園》等。《天路》,曉慧穿著藏族婦女的服裝在排練廳一遍遍地調整自己的動作;一次是在北京歌劇舞劇院,舞劇《圓明園》正在排練,編舞老師帶著一群男演員排群舞,曉慧和幾個女演員穿廊而過,匆匆一瞥。
  • 觀感 | 舞劇《天路》:誠意之作以及某些知名舞者的老練是雙刃劍
    國家大劇院原創舞劇《天路》2018年就公演了好長一輪,但是包場贈票居多,於是我直到2019年5月8日才看到現場。因為有不同的卡司,沒有看過的場次我不能妄加評論,本文僅就自己看的這場做如實記錄,與大家一起探討:2019年5月9日,國家大劇院,修建青藏鐵路題材舞劇《天路》。
  • 《沙灣往事》後又一精品力作,廣東歌舞劇院舞劇《嶺南秋雨》周五首演
    舞劇《嶺南秋雨》故事情節緊張跌宕又不失溫情;舞蹈編排融合敘事性和抒情性,以舞宣情,以情帶舞,人物塑造鮮活可感;音樂深邃感人,兼具細膩與磅礴;舞臺視覺呈現匠心巧用,傳統元素與科技相融,寫意意境與細節相輔,而少許的多媒體投影,加上服裝和造型體現出來的時代感和現代審美,以及藝術化處理的懷舊質感,使得全劇熱血中不乏浪漫,寫意抽象中暗藏細節,舉重若輕,娓娓道來。
  • 舞劇《努力餐》成都首演 講述充滿成都「煙火氣」的革命故事
    項目集結了國內一流主創團隊,編劇潘乃奇、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邢辛、執行編導吳淼、編導肖旭、高德瑞、李香宇、服裝設計莫然、多媒體設計胡天驥、造型設計王巖、道具設計王志斌,主要演員黃琛迪、李香宇、高德瑞、祁野等都是業內的佼佼者。
  • 【欣賞】孫清華 舞劇《欞·花姑子》藝術攝影作品
    >藝術攝影賞析圖/孫清華   文/徐洋「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此非定論也。作品大膽啟動年輕主創團隊,中英結合,走出了一條藝術創作推廣的新路徑,是省內第一家舞蹈小劇場舞劇作品。舞劇《欞·花姑子》的創作靈感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聊齋志異》。它採用獨具個性的舞蹈語彙,講述了人間與幻境,安生與花姑子,對立卻又融通的關係,傳遞了傳統文化中「陰陽」的交感和「陰陽」的調和,表現了對人性本真的追求和大愛的探尋。
  • 分享丨為什麼舞劇《大飯店》的舞美服化美得讓人上頭
    著名獨立設計品牌EIN成衣定製以極簡當代的服裝,為《大飯店》的七名舞者賦予了鮮明的人物性格色彩「外衣」。豐滿了大家對舞劇中的人物性格特性與情感探索。▲ 20世紀歐洲服裝風格《大飯店》系列靈感來源於20世紀歐洲的服裝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