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之事(有)它可能的根源 單讀

2021-03-05 單讀


阿乙推出了他的新書《陽光猛烈,萬物顯形》,並即將在單向空間舉辦新書分享會。這個自稱置身城市又永遠無法介入其中的外鄉人,總是勤於記錄那些無法抹除、反覆襲來的孤獨與清冷。他以小說為業,但這些隨筆更像是他的私貨,表現得更真誠、更冷靜也更勇敢。



攝影/高遠




根底

——曠日持久之事它可能的根源

撰文:阿乙

這是第三個本命年,我在拉著窗簾的房間裡寫作,兩天不出門,一杯咖啡,有時是一杯牛奶。我像孤獨的蠶農,將一粒蠶子培養成蟲子再由這隻蟲子生出人、河流、集鎮與世界。我創造一個世界供自己呼吸與生存。很多年我是自己唯一的讀者。這項事業起源於1997至1999年的鄉下夜晚,在派出所宿舍裡我聽著臺灣人的磁帶寫永不發出去的情書。她是一堵建築森嚴永遠關著門的廟樓,我將所有對她的傾訴都傾吐給自己。

有將近八年的時間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實際上到現在偶爾還會思考:她為什麼對我避而遠之?就像湖面上波光粼粼的謎語。即使有天我向自己宣判,我不再愛她,這偵破還是進行了下去,就像鬥毆吃虧的人決定不進行任何報復,但不甘還是延續了下去。在最初幾年,失敗被歸罪於技術層面的失當。在某天薄暮,當我確信愛上對方後,眼光便過於虔誠,整個人就像隨時可以赴死的烈士散發著聖徒的光芒。太多導師警告這不切實際的行徑。這些人有的在社會上混,摩託車後座每隔一段時間便換一個女孩,「這是一個技術活兒。」他們用「膽大心細臉皮厚」這樣的教條忠告我,女人只是需要哄的一種動物,她的虛榮心你必須時刻注意到。後來我認為自己與另一位女人隨合隨分,也只是因為我沒有及時給她買一件衣服。我也覺得過於虔誠的情感會使對方本能地退縮,可對一個木訥的人來說,他除開有靈魂這空洞的工具還會有什麼?此後幾年,因為一件事,我開始想到,在人世間本身就存在一種荒謬:上帝從沒說過,你愛一人,此人就必須愛你。我愛你而你不愛我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是人活在世上必須承受的代價,就像必須承受死亡。當時我在某個舒適自如的場合,忽然有位女子像鬼魅闖進來,楚楚可憐地看著我,等待著我的處置——就像我走到第一個愛上的女人面前楚楚可憐地看著她,哆哆嗦嗦等待她的處置。「我一點也不愛你,」我對這闖進來的女子說,「昨天不,今天不,明天也不。」這世界存在著這種荒謬,這荒謬本身就是合理的一部分,海倫傾國傾城,但總有農夫不抬頭看她的車輦,即使是柏林愛樂樂團去小城演出,也會有觀眾偷偷溜回家去看某集電視連續劇。在極為厭惡極為粗暴地轟走這位闖進來的女子後,我終於明白自己在初戀心裡的位置,她可是比我斯文同時有教養多了,但她心裡同樣會有莫大的憤怒:你打攪了我你知道嗎?


阿乙


我以為這是最終結論。但那不甘的頑疾還是在以後再次發作。我在某日聽到一位外地朋友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後來還被我寫成小說。概言之:小城,一位母親清理閣樓時發現一堆屍骨,打子女的電話均不通,因此去報案。警方在屍骨邊發現一件西服,西服內有名片,寫著死者的名字,是這位母親的女兒的初戀。最終這位已嫁人生子的女兒被逮捕。關於這件事有幾個疑問,比如為什麼沒人聞到臭味,答案可能是現場附近有一條臭水河;比如在整整十年內屍體為什麼沒有被移走,答案可能是這位女兒不會使用任何交通工具,而這件事不可能請任何人幫忙。而為什麼這個不足1.60米的女子要殺死逾1.80米的初戀,比較靠譜的答案是他聽說她和別的男人(也就是未來她的丈夫)拍婚紗照,因此上門問罪。最初這個故事給我的刺激是一個女人忍受著自己作為殺人犯的折磨,苦苦度過十年。此後讓我悲傷的則是一個喑啞的亡魂。這件事最大的疑問是:她為什麼不再愛初戀,而要向他舉起屠刀?

我覺得是在兩個男人之間,後來成為她丈夫的那位,更符合於她在社會上的定位,而前一位可能只是她頭腦發熱時的選擇。在前一位上門興師問罪後,(可以想像他的憤怒、悲傷、絕不放手的勁頭以及無休止的逼問、糾纏),她走投無路直至選擇最慘烈的方式解決此事:要麼他死,要麼我死。在他無盡的追問中,滲透出的仍然是愛情——愛情,愛情,愛情,就好像他有資格擁有它一樣。而根據一些資料判斷,我覺得在她心裡,這時存在的只有是否體面四字。和這一位退伍歸來的男人繼續待在一起是否體面?她的父母以及她自己,是有著公職的人,是吃著商品糧的世家,而他出自農村,仍然是一位農村人。


阿乙的書房


我從來沒看過一位吃商品糧的姑娘嫁給一位農業戶口。也許這樣的奇蹟只在路遙《平凡的世界》裡存在,縣長的女兒愛上了礦工。呵呵。在農民那卑微的心靈裡,仙女下凡和放牛郎待在一起,甘願放棄天庭優越的生活。這種想法有如手淫。我只知道,即使我認識的一位農民富甲一方,資產半億,也不敢奢望在稅務局或工商局上班的女人。因此我想到在美國,會存在一黑人男與一白人女,親梅竹馬,若干年後做律師的黑人開著車手持玫瑰花來小鎮尋找在餐館沒日沒夜端盤子的姑娘,後者搖頭。難以動搖的秩序,sorry,不同的血液。

我並不認為這是最終的謎底,但這個結論還是有極強的說服力。在我第一次愛上一個女人時,已經是警校的一名新生,因為考上這所學校而剛剛擺脫農業戶口的身份,而她作為縣城子弟仍在復讀。此前,我認識她已有一千餘天,兩萬多小時,我並不愛她,直到這個薄暮,這個她仍在復讀而我已是一名光榮的大學生的時刻,我才覺得自己有了愛的資格。就像黑人剛剛領到自己在律師事務所的名片。我建立起她哀怨的形象,就像這樣,我就可以保護起她似的。她關上大門。也許這是一個理由。也許不是。

我不能確定。

- END -

本文出自阿乙最新隨筆集《陽光猛烈,萬物顯形》

經作者授權發布



《陽光猛烈,萬物顯形》

作者:阿乙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08


本周日,單向空間邀請到了阿乙,借著他的新書隨筆集《陽光猛烈,萬物顯形》,和大家聊一聊。


回復以下「關鍵詞」,讓單讀的精彩內容餵飽你 :

| 普拉斯 | 情人 | 寫真 | 預言 | 瘋狂 | 白馬|圖書館 |

|姜文 | 耐心 | 巫師 | 尼泊爾 | 多讀書 | 匿名者 | 奧登|

| 茨威格 | 阿乙 | 三島由紀夫 | 李娟 | 科幻 | 漫遊 | 繁花 |

▼▼▼點擊閱讀原文,單讀 mook 雜誌書全年訂閱

相關焦點

  • 我們的黃金時代 單讀
    就好像冷戰不是在柏林圍牆倒塌那一刻停止的——它今天可能仍未停止, 20 世紀也沒有在 2000 年終結,霍布斯鮑姆說它結束於 1989 年 ,而那些真正的見證者在最近幾年的相繼辭世,似乎才帶來一首真正的、徹底的、也是遲到的片尾曲。而我,作為這個世紀微不足道的後果之一,居然對它充滿了感情。
  • 朱天心:為什麼我不選擇過虛無的生活丨單讀訪談
    這樣的形態就是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本來這三十三年就是碎片式的,而不是大事件,要是之前有太嚴謹、具體的結構,很怕把這些碎片反而排除在外了。大概只有用一種很有機、隨性的方式,才有可能去摸索、去探索那些很多時候以為自己忘記的破碎記憶。單讀:打撈記憶的過程會有困難嗎?那些以為自己都不記得的事,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浮現?
  • 與《單讀》一起,重拾閱讀的榮耀(眾籌+送票)
    在北京的朋友,只要今天( 7 月 3 日) 23:00 前轉發這篇文章到朋友圈,並把屏幕截圖和你的電話號碼回復給單向街微信,就有可能得到臺灣話劇
  • 在倫敦談「世界主義「 | 單讀
    慢慢做了十幾年,現在才有在新媒體的浪潮裡面出現的「單讀」的公號,《單讀》的書,「單向街」的各種微信、微博,變成一個很活躍的文化存在。正是因為有了十幾年的積累,才有可能有今天這樣一個活動。其實這種變化過程跟中國本身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過程是同步的。比如說今天這個活動,的確是一個奇妙的機緣巧合。
  • 「借屍還魂」的麥考萊《英國史》| 單讀
    此時,閱讀劉錚(筆名:喬納森)為《單讀 08 ·漫遊者》撰寫的書評,似乎有了別樣的意味。他書寫的對象是麥考萊的作品《英國史》,這部作品後來被認為並非一本上乘之作,逐漸被人忘記,近期出現的兩個中文譯本,讓他舊事重提。
  • 開羅的聲音丨單讀
    單讀音頻 Vol. 65 | 開羅的聲音點擊視頻,收聽音頻「單讀」獨家音頻合作:喜馬拉雅 FM這片土地充滿了失敗的承諾和幻滅的苦澀正當歐洲和北美的城市持續進行物質、社會和經濟的變革,並最終導致它們發展成為現代都市之時
  • 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離開了|單讀
    我們終究還是迎來了這個時代,看著大師們慢慢消融進歷史夜空——今天我們回顧了《單讀12:創造力之死》中雲也退對童道明的訪談,希望能夠將大師的溫情和敏銳留下,讓我們依舊可以追求美,追求福祉實現的那一天。「實際上,活在審美裡面的人,幸福沒有耗盡的一天。」
  • 王小帥:藝術是對權力的質疑,面對的是人性柔弱的一面|單讀
    因為從 80 年代末開始,整個中國現實生活中最基本的構成——家庭構成就變了。當時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這幾十年來,我們都在這樣一個基本的結構中生活,大家其實都已經習慣了。結果突然開放二胎政策,很多人還是覺得一個孩子更好,因為他有經濟和工作上的壓力需要考量。一家三口,是一種特別的常態,改革開放 40 年裡雖然有很多變化發生,但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個結構展開的。
  • 到中國的鄉鎮,看見超現實的生活丨單讀相冊
    作為出生在中國鄉鎮的我,每次回到家鄉都深切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之快。中國鄉鎮的城市化發展極其迅猛,同時電子商務的極度發達讓消費主義徹底席捲中國各個角落。中國發展進程之快,以至於每五年甚至更短時間產生的新一代人,都跟往輩產生很大的不一樣。而老一輩則在不變和社會劇變的浪潮中徘徊。中國在實用主義和拿來主義的哲學觀下,經濟效益指導一切,便帶來了許多超現實的景觀。
  • 這些偵探小說,可能比東方快車更好看丨單讀
    偵探題材的文藝作品為何能有如此持久的魅力?你對這一題材又了解多少呢?值《東方快車謀殺案》上映之際,單讀以流派演變為線索,整理出一篇偵探小說極簡史,同時也是一份入門閱讀推薦清單。無論你是偵探小說的門外漢,還是骨灰級推理迷,這篇文章都適合你。
  • 疫情期間,他用上千張定格做了一部動畫片丨單讀
    有個陰沉沉的下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劇場項目策劃人沈怡打電話來問,有沒有興趣用這莫名多出的閒暇時光做個東西,改編一首舊時代的童謠《癩痢頭》,這是小河策劃的 psa 尋謠計劃的一部分,音樂由實驗音樂人李星來創作,影像方面就交給我了。
  • 香港有嘻哈丨單讀
    任何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都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緒,這從來都是觀察社會的重要文本。
  • 流亡者是悲劇中的詩 單讀
    >「單讀」獨家音頻合作:喜馬拉雅 FM下載喜馬拉雅 FM 搜索「單讀」即可訂閱所有節目ios 用戶可前往蘋果自帶播客軟體 Podcasts 訂閱下載回復關鍵詞「歌單」,獲取往期音樂試聽列表回復關鍵詞「書單」,獲取往期推薦的書目
  • 從拉麵到泡麵,中日韓歷史全在面裡|單讀
    今天是單讀專題「亞洲局內人」的第六篇,單讀編輯徐添從《拉麵:食物裡的日本史》一書中,探尋日式拉麵的變遷脈絡,由一碗泡麵窺探東亞社會變遷。對於一般讀者來說,軍事、政治與人物才是歷史著作最為迷人之處,日常生活實在平常到平庸,毫無歷史書寫的價值可言。然而布羅代爾卻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提出抗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像精英人物的決策一樣,對歷史的演進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日常瑣事連續發生之後,「經多次反覆而取得一般性,甚至變成結構。它侵入生活的每個層次,在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刻下印記」。
  • 逃避現實的人最終也會被現實逃避|單讀
    今天我們選取了發表在單讀共讀群中部分讀者關於《空中道路》和《冬泳》這兩篇小說的讀後感。小說的閱讀雖然極其個人化,但仍不妨礙我們去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認識。如果你也想和我們一起讀書,歡迎添加單讀編輯部的微信~(微信號:editorialows)
  • 招募|山一X單讀 跨年論壇:性別的檢視——當代女性創作者的主動與...
    從創作者的性別觀去看待他們的「性別自覺」,她們有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與拒絕,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用(生理)性別來分類創作者?逐漸建立話語權的部分女性創作者意義何在?作家與導演在進行創作過程中有哪些共性和個性?如果要平視「性別」的意義,是否作為旁觀者,更能看清它的價值所在?
  • 單讀心得
    百思不得其解之餘,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的我:少則得,多則惑。碎片化學習時代,學而不思則罔,知識的輸入固然重要,但輸出,更為重要。在這個到處瀰漫著知識焦慮的時代,我也未能免俗,最近在跟著得到APP上的何帆北大讀書俱樂部學習。
  • Fate:魔術師追求的根源,神秘且全知全能,可能是奈須蘑菇本人
    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 在fate動漫中,「根源」是每一名魔術師都在追求的東西,魔術師為了離根源更近一些,可以拋棄親情、友情、愛情。然而這神秘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很少有人能夠解釋清楚,或者說「根源」本身便是一個充滿哲學性的概念。它神秘且全知全能,可能是奈須蘑菇本人。
  • 人物+1℃ 「飴蜜飴季」黃菁菁: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治姨之戰「(文末有福利)
    嘉壹度二期入駐團隊、第16批路演項目、「飴蜜飴季」品牌創始人——黃菁菁是一位來自廣西柳州的女性創業者,而她的創業想法,還得從她和」大姨媽「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說起。2015年,黃菁菁從廣西柳州來到了江蘇常州。
  • 錯生性別的莫裡斯的一生丨單讀
    靈魂被包裝進了錯誤的軀殼令她非常苦惱——自從弗洛伊德的理論被廣泛接受,對性別的困惑往往被打上「性倒錯」的標籤,它們產生的根源,自然被看作是性問題。但對於莫裡斯來說,自己的性別問題的範疇比性問題要寬廣太多,它是精神化的,更關乎自我身份的認知。在《她他》中,她回顧過去,說道:「(錯生性別)即非一種性關係方式,也不是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