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垮黑豹的結腸癌,在浙江平均發病年齡僅45歲!從息肉到瘤變,你有10...

2020-12-22 杭州網

據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的經紀人稱,在與結腸癌抗爭4年後,查德維克·博斯曼於當地時間8月28日去世,年僅43歲。

其家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查德維克是一名真正的鬥士,堅持不懈,為觀眾帶來了許多喜愛的電影。很多電影都是在無數次外科手術和化療期間進行的,扮演黑豹是他職業生涯的榮幸。」

他憑藉《黑豹》一角

成為無數美國黑人的精神偶像

「查德維克的去世絕對是令人悲痛的消息。他是我們的特查拉,我們的黑豹,我們最親愛的朋友。」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極為痛心地在悼文中寫道:「每次來到片場,他都散發著魅力和喜悅;每次出現在銀幕上,他都會創造出真正不可磨滅的東西。他在電影中演繹了很多非常棒的角色,在將偉人演活這方面,沒人比他更優秀。他就像他所扮演的角色那樣聰明、善良、有力和堅強。現在,他將與這些偉人們並肩作戰,成為各個世紀的標誌。」

迪士尼主席鮑勃·艾格也為查德維克·博斯曼的去世哀悼。「我們都為查德維克·博斯曼的悲劇性去世而心碎——他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天才,也是我見過的最紳士和最有奉獻精神的靈魂之一……他為黑豹這個開創性的角色帶來了巨大的力量、尊嚴和深度,他讓黑豹打破了陳規和定型觀念,成為全世界數以千萬人期待已久的英雄,並激發著我們所有人更大的夢想。」

查德維克·博斯曼屬於大器晚成型的演員。1977年11月2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魯克林區,他曾想要成為一名作家和導演,還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但他最終決定做一名演員。

31歲,查德維克·博斯曼才出演了自己的大銀幕處女作《特快達陣》。

ABC和漫威合作推出的電視特別節目《漫威影業:宇宙集結》中曾提到,2014年,查德維克·博斯曼原本是為《銀河護衛隊》中「毀滅者德拉克斯」這個角色來試鏡的,但當時的試鏡導演卻認定了他是「黑豹」的不二人選。

當2016年,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美國隊長3》上映時,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黑豹」,其實已經快40歲了。

2018年,由查德維克·博斯曼主演的《黑豹》在全球上映,北美總票房超過7億美元,全球票房更是高達13.47億美元,成為年度票房黑馬。要知道,在該片上映前,就連出品方迪士尼都沒有對這個項目擁有如此高的期待。

查德維克·博斯曼飾演的黑豹,一躍成為無數美國黑人的精神偶像,也讓41歲的他一炮而紅,獲得了《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稱號。但直到現在,人們才知道,《黑豹》和後來的《復仇者聯盟3、4》都是他在手術、化療期間堅持拍攝的。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早在拍攝《荷魯斯之眼》時,就有個男粉絲在他休息的車裡放了一本1977年的《黑豹》漫畫,上面寫著,「我相信你以後會成為黑豹的。」

《黑豹2》原定於2021年3月開拍,並於2022年5月6日在北美上映。

讓「瓦坎達國王」隕落的結腸癌

到底是什麼鬼?

年輕、強壯的「瓦坎達國王」,最終沒有躲過病魔的襲擊。生命的逝去總是帶給我們更多的反思,只有正確認識結腸癌,才有可能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疾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結腸癌。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體的胃腸道結構。

胃腸道從口腔開始,由食道,胃、小腸、結腸、直腸和肛門組成。

大腸主要包括結腸、直腸等部位。

大腸的很大一部分是結腸。結腸由多層組成,最裡面的一層稱為黏膜,作用是從糞便中吸收水分。結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來自小腸糞便中的水分並打包排出體外。

結腸分為左半結腸和右半結腸。左半結腸由乙狀結腸、降結腸和橫結腸的一部分組成。右半結腸是指橫結腸的上半部分,升結腸和盲腸。闌尾掛在盲腸上。

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

浙江省癌症發病順位第3位

發病群體正趨年輕化

結腸癌和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結直腸癌是世界上僅次於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見腫瘤。

根據今年浙江省疾控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浙江省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為2.3萬,佔所有癌症發病數的10.61%,位居癌症發病順位第3位;結直腸癌死亡病例數為0.9萬,佔所有癌症死亡數的9.54%,位居癌症死亡順位第4位。

發病率上升、發病群體年輕化,是浙江省結直腸癌的現狀。浙江省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省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左右,降到現在的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0年。

越來越多年輕人患上了這種所謂的「老年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遇到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是一個25歲的外地小夥。23歲時,小夥出現了大便帶血的情況,因為他有輕微的痔瘡,當地醫院的診斷是痔瘡引起的血便。兩年中,小夥反覆便血,直到出現腸梗阻入院,才發現是結腸癌,此時腫瘤已經有拳頭那麼大,屬於晚期腸癌,並且癌細胞已經侵入到胰腺。吳國生教授為小夥手術切除了腫瘤,並切除了其二分之一的大腸。比較幸運的是,小夥子目前已度過5年生存期,沒有復發情況。

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有腸癌?吳國生教授了解到,小夥是公務員,工作穩定,日常吃的方面沒有特別的地方,也沒有腸癌家族史。

「所以說對於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到底是什麼,至今和許多癌症一樣仍無法定論,只能說可能跟生活飲食習慣、遺傳因素、基因等有相當的關係。」吳國生教授坦言,更多的時候,癌症的發生像一件隨機的事情一樣,降臨到你頭上,它就是發生了。

結直腸癌存在家族遺傳性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副主任劉凡隆主任醫師說,從遺傳上來看,有家族性的腺瘤病的人,到了40歲左右幾乎90%以上會得結直腸癌。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李德川主任醫師說道:「結直腸癌存在家族遺傳性,主要有癌症家庭症候群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旦有病人診斷為該疾病,父母、兄弟姐妹均應行腸鏡篩查。」

李德川主任醫師講了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一對溫州兄妹。33歲的哥哥經常需要加班和出差,長期處於重壓下,經常熬夜,平時還喜歡和單位的小兄弟一起聚聚,喝喝小酒,吃吃燒烤。有一段時間,他感覺肚子不舒服,連續幾天出現腹痛、便血。哥哥抽空去當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結果被告知其癌胚抗原較正常值升高2倍多。

妹妹陪著哥哥來到浙江省腫瘤醫院,經過詳細檢查,結果嚇了他們一跳:哥哥一米多長的腸子裡,密密麻麻長滿了百餘顆葡萄狀腺瘤,最大的直徑足足有5釐米,表面還在出血,幾乎將腸子堵牢。李德川主任醫師解釋,他患的是罕見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這種疾病的癌變率達百分百,哥哥已經發展為結腸癌中晚期。經過多學科討論後,醫生強烈建議切除其全部的結腸。

考慮到疾病有家族遺傳的可能,李德川主任醫師建議隨行的妹妹也進行腸鏡檢查。結果,妹妹也被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腸子內同樣布滿了上百顆大小不一的腺瘤,幸運的是息肉還沒有癌變。如果不及時治療,終將癌變,所以妹妹也在醫院進行了全結腸切除術,病理提示尚未發現癌變情況。

結直腸癌的發生

和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

隨著醫學的發展,雖然結直腸癌的致病原因尚無定論,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向其發生與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關。與遺傳和基因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因素相比,擁有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飲食上,現代人越來越精細化,粗纖維攝入低,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美國癌症研究所發布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症預防》報告中明確指出,攝入富含大量纖維素的膳食類食物,尤其是蔬菜和水果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另外,紅肉攝入過多(尤其是二次加工後的紅肉食品),高油脂、高膽固醇類的食物攝入過多,也被一些研究證明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劉凡隆主任醫師說起了一個年輕的結腸癌患者。患者在查出結腸癌的時候,才40不到,沒有家族遺傳史。手術完後,患者才告訴醫生,因為工作原因,自己下班比較晚,從20多歲開始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要吃燒烤作為夜宵,平時鍛鍊也比較少。

劉凡隆主任醫師認為,吃了十幾年的燒烤,跟結腸癌的發生關係很大。另外他也注意到,患者本身有點胖,在排除性別、年齡等差異因素後,超重及肥胖人群中包括大腸癌在內的多項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均呈上升趨勢。

做腸鏡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

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是硬道理

如何篩查結直腸癌?

目前有這幾種方法,一是糞便隱血檢查,這是最基礎的手段,大便裡面帶血是結直腸癌的典型症狀之一,我們去醫院體檢時就會有這個選項。

不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指出,隱血檢查存在假陽性的可能,比如患者有痔瘡,也會造成檢查結果陽性。而且大多數時候,大便隱血陽性,往往意味著結直腸癌已經陷入中晚期了。

DNA檢測和基因檢測也是現在應用得比較多的手段,吳國生教授表示,這是未來篩查的趨勢,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沒有哪一樣篩查能比得上腸鏡。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內鏡科王實主任醫師也認為,從防治來說,做腸鏡是進行腸癌早期篩查最有效手段。如果腸鏡發現有異常腫物,檢查同時切除便能預防大部分腸癌的發生;如果檢查發現的是早期腸癌,治療也相對簡單,花費不大。

「癌變、包括癌變以前,都可以通過內鏡切除,做根治治療;而到了進展期,由於已經有了淋巴結轉移,根治就比較難,即使外科清掃,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淋巴結完全清掃乾淨。」王實主任醫師說。

吳國生教授說道,對一部分病人來說,腸癌的發生要經過息肉(管狀、絨毛狀腺瘤)→瘤變→癌變→進展期癌等過程。從息肉到瘤變,這個癌前病變的過程大多有10年。也就是說,你有10年的時間去發現問題,10年內如果做腸鏡發現有息肉,那麼可以預防性切除掉,而不是等到癌變了再去動手術。

40歲以上可以做個腸鏡了

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更要早些

專家們普遍認為,隨著現在結直腸癌發病的年輕化,四五十歲開始就可以每隔3-5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對於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人,可以更早開始腸鏡篩查,把時間節點提早到三十歲,甚至二十歲。

有炎症性腸病,有家族性腺瘤病的,切過膽囊的……這些高危人群建議早點做腸鏡篩查。

除此之外,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人也建議早點開始篩查。

需要警惕的是,當前居民對結直腸癌的篩查重視度並不高。王實主任醫師提到,浙江啟動的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第一年數據顯示,拱墅、江幹兩區共有社區居民20036人參加風險評估,查出結直腸癌高風險2918人次(14.6%)。腸鏡及病理查出結直腸癌前病變193例,確診直腸癌4例。

這其中被評估為癌症高危人群實際到浙江省腫瘤醫院(項目指定篩查醫院)來篩查的並不多。不少人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反覆勸說,才勉強到醫院做進一步篩查。

「我們發現,在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篩查的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上消化道癌、肝癌五大高發癌症中,到醫院篩查參與率最低的是結直腸癌,僅為64.57%,而事實上,這個數據還算是高的,國內平均數據更低。一些居民可能認為做腸鏡很難受,很多腸癌無法及時發現。」王實主任醫師表示,其實腸鏡沒有那麼痛苦,特別是無痛腸鏡。40歲以上和高危人群,應該定期做個腸鏡檢查,才能更早發現更細微的癌前病變。

(都市快報 記者 張煜鋅 宋贇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王屹峰)

相關焦點

  • 打垮黑豹的結腸癌 在浙江平均發病年齡僅45歲
    浙江省癌症中心數據顯示,我省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左右,降到現在的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0年。越來越多年輕人患上了這種所謂的「老年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遇到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是一個25歲的外地小夥。
  • 打垮黑豹的結腸癌,在浙江平均發病年齡僅45歲!從息肉到瘤變,你有10年時間去發現它
    浙江省疾控中心數據顯示,我省結直腸癌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左右,降到現在的45歲左右,比國外提早10年。 越來越多年輕人患上了這種所謂的「老年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結直腸外科主任吳國生教授遇到過最年輕的大腸癌患者是一個25歲的外地小夥。23歲時,小夥出現了大便帶血的情況,因為他有輕微的痔瘡,當地醫院的診斷是痔瘡引起的血便。
  • 《黑豹》男主因結腸癌離世,年僅43歲……這個檢查能預防
    95%的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腸息肉從良性發展到惡性,不是一兩個月、一兩年的事,它的周期約有15年。這就意味著給了我們預防的機會,只要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息肉並切除,就可以把癌症扼殺在搖籃中。腸息肉到結直腸癌的演變過程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獲益是非常大的。
  • 43歲《黑豹》男主被結腸癌帶走:這種兇險疾病如何篩查?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8日,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過世,終年43歲。查德維克·博斯曼出生於1976年11月29日,還有3個月就是44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2003年正式出道,參演電視劇《Third Watch》。
  • 《黑豹》男主因結腸癌離世!結直腸癌年輕化,這些風險別忽視
    昨天看到媒體報導的消息,電影《黑豹》的男主查德維克·博斯曼因患結腸癌去世,年僅 43 歲。博斯曼因 2018 年在漫威的電影《黑豹》中飾演非洲神秘國家瓦坎達的國王而一舉成名,該電影被認為是黑人電影的裡程碑之一,並獲得了 7 項奧斯卡提名。
  • 「黑豹」罹患結腸癌去世!一起關注結腸息肉這枚結直腸癌的定時炸彈
    來源:廣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美聯社剛剛消息稱,電影《黑豹》男主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去世,終年43歲。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腸息肉的癌變率越來越高。相關研究發現,超過90%的結腸癌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 讓漫威英雄黑豹都不能倖免的結腸癌,到底是種什麼癌?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有結腸息肉者,結腸癌發生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
  • 黑豹演員因結腸癌去世:這4類人必須定期做腸鏡,真不是圖你錢!
    媒體報導,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過世,享年43歲。
  • 《黑豹》主演查德維克·博斯曼患結腸癌過世,出現這幾種症狀應警惕...
    他是漫威電影《黑豹》中的瓦坎達國王,他憑藉《黑豹》斬獲13億票房。 43歲,可以說是好萊塢男演員的黃金年齡,而他卻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 43歲黑豹男主去世,腸癌對這屆年輕人下手了,你中招了嗎?
    終年43歲的博斯曼,其實早在2016年就已被確診患結腸癌3期。 在與癌症抗爭的4年裡,他還堅持拍攝了《黑豹》、《馬歇爾》、《21座橋》、《復仇者聯盟3、4》等多部電影。在人們眼中,博斯曼體格強健,同時可享受到頂級的醫療資源,為什麼依舊無法阻止病情惡化?
  • 年僅43歲
    結腸癌鬥爭4年後,在家中去世,終年43歲。博斯曼在2016年被診斷為III期結腸癌。過去四年一直與疾病鬥爭,後來發展到IV 期結腸癌。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中國平均發病年齡比國外早10年,55歲是中國人大腸癌的發病高峰年齡,而國外是65歲。
  • 《黑豹》主演因結腸癌過世,醫生:身體出現這5種症狀應警惕腸癌
    翻開明星抗癌史,奧黛麗-赫本、央視著名主持人肖曉琳、女籃國手陳鷺芸都因結腸癌過世,那麼結腸癌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其發病的病症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科普一下結腸癌的相關知識。什麼是結腸癌?當結腸出現惡性腫瘤時,我們稱之為結腸癌。結腸癌的發病率高居胃腸道腫瘤的前三名,其中40到50歲之間的人最為常見。相比於歐洲,亞洲屬於低發的地區,但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西化,大腸癌的發病上升迅速且呈現年輕化趨勢。
  • 黑豹演員因結腸癌去世:這4類人必須定期做腸鏡,真不是圖你錢
    結腸癌過世,享年43歲。,排在第二的位置,每年有20萬國人被結腸癌奪走性命。據多年的臨床數據表明,腺瘤性息肉恰恰就是誘發腸癌的重要因素。早期的腺瘤性息肉只要發現,就可以直接切除,即便是進入1期,若能發現及時,治療及時的情況下,患者生存率也能達到90%以上。
  • 《黑豹》男主角年僅43歲因腸癌去世!這是最容易預防的癌症
    》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因結腸癌在家中去世,年僅43歲。腸癌的年輕化在過去,結腸癌的發病年齡普遍在65-74歲,美國研究調查發現從90年代開始,55歲以下的腸癌患者不斷增加;,從50歲提早到了45歲。但是,不要慌,結腸癌雖可怕,卻是為數不多最易預防的癌症。它的發病機理非常簡單,90%的腸癌都是由息肉發展而來的。
  • 黑豹主演博斯曼,患腸癌去世,年僅43歲——腸鏡檢查能救命!
    結腸癌和直腸癌一般合稱結直腸癌,或者叫大腸癌。結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可發生在結直腸任何部位,結腸癌臨床上又分為左半結腸癌,右半結腸癌。結直腸癌發病主要與高脂肪和低纖維素飲食有關。結腸的慢性炎症、結腸息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都會使得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直腸癌的發病。
  • 黑豹主演博斯曼患腸癌去世,年僅43歲——這個檢查能預防腸癌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8日,電影《黑豹》男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罹患結腸癌過世,終年43歲。由於90%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到腸癌,需要5-15年的時間,平均10年左右;因此,我們只要趕在它癌變之前發現息肉,並切除息肉,就能避免罹患腸癌。
  • 《黑豹》43歲男主角患結腸癌去世,有這些症狀的要注意!
    當地時間8月28日,據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經紀人稱,查德維克·博斯曼在與結腸癌抗爭4年後去世,年僅43歲。不過,結直腸癌從癌前病變(腺瘤)發展到惡性病灶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是少數能通過篩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結直腸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超過95%,甚至可以完全治癒。也就是說,早期發現,可以救命!
  • 漫威《黑豹》男主角去世,終年43歲!
    當地時間8月28日,據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經紀人稱,查德維克·博斯曼在與結腸癌抗爭4年後去世,年僅43歲。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在中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的發病率也迎頭趕上。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患結直腸癌,風險會增加兩到三倍。90% 的大腸癌見於40歲以上的人群,近些年,年輕人的發病率有所增長。雖然大腸癌是高發癌症之一,但是大腸癌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
  • 黑豹》主角博斯曼患結腸癌去世 研究稱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
    該聲明稱,博斯曼是「一名真正的戰士,他堅持不懈地完成了一切,並帶來許多你喜歡的電影」。結腸癌(colon cancer)與直腸癌(rectal cancer)一般統稱為腸癌(bowel cancer 或 colorectal cancer)。要是腸細胞生長速度過快,形成腸息肉,而腸息肉發生癌變,就成為腸癌腫瘤。
  • 黑豹主演博斯曼,患腸癌去世,年僅43歲——早做腸鏡檢查能救命!
    查德維克在2016年被診斷出患有3期結腸癌,在過去的4年裡,他一直在與之抗爭,直到病情發展到第四期。由於90%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到腸癌,需要5-15年的時間,平均10年左右;因此,我們只要趕在它癌變之前發現息肉,並切除息肉,就能避免罹患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