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指出:「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
文藝作品有其獨特力量。講好脫貧攻堅故事,是文藝工作者的時代擔當、神聖使命。
湘西,十八洞村。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
《大地頌歌》劇照。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以十八洞村為點、湖南為面,《大地頌歌》從多個維度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的歷史進程和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三湘兒女在脫貧攻堅中的滿滿獲得感和幸福感。
「創作伊始,我們就確立了要以真實的人物脫貧故事,反應折射精準扶貧以來三湘巨變的奮鬥歷程。無數個真實、感動、好看的人物、故事匯聚到一起,成為了史詩。」總導演周雄說,創作團隊特別注重採風,與上百名扶貧工作者、多戶受幫扶的人家進行了深入交流。劇本出來後,又廣泛徵求扶貧工作者的意見。十八洞村7年來的蝶變之路,通過代表性人物、事件和場景在劇中呈現。
谷智鑫飾演的男主角龍書記,是十八洞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原型為十八洞村的前3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石登高、麻輝煌。
石大姐的原型,是村裡的石爬專老人。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石大姐不認識總書記,問他:「該怎麼稱呼你?」習近平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總書記說:「你是大姐。」
《大地頌歌》中村民田二毛(中)。資料圖片
田二毛為代表的村民一開始不相信扶貧工作隊,編了順口溜編排隊員們。真實的十八洞村牆上,就有順口溜。
舞臺呈現的凡人故事,全部是真實的存在:年輕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小雅因照顧生病的奶奶失學,在地上畫著媽媽的模樣;單身漢脫貧後,在相親大會上抱得美人歸;犧牲的扶貧幹部黃詩燕的妻子和義務扶貧人王新法的女兒,在徹骨的思念中理解了逝去的親人……
用真實與真情,《大地頌歌》深度開掘和表現了共產黨人對貧困群眾的感情,深度開掘和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扶貧人、對共產黨的感情,讓每一個觀劇者都沉浸其中。
扶貧戲非常多,沒有想到湖南的《大地頌歌》這個戲可以走到心裡來,讓我感動。這樣宏大的主題,但有藝術的力量,有動人之處,非常難得。——中國文聯主席團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馮雙白
十八洞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的首倡地,那裡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地頌歌》以十八洞村為縮影,反映湖南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和偉大的實踐,選題精準,思想精深,站位很高。——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 韓新安
《大地頌歌》有很好的時代感、崇高感、真實感,主題飽含時代的氣息,融紀實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從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以十八洞村為點、以湖南為面,輻射到全國,藝術性地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 龔裕
十八洞村村民:看前睡不著覺,看後止不住淚
十八洞村民談觀劇後的感受。視頻來源:新湖南、湘遇。
10月16日晚,數十名十八洞村村民被請到劇場觀看演出。他們身著苗族民族服飾,盛裝打扮,很多人激動得頭天晚上沒睡著。觀劇時,他們比誰都認真,都投入。
「每一幕都感覺是自己前幾年生活的倒放。很慶幸現實生活裡有那麼一個好隊長、老大哥,改變了我的一生。」劇中田二毛的原型人物龍先蘭從懶漢變成了養蜂能手,還有了幸福美滿的家庭。
扶貧幹部:演到我們扶貧幹部的心裡去了
扶貧幹部談觀劇後的感受。視頻來源:新湖南、湘遇。
與新中國同齡的原村支書楊五玉,帶領村民修建了村裡第一條通車的村道,是劇中老村長的原型人物。看完《大地頌歌》,他感慨萬分:「看了這部劇,我很受感動。現在的十八洞村路修通了,旅遊也搞起來了,遊客越來越多了。雖然我老了,但是思想不能老,我還要繼續支持村裡面的工作,讓全村的工作更上一層樓。」
「我全程都在哭。這部劇真真切切地反應了基層一線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讓我感同身受。」80後優秀扶貧幹部代表、湘潭市扶貧辦幹部王敏深情地說,「這份工作時常讓我飽含熱淚。因為我眼裡能看到光,心裡能感受到愛,雙手能觸摸到溫度。我為自己是一名扶貧幹部而自豪。」
史詩般的精準扶貧故事,需要打破常規、大膽創新的舞臺藝術形式。
9月27日晚,《大地頌歌》首次公開演出現場。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運用集成式、創新式的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將歌、舞、音樂劇等有機融合,以大型史詩歌舞劇的形式,演繹新時代的奮鬥史詩是《大地頌歌》的最大亮點和特色。
該劇出品單位之一的湖南省演藝集團董事長吳友雲介紹,劇中的音樂、舞蹈、戲劇、戲曲、表演等,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各有創新。
音樂動人。何炅飾演的支教老師王老師、小演員們與祁東縣啟航學校留守兒童合唱團合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嗨爆全場;惹人熱淚的《來不及說愛你》,寄託了犧牲的扶貧人的家屬對親人的哀思。《故土難離》《做個好夢就回家》《馬桑樹兒搭燈臺》《苗嶺連北京》……《大地頌歌》的音樂以交響樂的語言為主軸,湖南民族音樂氣息貫穿全劇。
《夜空中最亮的星》。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舞蹈好看。扶貧工作隊隊員小劉營救廢墟中的小雅時的獨舞,《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孩子們的舞蹈,配合《馬桑樹兒搭燈臺》的群舞……劇中多段舞蹈,都成為收穫觀眾掌聲的「燃點」。
「現實題材的創作,舞蹈想吸引觀眾的眼球是有一定難度的。此次舞蹈編排主要選擇了現代舞和當代舞,它更適合展現我們的故事。採茶、繡苗繡、摘獼猴桃等場景,則採用了具有濃鬱民族風情的舞蹈。」該劇副總導演、中央民族歌舞團國家一級導演丁偉介紹,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充分表達,劇中的舞蹈大多短小精悍,但細節豐富。如第二幕《奮鬥》中,一段3分多鐘的舞蹈,表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修路通水通電的建設場景、人民幸福生活的場景。
如夢似幻的燈光、舞美設計,多彩精美的民族服飾,為觀眾帶來美的享受;高科技手段的運用,營造出強烈的真實感,讓現場觀眾無不動容。
《大地頌歌》劇照 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大地頌歌》採用『寫實+寫藝』的整體舞臺美術風格。」該劇舞美、燈光、視頻總設計孫天衛介紹,大量LED大屏、先進投影設備、舞臺二道幕的多塊大屏幕,能根據每一場劇情移動變化,靈動地呈現開山、瀑布等場景。
「場景與劇情高度契合,讓人沉浸其中。」90後觀眾佳卉說,「扶貧工作隊隊員救小雅的一幕,深深揪著我的心,仿佛我就在那個雷雨夜,在泥濘裡。留守兒童合唱團唱歌時,全場響起掌聲。相親大會讓我們覺得很歡樂。雖然給人的感受不一樣,但都傳達了堅定的信念。」
正如中國藝術報社副總編餘寧評價的,《大地頌歌》在形式上有著非常好的創新,融匯了歌曲、舞蹈、音樂劇等多種形式,多媒體的呈現美輪美奐,有很強的沉浸式互動感,讓觀眾感受了藝術的薰陶,受到了境界的感染,得到了精神的升華。「展現了湖南文藝界打造精品力作的匠心和攀登文藝高峰的雄心。」
《大地頌歌》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組建了強大的創作團隊,匯聚優秀演藝力量,由谷智鑫、何炅、張凱麗、萬茜等知名演員和主持人領銜主演,從去年12月起即開始創作。
「從來沒有在一個劇組『扎』這麼長的時間。總導演周雄幾乎每天都來『盯』著我。我是株洲攸縣人,今年過完年就進劇組,直到9月底都沒回過老家。」音樂總監、作曲劉嶽的經歷,也是《大地頌歌》眾多主創人員的經歷。
劇中主演谷智鑫、張凱麗、萬茜,談對角色的理解。視頻來源:新湖南、湘遇。
突如其來的疫情,更為劇作創作增添了巨大困難。主創人員無法面談,主要演員不能見面,原定的採風行動也要延期進行。劇組對外資源的溝通和主創人員的組建,幾乎是全停滯狀態。
有些專家因疫情滯留國外,總導演周雄經常凌晨打越洋電話與之交流溝通。「有時是線上交流,有時是戴口罩見面開會。」該劇藝術總監楊霞說,為了碰撞出好的創意,主創人員從一開始就全員深度參與創作,開了無數次會議。
《大地頌歌》中由谷智鑫飾演的龍書記。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龍書記的飾演者谷智鑫被疫情阻隔在北京,但他年初就在「雲端」進組了。劇本一直在修改完善,常常是谷智鑫才熟悉了臺詞,又要重新背。他直言:「參演《大地頌歌》的工作量,幾乎是我以往參演劇目的4倍。」
整整3個月,全劇組通過各種方式克服困難,為後來舞臺上的精彩呈現打下了堅實基礎。
排練過程則是幾百人的勠力同心。排練到凌晨是常事。「最晚的一次排練到了凌晨4點。」湖南省歌舞劇院舞劇團團長嚴偉說,排練強度大,舞蹈演員綁上繃帶、護膝也難免受傷。但他們輕傷不下火線,總是以最認真的態度練習。
《大地頌歌》劇照。 湖南日報記者 李健 攝
湖南文藝院團派出最優秀的演員參演,一個不起眼的角色由國家一級、二級演員扮演,這樣的例子在劇中並不鮮見。湖南省話劇院的演員餘立暉是主角「龍書記」的B角。不管有沒有登臺機會,他都刻苦練習。
創作的赤誠,全部都融入了劇中。觀眾則用眼淚、笑聲、掌聲,給予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