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豐之子:父親在長徵中沒搞陰謀

2021-02-23 陳卿美讀書

陳卿美讀書

——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

來源|人民網  原載《文史參考》第16期

作者|口述 何明    撰文 紀彭

原題《何明:父親凱豐在長徵中沒搞陰謀》


1952年凱豐和他的兩個兒子。左為何明,右為何亮

前  言

凱豐(1906-1955年),原名何克全,出生在江西萍鄉一個中等之家,從小在家族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後到萍鄉中學讀書,接受了進步思想。1925年夏,考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改名武昌中山大學)。曾經留學蘇聯,與王明、博古等人一起被冠以「28個半布爾什維克」。在革命戰爭年代一直擔任重要職務,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或許因為他去世較早,或許因為他曾是王明、博古的「同黨」,或許因為在遵義會議中和毛澤東唱了反調,今天很多人都不記得凱豐這個人了。

7月21日下午,凱豐的長子何明在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中國美術館接受本刊專訪。走進美術館的咖啡廳,好幾個人和他打招呼,「何主任,您今天怎麼來了?」落座之後,他問我,「你想了解凱豐什麼呢?」我說,「都知道凱豐在遵義會議上反對毛主席,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說起吧!」何明嘆了一口氣,「父親是1955年去世的,那年我只有12歲,遵義會議的時候還沒有我,所以我對父親的歷史了解不是很多。許多東西是因為身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有意無意了解到的。」

遵義會議前沒搞陰謀

2006年3月14日,父親誕辰100周年時,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撰文紀念,對父親的一生做出了比較客觀的評價。文章在講到遵義會議的時候,只有一句話:「1935年1月,凱豐同志出席著名的遵義會議。」其實在這次決定中國革命前途的會議上,父親不贊成毛澤東的正確的軍事路線,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因為這一點,父親一生的功績此後沒人再提。

1934年1月,在瑞金召開的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父親被增補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後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一直到1945年,當了10年的政治局候補委員。

父親在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檔案館不可能給你看的。雖然最後的決議是正確的,但形成過程就難說了。在政治局會議上即便是毛澤東、周恩來,也不一定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80年代檔案館管理不嚴,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去看了一些,發現關於西安事變的會議記錄中有一些事情還是比較複雜的。開始的時候只有張聞天是主張和平解決的,毛澤東主張公審蔣介石,周恩來則屬於中間派,毛澤東和周恩來是後來才逐步轉過來的。這些都是符合組織原則的,並不能說開始的時候毛澤東、周恩來就是錯誤的,那只是在會議上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違反組織原則。最後會議產生的決議,只要是按黨的組織原則辦就沒有什麼問題。我父親在遵義會議上也是類似這種情況,提出了與毛澤東不同的意見,但是絕對沒有與博古等人串通,絕對沒有搞過陰謀!

長徵開始的時候,為撤退需要搞了新的編制,父親就不在中央了,但還是政治局候補委員。當時他的職務是9軍團黨代表,9軍團的司令員是羅炳輝、政委是蔡樹藩,父親任黨代表,按照當時的規定就是9軍團的總負責人,地位高於羅炳輝和蔡樹藩,那一年父親只有28歲。當時劉少奇也是政治局候補委員,他擔任的是5軍團的黨代表。

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15日開始的,當時父親帶領9軍團,保衛遵義城的安全,並不在遵義城裡。部隊駐守遵義東部的湄潭,距離遵義城約70公裡,9軍團軍部就在湄潭的天主教堂。部隊突然接到周副主席的電報,通知父親、羅炳輝和蔡樹藩,1月15日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務必於14日趕到。接到開會通知的時候,也不知道是這麼大的事情,在軍情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為確保遵義的安全,羅炳輝和蔡樹藩就都沒有去。父親就和9軍團政治部副主任、共青團書記尹自勇一起連夜騎馬趕到遵義城。在14日傍晚抵達了遵義城。

父親是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去參加會議的,之前和博古等人完全沒有聯繫,更沒有預謀。可以想見,他接到中央的通知就連夜騎馬趕往遵義開會,趕了70公裡的路,怎麼可能有什麼預謀?更不可能和博古他們有什麼串通了。如果說遵義會議上有什麼「陰謀」,那就是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人之前溝通好了,一起糾正了博古等人的錯誤路線,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路線。

挖苦毛澤東打仗不高明

遵義會議上,大家批判了博古的「左」傾軍事路線,父親站出來為博古辯護,會議上具體講了什麼現在誰也說不清了。1962年1月,毛澤東對日本一個訪華代表團談話時回憶說:「遵義會議時,凱豐說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著兩本書去打的,一本是《三國演義》,另一本是《孫子兵法》。其實,打仗的事,怎麼照書本去打?那時,這兩本書我只看過一本《三國演義》,另一本《孫子兵法》,當時我並沒有看過,那個同志硬說我看過。我問他《孫子兵法》共有幾篇,第一篇的題目叫什麼?他答不上來。其實他也沒有看過。從那以後,倒是逼使我翻了翻《孫子兵法》。」 從此,這個說法流傳起來,在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出現過。

80年代,貴州的領導知道父親參加了遵義會議,就主動邀請我去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沒想到惹出點亂子來。遵義會議紀念館裡正在講凱豐怎麼反對毛主席,怎麼不好,那個時候歷史人物都是臉譜化的,父親被說得就不是人了。得知省裡領導帶著凱豐的兒子來了,紀念館的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講了。

2005年我又一次去遵義,為了避免尷尬,我提前和遵義那邊打了招呼,遵義紀念館的同志說正發愁找不到材料,他們手裡父親的照片很少,希望我提供一些,並說已經重新寫了講解詞。

確實,父親在遵義會議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並且和毛澤東有過比較激烈的爭執,可能說過一些過頭話,但是這都不違反黨的組織原則,在會議上可以爭論,可以有不同意見,還可以會後保留自己的意見。遵義會議結束時,父親也承認博古和李德犯了軍事路線錯誤,但反對撤掉他們的指揮權,還說了一些抱怨的話。遵義會議之後,父親就被免除了9軍團黨代表的職務。

在隨後的扎西會議上,父親想通了,改正了認識,做了檢查。中央恢復了他9軍團黨代表的職務。父親此時是確實轉變過來了,此後,在長徵途中的許多政治關口,父親都站在毛澤東一邊。

40年代初,凱豐在延安一次會議上作報告

長徵路上的筆桿子

1935年5月,紅軍進入彝族地區,發生了帶有傳奇色彩的劉伯承和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故事。隨後,父親代表中央撰寫了長文《番民工作的幾個問題》,刊登在中共中央機關報《前進》上,此文代表了中央的民族政策。如果說劉伯承、小葉丹的結義是紅軍在長徵中民族團結的典範的話,那麼父親撰寫的《番民工作的幾個問題》就是我黨民族政策的經典文獻。

在一、四方面軍會師之前,毛澤東、張聞天就不滿意張國燾不請示中央就成立政府的問題,父親代表中央撰文批評張國燾搞的西北聯邦政府,是想把中央也「聯邦」進去。張國燾得知父親的文章後極為惱火,提出了交涉,並質問張聞天。由於當時張國燾勢力強大,中央惹不起他,為了向張國燾妥協,收回了這篇文章,算是和張國燾有了些隔閡。但是在一、四方面軍會師的時候,由於父親是江西萍鄉人,和張國燾是同鄉,所以中央派父親去迎接張國燾,也是為了化解之前的一些誤會。

193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西北部的兩河口召開了擴大會議,並通過《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否定了張國燾向川康退卻的主張。父親明確支持北上。之後中央歷次會議父親都是旗幟鮮明地維護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的統一,反對張國燾分裂中央、分裂紅軍的活動。

在沙窩會議上政治局委員分工時,父親負責長徵路上的少數民族委員會工作。在不久後的班佑會議上,又受命組織中央宣傳委員會,並負責審查關於民族問題的宣傳材料。後來,他又擔任中共中央理論刊物《幹部必讀》的編委。父親的理論水平在黨內比較高,擔任這些工作顯示了中央對他理論和宣傳才幹的肯定。1938年2月,父親在延安發表了洋洋三萬言的《黨中央與張國燾路線分歧在哪裡》,該文引用了許多內部文件,系統批判張國燾錯誤路線。

父親在長徵中的形象被人們定格在遵義會議一個點上了,事實並非如此。在長徵中父親早就轉變了,堅定地站在中央和正確路線一邊。不然在長徵之後他不會擔任那麼多、那麼重要的職務。可以說,在七大之前父親是主要的筆桿子,中央最重要的文件都是父親起草的。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任中宣部副部長。1953年,《人民日報》負責為「一化三改造」寫社論,一位副總編輯寫了六、七遍都通不過,父親就親自寫,結果毛主席看後,改了幾個錯字,一遍就通過了。

周恩來讓賢,給父親做文化工作的副手

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央成立了長江局。1938年3月,父親被派往武漢參與長江局工作,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委員、宣傳部部長、黨報委員會委員、國際宣傳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當時在武漢的政治局委員有王明、周恩來、博古和父親。這時長江局的幾個主要負責人多是與共產國際關係密切的同志,因此王明在長江局就更加自作主張,經常擅自以中央名義發表談話。父親堅持和周恩來站在一起,反對王明的錯誤路線。1938年7月7日,為紀念抗戰一周年,父親在《新華日報》發表《中國抗戰一周年》的長文。

武漢淪陷後的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在重慶正式成立南方局,父親是六個常委之一,排名第三,在葉劍英、董必武之前,領導華南、西南各省黨的工作。那時父親還是主抓宣傳工作。當時在確定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的問題上,周恩來主動讓賢,叫父親擔任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自己任副書記,父親堅持不能叫周副主席給自己當副手,可是周恩來的態度非常堅決,最後和博古一起說服了父親,這樣父親就成了周恩來的「上級」。

1940年11月,父親被黨中央調回延安工作。不久任中共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此外,任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央學校教育管理委員會主任。1941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父親和毛澤東、任弼時、王稼祥、王明、張聞天、陳雲一起當選為書記處書記。當時的書記處書記就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在此期間父親主持或參與制訂了一系列重要文件,以中共中央或中央宣傳部的名義向全黨發出,如:《關於調整刊物問題的決定》、《關於延安在職幹部學習的決定》等。他還參與了《解放日報》的創刊、延安大學的籌建等工作。

由於擔任「文委書記」一職,父親主持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在整風運動中,父親主要負責思想教育工作,成為整風運動中的主要領導。提出了「整頓三風」。

七大的時候,博古被定為「左」傾路線,父親是博古一條線的人,自然受到了牽連,在整風運動中又擔任主要負責人,多少得罪了一些人。因此在七大的時候,連中央委員都沒有選上。

新中國成立後,父親先在東北局工作,1953年,又擔任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這年的12月,胡喬木因編 「毛選」暫離北京。毛澤東特批示:「喬木暫離時期,凱豐列席中央會(議)是必要的。」這樣父親的崗位就更加重要。

不久父親患肝癌,無法正常工作,1955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時年49歲。那年我只有12歲,當時上的又是寄宿學校,和父親接觸的時光就更加有限,對父親的記憶不多,印象中父親是一個嚴肅的人,工作佔據了他的主要生活。或許是因為勞累,父親才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在之後的歷史中父親常被人迴避,以至於許多人都不了解他的事跡,只知道他在遵義會議上反對過毛主席,這是很不全面的。

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邀請老南方局的子弟去重慶,到南方局舊址參觀。紀念館一進門的大頭像,有周恩來、博古、董必武、葉劍英,有鄧穎超,可是沒有父親,我當時就告了狀。館長解釋說二樓有,可那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集體照。我並不是怪這位館長,事情過去了這麼多年,我們正在逐漸正視歷史,還原歷史的真實,不應再用臉譜化的方式演繹歷史,而是把有血有肉的人展現出來。但是這些工作才剛剛開始,許多方面還不完善。

2010年7月底,萍鄉政協出了《凱豐傳》,由於受到資料的限制,沒能全面深入地展現父親的一生,但是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他們做了很多細緻的工作,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父親對革命的貢獻會被更多的人知曉。


晚清陳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相關焦點

  • 憶長徵:《長徵組歌》逆境中高唱革命理想
    一路長徵一路歌6  聽《長徵組歌》指揮蔣燮斌講親歷故事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這是《長徵組歌》第六曲,《過雪山草地》中的兩句歌詞。這也幾乎是整部《長徵組歌》中最廣為人知的兩句歌詞。  二萬五千裡長徵,不僅是戰略戰術的較量,還是對人類極限的挑戰。
  • 紅軍後代憶長徵往事 延續先輩初心 走好新長徵路
    7月2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不忘初心再長徵」大型聯合採訪活動在江西於都啟動 伍修權同志的女兒伍連連一直強調,對於革命初心的延續是曾經長徵期間擔任紅三軍團副參謀長的父親,留給她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過去父親常教育我們做人要有一顆為老百姓服務的心。」她說,這也許就是當初父親長徵時的初心吧。今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不忘初心再長徵」大型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們,從酷暑走到深秋,從山間村鎮、縣城小巷走到雪山草地,多篇優秀長徵報導,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 「拋妻棄子」隱姓埋名,女兒找了半個世紀,才知父親早已犧牲在長徵...
    它的背後除了有堅定投身革命的青年,也有失去丈夫之後堅強生活的妻子,用半個世紀尋找父親的女兒,還有他們的後人如何在當代的生活中去理解先輩的選擇,傳承他們的精神。 根據這條新的線索,周美瞻先後去了上海、湖北、北京和江西,尋訪到周際可在上海的地下黨同志,以及周吉可在紅四方面軍和紅十五軍的老戰友,最終證實:周際可和周吉可,就是那封家書中的周先哲,周美瞻失散了五十多年的父親。
  • 長徵八號一箭五星圓夢星空細數長徵家族中留下的「中北儀電」足跡
    我院研發產品——各類傳感器 長徵火箭家族中的「中北儀電足跡」 多年來,中北大學儀器與電子學院在祖國航天項目中,始終默默書寫著屬於儀電人的堅守和奉獻。
  • 長徵講易經
    長徵:歷史上經書很多,但多數都沒有被實證過。易經是唯一被實證過的經書:文王寫完,周武王實踐了。周武王遵照易經推翻商紂,改命成功。SD:現在改命太晚了嗎?長徵:不晚,今天大家還都沒按易經的要求改完呢,一會就講到。
  • 長徵故事反覆講但年輕人真能理解長徵精神嗎?我們從遵義開始找答案...
    孟雨涵 攝遵義是長徵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遵義會議彪炳史冊。1935年,紅軍在這裡轉戰3個多月,演繹了四渡赤水的傳奇。這裡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形成的地方,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的地方,是黨獨立自主解決自身重大問題開始的地方。
  • 探訪安徽紅色熱土嶽西縣 問紅二十八軍為何沒走上長徵之路
    這裡不僅曾經活動過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而且在這裡重建的紅二十八軍雖然最終沒有長徵,但其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使得紅二十五軍的長徵和整體紅軍的戰略行動得到有力的配合,並培養了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隊伍,成為後來抗日的中堅力量。日前,「紅色安徽 長徵史詩」採訪組來到了這裡。
  • 走向世界的長徵
    中國古代詩歌中,長徵一詞早已被使用近千年,文人騷客出門旅個遊,借長徵抱怨一下舟車勞頓,赳赳武夫殺敵打個仗,借長徵感慨一下槍林彈雨。作為漢字裡平平無奇的符號,長徵借了紅軍的力,逆襲成了一種世界語言,一種篆刻進國人心中的精神與信仰。長徵與紅軍脫不開關係,長徵是紅軍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 致敬長徵 |《長徵組歌》:經典永流傳
    這是一支來自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地的合唱團;  這是一支由紅軍後人組成的合唱團;  這是一支以《長徵組歌》為主打歌曲的合唱團;  這是一支充滿理想、意志堅定的合唱團;  這是一支從作品中感悟長徵精神、在排練中體驗長徵精神、在演出中傳播長徵精神、在奉獻中弘揚長徵精神的合唱團。
  • 《歡迎加入NHK》陰謀陰謀陰毛陰毛陰毛....
    補過「歡迎加入NHK」最記憶一詞:陰謀欲望【陰謀】,一切都是比較得來的。稍微想想,不缺什麼。不急著缺任何東西。這個年紀範疇老會覺得很缺兩樣東西:money,sex。這也是比較得來的。橫向來看:你肯定不是最窮的那個,也不是最缺愛的那個;你也不會是很窮的那個,也不會是很缺愛的那個;你應該是處於中間值的那個;你或許是中上遊的那個。
  • 今日頭條/央視新聞:為何翻炒錯誤歷史新聞挑起長徵爭議?
    17日,父親接到了軍委作戰科孫毅讓通信員送來的命令:勇部(紅四團)到達後,立即過橋,不得延誤,其它各部必須讓路。命令到達後不久,紅四團團長耿飈就率部急行軍趕到。父親命令部隊和民夫讓出橋面,讓勇部過江。勇部過江不久,敵機就轟炸了於都橋。由於工兵營早已作好安排,橋及用於架橋的器材並未受到太大的損失,但也有些老百姓被炸死,許多房屋被炸毀。
  • 汪榮華:在長徵中與劉伯承結緣,照顧病重劉帥13年,享年91歲
    2月的安徽凍住了人的心,望著這個貧苦的家,父親想了想,說:"取名為榮華吧,將來若是能榮華富貴,該多好啊。"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汪榮華也比同齡人更加懂事。她的長大伴隨著殘酷的戰爭,望著混戰的人們,小小年紀的汪榮華決定參軍。當她蹦蹦跳跳跑到父親面前並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父親激動地站了起來。
  • 高考作文輔導37:長徵精神與新時代長徵路(演講稿)
    弘揚長徵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徵路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完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樹立起巍峨豐碑。解題本題以「長徵」這一重大歷史活動為背景,具有時代特點,宏大背景與現實結合,能夠充分考查考生的寫作能力。材料第一部分先闡述了長徵的歷史意義,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樹立起巍峨豐碑;接著以新時代領路人的名言強調長徵及長徵精神的現實意義。
  • 託舉長徵八號首飛,又一次沒能親眼看火箭起飛的北京小夥兒這樣說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充分繼承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運載火箭技術成果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對加速推進>運載火箭升級換代具有重要意義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將與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等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構成運載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
  • 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且看世界對長徵是如何評論的?
    背景: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因指揮的錯誤,始終沒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蘇區根據地日漸縮小,紅軍損失慘重,形勢危急。面對國民黨重兵的步步緊逼,紅軍已經不可能在僅有的蘇區範圍內打破敵人的"圍剿",最終被迫選擇戰略轉移。由此,一場驚心動魄,震驚世界的「萬裡長徵」開始了。
  • 長徵中的領袖:彭德懷親自操炮炸飛敵人堡壘
    《紅軍長徵記》是由數十位長徵參加者根據親身經歷撰寫的長徵見聞錄,也是關於中央紅軍長徵的最早的回憶史料集,湮沒多年後重新受到關注。《紅軍長徵記》兼具口述史料和文獻史料的雙重性質,本文通過對該書文本的梳理和解讀,描述黨和紅軍領袖在長徵中的活動,介紹當時的實際情況,以饗讀者。後來為人們熟知的長徵,開始並不叫「長徵」而是被稱之為「轉移」。
  • 漫漫長徵路,紅軍吃什麼?
    當然了,電影和電視劇裡總說,紅軍長徵時吃草根、樹皮和皮帶,這些確實是事實,但謝覺哉在他發表的《謝覺哉文集》裡已經解釋了,並非整個過程都是如此艱苦,不必談長徵就色變。就拿行至遵義的日子舉例。這是紅軍長徵以來吃得最豐盛的一頓飯。當時,大家還有幸嘗了一種叫雞蛋糕的特產,毛澤東同志誇它香甜酥軟。朱總司令在長徵中親自下過廚。
  • 《斷裂》:是幻覺,還是陰謀?一個父親在醫院的離奇遭遇……
    左等右等,醫生沒見著卻被一通調查,問你任何問題,哪怕是一些隱私,你也必須回答;聲稱地下掃描區域,不允許太多人進,男主就沒辦法陪伴妻女;妻女找不到了,他們也不採取任何的措施,就告訴你記錄上沒有……越是熟悉的、日常的、與我們離得很近的,如果隱藏著一些陰謀與危險,才會更加恐怖!
  • 紅二十五軍:長徵路上寫傳奇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 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 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紅安縣檔案館館長辛向陽介紹,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便在此重組。
  • 電視劇《偉大的轉折》:詮釋永遠的長徵精神
    其實,土城戰役毛澤東是為了保存實力,採取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策略而決定撤退,但毛澤東在會上毫不猶豫地把責任扛下來,他承認「一年多沒打仗,打的第一仗就是敗仗」,承認自己沒有看清敵人的強大實力。在除夕夜,毛澤東去看望傷員,他面對著風餐露宿的戰士沉重而深情地說,「我毛澤東對不起你們」。再有,就是苟壩會議,在是否主動出擊打鼓新場的問題上,這次政治局會議毛澤東變成了少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