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一真拍攝甲午戰爭真實照片,揭露定遠鎮遠悲慘命運

2021-02-08 膠捲迷俱樂部

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




小川一真為李鴻章拍攝這張照片時他基本已經康復。

甲午戰爭戰敗,李鴻章在前往日本談判時被一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愛國青年打了一槍,我想說我不需要在這裡玩弄那種下流無恥的春秋筆法去給小山豐太郎的愛國青年打一個「」,因為就是這種狂熱的愛國,真實的愛國將日本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推向毀滅和屈辱。

這套照片是我的朋友發給我的,原本我只見過其中一些,全部看完後,我先是震驚,後是憤怒,最後歸於沉思,我不禁要想起張樹聲公那句話:

「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撅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是啊,清政府只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打造了北洋水師,打造現代化的淮軍,買了這麼多克虜伯大炮,買了這麼多的軍艦,卻不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不學習西方的精髓,一定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一定堅持清政府是最好的,又豈可不敗?豈能不敗?



小川一真是日本早期著名的軍事攝影師,曾經在1894-1895年,1900年-1901年兩次在中國拍攝大量照片,他曾經登上西京丸號,拍攝了著名的黃海大海戰,還走訪了旅順,威海衛,其本意是拍攝日軍的狀態,但也無意中拍到了清軍的軍事力量,包括大炮,現代化要塞,以及許多北洋水師的照片。1901年他又拍攝了紫禁城的照片,這是實際上第一套真正系統拍攝故宮的照片,但背景是慈禧出逃,八國聯軍佔領北京。

照片原圖非常清晰,下圖是其中一例。




從能夠看到的照片來看清晰度非常高,而且從許多照片的曝光程度來看,應該是使用了當時比較新的賽璐璐膠片技術。

這張照片是日本甲午戰爭第一軍照片,不過這張照片裡沒有軍團總司令山縣有朋,應該是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圖中穿白褲子的人)接手以後拍攝的。從這張照片我基本判斷小川一真應該一開始跟隨海軍,他達到正面戰場時平壤戰役已經結束了。




這三張實景圖都是黃海大海戰的現場圖,當然大家大概也看不明白怎麼回事,這就是那個很有名的鄧世昌駕駛致遠號撞擊吉野號的海戰。很長時間裡,中國的歷史教材和影視劇都把吉野號當成日本的旗艦,光這個錯誤大家就可以想像你們過去理解的甲午戰爭和實際情況有多大的差距。下面這就是日本的旗艦松島號,從法國訂購專門對付定遠,鎮遠的軍艦之一,雖然它的火力不算強大,但其實船並不小。

19世紀中葉,中國和日本同時進行了學習西方的改革,中國叫洋務運動,日本叫明治維新,洋務運動開始得早一些,大概在1861年還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就開始了,日本略晚一些在1868年。日本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全面學習西方,不到30年時間已經成為工業化國家,在1894年戰爭爆發時,日本的國庫收入大約是清政府的一半,這是極其驚人的數字因為日本當時只是小島國。從1880年-1890年的10年時間裡,日本一直在各個地方做小動作,比如在1882年和1884年兩次想在朝鮮建立勢力,但都以失敗告終,這兩次事件在朝鮮一位年輕的中國軍官被人們所矚目,他叫袁世凱。及至1890年,日本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接近飽和,謀求軍事對外擴張,這是早期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共性,當時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列強正在瓜分世界,隊列中還有荷蘭,比利時等國。1894年朝鮮國內再次爆發起義,日本在1894年7月23日強行佔領朝鮮宮殿,逼迫朝鮮脫離和清朝的關係,看到問題後清軍向朝鮮增兵,在海上運兵的過程中7月25日上午遇到日本吉野,浪速,秋津州三條新式軍艦,浪速號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向中國軍艦和運兵船開炮,下令開炮這個人也很有名叫東鄉平八郎,10年之後在稍微南邊一點的對馬海峽,就是這個人捏碎了俄羅斯自彼得大帝以來200年的海軍之夢,全殲了俄羅斯帝國海軍。1894年8月1日,光緒帝御批開戰,自從豐臣秀吉大兵進攻朝鮮300年後,中日再次兵戎相見。
清軍退守平壤,日軍長途作戰,8月14日進行對平壤的包圍一直到9月15日才完成。這場備受矚目的大決戰,平壤戰役實際上只打了不到8個小時清軍就潰敗了。

我想讓大家仔細看看那個時候中國人的表情:



即使是被俘虜,也思考感覺不到這些人曾經是士兵,曾經是戰士。

為了表明日本對中國人還是友好的,他們還做了一張為中國戰俘治療的照片。



平壤之戰怎麼戰敗的呢?在日軍包圍的過程中,臨時任命的清軍統帥葉志超就想逃跑,後來研究認為他想逃跑的理由是糧草後勤不足,但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他為什麼會在9月15日這天夜晚突然出城逃跑。9月15日上午日軍攻打城堅炮利的平壤城,平壤一面背水,三面接山,易守難攻,但葉志超卻一再要求逃跑。總兵左寶貴戰死後,第五師團攻破平壤的玄武門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彈藥難以為繼,並未繼續進攻。玄武門不是日軍主攻的方向,日軍主力遲遲沒有進展。但清軍在擁有現代化武器的情況下放棄抵抗,玄武門被攻破後立刻高掛白旗。夜晚降雨後葉志超趁夜奔逃遭到日軍阻擊,死傷大約1500人,被俘幾百人。平壤大敗2天後,爆發了黃海大海戰也就是圖片上看到的這場大戰。

這場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5艦,上圖就是其中超勇號沉沒的情況。

這張則是攝影師所在的西京丸號被擊中後混亂的甲板。這場海戰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也親自督戰,他就乘坐在這條商船改造的西京丸號上,這條船被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猛攻,還差點讓北洋水師的魚雷給擊沉了,但可惜兩發魚雷沒有擊中。

什麼?北洋水師還有魚雷的?1894年的中國海軍還有這種海戰大殺器?(船最怕魚雷,1982年阿根廷海軍9500噸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被英國海軍2發魚雷就打沉餵魚了,這條船是二戰時候的船,幹沉它的也是二戰技術的魚雷)

北洋水師有魚雷這件事是不是很少聽到?




這是在旅順被日本人繳獲的魚雷,這些魚雷沒有在海上馳騁擊垮日本軍艦,卻在旅順的軍港裡默默接受被敵人俘獲的可悲命運。

而最可悲的恐怕還不是這些魚雷,而是北洋水師,下面的這些照片也可以說是中國有照片歷史以來都罕見屈辱的照片。





這3張照片拍攝於1895年5月6日,日軍攻佔威海衛劉公島之後,把北洋水師的驕傲,當時依然是亞洲最大的軍艦的鎮遠號俘虜了,然後拖到同樣是李鴻章經營的旅順港口維修,而這個港口的一切都變成了日本人的東西。

照片上你會看到許多白圈,這都是當時在黃海大海戰損傷的地方:



那麼它的姐妹艦,北洋水師的旗艦,擁有宏大威武名稱的定遠號呢?

請看這條船悲慘下場,拍攝於1895年2月21日。



黃海大海戰後,李鴻章不許北洋水師再戰,雖然損失了5條船,但3條是小船,主力艦損失2條,而最強大的定遠,鎮遠依然在。在黃海海戰中,兩船各自中彈數百發,屹立不倒。

可是,李鴻章就是不許他們戰鬥,他們只能停留在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內,最終,威海衛被日軍從陸地攻破,海面被封鎖。日軍用清朝購買的德國巨炮炮擊劉公島,並且布置水雷。定遠號被日本魚雷艇擊中擱淺,最終試圖自沉但失敗,艦體也嚴重受損。

這是北洋水師在威海衛的情況,1895年2月9日拍攝,靖遠號已經沉沒,日軍持續利用清軍炮臺猛攻北洋水師。

我給你們看看清軍在威海衛的炮是什麼樣子的:


這種炮是岸防用的,和海軍搭配進攻海上來犯的敵人。這些炮大多是1880年-1890年從德國,奧地利採購,購價從幾萬兩一門到20多萬兩一門不等。上圖這門炮已經被破壞了,本來炮身更長。

如果大家去過廈門的胡裡山炮臺會看到一門克虜伯炮王,是1893年製造的,這門炮王在抗日戰爭的時候都擊沉過日本船。

這就是中國的炮,洋務運動如果你只從表面看是很成功的,真的做到了鐵艦成行,做到了鐵炮成林。

可這又如何呢?

當北洋水師龜縮在劉公島時,日本進攻了旅順大連,這裡是李鴻章經營很久的武裝港口,這裡不僅僅有海軍的配套設施,還有讓人驚訝的現代化要塞堡壘。



這是旅順口的炮臺和堡壘,有著非常完備的防護,防護力已遠非鴉片戰爭時的廣州廈門可比了。不僅面對海岸有最新式的水泥結構防洪體,陸地上也有堅固的堡壘。

這些堡壘雖然沒有比利時的烈日要塞那麼堅固,也不是日軍可以輕易攻陷的。

然而乃木希典率領半個旅團就攻佔了這裡,損失了大約300多人就打下了這座李鴻章前後耗費約600萬兩白銀打造的堡壘。10年之後還是同樣的地方,當時已經從一個旅團長升級為第三軍司令的乃木希典再次攻擊旅順,這次,俄羅斯人就躲在這些他們升級加固過的要塞裡,活活打死了6萬多日本兵,包括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





最後,日本人勝利了,他們在天皇的住所邊上進行了盛大的勝利儀式。



中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這個條約割讓了臺灣島,直接造成了臺灣問題,前兩天死掉的李登輝,其實就是這個條約的間接產物。

闖了這麼大的禍,有人為此負責嗎?

光緒帝是最主張戰爭的,戰爭失敗了,他依然是皇帝,對他而言這僅僅是和慈禧權力鬥爭的一場敗北,他正在雄心勃勃地計劃著第二輪搏鬥。

慈禧一定感到難受,畢竟戰爭發生在她60大壽的時候,但她依然是國家的統治者,她一直統治到1908年。

總要有人背鍋,背鍋的是李鴻章,他被解除了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職務,後充當兩廣總督,但不久八國聯軍侵華,又授予他直北兩職回來籤條約背鍋。

那麼葉志超,也就是逃跑的統帥是什麼下場呢?定了死刑,但沒有執行,1900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被釋放。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很有氣節,最終自殺殉國,然而滑稽的事情再次上演了,整個統治層依然沒有人能夠為這麼大的事情負責。

西洋的東西都是狗屎,面對了這麼大的挫折,張之洞在1898年寫了《勸學篇》,堅持中體西用,堅持對清朝體制的絕對自信。而為了安慰中國人,清政府則決定改革立憲,13個人的內閣,7個皇族,而這個內閣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民資好不容易從外國人手裡買回來的幹線鐵路修築運營權收歸國有……


想來,這些事過去都120多年了呢!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拍攝的甲午戰爭照片流出-還原真實的甲午戰爭之黃海戰役
    註:文章裡帶日語和英語的圖片是日本人小川一真拍攝編輯的,沒有日文和英語的就不是日本人拍攝的照片。其主力是4艘鐵甲艦,擁有 遠東最大戰艦7300噸的定遠號(北洋艦隊旗艦鎮遠號,以及鐵甲艦靖遠號、來遠號。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艦隻12艘,約4.1萬噸。其主力有 4200噸的旗艦松島號,4100噸的英國製造的新式戰艦吉野號、以及嚴島號等。從裝備上看, 北洋艦隊在重炮上超過日本艦隊 ,但日本艦隊佔有航速、中小口徑速射火炮方面的優勢。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影片《甲午風雲》,更是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裝了黃沙的炮彈上。九十年代拍攝的《北洋水師》,則是認為北洋水師輸在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當年看著電視上一堆人,一邊打炮,一邊拿手銼銼炮彈,真是欲哭無淚啊。其實北洋水師從上到下,就是輸在不尊重科學,不相信科學上。
  • 檔案丨甲午戰爭「不能說的秘密」
    120年前的一場戰爭改變了兩個國家的命運,甲午慘敗刻骨銘心。
  • 日本甲午戰爭遺蹟:定遠艦拆下零部件蓋了定遠館
    定遠艦拆下零部件蓋了「定遠館」在日本追尋到的甲午戰爭遺證,難免會給追尋者一種悲壯之感。追尋北洋水師覆滅後「亞洲第一鐵甲艦」定遠艦的命運,感受尤為如此。在福岡市,有一座祭奠日本「學神」的太宰府天滿宮。在這個名勝的入口附近,太宰府二丁目39號,是一座不大的別墅。
  • 甲午戰爭中的吉野艦為何那麼囂張?它還真有點驕傲的資本!
    甲午戰爭是所有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痛,這種切膚之痛非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消退,反而會在每個人的心裡刻上深深的烙印——恥辱!也正是在「恥辱」的鞭策下,我們才能更深入地反思歷史、總結歷史。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為國捐軀的鄧世昌,而說到鄧世昌,自然又會聯想到日本的吉野艦。
  • 長崎事件,清朝鴉片戰爭後首次勝利,一日本人卻影響甲午戰爭結局
    北洋水師首次訪問日本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琅威理率「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等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以此展示清政府強大的海軍實力,制止敵國可能的侵略企圖。
  • 甲午戰爭中殉國的八名留學海歸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有14名留洋海歸參戰,其中有8人殉國。他們堪稱中國近代海軍的英烈和奠基人,這一歷史現象後世至今仍無可比:劉步蟾,先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海軍學校)一期,1875年赴歐洲英法等國學習一年,1877年又赴英國留學三年。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我跟我父親看完《甲午風雲》之後,心情變得都不太好了,可我並不知道電影具體所述的是哪一時間段的歷史,此時我父親說到:「如果在海戰中我們用的炮彈是真的,清朝一定會打敗日本的」。年幼的我,附和著父親,說到:「一定能」。但是,清朝在黃海大海戰中如果使用「真炮彈」,就真的能夠打贏日本嗎?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清朝為什麼要購買定遠號鐵甲艦和鎮遠號鐵甲艦呢?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 定遠歸來 「一個民族對於海洋夢想的渴望」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
    我們向哪裡去尋找歷史 文:耿慶濤 《定遠歸來》導演   最早對於甲午戰爭,對於北洋水師的印象,來自於52年前的電影《甲午風雲》。除了鄧世昌的英勇讓人為之一振外,其他的時間心裡都像壓著一塊巨石,說不清的憤懣和鬱悶,久久不能散去的恥辱感和壓迫感。
  • 甲午戰爭120年祭: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
    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甲午戰爭後,日本憑藉從中國勒索的這筆巨大的賠款完成了軍事現代化,一躍躋身世界列強,堅定不移地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同時也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創造了條件。民辱:被打敗國家的人民是屈辱悲慘的,特別是如果被日本這樣的國家打敗,人民會十倍的屈辱悲慘。
  • 甲午戰爭!一段鮮為人知的國恥!
    為了讓慈禧安心退位,親王奕譞斥八百萬兩銀子,為慈禧修建頤和園,與甲午戰爭同年的慈禧六十大壽預算也超過1000萬兩白銀雖然因為戰敗賠款,太后生日冷清收場,但甲午戰前,這筆錢肯定也被預留,誰也不許碰。隨後親王奕譞之子光緒的婚典和親政大典又花費五百四十萬兩白銀。相比之下,北洋水師兩艘頂級鐵甲艦定遠和鎮遠的總造價只有282萬兩。
  • 定遠艦鐵甲出水現真身!它與馬尾關係千絲萬縷
    126年前的9月17日,清末中日黃海海戰爆發,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憑藉其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面對日艦圍攻,屹立不退。而在海戰紀念日剛過,定遠艦鐵甲出水,成為甲午戰爭實物證據,這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這一艘承載著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鋼鐵戰艦,與馬尾,與船政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擬從海底提取10噸重鐵甲
    四川在線記者 王國平四川在線記者從威海相關部門獲悉,8月10日,「2020•山東威海定遠艦遺址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在劉公島定遠艦遺址考古工作平臺「豐旺10」平駁船上舉行開工儀式。定遠艦為清末北洋艦隊旗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排水量7355噸,1885年回國入役,為當時「亞洲第一巨艦」。
  • 揭秘定遠號複製艦:裝有75mm口徑克虜伯舢板炮(圖)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一艘重生的「定遠」號複製艦,正停泊在水色碧藍的威海灣。  7月,山東威海海濱北路。《法制晚報》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逢甲子兩度輪迴,一睹「定遠」的隕沒與重生,感應這艘巨艦的錚錚鐵骨。  除了忠烈祠,艦上的現代展廳中還展示了「遼寧」號航母的模型,講解員說,這正是為了提振士氣,強我海防。
  • 大東溝海戰四謎團(國家命運·甲午之戰·連載53)
    即兩艦編成一組,互為犄角,直衝日艦。這個陣型在實戰中形成了一個「人字形」,船堅炮利的定遠、鎮遠編為一組,一前一後位於這個「人」字的最頂端;日軍12艦則排成一線從北洋水師陣列前魚貫而過。對於北洋水師陣型對錯的爭論有一百多年了。
  • 甲午戰爭前中日兩國海軍對比,以及統治者在態度上的差異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統治者認為,日本不過是個島國,對中國構不成直接的威脅,這一點在甲午戰爭前尤為明顯。一,戰前中日兩國海軍建設的對比1874年,日本發動了侵臺戰爭,不但引起了中國朝野上下的強烈震動,而且進一步增強了清統治者的海防意識。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從參數上看,這四艘軍艦絕對可以稱霸整個亞洲…然而結局是冰冷而殘酷的!定遠艦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到訪日本!日本人被這些巨艦所震撼,有著憂患意識的大和民族感覺到了威脅。很快,日本人就以"定遠"、"鎮遠"二艦為假想敵來發展軍備建造軍艦。
  • 德國大炮真靠譜 清軍建的炮臺 四十一年後的抗戰時期還大顯神威
    因為我們在很多二戰電影電視以及當時的照片裡,都會看到這種大炮。然而,這真不是二戰,甚至不是一戰,而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清軍海岸炮陣地。這兩張照片是日本人在攻佔威海之後拍攝的。還出版了一本相冊,作為他們的紀念。第一張,是被破壞後的趙北嘴炮臺;第二張,是被炸斷的鹿角嘴炮臺的大炮。不是日本人使的壞,而是北洋海軍定遠艦一炮打斷的——以免被日軍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