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膠捲迷俱樂部快速關注,膠捲迷們堅實的陣地
內容主要原創,配圖來自群友和網絡,所有水印保留
最下方為微信自帶廣告,支持請點擊(本號可獲微量收入)
小川一真為李鴻章拍攝這張照片時他基本已經康復。
甲午戰爭戰敗,李鴻章在前往日本談判時被一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愛國青年打了一槍,我想說我不需要在這裡玩弄那種下流無恥的春秋筆法去給小山豐太郎的愛國青年打一個「」,因為就是這種狂熱的愛國,真實的愛國將日本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推向毀滅和屈辱。
這套照片是我的朋友發給我的,原本我只見過其中一些,全部看完後,我先是震驚,後是憤怒,最後歸於沉思,我不禁要想起張樹聲公那句話:
「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撅步趨,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行,鐵路四達,果足恃歟!」
是啊,清政府只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打造了北洋水師,打造現代化的淮軍,買了這麼多克虜伯大炮,買了這麼多的軍艦,卻不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不學習西方的精髓,一定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一定堅持清政府是最好的,又豈可不敗?豈能不敗?
小川一真是日本早期著名的軍事攝影師,曾經在1894-1895年,1900年-1901年兩次在中國拍攝大量照片,他曾經登上西京丸號,拍攝了著名的黃海大海戰,還走訪了旅順,威海衛,其本意是拍攝日軍的狀態,但也無意中拍到了清軍的軍事力量,包括大炮,現代化要塞,以及許多北洋水師的照片。1901年他又拍攝了紫禁城的照片,這是實際上第一套真正系統拍攝故宮的照片,但背景是慈禧出逃,八國聯軍佔領北京。
照片原圖非常清晰,下圖是其中一例。
從能夠看到的照片來看清晰度非常高,而且從許多照片的曝光程度來看,應該是使用了當時比較新的賽璐璐膠片技術。
這張照片是日本甲午戰爭第一軍照片,不過這張照片裡沒有軍團總司令山縣有朋,應該是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圖中穿白褲子的人)接手以後拍攝的。從這張照片我基本判斷小川一真應該一開始跟隨海軍,他達到正面戰場時平壤戰役已經結束了。我想讓大家仔細看看那個時候中國人的表情:
即使是被俘虜,也思考感覺不到這些人曾經是士兵,曾經是戰士。
為了表明日本對中國人還是友好的,他們還做了一張為中國戰俘治療的照片。
這張則是攝影師所在的西京丸號被擊中後混亂的甲板。這場海戰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也親自督戰,他就乘坐在這條商船改造的西京丸號上,這條船被北洋水師定遠鎮遠猛攻,還差點讓北洋水師的魚雷給擊沉了,但可惜兩發魚雷沒有擊中。
什麼?北洋水師還有魚雷的?1894年的中國海軍還有這種海戰大殺器?(船最怕魚雷,1982年阿根廷海軍9500噸的貝爾格拉諾將軍號被英國海軍2發魚雷就打沉餵魚了,這條船是二戰時候的船,幹沉它的也是二戰技術的魚雷)
北洋水師有魚雷這件事是不是很少聽到?
這是在旅順被日本人繳獲的魚雷,這些魚雷沒有在海上馳騁擊垮日本軍艦,卻在旅順的軍港裡默默接受被敵人俘獲的可悲命運。
而最可悲的恐怕還不是這些魚雷,而是北洋水師,下面的這些照片也可以說是中國有照片歷史以來都罕見屈辱的照片。
這3張照片拍攝於1895年5月6日,日軍攻佔威海衛劉公島之後,把北洋水師的驕傲,當時依然是亞洲最大的軍艦的鎮遠號俘虜了,然後拖到同樣是李鴻章經營的旅順港口維修,而這個港口的一切都變成了日本人的東西。
照片上你會看到許多白圈,這都是當時在黃海大海戰損傷的地方:
那麼它的姐妹艦,北洋水師的旗艦,擁有宏大威武名稱的定遠號呢?
請看這條船悲慘下場,拍攝於1895年2月21日。
黃海大海戰後,李鴻章不許北洋水師再戰,雖然損失了5條船,但3條是小船,主力艦損失2條,而最強大的定遠,鎮遠依然在。在黃海海戰中,兩船各自中彈數百發,屹立不倒。
這是北洋水師在威海衛的情況,1895年2月9日拍攝,靖遠號已經沉沒,日軍持續利用清軍炮臺猛攻北洋水師。
我給你們看看清軍在威海衛的炮是什麼樣子的:
這種炮是岸防用的,和海軍搭配進攻海上來犯的敵人。這些炮大多是1880年-1890年從德國,奧地利採購,購價從幾萬兩一門到20多萬兩一門不等。上圖這門炮已經被破壞了,本來炮身更長。
如果大家去過廈門的胡裡山炮臺會看到一門克虜伯炮王,是1893年製造的,這門炮王在抗日戰爭的時候都擊沉過日本船。
這就是中國的炮,洋務運動如果你只從表面看是很成功的,真的做到了鐵艦成行,做到了鐵炮成林。
可這又如何呢?
當北洋水師龜縮在劉公島時,日本進攻了旅順大連,這裡是李鴻章經營很久的武裝港口,這裡不僅僅有海軍的配套設施,還有讓人驚訝的現代化要塞堡壘。
這是旅順口的炮臺和堡壘,有著非常完備的防護,防護力已遠非鴉片戰爭時的廣州廈門可比了。不僅面對海岸有最新式的水泥結構防洪體,陸地上也有堅固的堡壘。
這些堡壘雖然沒有比利時的烈日要塞那麼堅固,也不是日軍可以輕易攻陷的。
然而乃木希典率領半個旅團就攻佔了這裡,損失了大約300多人就打下了這座李鴻章前後耗費約600萬兩白銀打造的堡壘。10年之後還是同樣的地方,當時已經從一個旅團長升級為第三軍司令的乃木希典再次攻擊旅順,這次,俄羅斯人就躲在這些他們升級加固過的要塞裡,活活打死了6萬多日本兵,包括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
最後,日本人勝利了,他們在天皇的住所邊上進行了盛大的勝利儀式。
中國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這個條約割讓了臺灣島,直接造成了臺灣問題,前兩天死掉的李登輝,其實就是這個條約的間接產物。
闖了這麼大的禍,有人為此負責嗎?
光緒帝是最主張戰爭的,戰爭失敗了,他依然是皇帝,對他而言這僅僅是和慈禧權力鬥爭的一場敗北,他正在雄心勃勃地計劃著第二輪搏鬥。
慈禧一定感到難受,畢竟戰爭發生在她60大壽的時候,但她依然是國家的統治者,她一直統治到1908年。
總要有人背鍋,背鍋的是李鴻章,他被解除了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職務,後充當兩廣總督,但不久八國聯軍侵華,又授予他直北兩職回來籤條約背鍋。
那麼葉志超,也就是逃跑的統帥是什麼下場呢?定了死刑,但沒有執行,1900年天下大亂的時候被釋放。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很有氣節,最終自殺殉國,然而滑稽的事情再次上演了,整個統治層依然沒有人能夠為這麼大的事情負責。
西洋的東西都是狗屎,面對了這麼大的挫折,張之洞在1898年寫了《勸學篇》,堅持中體西用,堅持對清朝體制的絕對自信。而為了安慰中國人,清政府則決定改革立憲,13個人的內閣,7個皇族,而這個內閣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民資好不容易從外國人手裡買回來的幹線鐵路修築運營權收歸國有……
想來,這些事過去都120多年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