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是所有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痛,這種切膚之痛非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消退,反而會在每個人的心裡刻上深深的烙印——恥辱!也正是在「恥辱」的鞭策下,我們才能更深入地反思歷史、總結歷史。
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為國捐軀的鄧世昌,而說到鄧世昌,自然又會聯想到日本的吉野艦。吉野艦之所以讓人難忘,不單是因為與鄧世昌的對壘,更主要是因為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吉野艦都是日本艦隊中最活躍、最囂張的艦船:負責四艘先鋒艦衝鋒任務的是它,打響甲午海戰第一炮的是它,最終導致鄧世昌和「致遠艦」沉沒的,還是它!可以說,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大東溝海戰的勝利,和吉野艦的出色發揮是緊密相連的。
那麼,吉野艦到底有什麼「本錢」呢?今天咱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日本侵略大清的野心由來已久,但是,受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的限制,在軍事上始終沒有和大清抗衡的信心。1885年,當大清從德國購買了被譽為「海上壁壘」的姊妹艦定遠、鎮遠之後,日本深受刺激,因為在日本所有艦船中,根本沒有一艘船可以與之對抗,更沒有可以打破定遠、鎮遠甲板防禦的炮彈。為了縮減雙方海軍的差距,日本舉國上下都開始節衣縮食,將省出來的開支全部用於艦隊建設。即便如此,還是沒錢買定遠那樣級別的戰艦。不得已,日本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找到幾名法國專家,針對定遠、鎮遠量身定製了三艘擁有強大火炮的戰船。日本的意圖很明確,趕不上定遠、鎮遠的防禦,我們就用攻擊去彌補,這完全就是「矛和盾」的演繹。
再之後,日本就圍繞這三艘戰艦開始打造海軍,基本上每年都要採購新式戰艦。當時買軍艦和現在買手機差不多,買的越晚功能就越強大,像速射炮之類,日本後期的戰艦上基本全部都有。而大清呢,從1888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增加過一支新艦,也沒有對舊艦上的武器、設備進行升級。也就是這些年,日本的海軍力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吉野艦在甲午海戰前僅僅下水半年,它的優勢確實太多:
一,速射炮
以前戰艦上配備的都是架設炮,就是手動瞄準——開炮——再手動瞄準——再開炮,而速射炮則完全不同,它已經採用了液壓復位裝置,開炮完了可以自動復位,就少去了「再瞄準」這個環節;
另外一點,架設炮和速射炮的炮彈也不一樣。架設炮只有彈頭沒有彈殼,是利用火藥將彈頭推出去的,而速射炮的炮彈則是一體的,這又可以節約一些時間;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出海訓練時可能感覺不出來,一旦開仗,速射炮節約下來的時間就十分可貴。架設炮1分鐘可以打3發的話,速射炮1分鐘可以打18發,比架設炮快了6倍。速射炮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二,航速
在大清購買定遠、鎮遠艦時,海軍推崇的是「船堅壁厚」,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甲板太厚就制約了戰艦的航速和靈活性。而後來,國際上開始放棄「笨重」,轉而追求「航速」,於是,輕而小的戰艦就開始流行。
甲午海戰中,日本的四艘先鋒船在航速上都是佼佼者,日本吉野艦下水最晚,它的航速達到當時的世界之最——22.5節。這麼快的船,鄧世昌為什麼還要去撞呢?別小看鄧世昌的致遠艦,它的航速達到18節,那可是北洋水師裡航速最快的戰艦。
當時日本先鋒隊和主力艦隊的分工是不同的。先鋒船都是瞄準定遠艦,定遠艦起了大火,丁汝昌受傷、帥旗被燒,鎮遠則是一直衝在定遠前面保護旗艦。鄧世昌升起帥旗,吸引了日本主力艦的注意力,成為被圍攻的目標,致遠艦沒有定遠那樣的防護能力,在鄧世昌準備撞向吉野艦時,致遠艦其實已經進水。
吉野艦的主炮被鎮遠擊毀,於是就利用航速優勢和速射炮對定遠進行不停地攻擊,定遠和鎮遠還都拿它沒轍。吉野的注意力全在定遠上,根本沒有注意致遠艦。當它明白致遠艦的意圖時,雙方距離已經很近。這麼近的距離如果一方不要命地撞向另一方,任你是最快的吉野艦,也很難倖免。只可惜,致遠艦被日本的一枚下瀨炸彈擊中,大火又引爆了魚雷管裡的魚雷。致遠艦就這樣沉沒了;
三,瞄準儀
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遭遇後,吉野率先向定遠開炮,但是沒中。定遠回了一炮,中了,吉野甲板起火。可北洋水師還沒來得及興奮,吉野的第二發炮彈就打向定遠艦的丁汝昌,來的不僅快,而且準,雖然沒有打中丁汝昌,但是,卻使丁汝昌的腿部受傷,還引起了大火。
吉野打炮為什麼這麼快呢?除了前面說過的速射炮和一體炮彈的優勢外,在瞄準儀上,吉野也是「世界領先水平」
北洋水師戰艦的瞄準系統大都是觀測兵站在觀測臺上,利用六分儀測定距離,然後反饋給炮手,再由炮手進行調整。這種方法不但誤差大,而且效率低。而吉野艦就完全不同,它的瞄準儀類似於現代的望遠鏡,只要對準目標,就能自動顯示距離。誤差小、效率高,這就是吉野能夠快速反擊的另外一大優勢
有航速、有速射炮、有瞄準儀,最主要是吉野領銜的先鋒船在戰前已經被明確告知:不受任何戰術的制約,他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而北洋水師則還在強調「報團取暖」,所有艦隻不但要圍繞在旗艦兩邊進行戰鬥,還必須服從旗艦指揮。在這樣的指揮體制下,別說沒有航速優勢,就是有,也被自己的規矩給限制得死死的。
甲午海戰中,吉野艦之所以能如此囂張,裝備上的優勢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卻是針鋒相對式的部署,讓每艘戰艦都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這些東西,正是北洋水師所缺乏的
得到鄧世昌殉國的消息後,遠在北京的光緒皇帝沉默良久,最後提筆寫下: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記下吧,短短十四個字或許就是我們對英雄最好的緬懷
最後說簡單科普一下「下瀨炸藥」。下瀨炸藥之前,人們普遍使用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威力很大,但穩定性極差,碰一下可能就會響,被後來出現的TNT炸藥替代。這倒不是說TNT比苦味酸炸藥的威力大,而是因為TNT非常穩定,安全性能好。
日本一位叫做下瀨的科學家,在苦味酸炸藥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炸藥爆炸之後的威力有所減小,但是,卻能燃起溫度高達1000攝氏度的大火,這就是「下瀨炸藥」。「下瀨炸藥」同樣很不穩定,那為什麼日本還要用呢?還是為了對付定遠和鎮遠的銅牆鐵壁。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瘋狂和對大清一戰的決心,這簡直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當然,日本使用這種炸藥也付出了代價,總指揮伊東祐亨所在的松島艦,就因為劉步蟾一枚實心彈的撞擊,引爆了船上的幾枚下瀨炸彈,引發大火,燒死不少人,伊東祐亨差點沒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