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的吉野艦為何那麼囂張?它還真有點驕傲的資本!

2020-12-23 滿清遺史

甲午戰爭是所有中華兒女心中永遠的痛,這種切膚之痛非但不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而消退,反而會在每個人的心裡刻上深深的烙印——恥辱!也正是在「恥辱」的鞭策下,我們才能更深入地反思歷史、總結歷史。

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為國捐軀的鄧世昌,而說到鄧世昌,自然又會聯想到日本的吉野艦。吉野艦之所以讓人難忘,不單是因為與鄧世昌的對壘,更主要是因為在整個甲午海戰中,吉野艦都是日本艦隊中最活躍、最囂張的艦船:負責四艘先鋒艦衝鋒任務的是它,打響甲午海戰第一炮的是它,最終導致鄧世昌和「致遠艦」沉沒的,還是它!可以說,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大東溝海戰的勝利,和吉野艦的出色發揮是緊密相連的。

那麼,吉野艦到底有什麼「本錢」呢?今天咱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日本侵略大清的野心由來已久,但是,受地理位置和經濟實力的限制,在軍事上始終沒有和大清抗衡的信心。1885年,當大清從德國購買了被譽為「海上壁壘」的姊妹艦定遠、鎮遠之後,日本深受刺激,因為在日本所有艦船中,根本沒有一艘船可以與之對抗,更沒有可以打破定遠、鎮遠甲板防禦的炮彈。為了縮減雙方海軍的差距,日本舉國上下都開始節衣縮食,將省出來的開支全部用於艦隊建設。即便如此,還是沒錢買定遠那樣級別的戰艦。不得已,日本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找到幾名法國專家,針對定遠、鎮遠量身定製了三艘擁有強大火炮的戰船。日本的意圖很明確,趕不上定遠、鎮遠的防禦,我們就用攻擊去彌補,這完全就是「矛和盾」的演繹。

再之後,日本就圍繞這三艘戰艦開始打造海軍,基本上每年都要採購新式戰艦。當時買軍艦和現在買手機差不多,買的越晚功能就越強大,像速射炮之類,日本後期的戰艦上基本全部都有。而大清呢,從1888年開始,就再也沒有增加過一支新艦,也沒有對舊艦上的武器、設備進行升級。也就是這些年,日本的海軍力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吉野艦在甲午海戰前僅僅下水半年,它的優勢確實太多:

一,速射炮

以前戰艦上配備的都是架設炮,就是手動瞄準——開炮——再手動瞄準——再開炮,而速射炮則完全不同,它已經採用了液壓復位裝置,開炮完了可以自動復位,就少去了「再瞄準」這個環節;

另外一點,架設炮和速射炮的炮彈也不一樣。架設炮只有彈頭沒有彈殼,是利用火藥將彈頭推出去的,而速射炮的炮彈則是一體的,這又可以節約一些時間;

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出海訓練時可能感覺不出來,一旦開仗,速射炮節約下來的時間就十分可貴。架設炮1分鐘可以打3發的話,速射炮1分鐘可以打18發,比架設炮快了6倍。速射炮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二,航速

在大清購買定遠、鎮遠艦時,海軍推崇的是「船堅壁厚」,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甲板太厚就制約了戰艦的航速和靈活性。而後來,國際上開始放棄「笨重」,轉而追求「航速」,於是,輕而小的戰艦就開始流行。

甲午海戰中,日本的四艘先鋒船在航速上都是佼佼者,日本吉野艦下水最晚,它的航速達到當時的世界之最——22.5節。這麼快的船,鄧世昌為什麼還要去撞呢?別小看鄧世昌的致遠艦,它的航速達到18節,那可是北洋水師裡航速最快的戰艦。

當時日本先鋒隊和主力艦隊的分工是不同的。先鋒船都是瞄準定遠艦,定遠艦起了大火,丁汝昌受傷、帥旗被燒,鎮遠則是一直衝在定遠前面保護旗艦。鄧世昌升起帥旗,吸引了日本主力艦的注意力,成為被圍攻的目標,致遠艦沒有定遠那樣的防護能力,在鄧世昌準備撞向吉野艦時,致遠艦其實已經進水。

吉野艦的主炮被鎮遠擊毀,於是就利用航速優勢和速射炮對定遠進行不停地攻擊,定遠和鎮遠還都拿它沒轍。吉野的注意力全在定遠上,根本沒有注意致遠艦。當它明白致遠艦的意圖時,雙方距離已經很近。這麼近的距離如果一方不要命地撞向另一方,任你是最快的吉野艦,也很難倖免。只可惜,致遠艦被日本的一枚下瀨炸彈擊中,大火又引爆了魚雷管裡的魚雷。致遠艦就這樣沉沒了;

三,瞄準儀

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遭遇後,吉野率先向定遠開炮,但是沒中。定遠回了一炮,中了,吉野甲板起火。可北洋水師還沒來得及興奮,吉野的第二發炮彈就打向定遠艦的丁汝昌,來的不僅快,而且準,雖然沒有打中丁汝昌,但是,卻使丁汝昌的腿部受傷,還引起了大火。

吉野打炮為什麼這麼快呢?除了前面說過的速射炮和一體炮彈的優勢外,在瞄準儀上,吉野也是「世界領先水平」

北洋水師戰艦的瞄準系統大都是觀測兵站在觀測臺上,利用六分儀測定距離,然後反饋給炮手,再由炮手進行調整。這種方法不但誤差大,而且效率低。而吉野艦就完全不同,它的瞄準儀類似於現代的望遠鏡,只要對準目標,就能自動顯示距離。誤差小、效率高,這就是吉野能夠快速反擊的另外一大優勢

有航速、有速射炮、有瞄準儀,最主要是吉野領銜的先鋒船在戰前已經被明確告知:不受任何戰術的制約,他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而北洋水師則還在強調「報團取暖」,所有艦隻不但要圍繞在旗艦兩邊進行戰鬥,還必須服從旗艦指揮。在這樣的指揮體制下,別說沒有航速優勢,就是有,也被自己的規矩給限制得死死的。

甲午海戰中,吉野艦之所以能如此囂張,裝備上的優勢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卻是針鋒相對式的部署,讓每艘戰艦都能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這些東西,正是北洋水師所缺乏的

得到鄧世昌殉國的消息後,遠在北京的光緒皇帝沉默良久,最後提筆寫下: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記下吧,短短十四個字或許就是我們對英雄最好的緬懷

最後說簡單科普一下「下瀨炸藥」。下瀨炸藥之前,人們普遍使用苦味酸炸藥,這種炸藥威力很大,但穩定性極差,碰一下可能就會響,被後來出現的TNT炸藥替代。這倒不是說TNT比苦味酸炸藥的威力大,而是因為TNT非常穩定,安全性能好。

日本一位叫做下瀨的科學家,在苦味酸炸藥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炸藥爆炸之後的威力有所減小,但是,卻能燃起溫度高達1000攝氏度的大火,這就是「下瀨炸藥」。「下瀨炸藥」同樣很不穩定,那為什麼日本還要用呢?還是為了對付定遠和鎮遠的銅牆鐵壁。從這裡咱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瘋狂和對大清一戰的決心,這簡直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當然,日本使用這種炸藥也付出了代價,總指揮伊東祐亨所在的松島艦,就因為劉步蟾一枚實心彈的撞擊,引爆了船上的幾枚下瀨炸彈,引發大火,燒死不少人,伊東祐亨差點沒嚇死。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由此可見日本在此戰中收穫頗豐。而在日軍的這四艘新式戰艦中,當屬「吉野號」表現最為突出。那麼問題來了,這「吉野號」究竟有多厲害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何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清政府輸得一敗塗地,割讓了臺灣和澎湖,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加上贖遼費高達2.3億兩)。戰後,清政府不僅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國際威望一落千丈,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不過有意思的是,甲午戰爭後本來應該苟延殘喘的清政府卻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不僅重建了國防,而且國庫日益充盈,滿人官員的權勢也不斷加強,清政府似乎又迎來了春天。
  • 北洋水師實力強大,為何還會在甲午戰爭中慘敗?難道日軍更強大?
    1888年的時候,清朝的洋務派建立起了一支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且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它,就是眾所周知的北洋水師。按理來說,北洋水師的實力曾堪稱東亞第一,理應在對抗外國人發起的侵略戰爭時,輕而易舉地為國爭光。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在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突襲北洋水師時,當時為陸軍運輸船護航的北洋水師中就有兩艘是福建水師的小軍艦
  • 《榮耀美少女2》魚妹那麼囂張,為何導師還留她在臺上?
    閒暇時間喜歡打一下遊戲,所以對王者榮耀的一些綜藝都比較關注,之前看《終極高手》的時候,還為選手的操作熱血沸騰,迷上了幾個厲害的選手,比如麟羽軒、笑影、湯湯,很期待《終極高手》第三季開播!第一季節目中,能被人記住的人不多,短短、初風算是出類拔萃的,第二季,初風又來了,給了導師不一樣的驚喜,再看看選出來的這些人,有長得很漂亮的國服武則天,有職業選手魚妹,還有在《終極高手》上為女生玩遊戲鳴不平的女騎!
  • 甲午戰爭中為何清軍63萬兵力,日本僅24萬兵力,卻毫不還手之力?
    1894年7月的甲午戰爭,清政府被迫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此外還要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後來因為日本強佔遼東半島影響了俄國的殖民利益,在俄德法等國幹涉下,日本被迫退還遼東半島,卻以「贖遼費」的名義,額外勒索了三千萬兩白銀,對中華民族絕對是深創巨痛。
  • 記住它吧:摩天嶺大捷,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唯一的一場勝利!
    發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軍完敗籤訂《馬關條約》而結束。這場戰爭帶給中國人民的傷害是巨大的,朝鮮完全落入日本之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臺灣被割讓日本。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場被日軍碾壓的戰爭中,清軍中有這樣一批鐵血軍人,在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不屈不撓的軍人們,在指揮官有力指揮與士兵們頑強的戰鬥,打敗了一支不可一世的日軍,取得了清軍在甲午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勝利。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日本侵朝,李鴻章曾上「東事三策」,慈禧太后為何偏偏選了下策?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
  • 中日甲午戰爭真的是輸在了軍事裝備上了麼?
    甲午海戰北洋艦隊受到重創是日後清政府輸掉整場戰爭的一個引子,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中日甲午戰爭整場戰役的失敗呢?有的人會說:"那肯定是軍備不如日本先進啦!所以輸掉戰爭啊!軍備落後當然會挨打啊!"當然,軍備落後會挨打,那麼我們有沒有考慮到為什麼北洋艦隊會出現軍備落後的情況呢?
  • 《紅樓夢》中的晴雯為什麼會那麼囂張?
    幸運的是,順遂的人生讓他可以保持本真,但不幸的是,他很有可能會因此而吃更大的虧。《紅樓夢》中的晴雯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晴雯是丫環,是賈寶玉的丫環,是一個心情高、脾氣壞的丫環,更是一個過得和主子一樣的丫環。晴雯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晴雯呢?這是因為晴雯的幸運。晴雯和襲人一樣,都是賈母放在寶玉屋子裡的,是姨娘的候選人。
  • 曾是安徽衛視一姐,直呼郭德綱是「死胖子」,周群憑什麼那麼囂張
    要說娛樂圈中,最能說的職業,可能很多人會想到主持人,印象中的他們是能言善辯的,但其實,嘴特別厲害的人,非相聲演員莫屬,他們總能輕易地把一個人,在無形之中吐槽得無地自容。很多人都知道,周群敢直言稱郭德綱是「死胖子」,那麼她到底為何那麼囂張呢?
  • 辛巴怒斥保安有點「仗勢欺人」,網友紛紛斥責其太囂張
    ,酒店保安需要維持秩序,保障所有車輛的安全,保障辛巴團隊的安全,粉絲那麼多,又那麼擁擠,難免會發生刮蹭,實在不理解辛巴為何如此的激激動,小編在此也不作過多評價。生活中有這麼一句話叫做「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不是這樣,尤其是一些明星在機場等某些公開場合的表現,總是表現出一些高於普通人的優越感,即便保安有一些不妥當,很顯然作為公眾人物的辛巴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是對自己形象的損毀。
  • 甲午戰爭不該輸,大清原本穩操勝券,各方面「碾壓」日本
    或許我們大多數人只知道在這一場戰役中清政府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有誰注意到,在當時,清帝國的強盛呢?既然強盛,為何還輸了這一場戰役呢?如今,很多人可能會將這一段恥辱歸咎於清鎮府的無能,衰弱,但其實卻並非如此。
  • 小川一真拍攝甲午戰爭真實照片,揭露定遠鎮遠悲慘命運
    甲午戰爭戰敗,李鴻章在前往日本談判時被一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日本愛國青年打了一槍,我想說我不需要在這裡玩弄那種下流無恥的春秋筆法去給小山豐太郎的愛國青年打一個「」,因為就是這種狂熱的愛國,真實的愛國將日本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推向毀滅和屈辱。
  • 甲午戰爭中黃海大海戰如果用的是真炮彈,那清朝會戰勝日本嗎?
    《甲午風雲》電影,我第一次看還是在甲午戰爭110年紀念日,當時跟著父親一起看,在看到鄧世昌敕令致遠艦上的海軍將彈頭拔下後,從炮彈裡面倒出來的全部是沙子時,我父親非常的憤怒,而我也被他帶動了情緒,於是也開始變得憤怒,並且迎合我父親,但那時年少的我還沒有學過歷史,只知道是清朝因為沒有炮彈打了敗仗。
  • 太囂張了!
    近日邯鄲發生了一起公路違章事件,大媽的言論太奇葩了,進了警局了還非常囂張。大媽叫囂道:要打交警,還讓交警拘留她。大媽的心是有多大?居然讓交警拘留,還要打交警!原來兒子優秀就可以囂張!兒子說來也是人才,但是居然在日本。從大媽的話語中可以發現,大媽因為有個在國外的兒子非常自豪,掙的又多,又在日本,典型的成功人士。可是大媽違章不戴口罩和兒子優秀有什麼關係呢?
  • 姜克實:日本人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在大學教育中,關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可能有多種講法,各有其偏重,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至少有九成以上的教師會稱之為侵略戰爭或帝國主義戰爭。這是因為戰後的歷史學界曾從馬克思主義史觀出發,雖經幾番演變,進步史觀仍佔據著歷史學的主流。但是,在高中以下的「學校教育」中,這一點則有所不同。其基調雖然是「和平教育」,但通過對教科書的「檢定」,國家的官方見解和立場也可以反映其中。
  • 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時過境遷,回望歷史,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接下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一,如果在甲午戰爭中大清打敗了日本,以淮軍為主力的大清軍隊擊敗了登陸朝鮮的日軍,並將其重新趕下海;大清北洋艦隊也摧毀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節衣縮食多年投入巨資建立起來的那支海軍艦隊(如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頓飯,帶頭每年從皇室開支中節省出30萬元捐給海軍,帶領日本全國上下為打造一流海軍建設積極捐款捐物)。
  • 甲午戰爭:清朝與俄國同敗於日本,結局為何天差地別?如清朝學俄國...
    慈禧太后(圖來自網絡) 一、戰爭結果概況 甲午戰爭中,清朝共調集兵力60多萬兵力,數量是日本的2倍多,但結果卻是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從軍事實力上來說,清軍當時還有大量陸軍,並且不乏數量可觀的新式陸軍,而日本當時全國總共也就20多萬軍隊;從經濟實力上看,當時日本雖然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得到了較大提升,但經濟總實力仍然還比不上清朝:日本戰前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7585萬兩白銀,清政府同期大約8867萬兩白銀,清政府還略高於日本。
  • 甲午戰爭結束前,李鴻章收到一封信,學者:日本人的野心太可怕
    ,以及日本人為何能在這場戰爭中勝出。 甲午戰爭結束之前,這封信被送到了李鴻章的手裡,我們並不知道李鴻章在看完這封信後的心情是什麼樣,或許他也從這封信中得知了日本軍隊能夠勝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