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子崴 | 泰興婚俗

2021-02-12 老樂在線

點擊上方藍字  |  關注老樂在線 

傳播正能量  溫暖他人心


文 | 呂子崴


中國人自古就有先成家後立業的說法。婚姻讓每對有緣人組成了人類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成家了,身肩扛著的是責任,方才有安身立命之本。婚姻禮俗為之繁瑣,從三茶六禮(三茶即下茶、定茶、合茶;六禮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到烘爐茶壺,從鳳冠霞帔到絳紗龍袍,每一處細節無不是透露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國人講究門當戶對,意思是結親的雙方與家庭經濟及社會地位要對等,由此誕生出了多種形式的聯姻,如政治聯姻、經濟聯姻,也有相愛聯姻,一切姻緣皆是命中注定。明清時代,老家泰興就有「重門戶」、「不苛責財物」的婚姻規矩。到了民國,婚禮儀式複雜,正常情況下有送庚帖、訂婚、傳日帖、拿嫁妝、結婚、分朝、回門這幾大步驟。 
常言道:「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在送庚帖之前,男方或者女方得找媒人做媒說親。媒人又稱月老、保山、紅娘,相傳盤古開天闢地,遂天地分陰陽,女媧捏泥造人,人就有了男女之別,再後來為了繁衍生息,女媧做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第一媒人。古代封建時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的唯一合法框架。如今時代變了,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到了男女要結婚的時候,家裡還是要請一兩個媒人做媒,老家稱這種媒叫「現成媒」,第一為了傳承老禮讓婚禮充滿儀式感,表示「明媒正娶」,第二也便於婚後小兩口若是產生矛盾可請媒人從中調解。

 
送庚帖是指女方將「年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辰,寫在紅紙上,由媒人送交到男方。男方即請風水先生推算兩人的八字,合則正式議婚,通常選擇陰曆八月宴請媒人,老家有句俗語叫「八月裡請媒人,有錢沒錢帶回來過年。」陰曆八月又稱桂月、建酉之月,從八月初一開始才正式進入下半年,五行當中,建酉月屬金,代表豐收,好日子很多假期也多,適合親朋好友聚會。因此一般把請媒人定在此月的雙日,空出單日以便選擇黃道吉日。到了正式宴請媒人的這一天,男女雙方的媒人都要到場。酒席當中,倆媒人為大,應朝南坐,共商婚事,討論的話題無非是訂婚的定金、首飾聘禮、菸酒以及準備婚事的各個細節。
宴請媒人後,媒人要到女方家裡將男方家所承諾的定金、聘禮等諸多細節一一敘述並詢問女方家是否同意女兒出嫁,若同意,媒人便通知男方看日子。男方根據雙方家中所有人的生辰八字擇良辰吉日並用囍箋寫下來請媒人送至女方,老家稱此叫「送日子」。中國人講究好事成雙成對,故而要兩個媒人同行,送日子也要送兩次。
男女雙方雖是快到訂婚這一環節,但雙方父母為了兒女婚事及以後的幸福不得不委託人明察暗訪,對各自的家世和男女品性都要有所了解。這些還不夠,在很早之前,不僅要看男女雙方的八字還要看兩人的手相,尤其是女子的手相,是否旺夫,是否有諸多子嗣,亦或者有無斷掌紋,這是非常忌諱的。女子有斷掌紋認為這是克夫,而男子出現斷掌紋則是獨掌朝綱之貴運。現如今沒有太多的封建迷信,隨著時代節奏不斷加快,年輕男女都因工作太忙沒時間找到合適的對象,「媒人」開辦了婚姻中介所,提供雙方相親簡歷,若雙方感覺合適可邀約時間、地點,再或者研發情感交流軟體,掌握一手好資源,為單身男女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穿針引線。

 
訂婚又稱之「文定」,是六禮中的納吉、納徵環節,亦可稱之為「放定」。雙方訪察滿意後,女方提出的彩禮數量由媒人與雙方經過反覆協商決定才行放定之禮。納吉在很早之前是將女方庚帖放置神龕前,若三日內無意外事情發生,則認為順心順利,由媒人拿著庚帖及薄禮合婚。此稱「小定」;納徵也稱「納徵」,即男方給女方送去定金、衣料、首飾、喜餅,故亦稱之「大定」。作為正式下聘訂盟(即行訂婚禮),男方要宴請媒人,老家稱「留茶」,「留茶」是以茶為輔,點心為主的待客之道並且互相商量接下來的事宜。 
傳日帖即是六禮當中的請期環節,也稱作是「送日頭」或「告期」。由男方請算命風水先生按照男女雙方的屬相生辰進行推算。推算的時候特講究男女雙方屬相中的大利月與小利月。正月、七月迎雞兔,二月、八月是虎猴,三月、九月蛇與豬,四月、七月龍和犬,五月十一月會牛羊,鼠馬臘月走,這是吉月。在根據建、危、平、滿、成、閉、執、定、開、破、收、除十二個字來決定吉日。建、滿、平、收黑(這四天是黑道日),除、危、定、執黃(這四日是黃道吉日),成、開皆可用(這二天尚可),閉、破不相當(這兩個日子犯忌不能用)。當然現在婚姻也有其它好日子,比如以北京奧運紀念日8月8號、國慶10月1日、中秋八月十五、正月都可以作為好日子來選,這樣在假期當中,親朋好友都可以騰出時間共同見證一對新人攜手走進幸福的殿堂。男方擇定完結婚之良辰後,安排媒人攜帶禮書、禮燭、禮炮前往女方告知。女方以囍餅饋贈親朋好友並達成歸期之協議。除此之外男女雙方開始籌備婚禮,比如發囍帖、購買禮服、拍婚紗照、辦理結婚證登記手續。

 
雙方按照良辰吉日,舉行隆重的迎親儀式。這是六禮當中最後一個環節,同時將婚禮推向高潮。
良緣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長。有詩為證:「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結婚當天上午,男方僱婚車前往女方迎親,婚車選用紅色的並且是成對的,車輛數以八輛十輛車最佳。很早以前大富人家通常以是八抬花轎來迎娶表示明媒正娶之意。其次男方需向女方送上一對鵝。送鵝禮其實是從古代「奠雁」演化而來。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雁是候鳥,來去有時從不失信,且大雁是雌雄相配,向來是從一而終,無論雄死雌亡,剩下那一隻落單的孤雁,至死也再不會找別的伴侶。王勃《滕王閣序》中寫道:「落霞與孤鶩齊飛」,因而雁成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其次古人常說「鴻雁傳書」,古人借鴻雁表達對愛人、家鄉的思念。比如李商隱的「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李清照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元好問的「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鴻雁是候鳥也是益鳥,人們只好用雞或者鵝來替代。雞是鳳凰吉祥的象徵。鵝的叫聲「鵝,鵝,鵝」同「我」的音譯,代表「我」答應結婚的意思。
婚車到了女方家中,男方先放鞭炮知會女方已經到了,女方親朋好友出門迎接。當然新姑爺上門是不可能輕而易舉把新娘子接走的。七大姑八大姨攔在屋子大門口、房門口,用小遊戲、發紅包的方式對新郎官層層考驗。考驗過關了,才讓新郎進入新娘的閨房。新郎進入閨房後必須參與藏鞋、找鞋的遊戲。這種習俗在很早之前有之,一說是新郎需要驗證此女子是否有「三寸金蓮」,二是新郎官伏地找鞋的姿勢是拜倒在新娘的石榴裙下,三是新娘子要出嫁了不能帶走娘家的一塵一土,鞋子必須是新的。新郎官必須從閨房把新娘抱到婚車上,當中必須一氣呵成且新娘且不離地同時手提新鞋。
男方給予女方彩禮,女方饋贈男方嫁妝當做是「回禮」。以前拿嫁妝是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到女方拿妝奩。是日雙方各自宴請親友,女方稱「看嫁妝」,男方則稱「看新房」,現在基本上是在結婚當日拿嫁妝的。嫁妝,嫁妝,指的是娘家準備的至夫家的結婚用品及財物。現在基本上以房子、車子、金銀首飾、家具、電器、衣被等為主。大致項目如下:
文王百子被、龍鳳被各一條;
墊被三床,蓋被三條(蠶絲、羊絨、羽絨);
枕頭一對另加一個雙人枕;
鋪床紅色用品一套;
電視、空調、洗衣機等;
一隻紅箱子,名曰壓箱底,在其四角壓錢,婆家若要求開箱詢問箱內有多少錢,婆家必須雙倍壓錢;
另有小八件:龍鳳碗、喜筷、送子燈、長盆、鴛鴦暖水瓶、喜鏡子(東平西靜之意)另加子孫桶等,子孫桶裡面放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除此之外還有萬年青(萬年長青)、一對鴨子(鴨子即壓子,也作科舉三甲之寓意)。

新娘坐上婚車後,有女方的親戚朋友隨行,名曰「送親」。男方的親戚朋友在半途中迎接,名曰「接車」。新娘到達男方後下車,需請兩位子孫滿堂的福壽雙全且未喪偶的奶奶攙扶,名曰「攙新娘子」。在以前還有跨火盆這一習俗,表示燒去一切不吉利的事情,以後夫妻二人日子紅紅火火。民國後因中式婚姻禮節的繁縟索性把拜天地、坐富貴等習俗都省略掉了,但隨著中式風的回歸,中式婚姻也變得越來越精緻,這說明人們對婚禮儀式感的追求也愈來愈高。

 
如果說婚禮把整個婚嫁活動推向了高潮的話,那麼婚宴則是高潮的巔峰。
宴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口腹之慾的最高殿堂,因何而宴,以何為宴,在這千百年的宴席文化傳承中變得條規清晰,分支廣布。從入席到上菜,從菜品組成到進餐,從心傳到相逢,在推杯把盞間囊括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煎炒烹炸、燜熘熬燉,色香味型意的婚宴即是對新人的祝福也是對觀禮者們最好的答謝。
風水上講聚人氣可以旺宅旺家,因此婚姻當天親朋好友的到來攢足了人氣鬧一鬧洞房,旺一旺宅子,這習俗稱「鬧婚」,全國各地都有俗成約定的鬧婚規矩:「三天不分大小。」鬧婚時新郎新娘或者是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氛圍。老家的婚禮上多以詼諧的「扒灰」為主題的鬧婚,增加些趣味性。兒媳的公公穿著紅袍、肩扛鐵耙、頭戴高帽,高帽上書:「我要扒灰」;兒媳的婆婆戴上只有一鏡片的墨鏡,意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在胸前胸後各掛一瓶醋,之後老夫老妻坐上拖拉機敲鑼打鼓繞村莊一圈,其目的是向大家宣告自家的兒子成婚了,從今天開始當公公當婆婆了,左鄰右舍們則是爭相奔走觀看,嬉笑不停。
對「扒灰」一詞有幾個版本故事。一種版本說是王安石與兒媳,另一種版本是說蘇東坡與兒媳,倆故事情節都是大同小異。相傳王安石生了個傻兒子,一日作為公公的王安石走進兒媳房間透過紗帳看到兒媳的美貌,遂在有灰塵的桌上寫了句「青紗帳裡一琵琶,縱有陽春彈不得」,兒媳索性對了句「願借公公彈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王安石深怕傻兒子發現,便用手將桌上灰塵「扒」了出去,打這起「扒灰」成了亂倫的代名詞。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清代王有光《吳下諺聯》中記錄:「翁私其媳,俗稱扒灰。鮮知其義。按昔有神廟,香火持盛,錫箔鏹焚爐中,灰積日久,掏出其錫,市得厚利。廟鄰得知,扒取其灰,盜淘錫以為常。扒灰,偷錫也,錫和媳同音。」
時至今天,「扒灰」的婚鬧習俗依然在鄉土中傳承,它成了增進感情促進家庭和諧的潤滑劑。兒媳從娘家來到婆家,公婆媳三者之間的生活習慣彼此都不太熟悉,公婆對兒媳來說是「陌生人」,兒媳對公婆來說也是「陌生人」,大家把公婆媳三者拉在一塊互相遊戲取鬧,那麼陌生的場合就會迅速破冰。至於「扒灰」的那些由來是否真假這已無關重要了,但從古至今的目的性都是一樣,那就是——家和萬事興!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轉過天來便是婚後第二天,此日稱「分朝」,也作「雙朝」,分朝之日新娘穿盛裝與新郎一起祭拜祖先、叩拜長輩,長輩贈予喜錢作為兒子兒媳的見面禮,稱之「叫錢」,平輩嘛則行見面禮,新郎新娘也要給小輩叫錢。全家老少至親坐在一起,吃「團圓和合飯」,也有在這一天照全家福的。
婚後第三天,新人雙雙到女家會親友,這一環稱「回門」、「會親」,也稱「歸寧」,這是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探親之日。探親禮品必須成雙成對,與分朝一樣,女方親戚長輩也會給二人叫錢。

如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國家提倡移風易俗、新事新辦,婚姻禮儀也隨之簡化。老家一般都將結婚和分朝、回門三個環節放在同一天舉行,稱「一天元」或「一天圓」,「元」同「圓」,有開始、圓滿之意,代表了即是婚禮圓滿禮成的一天同時也是夫妻二人肇始之日。
古往今來,人們對婚姻這種充滿儀式感的追求從未改變。人生四大喜事當以婚姻為首,它不僅是承載家族血脈的延續更是將兩個恩愛的人攜手同行,走進今生,再續前緣。婚禮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變得多種多樣。
生活固然有時艱辛,但無論身心如何風吹浪打,都要勝似閒庭信步,都要讓生活充滿儀式感。若干年後驀然回首,青春依舊,溫暖依舊,浪漫依舊。
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謹以此篇民俗獻給結婚的好兄弟陳石並祝願一對新人花開並蒂永結連理!

原名叫呂子崴,筆名猷墨緣人,我的理想是鐫刻漢字,守護文化,撰寫春秋,滋養人生!現在在蘇州一家新聞媒體做雜誌策劃。歡迎各位關注。謝謝!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讚賞作者,多少隨意,必是感激!

LAOLEZAIXIAN  LAOLEONLINE

由泰興市民間文化研究會編輯的民間文化叢書,一套三本,包括蔡敦康先生編著的《泰興方言詞源》(含語音)、陳桂生先生編著的《泰興鼓兒書》(含視頻)、丁勇軍先生和老樂共同編著的《泰興諺語集》。

此套叢書,是泰興人的必藏書目,是旅外遊子的思鄉之路,是泰興孩子的方言教材。

如果您有需要,請聯繫老樂:13775789010(微信同號)

可以成套買,一套248元;也可以單獨買,《泰興鼓兒書》120元,《泰興方言詞源》80元,《泰興諺語集》50元。江浙滬包郵。

掃描二維碼,購買自強模範郭雅鳳《愛是一盞不滅的神燈》

主   編:老      樂

編   輯:無冕之王

校對:金魚   槿妍


訂閱更多精彩內容

可在微信中搜索並關注「老樂在線

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後

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鳳冠霞帔、長袍馬褂、花轎鸞駕,孝義最具傳統的婚俗—賈家莊婚俗
    參加孝義婚禮的朋友,看著隆重而有序的婚禮議程,感受了孝義獨特的婚俗。可以說,孝義最具傳統的婚俗是賈家莊婚俗。孝義賈家莊婚俗產生於宋元時期,發展定型於明清時期,具有古樸而豐富的內容。它以古代婚嫁六禮為基礎,結合當地文化與風俗的特點,演繹、細化並傳承為更為喜慶熱烈的婚嫁禮儀程序,為黃河流域的婚俗文化增添了色彩,是我國婚俗文化多樣化的見證。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賈家莊婚俗與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舞、文學藝術、手工技藝以及社會信仰、倫理道德觀念融為一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婚俗活動內容喜慶豐富,全程共有34項。
  • 【泰興符號】三井頭
    淨空皓月的夜晚,從井口往裡看,倒映在井底的三個井口裡都清晰地映掛著一輪明月,這景叫「一水三月」,它是老泰興著名的十景之一。井裡的水,是四百年前的水,幽幽靜水深流了四百年,依然清冽淡雅。井口裡的月,是四百年前的月,靜靜地映照在青苔滿壁的井裡,依然皎潔莊穆。遠看,似一幅描筆精工的水墨畫,美得能讓所有佇足井邊的人流連。
  • 泰興進入3D IMAX巨幕電影時代!
    僅僅是個開始所有泰興人,準備好了嗎吾悅廣場帶你一起進入IMAX時刻!泰興首家星軼影院將入駐泰興吾悅廣場在這裡你將體驗泰興唯一的IMAX放映技術!IMAX音響能夠製造10倍於普通影院的電影聲效而沒有任何失真,將微小的聲音傳到影廳的任何位置,從而提高觀影逼真感,這將是泰興普通電影無法比擬的效果。
  • 女兒當家的婚俗——「女娶男嫁」
    「女娶男嫁」婚俗的由來關於康縣南部地區女娶男嫁婚俗的由來在康縣官方的資料中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舊時,因康縣南部地區山高林密,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這裡的居民為保護自身安全和經濟利益不受侵擾,一些無子女戶或有女無兒戶便想辦法從遠方招女婿來頂門立戶。
  • ☞【山西民俗】民間婚俗-太原新舊婚俗
    這種婚禮,雖已開始呈現現代文明氣象,但仍嫌浪費,特別是要大宴賓客,送禮,為生活貧困者難以負擔。因此,當時出現了用西餐或茶點待客的習俗。 太原郊縣的婚俗與都市大為不同,呈現出五彩繽紛,徐溝一帶婚俗最具特色: 訂婚時,由媒人或戚友出面,兩家各以生辰八字互換。命相若合則開始相親。相親有「明相」、「偷相」之分。
  • 【鄉味】泰興粯子粥
    泰興人對粯子粥的喜愛,妻兒是體會不了的。打小記事,粯子粥就是我們的主食,雖然算不上一日三餐都是,至少早飯吃粥,那是必須。收成豐儉,能在粯子粥的稀稠上體現出來。荒年時分,粯子粥都是薄兮兮的,能照出人影。
  • 通訊:探秘大瑤山奇特「嫁郎」婚俗
    通訊:探秘大瑤山奇特「嫁郎」婚俗 2020-10-06 15:28: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 泰興法院走訪城區工業園 建好「三個通道」
    泰興法院走訪城區工業園 建好「三個通道」 2020-07-0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泰興園區發展由「普快」邁向「動車」時代
    原標題:泰興園區發展由「普快」邁向「動車」時代   1-11月份,泰興市實現
  • 電影《等郎妹》,再現客家人畸形婚俗
    編輯搜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等郎妹」是我國解放前客家人一種畸形的婚俗這種婚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後七十年代。電影《等郎妹》2007年12月28日國內上映。導演鄭華,主要演員:袁志博、褚栓忠、董娉等。豆瓣評分7.9。
  • CCTV2裡的「泰興年」究竟是什麼樣?26分鐘完整視頻為您呈現
    過了臘月,泰興人開始做年豆腐、年饅頭,購置年貨,那麼泰興人是怎麼過大年的呢?  泰興是「木偶戲」的故鄉,杖頭木偶,俗稱「三根棒」,一棒支撐木偶頭部,另兩棒用以雙手操縱。  木偶全長1.2米,面部眼、耳、鼻、嘴都可以動,兩手能握兵器等道具。表演時講究舉功、捻功和步功,以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
  • 當今汕尾婚俗知多少
    當今汕尾婚俗知多少 過去,汕尾的婚俗禮儀比較複雜繁瑣;現在,汕尾婚俗與社會發展同步,通過移風易俗,相對簡單易行。1  求婚(提親)求婚也稱提親,舊時男女雙方婚戀多由媒人牽線搭橋,求婚這事亦由媒人張羅。6  迎親迎親是婚俗中最核心、最關鍵、最隆重的環節,即迎接新娘進入夫家的儀式,是組成新家庭的開始,簡單講就是結婚。在約定迎親的時間前,男女雙方家庭應精心準備,按時間順序逐項進行。
  • 民間婚俗禁忌.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
    中國民間婚俗文化裡有很多禁忌,在閩南一帶有忌六月結婚的說法,六月不結婚,原因在這裡。婚俗文化講究富貴美滿,結婚以後多子多福,忌諱六月結婚是有根源的。原因四,古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遵循天人合一,生活要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種,秋冬收割。在豐收的季節結婚,符合自然規律。
  • 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選(37)
    (原載《求實》總第58期)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點評(32)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選(33)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選(34)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選(35)江蘇省泰興中學學子優秀習作選(36)
  • 全州禁山裡傳統婚俗鬧洞房詩集錦
    全州禁山裡傳統婚俗鬧洞房詩集錦搜集/蔣財榮編者按:傳統婚俗離我們已越來越遠,或存在於笑談中,或存在於回憶中,嗩吶、鑼鼓鞭炮響起未下雨的天空,伴娘為新娘撐起一把紅色的雨傘,一步幾回頭,人生全新的起點從此拉開序幕,新娘入得新郎村前,全村老少搶著來看新娘子,評頭論足,談笑風生......傳統婚俗重頭戲當然要數鬧洞房了,此時歡慶的氛圍達到頂峰.....下面呈現的禁山裡傳統婚俗鬧洞房詩只是冰山一角,鬧洞房詩多為張口即來,並無什麼章法,只圖歡快。打炮洋,鬧洋洋,我接新郎坐中堂。
  •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
    淺談卓倉婚俗婚禮歌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藏民族婚姻文化同樣受人矚目藏民族婚姻文化內涵和意義的豐富性以及在藝術上的表現都體現了藏民族文化的神韻與魅力卓倉藏族作為藏族部落之一其婚姻形態和婚姻文化具有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 電影《等郎妹》,再現客家人畸形婚俗
    「等郎妹」是我國解放前客家人一種畸形的婚俗。貧困家庭年幼女孩,嫁到沒有男孩的家中,等待婆婆為自己生下一個丈夫。這種婚俗,一直延續到解放後七十年代。電影《等郎妹》2007年12月28日國內上映。導演鄭華,主要演員:袁志博、褚栓忠、董娉等。豆瓣評分7.9。這部電影拍攝只用了12天,耗資僅100多萬元的數字電影,在國內外電影節上備受好評,多次獲獎。
  • 又到結婚季,這麼有趣的閩南婚俗,你知道幾條?
    素有東方文明活化石之稱的閩南人,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其獨特的語言和婚俗習慣,至今仍保留著深厚的唐宋遺風,讓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結婚當天,雙方要在互送的眾多禮品上,都系上小紅絲線和小紅紙。結婚辦喜事,雙方的房屋廳堂除了要張貼喜聯外,也得貼上小紅條及紅絲線紮成的裝飾品,放在大廳及新房的門眉上,以圖吉利,真是名副其實的「千裡姻緣一線牽」。
  • 騰籠換鳥,泰興「金土地」上「吐故納新」
    「2019年,我們企業來到泰興尋找土地建設新廠房,河失鎮向我們推薦了這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盤活的土地,由於是盤活原有企業用地,所以我們可以隨時入住,隨時使用,隨時建廠房。」珩富睿新型建材(江蘇)有限公司廠長楊偉介紹,隨著企業竣工投產,他們的產品將廣泛應用於商務寫字樓、醫院等場所,40%的產品還將實現出口銷售。
  • 《知否》中,顧廷燁與盛明蘭大婚程序繁瑣,宋朝的婚俗真是這樣?
    可以說,這一套大婚的程序還是做得很足,在觀眾感慨兩人終於能在一起的同時,也不禁生出一些感慨,這似乎與現如今的大婚迎親等流程頗為相似,那宋朝時期的婚俗真是如此嗎?在宋朝時期,婚俗遠比劇中演繹的要複雜得多。在大婚前,男方需要起草帖子,到女方家下帖。待雙方家長都點頭後,男方才能擇吉日備酒以禮詣女家,只不過這一次相親的地方並不限制,可以在家中,可以在園子裡,甚至在湖舫中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