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泰興粯子粥

2021-02-22 文化泰興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主播的音頻


作者:葉健  主播:白萍

一晃在外三年,陪公子讀書的日子總算是熬到了頭。再回到母親的住處,便覺著格外地舒適和愜意。

今年接連的極端高溫天氣,暑熱實在是難熬,吃什麼似乎都沒有好的胃口,這一點,母親心裡是知曉的。

她說,鍋裡有粯子粥,元麥粯子煮的,又放在井水裡泌過了,涼涼的,你喝吧。

  我像是被打過雞血似的,奔到鍋前,抓住勺子,便往碗裡舀。

粥面還是熟悉的褐紅色,想必是母親又放過食鹼了,涼下來的粥更顯得粘稠醇厚。捧住碗便往嘴裡灌,清涼甜香的粥液由嗓入肚,便覺渾身舒服。

連著喝了三大碗,才放下碗筷,妻子兒子張大嘴巴,吃驚地盯著我看,「喝這麼多,肚子吃得消啊?」

母親看著我鼓脹起的肚子,呵呵地笑出聲來。「夏天沒有粯子粥,還真不行!」

  泰興人對粯子粥的喜愛,妻兒是體會不了的。

打小記事,粯子粥就是我們的主食,雖然算不上一日三餐都是,至少早飯吃粥,那是必須。

收成豐儉,能在粯子粥的稀稠上體現出來。荒年時分,粯子粥都是薄兮兮的,能照出人影。

母親在稀粥裡撈出個麵疙瘩,或者撈出個紗布袋,倒出半盞子米飯,那只是我的「獨食」。

每每此時,姐姐便眼饞的看著我的碗,撅著嘴,滋溜滋溜地把稀粥喝出聲響。母親便說:「你快喝粥,男伢兒吃壯實點,將來是要做活計的」。

  父母親把大鍋裡的粯子粥,再盛到鋼中鍋子裡,或者陶缽裡,上頭搛些胡蘿蔔小菜,放進竹籃,拎到獨輪架子車上。順手戴上頂草帽,便走向一望無垠的田野,開始一天的勞作。

那稀稀薄薄的一鍋或一罐粯子粥,便是他們在田頭的午飯。很難想像,他們怎麼才能撐到星月爬到天上。

  日子漸漸好一點起來,粯子粥也開始粘稠,裡面的「花樣精」開始豐富起來。

粯子粥裡開始有了米粒,沉澱在粯子粥下面的叫「米攪頭」,或者放些白面「疙瘩」,姐姐也開始有份。

紅薯在我們那裡叫山芋,秋冬季,粯子粥裡有了山芋,冬天,受了霜凍的山芋出了糖分,粥都是甜的。山芋切成條或片,曬乾,成了山芋片和山芋幹,那是來年春天粯子粥裡的「硬貨」。

  日子再好一些,粯子粥已不再是每天早飯的必須。但還是成了泰興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於偏愛。

粯子粥和燒餅之間,幹稀搭配,也成了我們普遍的飲食習慣。夏秋季節,端午的粽子吃完以後,泰興人開始做「漲燒餅」。把缽子裡發過酵的面緩緩倒入發燙的油鍋裡,下面用小火慢慢熯,酵面慢慢起孔,隆起,底面觸油烤黃。用鍋鏟翻覆,再用小火慢慢烘烤另一面。漲燒餅要耐心烘烤,才能表面金光脆香,裡面白嫩酥軟。


相對於夏秋季節,烘烤漲燒餅的耐心,冬春季節的油攤燒餅雖說簡便,但也極具考驗家庭主婦的手藝。

香油灑入發燙的鍋面,和好的麵漿要幹稀適當,沿鍋沿均勻地倒入,攤鋪入底,表面薰幹,再勻稱地灑上少許香油,蔥花或蒜花,起香,「油攤燒餅」即成。

如果再用鍋鏟的角尖,上下左右,橫豎幾下切分,再用韭菜、青菜或鹹菜翻炒,那又叫炒燒餅。

  元麥粯子和大麥粯子性涼,夏天喝,爽滑解暑、醇厚綿香。冬天,溫潤的玉米粯子則完全可以替代季節時令變化的需要,泰興人的粯子粥四季皆常。

離開家鄉的日子,粯子粥便成了一日三餐思鄉的情結,離得越遠,時間越長,思念便越深越濃。舉箸之間,總是想起布穀鳥叫的時節,元麥兒開始泛黃。

總是夢見自己捧起一碗粯子粥,望著家鄉的方向,踏上一條從舌尖到心靈的朝聖路。

作者簡介:葉健,泰興人,1973年生於老葉鄉北莊村二隊。1989年離開泰興,就讀於泰縣溱潼中學,1994年畢業於揚州教育學院中文專業。後一直漂泊揚州,文字愛好者。

作者:王志敏  主播:逸凡

        閒來沒事的時候,看著小兒子手抓著零嘴滿地跑,搖搖頭感嘆:太幸福了!

        準確的說,我是走上工作崗位後才解決飽的問題的。由於故鄉地處蘇中唯一高沙土丘陵的如泰交界處,收成靠天。夏天是一望無際的水,河裡淹到田裡;冬天是乾裂的河床。倒是有一點值得欣慰,故鄉田多。披星戴月也就成了故鄉父老的習慣。


        記事開始,故鄉的一天三頓,就像毛手毛腳的短工,被匆匆打發了。特別是夏天農忙,啟明星還在天空,奶奶早早就熬上一大鐵鍋元麥粯子粥,薄兮兮的,這是全家一天的主餐,媽媽用個小一點的鍋,裝上滿滿一鍋,放到獨輪車上,帶上一個搪瓷盆,這一天,一鍋粥,一塊望不到邊的田。粥是口糧,充飢也解渴;田,是她的戰場,月上樹梢,才是她回家的時間。幾乎,她就這樣走過了一輩子。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維持了故鄉父老數百年生命的元麥粯子,居然被西方科學家驚為神物!誰也沒有想到,我的故鄉居然被世界生命科學家定為世界長壽之鄉!誰也沒有想到,家鄉一直沿用「長生」這個地名近千年原來是這個緣故!誰也沒有想到,「長生」這個地名被一個中年男人傳揚世界各地!更沒想到的是,元麥,這樣一個已經幾乎絕種的神物,被這位中年男人 帶到南京數千家庭的餐桌!誰也沒有想到,這個中年男人是誰?


        元麥,不同於大麥,不同於小麥,更不同於蕎麥。據說,後來好幾個地方移植均宣告失敗,只有一個被世人稱為「天堂」的地方,和故鄉一樣,大面積種植。這個地方,叫西藏,她們取名:青稞,可惜的是,藏人用之釀酒。故鄉取名元麥,用之熬粥。元麥熬粥是個耐心活兒,急火不得,一不小心,本來一鍋滿滿的,最後留給你的也許只有一碗,所以,熬元麥粥的火候萬萬小心。中途粥滾,故鄉人習慣加一點食用鹼,立即變得口感滑溜,粥質醇厚,異香撲鼻,色澤酒紅。似乎久釀的幹紅,又似老道的仙湯,讓你回味,讓你陶醉,更是讓你感覺一碗下肚,五臟六腑進入丹爐,任督二脈氣遊丹田。三碗下肚,一聲響亮乾脆的飽嗝,氣通肚飽,渾身舒坦,精力立漲! 


        故鄉有一句俗語:粯子粥灌灌,養的像個盤盤。在那個四年自然災害的年代,一家六口,一天的口糧就是一小把元麥粯子,就是這一小把元麥粯子加上滿滿一大鐵鍋水,熬成一鍋粥,一家人硬是頂一天。故鄉,依靠元麥粯子,熬過了那些窮苦的年代。但奇怪的是,不管你用什麼高科技,不管你如何施肥,元麥,永遠堅守著她的低產量。這也許是很多故鄉人放棄種植的緣故吧。所以,今天,你能有一碗元麥粯子粥喝,那絕對是賽神仙了!據說,西方國家科學家一年數十次來人,在故鄉先是一頓猛喝,再用各種方式攜種回去,但是,種子就是不發芽,卻只有回味的份了。

        故鄉的一碗粯子粥,是每一位遊子的神,身在他鄉,心在故鄉,在那一碗媽媽熬的粯子粥裡!


- END -

作者簡介王志敏,《金陵泰興人》創始人,延陵薈互助公益創始人。

來源:白萍伴讀(ID:baiping007)、逸凡夜聽(ID:aitingyifan2016)

相關焦點

  • 【驕傲】這位年輕帥氣的泰興小夥,太棒了!太帥了!
    蔡晉表示,我是土生土長的泰興人,不管我身在何處,我一直心繫家鄉,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外面的繁華世界再美,都比不上在鄉間小路走一走,外面的飯菜再美味,都比不上喝一碗媽媽親手煮的粯子粥。無論自己有多少能量,無論自己有多少資源,只是想著能把自己在外面學到看到的先進知識與理念帶回家鄉,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貢獻,足矣!覺得這位泰興小夥很帥的!
  • 鄉味|芝麻燒餅
    據說,蘇北燒餅有三大派:如皋燒餅、黃橋燒餅、泰興草爐燒餅。黃橋燒餅抗戰有功,名氣最大,厚而酥,缺點是油膩。據說過去石莊的草爐燒餅很有名,但是很早就沒有了,現在草爐燒餅似乎只有泰興還有。草爐燒餅與如皋燒餅大概是近親,但前者強調橫灶草烘,後者多為高爐炭烘,就外表而言,如皋芝麻燒餅更薄更大,怎麼個大法?約一隻藍邊碗碗口大,或者說小孩臉那麼大。
  • 鄉味|雲片糕
    雲片糕是吾鄉傳統茶食之一,糯米製品,長方成糕,綿柔甜軟,多片如雲,所以得名「雲片糕」。
  • 鄉味|豇豆
    鄉人吃豇豆,吃法自然很多,其中最經典的,要算「豇豆飯」。說起來,豇豆是農家最普通的菜蔬,飯自然也是粗茶淡飯,但豇豆飯就是有那種平凡中的不普通,普通中的不平凡。夏季時去東北點菜,拿著菜單左翻右翻、看來看去,怎麼全是豇豆?
  • 家鄉味,才對味!GET這份『消費券』,讓寶藏鄉味,一筆到位!
    爸媽ZUI愛的那幾家,杏花樓、沈大成,圓苑.很久沒有和家人一起出門吃飯啦,小時候爸媽帶我們吃飯,大大的錢夾子,使用紙幣支付。現在我們帶爸媽出去吃飯,使用支付寶消費券快捷支付,一部手機走天下。時光帶走的不光是爸媽的容顏,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習慣。多陪他們吃吃飯吧,無論周遭如何變化,和爸媽在一起的溫情,永遠都不會變。
  • 呂子崴 | 泰興婚俗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結婚當天上午,男方僱婚車前往女方迎親,婚車選用紅色的並且是成對的,車輛數以八輛十輛車最佳。很早以前大富人家通常以是八抬花轎來迎娶表示明媒正娶之意。其次男方需向女方送上一對鵝。送鵝禮其實是從古代「奠雁」演化而來。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
  • 粥粉面|讓人永遠不想長大的廣州味
    粥廣州的粥注重一個字「綿」,即濃稠度剛剛好,不會稠得像吃飯,也不會稀得像喝水。而我最喜歡吃的艇仔粥,從疍家艇(廣州人叫舟做艇,泛舟=「扒艇」)到陸上的桌面,味道代代相傳,時代變,人物風景都改變,但味道卻一直未輸從前。一口吃下去,好像把幾千年的廣州歷史都吃進了肚子裡。
  • 人生百味 粥而復始
    我在家炒了幾次辣子雞,愈發的感覺到棗莊辣子雞的精髓就是醋,這好像是棗莊辣子雞和所有炒雞方式最大的不同,但如今卻很少能在飯店的炒雞中吃出醋味。相反卻增加了外地炒雞的白芷、八角等調料,掩蓋了雞肉原本的鮮味。 前幾天中午跟一男同學吃飯,說起做飯的事情,通過交談發現對方竟然連蠔油都不知道,只把蠔油形容為黏黏的,槓稠的東西,這人在家也不做飯,冰箱只放飲料和雪糕。
  • 臺灣法藍瓷想像計劃關注偏鄉兒童 號召大學生赴偏鄉藝術服務
    華夏經緯網10月1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自2012年起,法藍瓷推動想像計劃提供術科推廣、美感教育等課程,去年第五屆想像計劃,與五所偏鄉學校攜手,以一學期的課程完成一系列美感領域的提案,並於近期舉辦成果發表,並於同日宣布自2021元旦起,號召臺灣大學生赴偏鄉服務。
  • 【泰興符號】三井頭
    淨空皓月的夜晚,從井口往裡看,倒映在井底的三個井口裡都清晰地映掛著一輪明月,這景叫「一水三月」,它是老泰興著名的十景之一。井裡的水,是四百年前的水,幽幽靜水深流了四百年,依然清冽淡雅。井口裡的月,是四百年前的月,靜靜地映照在青苔滿壁的井裡,依然皎潔莊穆。遠看,似一幅描筆精工的水墨畫,美得能讓所有佇足井邊的人流連。
  • 泰興創新組建技能大師共享服務團
    泰興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綜合實力在蘇中名列前茅,2018年GDP跨入千億行列。但是,泰興也面臨著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境,鄉土人才也存在不小缺口。  「我們要補齊高技能人才及鄉土人才建設短板,讓高技能人才、鄉土人才隊伍壯大起來,讓泰興經濟更加強起來。」泰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鞠林紅告訴記者。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集技能培訓、技藝傳承、技術比武等「一站式」服務於一體的專業化服務平臺——「高技能(鄉土)人才之家」,邁出高技能人才載體建設的重要一步。
  • 泰興進入3D IMAX巨幕電影時代!
    僅僅是個開始所有泰興人,準備好了嗎吾悅廣場帶你一起進入IMAX時刻!泰興首家星軼影院將入駐泰興吾悅廣場在這裡你將體驗泰興唯一的IMAX放映技術!IMAX音響能夠製造10倍於普通影院的電影聲效而沒有任何失真,將微小的聲音傳到影廳的任何位置,從而提高觀影逼真感,這將是泰興普通電影無法比擬的效果。
  • 泰興首家「兔主題」創意餐廳終於來啦!
    他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兔腿經滷製後,肉質鮮嫩,一口下去,滿嘴流油,就連小腿處的嘎嘎也是相當的厚實~~三個兔腿就管飽。米昌建廣場營銷中心品鑑熱線:0523-87857777臻心提示:* 本項目推廣名為「泰興昌建廣場
  • 華僑之鄉,廣東中山的特色風味美食
    中山,別名香山,是中國5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中山飲食資源豐富,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其海產資源更為豐富;而且特色小食更是豐富多樣、層出不窮。地方飲食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 餐廳巡禮丨沒有他的夜晚,廟街便沒有靈魂 —— 記香港和味生滾粥
    但直到我發現「和味」,才感慨這是抓住我心與靈魂的地方。和味生滾粥,圖自網絡說在廟街,和味其實在廟街口。準確而言,是吳松街與寧波街交叉口,緊鄰廟街。當然,可以從佐敦站出。但若住在尖沙咀,順著彌敦道慢慢走過去也不錯。附近有不少馳名食肆,某間拿了米其林推薦後馬上被加租逼遷的糖水鋪,新址也在附近。
  • 春之七草 粥味滴滴佳,腸中春欲蘇
    「粥味滴滴佳,腸中春欲蘇。」
  • 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新晉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一星榜單
    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榮膺一星餐廳美譽。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北京瑰麗酒店鄉味小廚中餐廳主打中國北方風味家鄉美食,重新呈現深受老北京人喜愛的失傳經典菜餚。「失而復得的美味」名菜之一,乃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上流社會中頗為著名的爐灶肉,食客現可在鄉味小廚得以一饗這道美味。
  • 泰興法院走訪城區工業園 建好「三個通道」
    泰興法院走訪城區工業園 建好「三個通道」 2020-07-0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