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一部讓全世界陷入悲傷流淚的電影

2020-12-23 拉克倫影視

這是一部催人淚下的文藝片。

因為這部豆瓣將近50萬人打出9.1分成績的片子,曾讓全世界都為之悲傷落淚。

何以為家

一個男孩控告了他的父母

這是一個開場充滿了魔幻現實味道的故事。

法庭上,一個12歲的男孩犯下了殺人罪。

他用一把匕首,刺殺了一個名叫阿薩德的男人。

但這個男孩並不打算為自己的罪行辯解,

他反而向法官提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請求:

我想指控我的父母。

這個男孩就是故事的主角,贊恩。

他從小,就生活在黎巴嫩的貧民窟。

那是一片被上帝遺棄的角落,汙水橫流,嘈雜不堪。

街巷間到處都充斥著孤兒、毒販、亡命徒。

贊恩的父母都是從敘利亞流亡到這兒的難民,

由於沒有身份證明,他們在當地找不到任何工作,

只能帶著七個孩子蝸居在狹小逼仄,蟑螂亂竄的出租屋。

除了逼迫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出去賺錢,

時不時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宣洩到孩子身上。

為了補貼房租,

這對父母甚至還決定把贊恩年僅11歲的妹妹薩哈爾,賣給房東阿薩德!

在父母眼裡,稚嫩的薩哈仿佛不是自己的女兒,

而是一件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

可在贊恩眼裡,那是他的妹妹!

是那個永遠都會跟在自己身邊的乖巧的妹妹。

贊恩開始想法設法阻止這一切,

但年幼的他能做什麼呢?

妹妹還是在一聲聲悽厲地哭喊中,被賣給了那個頭髮都有些花白的老男人。

贊恩一怒之下離家而去,他在街上獨自流浪,經歷了無數難以想像的苦難。

飢餓、暴力、侮辱接踵而來,但這些都沒能讓這個小男孩擊垮。

擊垮他的是幾個月後,

當贊恩再次回到家中,卻得知了妹妹已經因難產而去世的消息......

妹妹的死亡,使這個12歲的男孩徹底爆發了。

他拿起刀衝向了房東阿薩德,並最終因此鋃鐺入獄。

在獄中,久違的母親來探望他。

她沒有為女兒的死難過,沒有為兒子的入獄而痛苦,

她只是淡淡地說:

我懷孕了,而你會再有一個弟弟或妹妹.....

一部讓全世界陷入悲傷的電影

被告席上,贊恩稚嫩的聲音讓人聽得心痛無比。

他說: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住在這裡的地獄,我像一堆腐爛的肉。

這是一部讓全世界都為之陷入悲傷的電影。

當初片子在坎城首映結束後,曾收穫了全場長達15分鐘的起立鼓掌。

許多人連眼淚都來不及擦。

它的英文原名叫迦百農,出自聖經,意為受詛咒的混亂之地。

而在片中,它指的是導演拉巴基的故鄉——黎巴嫩。

這個曾經被譽為中東小巴黎的國度,因為一場又一場戰爭而淪為人間地獄。

難民遍地,貧瘠蔓延。

拉巴基曾用整整三年的時間,和友人一起去探訪黎巴嫩城中的難民營。

但她發現,整個難民營最慘最苦的,不是那些貧民。

而是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

在一座難民營裡,一個孩子對拉巴基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沒有一個人愛我,如果沒有一個人在睡前親吻我,如果我每天就是挨打,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出生。

這句話使她深受震撼,也成為了這部電影最為重要的靈感來源。

這些無辜的孩子,這些天真的孩子,他們憑什麼要生來受苦?

憑什麼要被扔到這樣一片動蕩不安的土地上去經歷戰亂,飢餓,甚至是死亡的威脅?

沒人能給她回答。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沒有人在關心這些孩子。

拉巴基還曾看到過一個流離失所的小男孩,獨自睡在川水馬龍的危險高速公路上。

那個男孩孤零零的身影在她腦海中落地生根,揮之不去。

所以,她決定自己去拍一部這樣一部電影。頂著資金不足,政府反對,影評人嘲諷的壓力!

最終,這部電影不僅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國內上映後,更是把不少人虐到淚流滿面。

但最可悲的是,

電影裡的一切,都是真的。

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是真的,

那些小小年紀就不得不拖著生活艱難前行的故事也是真的。

當電影最後,這個飽受摧殘的男孩露出笑容時,人們再也止不住自己的眼淚。

或許下一次,當我們感慨生活太難時。

他的笑會提醒我,還有人在更泥濘的沼澤裡,是怎樣艱難而頑強地活著。

相關焦點

  • 推薦一部2019年感動全球的電影《何以為家》
    每當中國的觀眾們想看一些大片,總會想到好萊塢電影或者說是歐美電影,但是2019年的最佳影片卻是由一個處於戰爭的國家用最撿漏的工具拍攝的,那就是黎巴嫩,這部影片的名字叫做《何以為家》。這是一部由黎巴嫩導演用落後的手持攝影機拍攝的一部真實反映黎巴嫩孩子現狀的一部電影,沒有任何的修飾,一部真實的不能再真實的生活畫面,卻感動了全世界的所有人,理由是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不忍直視。劇中的男主演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叫做贊恩,是導演從難民營裡挑選出來的,電影裡面演的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 電影《何以為家》:生存之下,質問生存
    作者:影評叫獸電影《何以為家》自上映以來,口碑爆棚,被譽為「眼淚收割機」。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以她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了一個發生在黎巴嫩貧民窟中的敘利亞難民的故事。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打動很多人,是因為它的故事,還有它的設置,影片的整個藝術表現手法很像紀錄片,卻比紀錄片更加精確到位,雖然電影沒有刻意煽情,但是影片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夠做到情到深處直擊人心。《何以為家》又名《迦百農》,早在引入國內之前,就於當年年初闖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的質量之高毋庸置疑。
  • 《何以為家》一部還沒看完就想讓全世界去看的電影
    《何以為家》的英文名字為Capharnaum,根據網上的翻譯可以知道,Capharnaum的意思是「無序堆積的物體」。儘管這對電影來說是一個非常荒誕的標題,但這個概念適合演員,編劇兼導演的納丁·拉巴基。她構成了一個想法和情節元素的集合,可作為帶有信息的情節而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 一部豆瓣9.1分的電影,戳中了全世界家庭難言的傷痛
    2019年,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共同製作的劇情電影《何以為家》賺足了中國觀眾的眼淚。該電影於內地上映後,雖與大熱的《復仇者聯盟4》撞檔,仍收穫了3.69億元票房,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0分。一部描寫敘利亞難民的電影被中國觀眾如此買帳,離不開其電影對於底層人民苦難和無奈的精準刻畫。
  • 《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一部看完讓你因生在中國而幸福感爆棚的電影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的「放羊,娶媳婦,生娃,再放羊」的故事嗎? 有人問一個放羊娃,你放羊是為了什麼?他說賣錢。又問賣了錢幹什麼?賣了錢娶媳婦。娶媳婦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幹什麼?放羊。 越窮越生,越生越窮貌似是個無解的死循環,在以前經濟落後年代是真實存在的。
  • 電影《何以為家》:悲歌為少年而鳴
    這一幕出現在電影《何以為家》中。當十二歲的少年贊恩站在法庭堅定陳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贊恩的父母羞憤難當。面對律師的詰問,贊恩的母親滿腹委屈地咆哮:「如果我有選擇權,我會做得更漂亮!」顯然,被兒子指控的父母不僅委屈,而且憤怒。
  • 電影《何以為家》是如何憑藉「虛實共舞」贏得極好口碑的
    《何以為家》試圖透過其主題去表達這個國家生活的縮影,但實際上只是一個「大型的凝結定格」。因為即使影片停止,選自真實世界中的主角們的生活卻仍在繼續,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問題仍在繼續,全世界有關兒童權利的問題仍在繼續,所有的主題都如不可控的生活一樣具有多義性。
  •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七號房的禮物》:《何以為家》的另外一種走向 1905電影網訊 去年,一部來自黎巴嫩的電影《何以為家》以黑馬姿態佔領中國銀幕,片中父母的失職和殘忍引發無數人聲討與思考:做父母的需要門檻嗎
  • 電影《何以為家》
    電影《何以為家》
  • 《何以為家》憑什麼成為唯一一部第一批上映的外國影片
    作為第一批公益上映的影片,《戰狼2》、《風聲》、《中國合伙人》等等,清一色都是耳熟能詳的國產院線電影。但在這其中,卻插入了唯一一部外國片,在打打殺殺、情情愛愛和無釐頭搞笑間,獨樹了一股清流,挖掘了人性和生活的發人省醒。
  • 《何以為家》:坎城影星,和被遺忘的敘利亞孩子
    這部講述黎巴嫩貧民窟孩子的故事的電影《何以為家》,自4月29日起在中國內地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9,貓眼評分9.4。影片中的贊恩在街頭奔跑一部電影突然間改寫了贊恩的命運。2015年,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在籌備電影《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時,在貝魯特的貧民窟找到了贊恩,並選定他出演電影的同名主角。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演員即角色 比真實還真實的《何以為家》
    目前,《何以為家》已經收穫了超2億票房,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因為口碑而走進影院「痛哭一場」。這部拿到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雖然最終沒能收穫獎項,但它對非法移民群體各種問題的展示、對父母子女生養話題的反思,直戳觀眾內心,不僅是女影迷們,「男兒有淚不輕彈」在這部電影面前也得認輸。近日,記者通過片方採訪了導演娜丁·拉巴基。
  • 《何以為家》:眼淚不是苦難電影的終點,行動才是
    早在去年坎城電影節拉開帷幕之前,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入圍主競賽的影片《何以為家》就是當屆的大熱門——鮮有一部藝術影片在世界首映之前,就取得了市場上的全面勝利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悲與淚
    有人說《何以為家》是一部令人淚崩的電影,我看了卻只是覺得沉重,無比的沉重。
  • 電影《何以為家》:真實得讓人不忍直視
    MOVIE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何以為家》 發行時間:2019年4月29日 ★★★★★8.8 ★★★★★51.1%《何以為家》片尾,小男孩贊恩終於露出了笑容,但這個難得的笑容卻讓人心頭百般不是滋味。這部電影讓人想起《無人知曉》和《佛羅裡達樂園》,但它更殘酷,更讓人心碎,它提醒大家,在黎巴嫩,還有無數個像讚恩一樣的孩子。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導演娜丁·拉巴基用了大量手持攝像機的拍攝方式,盡最大可能真實地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
  • 電影《何以為家》,值得一看
    前天,我們帶孩子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這部片子網上口碑不錯,豆瓣評分達到8.9分。
  • 電影《何以為家》有哪些讓你感動的地方?
    一部榮獲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獲得坎城金棕櫚、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雙提名的小語種電影《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貧窮和生育,一直困擾著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群體,而不斷地生育,卻沒有能力撫養,只是一種悲劇的延續。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何以為家》是一部黎巴嫩的電影,獲得了第71屆節電影節的評審團獎,並且先後獲得了金球獎和最佳奧斯卡外語片的提名,引進了中國之前只有一個名字《迦百農》。福音電影《何以為家》預告片父母給孩子的愛的本質是分離的情侶之間的愛的本質是結合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