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一直喜歡翡翠。
小時候玩煙紙,雲南出一種翡翠煙,煙標上那一尊流光溢彩,通透靈性的翡翠香爐,帶給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烙印。後從軍在雲南老山邊境戍邊,見到了大量的產之於緬甸的鮮亮的翡翠,綠翠欲滴、白如羊脂…那一分感懷及陶醉常常令人愛不釋手,仿佛手留餘香。於是談玉必翡翠,其它玉便不甚問津,甚至不屑一顧。
逐漸長大成熟後,常天南海北闖蕩時,有緣接觸到了國之傳統的四大名玉(獨山玉、和田玉、綠松石、岫玉),這個時候才慢慢從接觸到把玩再欣賞,摸挲久了,便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天地之大,玉孕多樣,千石皆濁,唯玉靈性。
記得孔子讚譽玉之德行時說:「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者故貴之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若長虹,天也;精神見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孔子將玉的品德細分為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個方面,後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一步將玉的特徵歸納為「五德」,與正人君子「仁、義、智、勇、潔」的美德相對應,按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其溫潤可比仁愛;堅實可比智慧;其銳利而不傷人的稜角可比正義;腰帶上低垂的玉佩,意味謙和;無損其美的瑕疵好比忠直;明徹清瑩好比真誠。
於是,但凡遊及街頭、市井,往往在玉石店駐足,雖多數不買,但總會在這琳琅滿目、玉潔冰清中找尋感受與體會,游離間多是一種滿足與享受。
有一年春節回到家鄉閬中古城,遊玩時碰到一古玩玉石店主,來之於獨山玉的故鄉-河南南陽,幾分攀聊中,或許他覺出了我對玉的痴迷與偏愛,玉遇有緣人,於是他從裡屋抱出一尊名為喜鵲鬧梅的獨山玉擺件,仔細一瞧,其實造型非梅花,而是怒放的金菊。也許商人文墨粗漏,不曉作玉人的用意,俗套了一個傳統的名字。
儘管從材質上判別也僅為雜色獨山玉。(專業上講,在同一塊標本或成品上常表現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顏色,特別是在一些較大的獨山玉原料或雕件上常出現四至五種或更多顏色品種,如綠、白、褐、青、墨等多種顏色相互呈浸染狀或漸變過渡狀存於同一塊體上,甚至在不足1cm的戒面上亦會出現褐、綠、白三色並存,這種複雜的顏色組合及分布特徵對獨山玉的鑑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雜色獨玉是獨山玉中最常見的品種,佔整個儲量的50%以上。)品相工藝屬中等。
但我實在喜歡這塊斑斕多彩的石頭,色調凝重,褐綠相間,顯得古樸而幽深,比起晶瑩通透的翡翠,多了那一份滄桑與神秘。仿佛濃縮了自然界最多的色彩元素,讓你驚嘆大自然的奇妙之外,也多份遐想。玻璃種部分不多,但卻恰到好處地雕琢成碧翠的莖葉,那一份剔透,鮮綠欲滴,於是執意買下。放在家中細細品玩。
古人說,玉能鎮宅避邪,帶來吉祥與平安。金顯富貴、玉保平安,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不是商業目的的收藏,那最好講究玉遇有緣人。喜歡就尋,得一玉便藏,死的石頭,靈動的卻是你的心,用心把玩,浸潤你的善良與願望,寄情寓石,它便活了,於是,她溫潤明徹、清涼柔和、讓你領略到充盈的感官之美,清劉大同說:「…玉之受色沁者,不止9種,每至10餘種不等,直同窒變,令人莫名其妙,氣味也皆沁入」。人玉互融,靈體合一,拋開那些銅臭的玷汙,人便純化了心境,陶冶出純淨的靈魂。活在這世上,於人於石,總是其樂融融,這世界便是自然的和諧的了。(文/老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