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成長,股價破淨,成都銀行投資價值分析

2020-12-23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成都銀行的關注度很低,在雪球上關注人數只有一萬六,即使在銀行股投資者中也是沒什麼存在感的。銀行板塊本身就是冷門板塊,而成都銀行又屬於冷門中的冷門,股東人數只有七萬多,到現在我還沒見過一個認識的投資人持有成都銀行的,市場上的研報也是寥寥。

從2018年初上市到現在,股價一路走低:

PB跌至0.79倍。如果長期持有,投資人是一分錢都賺不到,難怪沒什麼人關注了,從圖形上看是典型的巨坑,典型的菸蒂股。今天我就一起來看看這煙屁股能不能撿,還能不能抽一口。從財務數據上看,直覺的認為還是挺有一定投資價值的。

1、初識成都銀行

因為大家對它不是很熟悉,先介紹一下這家銀行的基本情況:

成都銀行在96年成立,比較年輕,2018年1月在A股IPO。第一大股東是成都市國資委旗下的金融控股集團(成都金控),持股比例20%,第二大股東是馬來西亞的外資銀行豐隆銀行,持股比例19.9%,是在2007年增資擴股時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從2008年以後,成都銀行再未有增發融資,直到2018年的IPO。

現在的股權結構是這樣的:

我算了一下,前十大股東佔比達到了70%,集中度非常的高,而且大部分是國有法人,是絕對國資控股的銀行,散戶和機構手裡的籌碼都不多。

這樣的股權結構,在地方政府實控下的城商行,一般都能拿到很多的政府性存款,這類存款的成本低,規模大,而且相應的能成為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代發工資和結算清算銀行,衍生出很多的優質零售客戶,這是成銀在負債端的一大優勢。

2、銀政關係

說這個話當然不是空口無憑的,我翻遍了918頁的招股說明書和近幾年的財報,還在公開渠道找了一些數據。

首先是成銀的負債端非常的強悍,負債成本低,存款佔比大(超過75%)。2019年末的存款成本只有1.7%,總負債成本只有2.07%。熟悉銀行業的朋友會感覺這個成本有點兒誇張,作為城商行標杆的寧波銀行,存款成本也要達到1.88%,負債成本達2.31%。最近熱議的優秀城商行杭州銀行,存款成本2.33%,負債成本2.63%。也就是說對於城商行,負債端成本高是常態,而成銀的表現顯得很不正常,有點兒國有大行的意味了。

分析原因,成銀的對公存款佔比較高,達到了65%以上,其中政府類客戶的存款貢獻很多。去年華泰證券統計過一個成都市財政性存款的招標數據,發現成銀的中標金額是持續上升的,單這一項在2018年就達到了53億,成本一般只有1.8%左右。

其他的政府存款方面,成銀自稱:「本土化的發展歷程使本行同成都地區公共財政部門建立了廣泛而長期的合作關係,並與成都水利、教育、文化、交通、公用事業等行業的相關企業建立了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重點培育了一批以重要政府客戶、市屬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優質客戶資源。」當然具體的政府性存款有多少他是不披露的,我們只能靠猜。

這裡有個細節,成銀的對公貸款投向上,第一大方向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額為414億,佔對公貸款的比例高達25.6%。第二大方向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金額為376億,佔對公貸款的比例是23.2%,也就是說單此兩項之和就佔到對公貸款的半壁江山。

對於後一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它基本屬於政府性質的貸款項目,成銀在選擇這類項目的時候稱:「審核項目所在區域的政府財政情況,主要支持政府財政收入較好、債務風險較低的區域。」政府項目能有什麼風險?現在基本都是兜底的。

對於前一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大家可能會有一些疑惑了,怎麼成都這地方會冒出來這麼多這樣的產業?其中在2014年時成銀的該行業佔對公貸款的比例還只有8.3%,後來成都市政府開始搞一個叫「撥改租」的改革,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向企業貸款,然後由企業負責建設,政府租用這些企業的基建項目,並且用財政預算承諾每年向企業支付租金,最後銀行收到利息,企業賺到承建的錢,主要針對的是市政道路、橋梁、隧道、地下綜合管廊、生態基礎設施、公共運輸設施等工程。所以只要政府還得上錢(微笑),這些專款專戶的項目就不存在風險,是絕對的優質項目。這個撥改租的政策在2016年開始正式啟動,然後成銀就開始批量的發放貸款,當年的撥改租貸款餘額從6億暴增到92億,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到2019年末414億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是怎麼來的了。

這裡可以看出成銀和政府的關係之好,這麼大規模的貸款,帶來同樣大規模的低成本存款也就沒什麼疑問了。

3、區位優勢

從經營的區域上看,成都銀行的網點大部分集中在成都本市,在195家分支機構中佔到了155家,這是由四川省內的經濟結構決定的,即成都市一家獨大,對省內其他城市有巨大的經濟和人口虹吸效應,圍繞在周圍的其他地市經濟實力普遍偏弱。成銀在省內的廣安、眉山、南充、宜賓瀘州等地開設了分支行,另外在省外有西安、重慶兩家分行,但它在成都市內的營收佔比達到了90%,在整個四川省內的營收佔比達到了97%,可以單純的認為就是一家成都的銀行,四川的銀行。這個結構對於成銀來說是比較合理的,銀行的發展還是要依託外部經濟環境,而這些年四川的發展,成渝都市群的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的潛力也非常大。

這裡要多提一句,成銀的自有物業很多,擁有房屋產權的建築多達198處(對比195家分支機構總數),建面16萬平。我猜它在重點區域~成都的物業基本都是自己的,而後期在省內其他地市拓展的網點,還有省外的網點應該是租賃的,這樣在成本管控上會有一定的優勢。而這部分巨量固定資產在帳面上只記錄了10個億,市價肯定不止了。

說回區域優勢,2018年四川省的GDP增速是8%,而成都市的GDP佔比達到37.6%,增速也是8%,高於全國6.6%的平均水平。2019年全國GDP減速至6.1%,而四川省依然達到了7.5%,領先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

到2020年一季度:

我們看四川省是負增長3%,還是強於全國6.8%的降幅,抗風險能力也不錯。

這裡就體現出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韌性,主要表現在消費需求旺盛,經濟結構合理,投融資需求強勁,有8300萬的常住人口和廣闊的戰略腹地,未來的發展大有可為。2019年四川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5%,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個百分點。在整個西南地區,成都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城市、明星城市、新一線城市,可以和它掰掰腕子的可能只有重慶了,貴陽、昆明什麼的根本排不上號。過去10年,成都的常駐人口年均要增加25萬,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強。

在這麼好的外部環境下,成銀只要自己不作死,抓住地方發展的機遇來一波快速的成長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是我對成都銀行的第一印象,由於上市時間不長,我們手裡面能查到的詳細數據只能追溯到2014年,所以分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4、規模指標

從近些年的歷史來看,成銀在2015-2016年因為經濟形勢的不景氣,出現過短暫的營收和淨利潤負增長的時期:

2015年歸母普通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長-20.63%,2016年是-8.48%。到了2017年經濟形勢回暖後歸母淨利潤又開始爆發,同比大幅增長51.64%,2018年和2019年分別是18.95%、19.40%。這裡可以看出地方性小銀行的特點,即盈利狀況的波動較大,周期表現明顯。

國有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因為業務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整體業績表現比較平穩。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四川局部經濟出現異動的時候,浙江可能表現不錯,當浙江出問題的時候,河南又可能扛起增長的大旗,區域風險是可以實現對衝的。

2012年時江浙中小企業出現整體的破產倒閉現象,長三角的城商行承擔了很大的經營壓力,我們現在熟知的寧波行就是在那是頂住了壓力,之後一枝獨秀,而長三角區域的其他城商行大部分是到最近一兩年才完成了資產負債表修復。

所以投資城商行有一定的區域風險,波動比全國性的大中型銀行要更大一些,你可能不單要關注全國的宏觀形勢,還得關注區域的經濟狀況,難度變大了。面對更高的風險,我們可能就得要求更高的貼現率作為補償。同樣兩家銀行,簡單的對比成都銀行和工商銀行來說,當預期投資收益率相同的時候肯定是選工行的,只有在成都銀行收益率有明顯優勢的時候,比如高了2-3個點才值得考慮。

從資產規模和貸款規模的角度:

即使在沒有融資的情況下資產規模也能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2014到2018年複合年化增速是14%,同期商業銀行整體只有12%左右,這還是在成銀2015-2016年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的,基於四川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成銀較高的ROE,預期未來幾年資產規模增速還是會快於全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2到3個百分點,可以帶來更高的營收增速。

貸款規模的增長相對要弱一些,貸款佔總資產的比例很低:

低的時候2017年甚至到了34.21%,高的時候也只有41%。成銀把多達45%的佔比投放到了金融資產上,這種資產結構和大部分城商行是類似的。好處是金融投資的資產減值損失整體較少,信用成本低,壞處是投資收益率表現一般導致息差會比較窄,而且受市場利率下行的影響明顯,不像貸款那樣對市場上的其他主體有一定的議價權,營收的穩健性沒那麼好。

以上是成銀在規模指標方面的情況。

投資小銀行、城商行,我們還是要更多的關注資產質量,因為風險確實要比大中型銀行大一些。

5、資產質量

分析2015-2016年的利潤負增長的原因,首先是息差收窄導致的營收停滯或負增長,這個時候費用控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所以成本收入比有一個顯著的提升,2014年時成本收入比是28.76%,2016年時提高到了30.77%。

在信用成本方面,2014年只有14.6%(資產減值損失/營收),而到2016年時達到了30.43%,所以不良爆發是利潤負增長的首要原因。

當然熟悉銀行業的朋友們都知道2014-2016年那三年商業銀行整體的資產質量都處在一個風險加速暴露和出清的階段,我做了一個不良率的對比圖:

這三年中成都銀行不良率上升的速度快於全國商業銀行整體,但優於四川省內的均值。

再看近些年來資產質量核心指標的邊際變化:

進步非常的明顯,我們看逾期90天以上貸款率這個比較硬的指標,從2015年高點的4.44%回落到2019年末的1.17%,雖然略有反彈但整體表現良好,不良偏離度也降到了80.93%的合理水平。

首先要了解這樣一個背景,現在大型銀行的靜態資產質量遠優於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小銀行,2019年末國有大行的不良率僅1.38%,股份行為1.64%,與之相對的是城商行整體的不良率達到2.32%,而農商行更是高達3.9%。成都銀行大幅領先於同業水平,這個同業應該和城商行比。而且成銀有高於大行的成長性和較高的ROA、ROE,我們說這個資產質量即使不能算優秀,也至少是良好了。

從風險抵補能力的角度:

由於成銀的不良偏離度波動較大,我們用逾期90天以上撥備覆蓋率代替撥備覆蓋率指標,可以看出成銀的進步同樣明顯,尤其是在IPO後的2019年,由於營收的高增和存量不良的出清,可以留存更多的撥備來覆蓋風險。

這裡我們對資產質量再做深入的剖析,首先是看看資產端佔比較大的投資類資產的情況,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其他債權投資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政府、銀行同業債券、同業存單、貨幣基金等,這部分可以認為是無風險的。未來損失的風險集中在1760億的「債權投資」,即以攤餘成本法計量的項目中,包含一些地方債、平臺債等非標債權,比例大概是多少呢?報表中有明細:

可以稱得上有風險的也就是87.53億的企業類債券投資,515.85億的信託受益權,106億的資管計劃和67億的債權融資計劃,這麼一堆債權總共對應著24.5億的資產減值準備,我們雖然不知道這些債券的實際風險有多高,但可以查詢到歷史上記錄在案的損失:2016年的核銷轉出額是0,2017年也是0,2018年還是0,到2019年年報的時候終於有數據了,是0.2億。也就是說,4年過去了,以攤餘成本計量的一千多億債權投資的實際損失共計0.2個億,所以大家就姑且認為這部分也是0風險的吧,雖然計提了24.5億的準備,但也就是意思一下,實際損失微乎其微,未來再多計提的必要性也不大。

真正需要注意的還是貸款類資產的情況:

這裡分行業的不良信息披露的較少,主要是上市時間短,歷史數據缺失,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幾個結論:

現在的對公不良率遠高於零售不良率,主因是零售貸款中房貸佔比達到93%的高比例,而房貸幾乎沒什麼不良。零售貸款中信用卡貸款表現尚可,但消費貸和小微企業貸的不良率高的離譜,成銀的利潤點也不在這裡,總額佔比很小,完全就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的。

對公貸款方面,之前我們分析過佔比超過一半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主要對接涉政項目,不良率很低。

與其他銀行類似,對公的不良大部分來自製造業、建築業、批零業,2019年末的不良率分別達到了6.35%、9.6%、4.87%,這三個行業的資產質量很難改善,只能慢慢處理存量不良,限制新生不良的比例,收縮風險敞口達到少虧的目的,用其他條線的業務去賺錢。

對比這些年三個高不良行業在總貸款中的佔比:

從2014年算起,佔比持續壓降,現在加起來只有15%了,比2014年的33%砍掉一大半。所以現在成銀的資產質量不單是靜態的指標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它的資產結構也是舊貌換新顏,再出現2015-2016年那樣的風險極速爆發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了。

今天先到這裡了,下一篇我們介紹一下成銀在息差方面的情況,最後對未來的業績走勢做出預測,給個合理的估值,敬請期待。

作者:夏至1987連結:https://xueqiu.com/1062170191/148974976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銀行股大面積破淨,後市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3月17日,銀行板塊還遭到了資金的大額流出,流出金額位居第二。  接力破淨  在個股層面,36家上市銀行中,PB在1倍以上的僅9家,相比1個月前還少了一家,其餘統統破淨,破淨銀行股佔比約達75%。
  • 政策紅包「入袋」零售型銀行投資價值凸顯
    多位上市銀行高管近期頻頻在公開場合發出如是感慨。在多數券商分析人士看來,隨著LPR新機制加快應用,央行降準釋放9000億元資金活水,一系列政策紅包對金融機構、實體經濟增長同時帶來正面貢獻。與此同時,A股市場銀行板塊目前0.76倍PB(市淨率)的估值,與歷史最低點相差無幾,身陷「估值泥潭」的銀行股估值有望借政策東風迎來修復。
  • 五線譜:價值投資中的成長型股票投資,費雪是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
    五線譜:價值投資中的成長型股票投資,費雪是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 五線譜趨勢交易 今天 通常,從股市上賺錢,有兩類途徑: 第一,價值投資賺錢。
  • 銀行股解禁潮洶湧 浙商銀行解禁砸出股價新低
    5月26日,浙商銀行4.82億股首發機構配售股份解禁,給該行股價造成巨大壓力,早盤跳空大跌,盤中一度跌5.21%至3.82元,創上市以來股價新低,最終報收3.9元/股,下跌3.23%,領跌當天A股銀行,最新股價較去年11月IPO發行價下跌21%。
  • 走進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菲利普·費雪
    在巴菲特的成長之路上,他一直推崇致謝的是兩師一友,兩位老師一個是格雷厄姆,另一個就是費雪。財經故事,本期我們一起走進成長型價值投資之父——菲利普·費雪。最近100多年的選股方法,主要是由幾個美國人開創的。
  • 銀行股有投資價值嗎?銀行股投資價值分析
    近期與周期股板塊共同扛起領漲大旗的銀行板塊,最近幾個交易日出現走弱跡象。12月7日,銀行板塊指數跌幅居前。來自私募業內的最新研判顯示,對於銀行板塊的進一步走向,目前多數私募機構普遍認為,其短期仍然存在交易機會,但中期持續走強的機率不大。
  • 蒙格斯報告:價值銀行 從規模銀行走向價值銀行(下)
    股權融資方面,財政部明確要求國有控股企業上市、增發的每股價格不得低於每股淨值,在目前銀行市值普遍「破淨」的情況下,增發融資幾無可能。即使部分銀行符合條件能夠進行股權融資,但較低的市場價值也將使融資金額大打折扣。其他資本工具也面臨審批門檻高、審批進度慢、投資群體少、發行難度大等困難。
  • 證券之星 寧波銀行:周期行業成長股 服務中小企業的雙重價值創造者
    三大核心競爭力01:完善的公司治理1、理想的股權結構:國資、外資、民資三足鼎立 國資不幹涉運營2006年引入新加坡華僑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並且吸引優秀的民營企業和投資機構作為公司股東,截止2020年9月30日,第一大股東為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持股18.72%
  • 似曾相識燕歸來—從中國神華本周破淨說起
    再來看看中國神華的經營質量中國神華上市以來出現過三次破淨。第一次是2014年初,彼時茅臺萬科格力都跌到本輪周期的絕對低點,後來白酒空調走出了新周期,地產不好不壞;第二次是2016年初,煤價跌到周期最低點;這一次破淨對應的ROE和2014年初類似,都不算低,所以我們推測原因類似,市場認為煤價和2014年一樣都要創新低,背後是經濟失速。
  • 高速公路股浮現難得的投資價值
    不少歐洲國家早已步入負利率時代,儲戶存款不僅沒有滋生利息,反而要被銀行收取帳戶管理費。我國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央行基準利率),在全世界GDP TOP50的國家中,利率水平排在第29位。在白酒股價受挫的2013年,當時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還高達5%,但今天的餘額寶年化收益率只有約2.3%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的下降,也成為了一種長期趨勢。那麼,中國會否進入負利率時代?
  • 農業銀行股價10年漲80%,收益率超99%的股民,專業機構都達不到!
    這段時間,我們來一起講講銀行板塊的上市公司。板塊內一共有36隻股票,現在破淨的就有32隻,沒有跌破淨資產的4家分別是: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常熟銀行、紫金銀行。寧波銀行,我們之前詳盡的分析過,至於招商銀行,作為A股的質優股、大牛股,更是零售銀行的龍頭股,我們會在之後的時間來專門講。
  • 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A : 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型...
    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A : 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 時間:2021年01月18日 11:31:13&nbsp中財網 原標題: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A : 匯添富價值成長均衡投資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
  • 走倒「V」的銀行股,何時迎來曙光?有人已瘋狂吸籌
    周二盤初,沉寂許久的銀行股終於爆發,板塊指數一度漲近2.5%,無奈後勁不足,加之券商尾盤「砸盤」,收盤僅微漲0.16%。當前銀行板塊估值處在底部區域,超7成公司破淨,且北向資金和融資客都在搶籌銀行股。不禁想問,銀行股何時才能迎來曙光?
  • 華泰證券:銀行業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天弘中證銀行ETF投資價值顯現
    華泰證券在最近的研報中表示, 銀行基本面步入新階段,國際化、機構化、被動化三大趨勢助推估值上升,具有中長期投資價值。天弘銀行ETF跟蹤中證銀行指數,是投資銀行板塊的重要工具化產品。
  • 2021年一季度銀行業 價值凸顯,看好銀行股投資機會
    華泰證券 沈娟政策+基本面+資金面利好,看好銀行股投資機會。政策層面利好頻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奠定了政策可持續性的基調,流動性邊際寬鬆、高息存款監管均直接利好上市銀行。基本面層面新階段來臨,資產定價趨穩支撐息差表現、規模有望保持平穩擴張、資產質量可控且得到政策的進一步呵護。
  • 瑞康醫藥內在價值分析:蓄勢待發,一朝風起扶搖萬裡
    一個公司的價值能因一次偶然事故而降低它的價值嗎?那要看看這個事故影響是長期影響還是短期影響?難道一次幾個月的疫情就影響到收購公司的長期價值了嗎?中國的證券市場就是奇怪,對於大多數公司為了股價不惜造假虛增利潤,而對於瑞康嚴重虛減利潤,這不知道瑞康醫藥的管理層在想什麼?接下來為了深度挖掘其投資價值,筆者就通過縱向和橫向對比的方式深度挖掘其投資價值。
  • 「補血」亟需新招數 銀行可轉債轉股「有點冷」
    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與部分公司可轉債熔斷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上市銀行可轉債表現平平,轉股進展緩慢,發行規模驟降。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前三季度,銀行股表現低迷,不少上市銀行股價破淨,導致上市銀行可轉債轉股進展緩慢。轉股緩慢,也意味著可轉債資本補充能力有限,銀行「補血」亟需更多途徑。
  • 走倒「V」的銀行股 何時迎來曙光?有人已瘋狂吸籌
    當前銀行板塊估值處在底部區域,超7成公司破淨,且北向資金和融資客都在搶籌銀行股。不禁想問,銀行股何時才能迎來曙光?  業績預期較差,股價表現也十分低迷,但銀行股依然是有上漲的潛在動力的。  個股來看,36隻銀行股中,26隻是破淨的,佔比72%,其中市淨率最低的華夏銀行僅為0.46倍,而市淨率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