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成都銀行的關注度很低,在雪球上關注人數只有一萬六,即使在銀行股投資者中也是沒什麼存在感的。銀行板塊本身就是冷門板塊,而成都銀行又屬於冷門中的冷門,股東人數只有七萬多,到現在我還沒見過一個認識的投資人持有成都銀行的,市場上的研報也是寥寥。
從2018年初上市到現在,股價一路走低:
PB跌至0.79倍。如果長期持有,投資人是一分錢都賺不到,難怪沒什麼人關注了,從圖形上看是典型的巨坑,典型的菸蒂股。今天我就一起來看看這煙屁股能不能撿,還能不能抽一口。從財務數據上看,直覺的認為還是挺有一定投資價值的。
1、初識成都銀行
因為大家對它不是很熟悉,先介紹一下這家銀行的基本情況:
成都銀行在96年成立,比較年輕,2018年1月在A股IPO。第一大股東是成都市國資委旗下的金融控股集團(成都金控),持股比例20%,第二大股東是馬來西亞的外資銀行豐隆銀行,持股比例19.9%,是在2007年增資擴股時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從2008年以後,成都銀行再未有增發融資,直到2018年的IPO。
現在的股權結構是這樣的:
我算了一下,前十大股東佔比達到了70%,集中度非常的高,而且大部分是國有法人,是絕對國資控股的銀行,散戶和機構手裡的籌碼都不多。
這樣的股權結構,在地方政府實控下的城商行,一般都能拿到很多的政府性存款,這類存款的成本低,規模大,而且相應的能成為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代發工資和結算清算銀行,衍生出很多的優質零售客戶,這是成銀在負債端的一大優勢。
2、銀政關係
說這個話當然不是空口無憑的,我翻遍了918頁的招股說明書和近幾年的財報,還在公開渠道找了一些數據。
首先是成銀的負債端非常的強悍,負債成本低,存款佔比大(超過75%)。2019年末的存款成本只有1.7%,總負債成本只有2.07%。熟悉銀行業的朋友會感覺這個成本有點兒誇張,作為城商行標杆的寧波銀行,存款成本也要達到1.88%,負債成本達2.31%。最近熱議的優秀城商行杭州銀行,存款成本2.33%,負債成本2.63%。也就是說對於城商行,負債端成本高是常態,而成銀的表現顯得很不正常,有點兒國有大行的意味了。
分析原因,成銀的對公存款佔比較高,達到了65%以上,其中政府類客戶的存款貢獻很多。去年華泰證券統計過一個成都市財政性存款的招標數據,發現成銀的中標金額是持續上升的,單這一項在2018年就達到了53億,成本一般只有1.8%左右。
其他的政府存款方面,成銀自稱:「本土化的發展歷程使本行同成都地區公共財政部門建立了廣泛而長期的合作關係,並與成都水利、教育、文化、交通、公用事業等行業的相關企業建立了長遠的合作夥伴關係,重點培育了一批以重要政府客戶、市屬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優質客戶資源。」當然具體的政府性存款有多少他是不披露的,我們只能靠猜。
這裡有個細節,成銀的對公貸款投向上,第一大方向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額為414億,佔對公貸款的比例高達25.6%。第二大方向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金額為376億,佔對公貸款的比例是23.2%,也就是說單此兩項之和就佔到對公貸款的半壁江山。
對於後一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它基本屬於政府性質的貸款項目,成銀在選擇這類項目的時候稱:「審核項目所在區域的政府財政情況,主要支持政府財政收入較好、債務風險較低的區域。」政府項目能有什麼風險?現在基本都是兜底的。
對於前一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大家可能會有一些疑惑了,怎麼成都這地方會冒出來這麼多這樣的產業?其中在2014年時成銀的該行業佔對公貸款的比例還只有8.3%,後來成都市政府開始搞一個叫「撥改租」的改革,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銀行向企業貸款,然後由企業負責建設,政府租用這些企業的基建項目,並且用財政預算承諾每年向企業支付租金,最後銀行收到利息,企業賺到承建的錢,主要針對的是市政道路、橋梁、隧道、地下綜合管廊、生態基礎設施、公共運輸設施等工程。所以只要政府還得上錢(微笑),這些專款專戶的項目就不存在風險,是絕對的優質項目。這個撥改租的政策在2016年開始正式啟動,然後成銀就開始批量的發放貸款,當年的撥改租貸款餘額從6億暴增到92億,那麼我們就能理解到2019年末414億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是怎麼來的了。
這裡可以看出成銀和政府的關係之好,這麼大規模的貸款,帶來同樣大規模的低成本存款也就沒什麼疑問了。
3、區位優勢
從經營的區域上看,成都銀行的網點大部分集中在成都本市,在195家分支機構中佔到了155家,這是由四川省內的經濟結構決定的,即成都市一家獨大,對省內其他城市有巨大的經濟和人口虹吸效應,圍繞在周圍的其他地市經濟實力普遍偏弱。成銀在省內的廣安、眉山、南充、宜賓瀘州等地開設了分支行,另外在省外有西安、重慶兩家分行,但它在成都市內的營收佔比達到了90%,在整個四川省內的營收佔比達到了97%,可以單純的認為就是一家成都的銀行,四川的銀行。這個結構對於成銀來說是比較合理的,銀行的發展還是要依託外部經濟環境,而這些年四川的發展,成渝都市群的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的潛力也非常大。
這裡要多提一句,成銀的自有物業很多,擁有房屋產權的建築多達198處(對比195家分支機構總數),建面16萬平。我猜它在重點區域~成都的物業基本都是自己的,而後期在省內其他地市拓展的網點,還有省外的網點應該是租賃的,這樣在成本管控上會有一定的優勢。而這部分巨量固定資產在帳面上只記錄了10個億,市價肯定不止了。
說回區域優勢,2018年四川省的GDP增速是8%,而成都市的GDP佔比達到37.6%,增速也是8%,高於全國6.6%的平均水平。2019年全國GDP減速至6.1%,而四川省依然達到了7.5%,領先全國平均增速1.6個百分點。
到2020年一季度:
我們看四川省是負增長3%,還是強於全國6.8%的降幅,抗風險能力也不錯。
這裡就體現出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韌性,主要表現在消費需求旺盛,經濟結構合理,投融資需求強勁,有8300萬的常住人口和廣闊的戰略腹地,未來的發展大有可為。2019年四川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5%,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6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4個百分點。在整個西南地區,成都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城市、明星城市、新一線城市,可以和它掰掰腕子的可能只有重慶了,貴陽、昆明什麼的根本排不上號。過去10年,成都的常駐人口年均要增加25萬,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強。
在這麼好的外部環境下,成銀只要自己不作死,抓住地方發展的機遇來一波快速的成長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是我對成都銀行的第一印象,由於上市時間不長,我們手裡面能查到的詳細數據只能追溯到2014年,所以分析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4、規模指標
從近些年的歷史來看,成銀在2015-2016年因為經濟形勢的不景氣,出現過短暫的營收和淨利潤負增長的時期:
2015年歸母普通股東淨利潤同比增長-20.63%,2016年是-8.48%。到了2017年經濟形勢回暖後歸母淨利潤又開始爆發,同比大幅增長51.64%,2018年和2019年分別是18.95%、19.40%。這裡可以看出地方性小銀行的特點,即盈利狀況的波動較大,周期表現明顯。
國有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因為業務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整體業績表現比較平穩。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四川局部經濟出現異動的時候,浙江可能表現不錯,當浙江出問題的時候,河南又可能扛起增長的大旗,區域風險是可以實現對衝的。
2012年時江浙中小企業出現整體的破產倒閉現象,長三角的城商行承擔了很大的經營壓力,我們現在熟知的寧波行就是在那是頂住了壓力,之後一枝獨秀,而長三角區域的其他城商行大部分是到最近一兩年才完成了資產負債表修復。
所以投資城商行有一定的區域風險,波動比全國性的大中型銀行要更大一些,你可能不單要關注全國的宏觀形勢,還得關注區域的經濟狀況,難度變大了。面對更高的風險,我們可能就得要求更高的貼現率作為補償。同樣兩家銀行,簡單的對比成都銀行和工商銀行來說,當預期投資收益率相同的時候肯定是選工行的,只有在成都銀行收益率有明顯優勢的時候,比如高了2-3個點才值得考慮。
從資產規模和貸款規模的角度:
即使在沒有融資的情況下資產規模也能保持較快速度的增長,2014到2018年複合年化增速是14%,同期商業銀行整體只有12%左右,這還是在成銀2015-2016年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的,基於四川經濟的發展速度和成銀較高的ROE,預期未來幾年資產規模增速還是會快於全國銀行業的平均水平2到3個百分點,可以帶來更高的營收增速。
貸款規模的增長相對要弱一些,貸款佔總資產的比例很低:
低的時候2017年甚至到了34.21%,高的時候也只有41%。成銀把多達45%的佔比投放到了金融資產上,這種資產結構和大部分城商行是類似的。好處是金融投資的資產減值損失整體較少,信用成本低,壞處是投資收益率表現一般導致息差會比較窄,而且受市場利率下行的影響明顯,不像貸款那樣對市場上的其他主體有一定的議價權,營收的穩健性沒那麼好。
以上是成銀在規模指標方面的情況。
投資小銀行、城商行,我們還是要更多的關注資產質量,因為風險確實要比大中型銀行大一些。
5、資產質量
分析2015-2016年的利潤負增長的原因,首先是息差收窄導致的營收停滯或負增長,這個時候費用控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所以成本收入比有一個顯著的提升,2014年時成本收入比是28.76%,2016年時提高到了30.77%。
在信用成本方面,2014年只有14.6%(資產減值損失/營收),而到2016年時達到了30.43%,所以不良爆發是利潤負增長的首要原因。
當然熟悉銀行業的朋友們都知道2014-2016年那三年商業銀行整體的資產質量都處在一個風險加速暴露和出清的階段,我做了一個不良率的對比圖:
這三年中成都銀行不良率上升的速度快於全國商業銀行整體,但優於四川省內的均值。
再看近些年來資產質量核心指標的邊際變化:
進步非常的明顯,我們看逾期90天以上貸款率這個比較硬的指標,從2015年高點的4.44%回落到2019年末的1.17%,雖然略有反彈但整體表現良好,不良偏離度也降到了80.93%的合理水平。
首先要了解這樣一個背景,現在大型銀行的靜態資產質量遠優於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小銀行,2019年末國有大行的不良率僅1.38%,股份行為1.64%,與之相對的是城商行整體的不良率達到2.32%,而農商行更是高達3.9%。成都銀行大幅領先於同業水平,這個同業應該和城商行比。而且成銀有高於大行的成長性和較高的ROA、ROE,我們說這個資產質量即使不能算優秀,也至少是良好了。
從風險抵補能力的角度:
由於成銀的不良偏離度波動較大,我們用逾期90天以上撥備覆蓋率代替撥備覆蓋率指標,可以看出成銀的進步同樣明顯,尤其是在IPO後的2019年,由於營收的高增和存量不良的出清,可以留存更多的撥備來覆蓋風險。
這裡我們對資產質量再做深入的剖析,首先是看看資產端佔比較大的投資類資產的情況,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其他債權投資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政府、銀行同業債券、同業存單、貨幣基金等,這部分可以認為是無風險的。未來損失的風險集中在1760億的「債權投資」,即以攤餘成本法計量的項目中,包含一些地方債、平臺債等非標債權,比例大概是多少呢?報表中有明細:
可以稱得上有風險的也就是87.53億的企業類債券投資,515.85億的信託受益權,106億的資管計劃和67億的債權融資計劃,這麼一堆債權總共對應著24.5億的資產減值準備,我們雖然不知道這些債券的實際風險有多高,但可以查詢到歷史上記錄在案的損失:2016年的核銷轉出額是0,2017年也是0,2018年還是0,到2019年年報的時候終於有數據了,是0.2億。也就是說,4年過去了,以攤餘成本計量的一千多億債權投資的實際損失共計0.2個億,所以大家就姑且認為這部分也是0風險的吧,雖然計提了24.5億的準備,但也就是意思一下,實際損失微乎其微,未來再多計提的必要性也不大。
真正需要注意的還是貸款類資產的情況:
這裡分行業的不良信息披露的較少,主要是上市時間短,歷史數據缺失,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幾個結論:
現在的對公不良率遠高於零售不良率,主因是零售貸款中房貸佔比達到93%的高比例,而房貸幾乎沒什麼不良。零售貸款中信用卡貸款表現尚可,但消費貸和小微企業貸的不良率高的離譜,成銀的利潤點也不在這裡,總額佔比很小,完全就是為了完成任務湊數的。
對公貸款方面,之前我們分析過佔比超過一半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主要對接涉政項目,不良率很低。
與其他銀行類似,對公的不良大部分來自製造業、建築業、批零業,2019年末的不良率分別達到了6.35%、9.6%、4.87%,這三個行業的資產質量很難改善,只能慢慢處理存量不良,限制新生不良的比例,收縮風險敞口達到少虧的目的,用其他條線的業務去賺錢。
對比這些年三個高不良行業在總貸款中的佔比:
從2014年算起,佔比持續壓降,現在加起來只有15%了,比2014年的33%砍掉一大半。所以現在成銀的資產質量不單是靜態的指標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它的資產結構也是舊貌換新顏,再出現2015-2016年那樣的風險極速爆發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了。
今天先到這裡了,下一篇我們介紹一下成銀在息差方面的情況,最後對未來的業績走勢做出預測,給個合理的估值,敬請期待。
作者:夏至1987連結:https://xueqiu.com/1062170191/148974976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