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洗舊臣的次序

2021-02-23 敘拉古之惑

洪武三年(1370)底,明朝封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公、伯數量較少,不足以言派系。二十八侯依次為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顧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吳良、吳禎、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茂才之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位次前後,關乎地位高低,而排位的標準是什麼呢?

一眼看去,這個排序既不按官職高低,也不按俸祿多少,而是按照加入紅軍的早晚順序,分組排定。這一原則,使出身濠州的舊將十四人位居前列。無論是位高名重的水軍首領廖永忠,還是對紅軍立足江南作出決定性貢獻的康茂才,以至軍中最驍勇善戰的大將傅友德,都只能排在大量平庸戰將的後面。濠州紅軍、巢湖水軍、渡江後降將三大派系,涇渭分明。

朱元璋在濠州紅軍中稍屬後起,二十八侯的前十四人中,既有先為同列後為下屬的,也有直接投奔朱元璋的。若以歸屬朱元璋的順序論,唐勝宗、陸仲亨等年輕隨從最早,郭子興、王志、費聚等老牌紅軍直到甲午年(1354)才改屬朱元璋統領,鄭遇春、吳良、吳禎直到這一年才加入朱元璋所部紅軍。這個順序與封侯位次非常吻合,只有排名首位的湯和是例外。湯和本是資歷最老的紅軍高官,但很早就與朱元璋深相結納、甘為下屬,又有封公之勳,只是因有過而僅得封侯,理應置於諸侯第一位。總之,濠州舊將內部的位次,是以歸屬朱元璋的「從龍」次序為主,以在紅軍中的資歷為輔。

十四人中,有十一人來自濠州的附郭縣鍾離縣,三人來自定遠縣。元代的濠州,下轄鍾離、定遠、懷遠三縣,濠州紅軍是先起於定遠、後據濠州的,所以諸將無論來自鍾離還是定遠,都可稱為濠州人。後十四人,絕大多數也來自淮西地區,但皆非濠州人。籍貫是否一個關鍵因素?朱元璋是鍾離縣西鄉人,與費聚、王志、顧時尤屬近鄰同鄉,但這些人的位次都在定遠縣人華雲龍之後。六位公爵中,除徐達是鍾離縣人,李善長、常遇春、馮勝來自定遠縣、懷遠縣,李文忠、鄧愈更是來自泗州的盱眙縣、五河縣。可知與朱元璋同鄉,乃至籍貫鍾離縣、濠州乃至「濠泗」,只是一個自然現象,而非「評分標準」。

六位公爵中,徐達之外的其他五位,是在甲午年(1354)秋南下滁州到乙未年(1355)夏渡江前夕才歸屬朱元璋的,居然晚於上述十四人。乙未年(1355)夏紅軍渡江,一舉奠定立國基礎。後來,濠州舊部與在江北新加入紅軍者,皆稱「渡江舊人」,明初君臣常以「從朕渡江」「從上渡江」為標榜。「渡江舊人」,是否也是一項關鍵指標?

紅軍能渡江,是因為乙未年春巢湖水軍的介入。與常遇春、馮勝等小股勢力相比,巢湖水軍兵多將廣,諸將長期佔據高位,在建國曆程中多次發揮關鍵作用。可是,巢湖諸將沒有人躋身公爵,在後十四人中僅有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四席。誠然,巢湖水軍的主要頭領廖永安、俞通海、趙伯仲、張德勝等在洪武三年(1370)時已離世,剩餘代表人物是他們的兄弟子侄。

可是,這些倖存者的官位和戰功,遠遠高於唐勝宗、陸仲亨、王志、鄭遇春等人,所得封賞極不相稱。對此,朱元璋解釋道說:「御史大夫湯和……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趙庸……乃私其奴婢,廢壞國法。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向,以徼封爵。僉都督郭子興,不奉主將之命,不守紀律,雖有功勞,未足掩過。此四人,止封為侯。」

所謂「止封為侯」,言下之意即四人皆有封公資格。其實,湯和、郭子興兩位濠州舊將功績平平,只是資歷特深,而確實劣跡斑斑。趙庸、廖永忠兩位巢湖舊將,則全憑戰功,「私其奴婢」「徼封爵」等罪名,明顯是欲加之罪。封侯同時,有六人與諸侯同受重賞但不得封,前二人就是來自巢湖水軍的汪興祖和金朝興。顯然,同為「江北舊人」中較晚加入紅軍者,巢湖水軍受到了刻意的壓制,與常遇春等江北新紅軍的待遇相去甚遠。

巢湖水軍只比常遇春等人晚一點點加入紅軍,但投奔對象不同。甲午年是朱元璋早期發跡的關鍵時刻,對此他回憶:「倡農夫以入伍,事業是匡,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率度清流,戍守滁陽。」後來又回憶:「率二十四銳者南遊定遠。忽有義旅來歸者三千,率練之。六月,取橫澗山,破義兵營,得軍二萬餘。入滁陽,葺城以守之。」朱元璋從三千、二萬中分得相當部分,遂得獨力南下滁州,一個包括徐達等舊屬和李善長等新人的核心群體就此成型。

不久,上級將領陸續來到滁州,朱元璋遭到猜忌、削弱,但私屬班底沒有拆散,並且以紅軍某部首領的身份接納了鄧愈、常遇春等人。乙未年(1355)夏,濠州紅軍接受了龍鳳政權的任命,朱元璋在軍中位列第三,巢湖水軍就是在此之後來降的。巢湖水軍實力雄厚,投奔的是這支紅軍而非朱元璋,此時雙方不可能建立私人歸屬關係。等丙申年(1356)朱元璋奪得全軍領導權後,其他濠州舊將或巢湖水軍乃至新投降者,無論怎麼衷心擁戴,也來不及建立微時慧眼識英雄的私人關係了。所以,「渡江舊人」的關鍵不在「渡江」,而在「舊人」,即在朱元璋名位不彰時的「從龍」關係。

甲辰年(1364)朱元璋初創衛所時,各衛主官可考者二十一人,其中濠州舊將十五人,江北加入者有丁德興、吳復、金朝興三人,渡江後加入者有傅友德、康茂才、朱亮祖三人。洪武三年(1370)封侯時,除孫興祖、蔡遷已死,沐英年位尚低,其他十二人全部封侯,即諸侯前十四人中湯和、周德興之外的十二人。顯然,王志、鄭遇春這些中級將領封侯,憑靠的正是甲辰年(1364)任指揮這個資格。但是,其他六人中,除丁德興已死,連渡江後加入的三人都封侯了,江北新加入的吳復、金朝興卻未封侯。

二人本系元軍將領,值得關注。衛所選簿提及明朝建國前加入紅軍的方式,有「從軍」、「歸附」、「歸附從軍」等用語,「歸附從軍」仍屬「歸附」,很多軍人是在明朝建立後投軍的,算「從軍」,有些早在渡江前加入的,仍算「歸附」。其中關鍵,不在於參軍早晚,而在於加入紅軍以前的身份,到底是平民或反元自立者,還是屬於其他陣營的軍人。勳貴的出身也嚴格區分為「從軍」和「歸附」。《明功臣襲封底簿》記錄了八位明初勳貴的出身,其中吳復為地方義兵將領,康茂才為元軍將領,俞通源為其他紅軍系統的將領,常遇春則「原隸群盜劉聚部下,聞太祖駐兵和州,領眾十人來歸」。

這四人都在此前加入了其他組織,接受了其他陣營的任命,無論是主動來投奔還是被俘投降,都只能算「歸附」。其中只有費聚、常遇春較為特殊,前者是以老紅軍而非來降者的身份投靠朱元璋,關係親密;而後者隻身來投,易於與朱元璋建立私人從屬關係。

按此標準,江北新加入者可分兩類。根據史料判斷,李善長、李文忠、馮勝、鄧愈皆為「從軍」。而丁德興的傳記中註明「城口歸附」。吳復投朱元璋後,「察其底裡,無他,俾領前驅」。《明太祖實錄》中巢湖水軍主將廖永安、俞通海的官方傳記註明為「降」。諸將必皆屬「歸附」。吳復、丁德興與巢湖諸將同遭壓制,說明「從軍」和「歸附」出身,也是重要指標。

總而言之,加入紅軍陣營的早晚、「從軍」與「歸附」的差別,乃至籍貫是否濠州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勳貴封賞。但歸根到底,與朱元璋確立主從關係的早晚,是決定勳貴排名的主要指標。「渡江舊人」中的「從軍」者,形成了與朱元璋關係最親密的第一圈層,不妨概稱為「濠州從軍」者,其中包括以私人關係和超群戰功躋身於此的常遇春。「渡江舊人」中的「歸附」者,一般籍非濠泗,與朱元璋的私人從屬關係不彰,洪武三年(1370)封賞時受到壓制,形成了第二圈層,可稱「江北歸附」者。渡江後投降的將領,能在明初勳貴中佔有一席之地,要麼依靠戰功,要麼依靠率領大隊人馬歸降,概屬「歸附」者且與朱元璋私人關係淡薄,構成了第三圈層,可稱「渡江後歸附」者。濠州從軍者構成了公爵的全體和侯爵的前半部分,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

諸臣與朱元璋的圈層關係,不僅影響到勳貴在國初得到封賞的情況,對於其後的胡藍黨案等一系列屠戮功臣的過程,也發生了直接的影響。

明朝建立後首次殺戮功臣,是洪武八年殺廖永忠。其原因先後有僭越、受楊憲牽連、殺韓林兒等多種說法。廖永忠在殺邵榮、殺韓林兒這兩次最重要的政變中,都扮演關鍵角色。他不是濠州紅軍舊將,與邵榮、韓林兒本無淵源關係,而作為「歸附」者中的頭號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姿態至關重要。「他的被殺」,隱隱展現出「歸附」者功高位重而不免首遭清洗的前景。

從洪武三年到十三年,湧現了一批新封、進封的勳貴。洪武三年底,此前因罪未封的名將薛顯封永城侯,仍因罪謫居海南。薛顯很可能是龍鳳政權下的趙君用、毛貴舊部,但時當辛丑年(1361),無論原屬淮東紅軍還是元朝抑或張士誠部,前來投靠朱元璋只能是「歸附」了。他與汪興祖,本應在首批封侯之列。

洪武十年,甲辰 「從軍」中唯一尚未封侯的沐英,在並無新功的情況下封西平侯,而當年的「歸附」指揮吳復、金朝興仍無封爵。洪武十一年,湯和由中山侯進封信國公。其實,在洪武四年的四川之役中,湯和頓兵遭斥,傅友德、廖永忠則被朱元璋譽為「傅一廖次」。在洪武五年漠北之役中,湯和兵敗喪將,而傅友德獨建殊勳。但濠州從軍者湯和的資格,壓倒了歸附者傅友德、廖永忠的戰功。

洪武十二年末胡惟庸案前夕,一批大都督府僉事封侯。其中曹興、周武、張溫皆系「渡江舊人」,藍玉、謝成、張龍、曹震為濠州從軍者,仇成、吳復、金朝興、葉升是江北歸附者,王弼是渡江後歸附者。吳復、金朝興是甲辰年指揮使、指揮同知,其他江北歸附者在甲辰年(1364)多任主官以下的指揮僉事,濠州從軍者當時多任千戶。這批新封勳貴中,江北歸附者佔有較大比例,但資歷較淺的濠州從軍者與資歷較深的江北歸附者待遇相同,優待很明顯。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中書省、御史臺、大都督府三大衙門的最高官員,除右御史大夫安然被斥還鄉外,其餘均遭殺戮。其中,胡惟庸、毛驤、陳寧、塗節、汪廣洋、安然、丁玉等,皆為渡江後加入紅軍者。他們或是投奔朱元璋較晚和「歸附」的濠州人,或是投奔朱元璋很晚的非濠州人,皆非濠州從軍者。案發後,中書省與大都督府被取締,御史臺則由勳貴之首李善長出山控制。可見,胡惟庸案中,皇帝並未打擊「淮西集團」或任何勳貴,而是清洗了取代勳貴重職的新銳官員,可以視為以濠州從軍者為主導的勳貴集團對新進官員的勝利。

胡惟庸案後,渡江後歸附者朱亮祖、胡美被殺。而此前,濠州從軍者華雲龍、與朱元璋同村的周德興雖犯下與之類似的罪名,但均獲從輕處理;其他濠州從軍勳貴也有犯罪降調者,但無一遭到誅殺。渡江後歸附者得封侯,多依靠率領大股部眾來降,少數如楊璟、傅友德是靠徵戰之功,而康茂才、朱亮祖、胡美等三人則兩者兼備。康茂才是作為集慶路守將投降的,所部「連家屬數十萬口」;朱亮祖所部十分強悍,投降前多次重創紅軍;胡美所部則是陳友諒在江西全省的勢力,部下於壬寅年發動南昌叛亂,紅軍損失慘重,朱元璋仍憚胡美而「特宥之」。至此,康茂才前已病卒,渡江後歸附的三股最強勢力的首領全部離世,江北歸附者對舊部有影響的人物也只剩南雄侯趙庸一人。

洪武十三年至洪武二十三年,又增加了一批新封、進封的公侯。渡江後歸附者傅友德進封潁國公,濠州從軍者藍玉進封涼國公,皆由新建大功。封侯者中除張翼、朱壽是江北歸附者,納哈出是元朝降官外,皆為濠州從軍者或其後代。在此期間,胡黨牽連甚眾,但勳貴中只有已死的渡江後歸附者梅思祖被追論,亦僅以其子謫為遼東都指揮了事,其他勳貴安然無恙。

總之,從洪武三年封賞勳貴到洪武二十三年誅戮胡黨的二十年間,明初勳貴集團中的濠州從軍者持續擴大著優勢地位,未受任何觸動,而歸附者中帶來大股部眾且戰功卓著的幾位勳貴則遭消滅。

洪武二十年、二十一年,明朝發動兩次大戰,徹底擊敗了北元實力,勳貴集團的利用價值不復存在。洪武二十三年,胡黨案爆發,李善長、唐勝宗、陸仲亨、費聚、趙庸被殺。而陸聚、黃彬、鄭遇春的結局,不見於《明太祖實錄》,三人若非與李善長等同遭殺戮,即此前已死而遭追論,洪武二十三年已不在世。

此時,洪武三年所封勳貴大多已經死亡,勳貴的主體已是襲封的子侄和新封侯者。朱元璋公布追論已死的胡黨分子,有胡美、顧時、陳德、華雲龍之子、王志、楊璟、朱亮祖、梅思祖、金朝興。錢謙益指出,其實還有鄧愈之子、吳禎、俞通源、薛顯、吳復。由此,胡黨案牽連勳貴共二十二家,他們的子孫或遭屠滅,或受牽連。

其中,二十家來自洪武三年所封公侯,另外的吳復、金朝興,恰恰是洪武三年曾遭壓制、後來才得封侯的兩位甲辰年指揮,而其他新封勳貴無一受到牽連。這次大屠殺的目標很明確,只是建國初期的老一輩勳貴及其子孫。

二十二家中,濠州從軍者十一家,江北歸附者四家,渡江後歸附者七家。這個比例與洪武三年格局一致,似乎不分從軍、歸附,一視同仁。但是此前歸附者已屢遭清洗,在老一輩勳貴集團中的比例已下降,此時佔涉案者比例仍居高不下,可知歸附者受打擊更重。此後倖存的老一輩勳貴之家,即未遭牽連和雖遭牽連追論但子嗣未絕、待遇未取締的家族,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湯和、周德興、耿炳文、郭子興、吳良、吳禎、吳復、俞通源、傅友德、薛顯、韓政、曹良臣共十六家。其中,十家為濠州從軍者,兩家江北歸附者,四家渡江後歸附者。如果去除前四位洪武三年所封公爵,則從軍與歸附比例,乃至濠州、江北、渡江後的比例,依然如故。

但洪武三年後的新進勳貴們全體免於牽連,改變了此時勳貴集團的派繫結構。新勳貴計有沐英、藍玉、謝成、張龍、曹興、葉升、曹震、張溫、王弼、李新、陳桓、胡海、郭英、張翼、納哈出、朱壽、張赫、孫恪、濮嶼和張銓,共二十家。其中,十七家可以確定出身,濠州從軍者十二家,江北歸附者三家,渡江後歸附者僅兩家。新舊合計,濠州從軍者的優勢進一步擴大,而渡江後歸附者進一步衰落了。

藍玉黨案歷來被視為「胡黨之流禍」。但是,藍黨案的屠殺對象與胡黨案有顯著區別。據《逆臣錄》,牽入藍黨案的勳貴,有藍玉、常遇春之子常升、張翼、陳桓、曹震、朱壽、謝成、張溫、曹興、孫興祖之子孫恪、韓政之子韓勳、曹良臣之子曹泰、納哈出之子察罕、濮英之子濮嶼、桑世傑之子桑敬、何真之子何榮。

另外,《明太祖實錄》載,俞通源之弟俞通淵被黜還鄉裡。常升是藍玉的外甥,必遭牽連。孫興祖、桑世傑、濮英之子,皆因父戰死而後來得封。納哈出、何真之子,父皆洪武三年後得封而由子襲爵。只有韓政、曹良臣兩家算是老一輩勳貴。可見,藍黨案幾乎未涉及洪武三年勳貴,而是針對洪武十二年、十六年以進攻西番和雲南戰功得封的新進勳貴,與胡黨案形成了鮮明對比。

十七家勳貴中,除張溫、曹興不知出身,藍玉、常升、謝成、陳桓、曹震、孫恪、濮嶼七家為濠州從軍者(姑且將常遇春系統的藍玉、常升算作從軍),葉升、張翼、朱壽、俞通淵、桑敬、曹泰、韓勳、納哈出八家為歸附者。洪武二十三年胡黨案後,歸附者在勳貴集團中的比例已不到三分之一,而在藍黨案遭誅戮者中又佔了一半。此後見於記載的勳貴,歸附出身者只剩下吳復、傅友德、王弼三家,而徐達、李文忠、馮勝、湯和、耿炳文、吳良、沐英、張龍、李新、郭英、張銓諸家,皆為濠州從軍者。

洪武二十七年後,王弼、李新、張龍、薛顯後人等,亦陸續被殺、去世、罷襲。在洪武末年和建文時期,見於記載的勳貴家族,唯餘徐達、李文忠、湯和、耿炳文、吳良、沐英、吳復、郭英等八家。其中,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郭英是朱元璋寵愛的郭妃之兄。此時殘存的勳貴集團,除吳復屬較早投奔朱元璋的江北歸附者,都是濠州從軍者中的老一輩勳貴之家和與朱元璋私人關係極深的新貴。

甲辰年衛所主官的人選,與洪武三年勳貴的位次,一致展示出明初建國勳貴集團的內部分野。衛所、部眾、將領的輕重親疏,既不僅僅論籍貫是否屬濠州,也不僅僅論加入紅軍的早晚,而是更重視與籍貫、時序大體吻合的「從軍」與「歸附」出身。由此,甲辰年前,軍中存在著朱元璋嫡系、濠州紅軍、江北歸附者、渡江後歸附者等層次,而到洪武三年,大體分為從軍與歸附兩系。各衛所主體人眾與各位勳貴在洪武時期的不同命運,則展示出:明初軍中存在著一個以朱元璋為核心的、優勢穩步擴大的濠州「從軍」集團,在建國過程中舉足輕重的「歸附」各部則受到壓制、打擊,逐漸退出了核心位置。洪武中期的親軍衛人眾,和洪武末年的勳貴集團,已轉化為近乎清一色的濠州從軍者。

濠州從軍者的核心地位,說明明初並不存在一個政治傾向、利益追求一致的「淮西」集團。朱元璋與勳貴集團之間,並非一貫的對抗、打擊關係。在君權極端膨脹的背景下,朱元璋仍然長期扶植、利用、保留了與自己有密切私屬關係的部分勳貴。這個有濃鬱「濠州」與「從軍」色彩的派系,與君主互相借重,一直構成明初勳貴集團的核心主體。明初衛所的興衰,乃至君臣之間、文武之間的兵權分配等制度現象的演變,都是在這個派系背景下展開的。

——END——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對嫡系內部異己勢力的清洗,朱文正案
    邵榮案是朱元璋對原郭子興舊部的清洗,朱文正案則是朱元璋對嫡系內部異己勢力的清洗。 朱文正作為朱元璋的侄子,一直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年(1363年)所撰《朱氏世德碑記》中記載「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為都督4」,朱文正的地位可謂非常突出。雖然叔侄關係如此親密,但也並非沒有矛盾。朱元璋對朱文正的父親、自己的大哥朱重四就非常不滿。
  • 明成祖為什麼垂死呼喚舊臣,戶部尚書夏原吉什麼來頭?
    他並非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而是官宦子弟,有如此家世再加上他刻苦勤奮,又很有智慧,很快進入朱元璋當時所設立的太學。明太祖空閒時去自己創辦的學堂看看,沒有見到滿教室的學子,只見夏原吉在一處認真地抄寫文章。這讓朱元璋看了很是欣慰,深得帝心,當即就晉升他一個戶部主事的官職。
  • 劉伯溫神機妙算,為大明立下大功,朱元璋卻賞給他這3個字,狠狠羞辱...
    朱元璋起兵後,打到他的家鄉,再三禮聘邀請,才把他請到軍中。朱元璋非常敬重他,每遇軍國大事,常會向劉基當面諮詢。而劉基也會非常積極獻計獻策,其建議和看法都非常中肯適宜,對軍情的判斷和預測也很準確。《明史》中用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劉基的能力: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可見民間對劉伯溫的崇拜和神化,還是有事實依據的。
  • 劉伯溫的職場遭遇:朱元璋為什麼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只封劉伯溫為食祿遠低於李善長的誠意伯?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劉伯溫投奔朱元璋的時間晚於李善長、汪廣洋。元至正十三年(元1353),在朱元璋去攻打滁州的路上,李善長前來投奔。元至正十五年(元1355年),朱元璋率軍渡江攻佔太平路後,召汪廣洋為元帥府令史。
  • 明朝第一冤案,朱元璋為何將宰相胡惟庸誅九族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李善長是朱元璋攻下滁陽後,接納下來的謀士,指揮作戰,組織供應,事事皆能妥善處理。還在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便出任右相國,充分展現他裁決如流的才幹,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達常年帶兵在外作戰,實權掌握在李善長手中。之後,他的兒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為駙馬,權勢更加顯赫,成為朝廷中掌握實權的淮西集團首領。
  • 朱元璋成功的三大原因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從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布衣皇帝劉邦,在稱帝前經過了被項羽「發配」到四川、稱帝後諸將連續叛變等大起大落,沒有朱元璋順利。
  • 劉伯溫神機妙算,與諸葛亮齊名,朱元璋為何只封他為誠意伯
    而朱元璋是個放牛娃出身,起初大字不識一個,這倆人在一口鍋裡吃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呢?劉伯溫給朱元璋出一個點子,總是要咬文嚼字的話,你說半個文盲的朱元璋,他哪裡能夠聽得懂呢?但是劉伯溫讀了一輩子書,真的很難改過來。他沒有李善長那種事故圓滑的能力,只能夠老老實實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出主意。雖然主意都不錯,可朱元璋聽著就是非常刺耳。
  • 張宏傑:朱元璋逆襲成功的三大原因 | 短史記
    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比起首鼠兩端、兇殘厚黑,朱元璋並不見得勝過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朱元璋之所以脫穎而出,在於他身上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品質。
  • 八爪蜘蛛朱元璋
    朱元璋把官吏的俸祿定得出奇之低,使得他們依靠正常的俸祿無法過上舒適的生活,低級官員更是連養家餬口都有困難,而且還取消了官員的許多特權,如子女「蔭封」、以官抵罪等。在分配帝國利益蛋糕時,朱元璋把官僚體系排除在外,這也許就是一個前貧民對官僚階級的下意識的報復。
  • 朱元璋賜死一武林高手,其後代在200年後把朱元璋83個後代害苦了
    自古的君王們想要開闢出自己的天下時,手下都需要吸納一批英雄豪傑為自己徵戰沙場,大明王朝的開國帝王朱元璋就是這麼一個君主。眾所周知,朱元璋原本只是一個小乞丐,家中兄弟雖多,但都是窮苦老百姓,甚至直接的父親和哥哥都在亂世之中被餓死。
  • 胡惟庸做了7年丞相,朱元璋為何對他放任不管?放縱只為更好收網
    公元1380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誅殺。從擔任右丞相開始,一直到被誅殺,朱元璋忍了胡惟庸長達7年的時間。那麼朱元璋是一開始就知道胡惟庸胡作非為,故意放任不管,還是後來因為胡惟庸胡作非為,才對他下殺手的呢?一、胡惟庸的所作所為,的確有點過分。
  • 從乞討和尚到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傳奇一生
    徐達、湯河——朱元璋親密戰友,最後僥倖躲過了朱元璋正面大清洗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殺死,爾後,就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胡、藍兩案,前後共殺四萬人。 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裡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
  • 明朝:從微末起身的「布衣皇帝」朱元璋,是大眾眼中的「英雄」!
    明太祖朱元璋 鑑於民族之間的關係,朱元璋在歷史課本上一向是著墨頗少的,比較出名的點也是因為繼位之後大殺功臣。可以說,很多人對於朱元璋的初始認知就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 網球應在每盤開始之前,決定發球次序如下
    網球應在每盤開始之前,決定發球次序如下 除以下各條規定外,上述規則均適用於雙打。
  • 洪武四大案之空印案:到底是朱元璋殘暴的印證,還是他肅腐的手段
    歷朝歷代,最傳奇的無外乎開國皇帝,而作為布衣天子,朱元璋這一生的經歷也十分豐富而複雜,稱帝之前朱元璋不斷招攬人才,搭架勢力,大敗陳友諒、張士誠,南徵北伐,開國稱帝。之後,便開始發動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清洗,說起來,歷史上的開國國君好像總逃脫不了對功臣的「過河拆橋」式清洗。
  • 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
    這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朱元璋連續利用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前後屠殺功臣、官員十多萬人後,這一年,功臣宰相李善長一門70多人也被朱元璋下令全部斬殺,對此,接受儒家教育長大的太子朱標規勸父親朱元璋說: 「陛下誅殺過多,恐怕會傷了和氣。」
  • 為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但是,朱元璋對此事並未嚴懲,還特別下詔,李存義與李佑都免於死罪,只是被貶到崇明島閒住。可能是因為李善長為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舊情,因而特地從輕發落。按理李善長受到如此殊遇,應該上書謝恩,但是李善長對此事全然不予理會,這種態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胡惟庸案的查證一直都在繼續著,並且有了新的進展。
  • 朱元璋為何屠戮開國功臣?學者:看看他對朱標說的一番話就明白了
    胡軍版《朱元璋》電視劇有這樣一個劇情,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大肆屠殺數以萬計官員後,太子朱標有點看不下去了。一天,朱標小聲對朱元璋說道:「陛下誅殺過多,恐怕會傷了和氣。」朱元璋聽了朱標這句話後,當時什麼也沒說。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朱元璋欣賞四子朱棣的「武」  對於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確實非常欣賞,尤其欣賞他的「武」,這是朱允炆不具備的特殊優勢。  朱棣是聞著戰爭的硝煙味長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於南京,正是陳友諒大舉進攻南京的那一年。他11歲封燕王,17歲迎娶徐達的長女,20歲就藩北平。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彎弓射大雕不在話下,尤其喜歡打仗,智謀過人,知道怎麼打勝仗。
  • 他是朱元璋最寵愛的兒子 染病去世後其子嗣被指定為唯一繼承人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立馬就立朱標為太子,還配備了一系列文臣武將輔佐朱標。平時朱元璋外出打仗的時候,就讓朱標管理國家。雖然朱標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也比較仁慈,跟朱元璋的治國理念相差甚遠,但是朱標經過多年的歷練也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將來朱元璋離世之後,大明在朱標的手上也一樣能夠蒸蒸日上。 可是就是這麼悉心培養的太子,卻死在了朱元璋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