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8日開始,平時人跡罕至的鎮江寶堰境內的各大溝壑、沼澤地漸漸熱鬧起來,人們三五成群,前來打摘棕葉子,接下來就是和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包粽子。
儘管今年是潤四月,到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還有一個多月,但民間有許多人仍然認為還有幾天就到端午節了,不少在外的遊子抽空回到寶堰老家來與家人一起過端午節。而民間過端午節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包粽子。
5月19日早晨,正在寶堰鎮團結村趙家莊自然村的一處溝壑內打摘蘆葉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嫁到外地30多年了,現在在蘇州工作,老家寶堰有70多歲母親,兒時的端午節喜歡依偎在奶奶的身邊包粽子,後來王女士每年和母親一起學著奶奶的老手藝包粽子,她們在糯米中摻加了花生,蜜棗及其它一些豆子,自己包的粽子格外香。後來嫁到外地,又有了工作,與奶奶和母親聚少離多,王女士說,幾年前由於工作走不開,奶奶去世都沒有來得及回來見上一面,成了她心中一輩子的痛,現在娘家老一輩的人只有母親了,娘在,家就在,娘沒有了,娘家也難得回了,最後只能成代名詞了,所以只要有空隙都回娘家來與母親團聚,給母親金山銀山不如經常與母親相伴。
與王女士一樣打摘粽葉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現在物質豐富了,又錢什麼樣的食品都能買到,而且品種繁多,超市裡各種各樣的粽子應有盡有,一年四季不管那一天都能吃到各式各樣的粽子,端午節買些回家吃,感覺就沒有了那種濃濃的節日味道,更沒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氛圍,不與父母在一起過節總感覺少了什麼。所以趁父母及爺爺奶奶們還健在,有空回來陪陪他們是最好的禮物。
據了解,鎮江寶堰境內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溝壑與沼澤地,數十年前物資缺乏的年代,這些蘆葦和葉子是當地老百姓的寶貝,蘆葦葉子可以給家裡的牲畜當飼料,老蘆葦之類的野草弄回家是上好的柴草,一家幾口每頓燒水做飯都少不了這些柴草。後來日子好過了,這些溝壑沼澤地裡的蘆葦也沒人管了,每年都瘋長茂盛,隨著季節的變化自生自滅,近年來這些多年來無人問津的野蘆葦漸漸成為人們的新寵,自製的粽子也成了加深了親情。(全媒體記者 曹海濱 通訊員 李國平)
來源:今日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