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12分鐘跑體能測試,計算跑者的最大攝氧量和間歇跑訓練配速

2020-12-22 呼嚕爸爸聊生活

52年前,美國空軍隨隊醫生肯尼斯·庫珀(Kenneth Cooper)負責為空軍士兵測試體能和最大攝氧量。但是當時的測試設備是一臺笨重的實驗室跑步機,每次只能測試一個人,要完成成百上千個空軍士兵的測試既不方便,而且效率低下,測試成本極高。

肯尼斯醫生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研究出一個可以不使用跑步機就能估算士兵體能的方法。他設計了一個時間範圍,然後讓測試者在這個範圍內跑步,最後用完成的距離來估算測試者的最大攝氧量和體能水平。

肯尼斯醫生把自己的研究發布在1968年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和自己撰寫的關於有氧鍛鍊的暢銷書裡,立刻引起了廣大跑圈的關注和應用。因為這個方法簡便、準確性高,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跑者的體能水平,對美國70年代的跑步運動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成為現代跑步文化中的一塊奠基石。

12分鐘跑的測試方法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自己就可以完成。只要利用跑步裝備的GPS定位,或者手機裡的跑步應用,記錄自己12分鐘內全力以赴可以跑多遠的距離就可以了。

顯然,為了測試數據更有意義,我們需要避免一些明顯影響最終數據的因素,例如:

不能一直跑下坡,或者順風跑過熱或者過冷的天氣條件疲勞或者身體狀況不佳在合適的跑步條件下,最好是選擇一個平坦、能夠跑出速度的路線,比如田徑場跑道,就能夠開始進行這項簡單的測試了。

如果選擇路跑,直接利用跑步手錶的GPS定位,全力奔跑12分鐘,記錄下12分鐘完成的總距離。

如果選擇在田徑場跑道,眾所周知,GPS在田徑場上總會出現漂移,數據不夠準確,所以最好是數圈,然後記住最後完成的位置,用GPS記錄最後一點的距離,減少誤差。

還有一個辦法是找到100米的標誌位,步行測算自己100米的步數,然後從起跑點走到完成的位置,記錄完成的步數,再算出這段距離的長度。

上面的方法都是為了讓數據更準確一點,但實際上12分鐘的跑步距離,如果有20米到30米的誤差問題也不會很大。

如何用12分鐘跑步距離估算最大攝氧量

12分鐘內完成的跑步距離要如何換算成最大攝氧量的值呢?

肯尼斯醫生的研究中測試了115個美國空軍軍官12分鐘跑的記錄,然後將結果與這些軍官在傳統測試跑步機上的數據進行對比,最後總結出一個換算公式如下:

最大攝氧量(VO2max) = (22.35 x 距離(km)) – 11.29

例如,如果一個跑者在12分鐘內跑了3公裡,那麼這個跑者的最大攝氧量就是55.76。

通過研究數據的對比,這個計算結果的準確率達到89.7%,即近九成的跑步數據可以準確匹配實驗室測試數據。

但跑者仍然需要注意,這個計算結果僅供參考,89.7%的準確率雖然已經不錯,但畢竟不是100%的。而且還有其他各種因素,例如跑步效率,跑量,乃至跑者的跑步習慣都可能影響最終的計算。

有的跑者已經很習慣自己一個人跑步,平時也會設定訓練的時間和距離,他們完成12分鐘測試跑就會覺得很自然,分數也會不錯;有的跑者是比賽型的,只有在比賽時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一個人完成12分測試跑可能分數就會偏低。

如果有研究過Jack Daniel的VDOT系統,會發現兩者相似卻又有差別。以前面的跑者為例,12分鐘完成3公裡,用丹尼爾計算器可以算出VDOT值為47.8,接近55.76但差距明顯。

原因是VDOT值雖然與最大攝氧量接近,但它表達的是跑者能夠跑多快的跑步能力,而最大攝氧量是跑者單位體重下能夠攝入的氧氣量,是一個物理測試參數。Jack Daniel自己也稱VDOT為『假』的最大攝氧量,它是基於其他相關因素而非純粹的最大攝氧量獲得的。

VDOT成績與對應配速表

估算自己跑步練習配速的基礎

最大攝氧量數據對於跑者最大的意義並不只是停留在數值高低上,它還能用於估算適合跑者能力的訓練配速。

有兩種常見的配速計算公式,第一種稱為vVO2Max速度,另外一種稱為MAS(最大有氧速度)。

vVO2MAX是與最大攝氧量關係密切的速度值,表示在耐力運動中(跑步或者遊泳),當氧氣吸入達到最大值時運動者能夠達到的最高速度。它的計算公式很簡單:

vVO2MAX = VO2Max (最大攝氧量) / 3.5

計算結果是每小時可以達到的公裡數,還是以前面的跑者為例,12分鐘完成3公裡得到的最大攝氧量值為55.76,所以vVO2Max值為15.9公裡/小時,折算配速約為 3分秒 / 公裡。

MAS(最大有氧速度)是法國運動生理學家薇安妮可·皮拉特在她的著作《馬拉松的藝術與科學》中提出的,是與VDOT系統相類似,反映跑者在達到最大攝氧量時的跑步速度,也是一種特別適合做為間歇訓練的配速。它的計算方法也很簡單:

MAS = 12 / 距離

比如前面12分鐘完成3公裡的跑者,他的MAS就是4分鐘 / 公裡。

實際應用中,這兩種配速都可以靈活使用。薇安妮可自己就建議過兩種間歇跑訓練建議:

30 秒的MAS,間隔 30 秒的恢復配速3 分鐘的 vVO2MAX 速度,間隔 3 分鐘的恢復配速

12分鐘跑測試方法能夠延續長達52年,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簡單方便,只要跑夠時間就行了。儘管現代技術、測試設備層出不窮,但是12分鐘跑依然擁有自己的位置。

再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把12分鐘跑做為自我的體能測試平臺,訓練期間每隔一個月進行一次,就能檢驗自己的體能水平是否有了提高。所以,好好利用這一方法,也是跑者致勝的一個法寶。

作者 | 呼嚕爸爸

編輯 | 一仟流

相關焦點

  • 如何提升最大攝氧量?間歇訓練和亞索800訓練法對跑者的作用
    最大攝氧量的含義最大攝氧量是指最大或力竭運動時耗氧量的峰值速率。測試最大攝氧量的的方法有多種,但其準確性是有差別的。跑者通過測量後的最大攝氧量制定訓練計劃,開展特定訓練來提升最大攝氧量水平,讓最大攝氧量水平與心率水平相匹配。
  • 間歇跑,讓你不再一跑步就拼命喘氣
    但是當你提速時,你會發現會又變得和剛開始跑步一樣,沒跑幾步就會覺得氣喘籲籲的,這是因為你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間內訓練,導致你的耐力水平一直停滯不前。想要讓自己跑得快,就得打破現有的舒適模式,去提高你的最大攝氧量和乳酸耐受能力。
  • 掌握間歇跑訓練方法,提高肌肉耐力,突破減肥瓶頸期!
    而慢跑、間歇跑屬於有氧運動,可以快速提升體能,鍛鍊心肺,促進身體燃脂,可以持續堅持的運動項目。不過,慢跑跟間歇跑又是不同的,而慢跑適合新手進行入門訓練,門檻比較低,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能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配速,一般建議6-8公裡/小時的速度是比較理想的。
  • 如何跑得更久、更遠?這個關鍵要素不可忽略!
    我們每天吸入的氧氣,會直接影響全身器官和肌肉的活動。 對於愛運動的人來說,也出現了一個能量化我們體能水平的重要指標——「最大攝氧量」。 1 什麼是最大攝氧量?
  • 為什麼有人跑了三年配速依然很慢?
    特別是每次跑步的速度,要根據每次跑步所採取的方案而定,如慢跑、勻速跑、輕快跑、短跑等,速度各不相同。「快」與「慢」並非一個統一的、絕對的數字,而是由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決定的。例如,「快」的配速可以通過保持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5%到78%之間來控制,而「慢」的配速則因年齡而異。其次是大眾跑者中的佼佼者,也就是那些已經能夠進行長距離跑步的運動員。
  • Tempo Run究竟應該怎麼跑?別被字面意思糊弄了
    VDOT是根據跑者的比賽成績估算出的跑者跑步能力,同時不同的VDOT值還有對應的跑步距離下的配速參考。只要通過VDOT計算器和跑者近期的完賽數據(完成距離和時間),就能計算出跑者的VDOT值,找到相對應的訓練配速,自然也包括乳酸閾值配速。VDOT值與相應的訓練配速還有一種很棒的方法是佩戴心率測試設備如跑步手錶、心率表,然後獨立完成30分鐘的跑步測試,不用刻意控制配速。
  • 如何利用Garmin智能腕錶進行跑步訓練?最大攝氧量你需要知道
    作為一名跑者,對VO max(最大攝氧量)並不陌生,它意味著人體每公斤體重在每分鐘的最大耗氧量,通俗點說就是心肺將氧氣運送到肌肉組織的能力。當可以有效消耗和使用的氧氣越多時,在一定強度下運動也就會越容易和輕鬆。
  • 就算跑的再快也上不了天,看看什麼配速跑步最科學!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跑步訓練配速標準,讓大家有更明確的跑步計劃可以借鑑。 LSD訓練 很多跑友都知道LSD訓練,它是以"低強度"和"長距離"為特點進行的有氧訓練,屬於一種持續訓練法,對馬拉松的跑者而言更是一項重要的訓練。
  • 業餘跑者馬拉松「 破三 」難,難在哪?
    破三與VDOTVDOT是最大攝氧量,根據丹尼爾斯的公式,破三要求的值在53.6以上,對應5000米成績是18分48秒,萬米成績要求是38分58秒,半馬要求是1小時26分15秒。破三與性別業餘跑友,破三者以男性居多,女性較少,這在跑步比較普及的美國,女性跑者雖然數量多過男性跑者,但是馬拉松參與數量上,還是男性居多。
  • 突破跑者速度平臺期的挑戰:保持不過量的同時進行超負荷訓練
    每個超訓練周期根據跑者能力不同,從三天到三個禮拜不等,可以在跑量或者訓練強度上增加20%到30%,同時會權衡訓練中強度大的長距離、間歇訓練、恢復跑和跑者的疲憊程度來制定下一個階段的訓練。因為超負荷訓練強度會遠超日常,休息恢復時間也較短,訓練後的疲憊程度更高,所以不恰當的訓練很容易導致訓練過度,產生所謂的『機能性訓練過度』,表現出運動成績下降,體能下滑等表現。
  • 60歲的身體30歲的體能 我們可以從老年跑者學到些什麼
    早在1991年,梅奧診所的生理學家Michael Joyner試圖計算馬拉松性能的理論極限時,他表示,馬拉松速度通常在最大攝氧量的75%~85%之間,儘管有傳聞說精英運動員能夠在馬拉松比賽時位置在90%。Gene Dykes巧合的是,德拉瓦大學研究人員測試了另外一項創紀錄的馬拉松運動員Gene Dykes,他在2018年末,在70歲的年齡跑出了2:54:23的成績。
  • 如果你能跑好10公裡,就離PB不遠了!
    5公裡過後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現象,保持身體和精神的放鬆,然後堅持在這個配速上。 但需要在體能和心率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進行,否則很容易出現傷病。 10公裡怎樣練 間歇跑訓練: 較為流行的間歇距離為400米。首先熱身20分鐘,為間歇的速度做個預熱。400米間歇速度比10公裡預設速度快,接近5公裡跑的最快速度。
  • 試試這套訓練方法
    很多人跑步到達一定的速度和距離時,就很難再獲得新突破。要想跑得更快更遠,必須擁有更強大的心肺系統。間歇跑是速度練習中最常見的訓練方法,今天就帶大家了解馬拉松訓練中的間歇跑。一、什麼是間歇跑?間歇跑能提高機體的抗乳酸能力,讓肌肉適應高乳酸環境,從而提高跑步過程中的整體配速。此外,間歇跑還能提升跑者的最大攝氧量,增強跑者心肺功能。最大攝氧量是指當達到運動極限時,能夠攝取的最大氧氣量,這個值越高,代表耐力越好。同一配速下,最大攝氧量越高的選手,產生的乳酸越少。
  • 訓練1個月敢跑全馬,他是江蘇靖江首位破3跑者!
    這時我才放心了,我知道,胃已經恢復了,於是吃了點麵包和少量水,安心睡覺了。 其實我一直知道平時訓練,最大時長不能超過150分鐘,因為人體內的能量在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下只可維持有氧心率運動2個小時左右,這次的訓練真的太過於冒險了,一個人出去跑步萬一出現啥問題也是不可控的。
  • 乾貨解析:如何通過速度訓練突破極限?
    速度訓練類型多樣,不同的安排方式有不同作用。今天將介紹三種常見的速度訓練方法,訓練效果各有不同,在日常訓練中合理安排,可以幫助我們跑得更快、更長久。 間歇訓練 令跑者談虎色變的「間歇訓練「,特點是重複多組,同時組間安排不充分的休息。
  • 跑者求知:一次跑步會消耗多少熱量?和走路相比,哪個減脂更有效
    但問題在於:更快的配速 = 同樣時間單位內跑更遠的距離,也就是說,如果按同樣時間計算,跑得快的人會跑得更遠,自然就會消耗更多熱量。 舉個例子會更清楚:一個10分鐘跑1英裡的人,需要1個小時才能跑完6英裡(接近10公裡),消耗大約600大卡熱量;而一個6分鐘跑1英裡的人,同樣的一個小時可以跑10英裡,因此會消耗大約1000大卡的熱量。
  • 各位跑者推薦幾個完整的馬拉松訓練計劃
    今天,就為各位跑者推薦幾個完整的馬拉松訓練計劃,包含半馬和全馬項目的初級版和中級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訓練,既能夠循序漸進地達到訓練效果,又能夠保證訓練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對於激發自己的跑步熱情也很有幫助。針對全馬和半馬比賽,為大家整理了初級和中級的不同課表,初級以安全完賽為目標,中級有一定的速度要求,適合想跑出更好成績的跑者。
  • 「生酮飲食」也適合跑者嗎?
    通常情況下,人體通過分解糖原產生能量,維持人體日常活動和運動訓練。高脂肪低碳水的飲食會使糖原供應不足,身體開始調節,將能量供應的來源切換為脂肪。在這個過程中,人體會產生一種名為酮體的副產物,故而將這種飲食稱為「生酮飲食」。在適應生酮飲食後,身體可以更好地利用脂肪供能,而對糖原的依賴減少。
  • 認識節奏跑Tempo Run
    節奏間歇跑是分解成2-4個6-10分鐘Tempo的節奏跑。舉個慄子:熱身跑10-15分鐘,快跑8分鐘,慢跑2分鐘,快跑8分鐘,慢跑2分鐘,快跑8分鐘,冷身跑10分鐘。 賽時速度節奏跑 這種節奏跑對於練習半程和全程馬拉松來說最合適。還是先跑2公裡熱身,按照半程或全程馬拉松比賽的速度跑6-20公裡,最後跑2公裡放鬆。
  • 女神焦安靜高溫天半馬測試跑76分,最大攝氧量已達76!
    這次半馬測試雖然完成的有些痛苦,但能夠跑進1小時17分,算是十分不錯的成績,要知道,焦安靜半馬的PB是1小時16分22秒,還是2017年創造的,這麼高的溫度,她險些刷新了半馬的PB。8月12日,焦安靜完成當天的間歇訓練後,她跑表預測的最大攝氧量(VO2max)高達76,雖然心率手錶測試的數值與專業測試還有差距,但76依然能夠說明,她最近的訓練讓能力進一步提升,這次半馬測試就是最好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