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02:28:00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小燕
近期,綜藝《中餐廳4》出現了「特殊客人」——湖南城陵磯港口工人和他們的家人。這個情節也登上熱搜,它讓觀眾通過美食節目了解到城陵磯港口建設的宏大,以及港口工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還見識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巴陵戲的當代發展模式。
作為已經持續四季的品牌慢綜藝,《中餐廳4》較前三季的變化不僅在於邀請到特殊的客人,還將餐廳的經營地址從國外搬回國內,從固定的餐館搬上了移動的長江遊輪,從重慶出發沿長江而下最終到達湖北武漢,讓慢綜藝也「動」了起來。
從「中餐廳去哪兒「」變成探尋「中餐廳從哪兒來」的突破,實際上代表著慢綜藝經過數年發展後所面臨的「求新求變」的市場期待。
2017年正值國內慢綜藝的井噴時期,《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漂亮的房子》《三個院子》等經營類、生活體驗類節目先後推出,滿足了現代生活快節奏下人們對「避世」生活的想像。隨後,《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節目也相繼加入賽道,探索更多「慢」狀態的表現形式,一度成為區別於競技真人秀或文藝表演的熱門趨勢。
三五好友圍坐吃飯聊天、漫步林間小路……這些常見的慢綜藝場景,留給觀眾對田園生活的浪漫遐想,似乎「慢」生活就是那些靜止的舒適畫面。久而久之,數年發展後的慢綜藝終現疲軟狀態,部分節目播出一季就宣告終結,部分老牌節目也陷入模式固化處境,評分一路下滑。
網友在節目留言中紛紛表達對節目內容的審美疲勞,「嘉賓來了幹活、吃完就走」「節目組強行催淚」「居住環境過於奢華」等成為慢綜藝發展後期被詬病的情節。
慢綜藝對「慢」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的靜止,而是動態地展現田園生活全貌。同時,已經播出數季的節目更應防止陷入僵化的套路和模式,利用攝影機製造「虛假唯美」的田園風光。
一日三餐需要春種秋收,一年四季各有節氣,田園生活並非只有現成勞動果實的享受。例如高分紀錄電影《人生果實》,講述的正是有「現代陶淵明」之稱的日本建築師津端修一夫婦的隱居生活。名為「果實」,實為「勞作」,夫人英子在院子裡挖土豆、刨蘆筍、種檸檬、摘草莓、打胡桃,津端修一則負責粉刷牆壁、砍樹、做標牌、手繪明信片等等,兩人為了自己的田園生活而忙碌的身影,反而帶給觀眾諸多小而美好的感動。
同樣,具有持續超高人氣的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每期視頻以美食為核心,還插入了播種、施肥、收割、製作、房屋修繕等諸多生活細節。從一粒黃豆到一滴傳統手工醬油、從一顆麥子到一塊麥芽糖,網友評論「她的視頻告訴很多沒經歷過農村的人,一些看起來日常的東西是怎麼做出來的,這就是民族智慧的縮影啊。」
無論是津端修一夫婦的日本鄉村,還是李子柒的綿陽山居,這些影視作品廣受歡迎的是其中所保留的「慢生活」的個性,而不是某種千篇一律的浪漫想像。節目所根植的是各個地域的社會文化內涵,包括風俗人情、歷史文化、地理變遷等動態的內容。
對於已經歷三年發展期的國內慢綜藝而言,想要從越來越多種類的綜藝類型中再次脫穎而出,勢必也要跳出「慢即靜止」的桎梏。這意味著慢綜藝不妨打破路徑依賴「動」起來,反思「慢」背後的社會文化內容,探尋在快節奏中享受慢生活的意義。
編輯: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