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情緒的本質,從此告別煩惱與焦慮,獲取你內心平靜的智慧

2021-01-10 唐若心學

作者簡介:唐若,女性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十年品牌資深策劃者,曾任創業高管,國際DISC認證講師與顧問,二級心理諮詢師,汝漢紙學習社創始人,擅長內容策劃。

生活中妨礙我們內心平靜最大的困擾就是煩惱。這篇文章就是和大家探討煩惱的根源,

獲取你內心平靜的智慧法則:

煩惱的根源說白了就是負面思維和負面情緒的綜合體。

我們所處的社會負面思維到處都是:比如憂慮,悔恨、猜疑、自責、嫉妒、頭腦爆炸。

而我們的負面情緒也是一個常常的名單:憤怒、悲傷、痛苦、急躁、浮躁、焦慮不安。

還有一種就是對生活提不起任何興趣的抑鬱。

而要祛除煩惱,首先我們不要去逃避,而是真實去察覺我們的煩惱來源什麼:

·1、用心經破譯煩惱秘訣:觀察自己的情緒與思維

思考的過程

心經有一句話叫做「色受想行識」反應了我們對事務是如何影響我們思維與情緒的過程。

首先是事務的本相即「色」讓我們形成第一感受,隨後會迅速在感官形成第一感「受」後,隨後我們會有一個對事務「想」法,最後我們「行動完就完整對這個事務形成一個最終的判斷。

舉個例子,就拿美食來說,色代表我們看到食物的色相,受是我們對食物色相的感受,如果是色澤鮮豔,我們的想法馬上就會出來了,想去嘗試,隨後我們在行動嘗試後會對這盤美食形成初步自己的識別,到底是好還是壞,最終這個事務的味感也就存在我們的經驗意識裡。

可見我們對事務的任何判斷都只是基於當下的色所呈現出來的情況來認知,並通過自己頭腦充分的臆想就形成自己的判斷,從而激發了我們情緒波動,比如我們看到美食太好吃了,內心很愉快。

而如果我們看到色相不好的食物,或許我們內心自然生厭,因為我們將情緒投射在物品上,所以偉大的老子也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外界的事物都是刺激我們筏,一旦我們被各種事務挑動的情緒刺激,就容易被事務所掌控,所以反而失去內心的寧靜與滿足,但是一旦我們如果將自己從這種情緒認知裡面跳出來,了解到外界萬事萬物都是刺激我們內心的筏值,這就是我們情緒產生的根源,我們就逐步明白了情緒的本質。

情緒沒有對錯

2,溝通是理解對情緒背後真正的動機,對任何情緒不隨便評判

我們常說某人是自我管理高手,其實最關鍵的是他是情緒管理高手。

生活中我們很多煩惱根源都是不懂得情緒,溝通中很重要一部分角色,其實就是處理情緒,判斷對方真實意圖。因為情緒只是內心冰山直接呈現,去察覺冰山背後情緒動機是什麼,才是事情真正的真相。同時在觀察情緒的時候,不要任意評判,不要說對與錯,而是全然傾聽這種表達。

比如我們常抱怨孩子總是哭腦,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的哭鬧是他情緒的表達,你就開始理解孩子的語言。允許孩子釋放情緒,其次看清孩子情緒背後的表達重點內容就很重要,只有在判斷清晰下,你就會自然而然擁有方法去面對孩子,孩子的情緒對你就不再起作用,而是提醒你要做什麼。

比如經常我們常常看到夫妻爭吵的原因,很多時候都是情緒在起作用。如果妻子常常抱怨丈夫婚後不那麼愛自己了,對於丈夫來說,他可能沒有像以前那麼殷勤,更重要是他已經把你當成自己人,男性認為婚姻就是一種安全感,而女性往往有時會失落。

而假若男性如果理解這種失落的背後其實是女性更渴望丈夫依然能夠像婚前一樣重視製造小浪漫,或許你就知道妻子抱怨與嘮叨背後意義。

臣服

3、了解並臣服每個行為背後正向動機,持續精進改善行為:

當你學會不再批判情緒,不再爭論對與錯,而是觀察情緒與思維背後最真實的需求時,其實你就具備當下的智慧,這種智慧也就讓你產生了一種定力,你自己就知道什麼是答案。

臣服於當下並不是消極被動,而是全然勇敢的放開自我,全然擁抱當下的變化,然後我們就會看到生命所安排好的,種種超乎意料的驚喜。

事實上,心理學家早就說道,其實每個人都有最好的能力成為自己最大的導師,你的潛能比你想像中巨大。

最後和大家再強調下,智慧誕生三步法:第一步:察覺情緒,不做情緒的奴隸第二步:轉換思維,看清情緒與思維背後真正動機第三步:臣服當下,空杯擁抱一切改變

我是唐若,心力成長訓練營開創者,願和你一起助力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佛說:這三個字,能平靜你的內心,提升你的智慧!
    這三個字,能平靜你的內心,提升你的智慧一、修「戒」「戒」主要是說遵守佛教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規。最常見的是佛教的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不歌舞及旁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蓄金銀財寶。戒學按內容又可分為止持戒和作持戒兩大類。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惡的各種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
  • 想要告別焦慮暴躁,做歲月靜好的小仙女?請收下這份情緒管理書單
    如果你被迷茫、拖延、焦慮、抑鬱所困擾,怎麼才能重新振作起來呢?不妨試試讀書。在書本中讀到溫暖,在文字中獲取正念,都能給我們重新振作的機會,不放任自己在負面情緒的泥潭繼續沉浸下去。好的書籍滿載睿智柔和的話語,包含富有哲理的啟示,散發慈悲包容的智慧,能給我們帶來情緒上的放鬆與調試。下面為你推薦的這5本書,閒來一讀,或許就能幫助你接受、認識自己的情緒,進而成為情緒的主人。1.《情緒斷舍離》我們總有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多餘的情緒。如果少了它們的幹擾,我們就能夠保持清明的頭腦,輕鬆上陣,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人,更想做的事。
  • 為什麼我們越想平靜,卻越容易陷入焦慮?
    為什麼我們並不忙碌的時候,內心也難以徹底平靜?如何接受自己的焦慮?如何汲取平靜的力量? 英國哲學家、思想家阿蘭 · 德波頓曾開創一間「人生學校」,為現代人們解答那些學校裡不曾教過的人生話題。
  • 談談我們焦慮的本質
    Well,生於亂世,學習一下Anxiety management(焦慮控制)還是很必要的。生而為人,焦慮難以避免,羅斯福總統開的藥方我覺得最是有效:Do what you can, with what you』ve got, where you are. 不論身處何處,以你之所有,做你能做的事。所有在大選中忠於職守,捍衛民主選舉的神聖與公正的美國民眾是值得尊敬的。
  • 內心不平靜,婚姻便不可能長久
    內心不平靜,就會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及過於苛刻的完美標準,當某件事物沒能按照你所希望的軌跡進行時,得到的自然就是大失所望。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你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安定下來,去發現和欣賞身邊的小確幸。
  • 內心平靜,生活越來越順的修行方法
    止,是指定力,是入定的能力,也就是內心越來越平靜。當一個禪修者,覺知到自己已經能夠入定,並保持在入定狀態,即是觀。這即為「止觀雙修」、「止觀雙運」。觀,不是思考,僅是指在定力作用下,對當下自己覺受變化的覺知。當有了觀的能力後,五毒貪嗔痴慢疑中的痴即去除,就可以真正地在生活中禪修了。
  • 你究竟在焦慮什麼?這個方法幫你解決
    我們焦慮的本質不是世界太快,而是你太慢,成功學大行其道下不斷擴張的,未被實現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會控制欲望是一種能力和智慧。而對於成功學,它讓你對這個世界認知處於不均衡的狀態。現在市面上成功學充斥於世,甚至成為主流。
  • 「獅子吼」是你內心真實的聲音,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現在我們學習東方文化,讓內心安定肅靜下來,保持內心的平靜。我們怎麼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帕帕奇:我們所有人,全都擁有同一「自我」,是同一「本質本性」。我們是同一自我,同一本質本性本體。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那都只是概念。事實真相,並不屬於東方,也不屬於西方。
  • 心靈的平靜,美麗的珍寶,智慧一樣的寶貴
    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靜的田園生活;而身在林深竹海的鄉人,卻又很是嚮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其實,平靜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與平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麼不值得一提。平靜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爭流波濤之下,不受風暴的侵擾,保持永恆的安寧。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制。
  • 讓你看清你的煩惱的好句子,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不可能給你煩惱
    4、面對日復一日千篇一律的生活,面對不時從內心的空洞偷偷浸入的無聊,所有的煩悶焦躁和對自己的惱羞成怒都只會是徒勞和助紂為虐。只有坦然地敞開胸懷,擁抱生命,努力地活在當下的這個世界,才是我們唯一能夠自我救贖的方法。5、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今天的煩惱應該在臨睡前把它忘掉,不應該帶到第二天。6、放下執著心,能得大解脫。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一定有顆平靜的內心
    1.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心靈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歷以及對於事物規律的不同尋常的了解。 2.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內心不平靜的人,處處是風浪。再小的事,都會被無限放大。一個內心不強大的人,心中永遠缺乏安全感。
  • 5部經典電影,專治你的各種負面情緒
    那時候的你並不知道,是父母的愛,遮擋了生活的壓力;是成年人的成熟,隱藏了成年後的煩惱;更是生活的虛偽,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美好。由此看來,成年人的崩潰,來得太容易了。工作中項目出現問題,當事人甩鍋給你,一頭官司的你回到家趕上女朋友大姨媽衝你發脾氣,關起房門剛想清靜一下,客戶的電話又追到家裡,閉上眼睛,也是雞毛一地。
  • 你之所以焦慮、痛苦,其實是因為你不能做真實的自己
    我們80、90後這代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焦慮、抑鬱、無力感以及迷茫等負面的情緒所籠罩。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我還記得去年上半年自己因為工作和生活的不順利,讓我開始焦慮和抑鬱。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整晚整晚失眠和胡思亂想,導致自己一度精神崩潰。那時的我就像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無論如何也喘不上氣來。
  • 在恐懼焦慮的煩惱深處,本來空無一物
    弘一大師手書「三省」恭誦《心經》的工夫深了,大家就能漸漸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那就是說當病苦無常難以預料的時候,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產生惶恐焦慮的情緒,這些負面的情緒,在佛法之中統稱為煩惱相信在這段日子裡,大家在念誦佛經、宴坐觀修的時候,種種煩惱妄想,還是會浮現在心頭,這種妄想的浮現,並不都是壞的一面,因為大家時刻想著平安,時刻盼著健康,時刻為尊師益友,以及醫護、匠工等各行各業的英勇奮鬥者,至心祈禱;與此同時,也有對自身的擔心憂懼。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夠以慈悲心、同理心去認識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正視和進步。
  • 戲劇推薦丨看清生活的本質 依然熱愛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以後還依然熱愛它。其實看清生活的本質並不難,但是關鍵是當你看清了生活的本質後,如何找尋到意義,並在內心深處接納它。儘可能多地去認識這個世界,並且儘可能多地在這個世界裡留下自己的痕跡。
  • 你只有先成為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智慧媽媽是這樣煉成的
    這些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媽媽成長法則》一書的作者張小桃卻說,做個好媽媽,不在於迎合外在的標準,而在於自己內心的渴望和追求。《你是孩子的光》幫助媽媽們通過堅定信念、果斷行動、樹立自信、挖掘目標、懂得包容、學會思考、獲得智慧這7個步驟,來完成蛻變,活出光彩,打造豐盛的人生,成為智慧媽媽,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 情緒來了,只是在告訴你有些劇情需要你看清真相罷了
    情緒無時無刻不相伴著我們,情緒就是我們調動起來的體內的一股子氣。當你憤怒、痛苦、悲傷、興奮、喜悅、開心、恐懼……你就開始運作你的氣;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情緒就是我們一個人的生命力。我身邊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很情緒化的。
  • 佛教中的智慧,用智慧對接幸福
    看清這一點,才能對人生做出合理規劃,不過度索求,同時取之有道。欲望也是兩面性的煩惱是幸福的殺手今天的人雖然衣食無憂,但內心往往缺乏安全感。當心處在無明迷惑時,會不斷製造焦慮、恐懼、貪婪、仇恨、自私、嫉妒等負面情緒,痛苦在所難免。這就必須通過修行斷除煩惱,照見本來清淨的心。就像天空,雖被雲層遮蔽,但云開霧散,依然澄澈無染。這個清淨心正是幸福之源,本身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喜悅,無關欲望,無須所得。
  • 達摩難陀法師:心靈平靜 獲取幸福快樂的秘訣
    心靈平靜,是獲取幸福快樂的秘訣。(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觀音禪寺)為了建立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該培養慈悲心、增進智慧。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根據佛教教義,為了求取性靈上的自在,人們必須結合慈悲心和智慧。借著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智慧是什麼?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於舉止間。當一個男人遇見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見到她,他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她的出現。
  • 「古今滔滔」學歷焦慮、婚戀焦慮、脫髮焦慮……為何焦慮不斷?
    「人生識字憂患始」,人從進入學堂識字那天起,就開啟了焦慮模式。從此,各種焦慮伴隨人的一生。學子有分數焦慮、學歷焦慮;青年有就業焦慮、戀愛焦慮;打工人有購房焦慮、生育焦慮;生意人有創業焦慮;中年人有脫髮焦慮、升職焦慮、子女教育焦慮;老年人有養老焦慮、健康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