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識字憂患始」,人從進入學堂識字那天起,就開啟了焦慮模式。
從此,各種焦慮伴隨人的一生。學子有分數焦慮、學歷焦慮;青年有就業焦慮、戀愛焦慮;打工人有購房焦慮、生育焦慮;生意人有創業焦慮;中年人有脫髮焦慮、升職焦慮、子女教育焦慮;老年人有養老焦慮、健康焦慮。 人為何會出現焦慮情緒?當我們經歷某一事物時,由於無法預知其結果,常常往最壞的方向聯想,焦慮情緒就產生了。 焦慮如同人生的調味劑,不能沒有,也不能太多。 無焦慮者,無非鹹魚一條,混吃等死。焦慮太多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身心俱病。 需要分辨,哪些焦慮是人生的動力?哪些焦慮是杞人憂天? 儒家提倡「盡人事,知天命」,可用來應對人生的不同的焦慮。 個人生存發展的焦慮屬於動力型焦慮,要有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盡人事」去拼搏。 「姓名粗記可以休」,減少了上進,減少了拼搏,焦慮的確減少了,卻又有「愚蒙等誚」,遭人鄙視的可悲。 如今的都市生活,一個月不吃不喝,也要產生房租、物管費、網費、煤氣水電費、等諸多費用,「佛系」在農耕社會可以生存,在現代社會不可能生存。 倘若個人生在存和發展上採取「佛系」的態度,要麼當寄生蟲,無所事事。要麼簞瓢屢空,舉步維艱。 內心保留些生存發展的焦慮,起碼不至於陷入昏聵,枉費日月。 而名利焦慮、升職焦慮、疾病焦慮、容貌焦慮、兒孫幸福焦慮、養老焦慮……都屬於煩惱型焦慮。 煩惱型焦慮多半是因攀比、貪慾造成,或者是認知不足形成,有些是社會觀念影響。 佛家認為,一念有八萬四千煩惱,一天二十四小時有多少煩惱?腦海裡儘是煩惱焦慮匯集交織,此起彼伏,不病才怪。 煩惱型焦慮,要用儒家「知天命」的睿智去化解。所謂「知天命」,是不違背規律,肆意妄為,不做徒勞傻事,「順其自然」面對事物。 人生在世,要有急流勇進的勇氣,也要有恬淡虛無的清淨。要有「盡人事」的努力,也要懂得「知天命」的節制。 大多數事物,非人為可掌控。不過人生也沒有焦慮者想像的那麼糟糕。 人只要做好每一個當下,至於其結果如何,會按照規律自然產生,焦慮擔憂毫無用處,只能毀壞健康。文/漫畫 周滔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