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的媒體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關於日本啃老族,大齡宅男的報導;他們不工作,不結婚,不買房,甚至連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社交都沒有。
為此,日本社會給這些年輕人打上了「平成廢宅」的標籤;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
無獨有偶,中國近些年也有了「佛系青年」這麼一說,甚至央媽都講:瀰漫在年輕人之間的喪文化,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
那麼日本的「平成廢宅」與中國的「佛系青年」是一回事兒嗎?他們的現實基礎又是什麼?
01.「平成廢宅」的形成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句話:日本明治養士,大正養國,昭和養鬼,平成養豬。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在自己的一通「騷操作」下吹爆了經濟泡沫,GDP二十年不曾增長。美帝一手金融一手軍事,把日本的羊毛擼了個遍。
房子也不值錢了,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卻看不到身份地位躍遷的希望,全社會瀰漫著一股頹廢的氣息。
眾所周知,學生青年是對社會風氣最敏感的群體,每每有社會運動,他們往往都是主力軍。
而在日本悲觀的社會環境下,平成時代的青年們開始對未來產生質疑:為什麼我們就看不到未來呢?
可這質疑聲很快就被消滅了,為啥?因為本世紀初的日本政府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改變了過去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嗯,確切的說是叫「快樂教育」。
這下好了,原本還有能力思索未來的年輕人,現在也躺倒不幹了,畢竟每天宅在家裡看著番劇玩著GALGAME它不香嗎?
如果說悲觀的環境是日本青年頹廢的根本原因,那麼直接促成他們宅化的,則是日本發達的社會現狀。
根據數據統計,日本最常見的便利店收銀員兼職的時薪平均為10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假設某日本青年山本君出奇的懶,一個禮拜就幹4天,一天就幹六小時(約378元),那他一個月下來也能掙個近十萬日元(約6000元人民幣);而只要不住鬧市區,一個月的房價撐死4萬日元。
那麼他還剩六萬日元,吃飯加上水電日常開銷,也不過三四萬日元;餘下的兩三萬日元買買手辦,不出一年就能鋪滿一面牆。
什麼,你說女朋友?有紙片人聽話嗎?有抱枕實用嗎?更關鍵的是,他為什麼要放棄自己愜意的生活來完成所謂「傳宗接代」的任務?
在高福利的社會制度下,年輕人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兜底,再加上廣大青年的知識素養一代不如一代,自上而下高度固化的社會階層,直接斬斷了他們的欲望。
一個人沒有欲望是很可怕的,人至察則無徒嘛。而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一個國家的青年失去了欲望,也就別指望這個國家前進了。
高福利社會的日本,養了一大批毫無欲望的「平成廢宅」,這或許對日本來說是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但對廣大中國青年來說,卻成了人生中最大的奢望。
02.中國「佛系青年」不同於日本「平成廢宅」
中國四十年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百年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階層躍遷。時至今日,城市化的進程依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世界經濟形勢早就今非昔比。
於是,後一輩的90後00後青年滿懷著希望走進城市,可日子只存在越過越苦。
還是拿同類型的便利店來比較,一二線城市的收銀工作,基本沒幾個能接受兼職的。早上八點幹到晚上九點,一個禮拜幹六天,一個月賺多少呢?至多四五千。這點薪資,在中國大城市除非本地土著,要不然很難立足。
所以,想在中國做平成廢宅,前提只能是家裡有礦。但話又說回來,家裡有礦的誰還甘願做廢宅呢?因此說到底,是中國的社會積累低於日本,沒那麼高的社會福利託底,所以不得不996。
那麼「佛系青年」又是怎麼回事?前面我們剛說了現在的中國,沒有給青年做「平成廢宅」的土壤,如此一來,豈不自相矛盾?
事實上,日本的「平成廢宅」和我們的「佛系青年」壓根就不是一個東西。
前者的核心在於低欲望,不相信努力,在於只沉浸在自己的興趣世界中;而「佛系青年」,更講究「隨緣」二字。「就這樣吧,無所謂了」成了經典的口頭禪,「不主動追求」,甚至以「命裡無時莫強求」,作為自己的處世哲學。
說的再直白一點,「佛系青年」根本就不是出於主動的不想要,而是被逼得沒有辦法,想要而夠不到的自嘲。
誰說中國青年沒有欲望?只要錢給的夠,別說996是小菜一碟,公司的目標就是我人生存在的意義。這哪會像日本青年那樣,無論如何都要宅在家裡啃老?
「口嫌體正直」是「佛系青年」的本質,它和「平成廢宅」唯一的共同點只有高度內卷的東亞社會。
但到底,二者形成的社會物質基礎是不同的,至少在目前來看,中國普通青年想要過上「平成廢宅」的日子只存在於夢裡。
結語
大部分的社會問題是經濟問題,經濟不景氣,是當下全球共同面對的難題。
第四次產業革命還遙遙無期,4G時代的紅利也基本被吃了個乾淨。在增量變得日益困難,社會青年不得不絞盡腦汁內卷於存量市場時,總會有越來越多的競爭失敗者選擇消極的態度處事。
我們很難說這是青年們的問題,卻也不完全是幾代人積累下來的社會矛盾,在這裡只是希望,屬於中國青年的「平成」未來,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