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交出武器投降的日軍,澳軍士兵難得用正確姿勢使用擲彈筒

2020-12-22 騰訊網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駐守在太平洋諸島上的日軍也放棄了抵抗,將武器裝備交給最近的盟軍。指揮刀雖然是冷兵器,但它象徵的是軍官階層,交出軍刀,也意味著日軍願意投降,其地位反而比槍械更高。

日本軍官的指揮刀有兩種,一是陸軍下發的制式軍刀,規格一致,沒啥特點;二是軍官自己的武士刀有一部分軍官是武士世家出身,軍刀都是傳承下來的,那就比較值錢了。

九二式步兵炮,日本的工業水平在亞洲確實是頂尖,但在全球範圍內依然落後於歐美國家。尤其是大口徑火炮這塊,陸軍幾乎沒有,九二式已經是當時比較主力的重武器了。

八九式擲彈筒,澳軍士兵的姿勢可以說非常正確了。

很多盟軍士兵看到擲彈筒底部的弧形底座,想當然以為是靠在大腿上使用,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真這麼幹,那麼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將完全作用在大腿上,其力量之大,擊碎腿骨不是問題。

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將擲彈筒抵在地面上,弧形底座只是為了方便調整角度而已。

正在將武器運上車的澳軍,雖然他們不一定看得上日式武器,但這些都是鋼鐵啊,運回去拆掉回收金屬也是不錯的選擇。

二戰結束時,日本陸軍六百萬兵力,還有海軍的底蘊(日本沒有空軍,航空兵屬於陸軍統轄),武器裝備的數量非常龐大,不過這些與日本人已經沒有關係了,絕大部分都被戰勝國繳獲,成為戰爭勝利的戰利品。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日軍自豪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老兵:遠比機槍可怕
    二戰時期,日軍的大多數士兵,會攜帶一種裝備,這種裝備的名字叫做擲彈筒。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憑藉著擲彈筒,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即便是實力強橫的美軍都吃了虧,可見擲彈筒的作用有多大了。實際上這種武器,也是日軍引以為傲的一件裝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戰日軍所使用的擲彈筒到底有多厲害。
  • 侵華日軍優勝於中國陸軍的重要原因是八九式擲彈筒的普遍使用
    由於其體積較小,重量相比笨重的迫擊炮來說十分輕便,只有4.7公斤,一名士兵就可以攜帶,另外八九式的操作也十分簡便,一名日軍老兵在100米左右的地方射擊命中率達到了95%。在抗戰中,日軍遭遇國軍機槍陣地或者火力點,往往會採用迂迴衝擊戰術,最後達到擲彈筒射程後使用八九式擲彈筒轟擊以拔出火力點。
  • 為啥日軍扔手雷前要嗑一下?特殊的雙保險機制,可作為擲彈筒炮彈
    圖中有繩子的那個就是保險,而下方的那個小圓柱體其實就是擲彈筒的發射藥,也可作為槍榴彈使用其實,在日本步兵的手雷教學方法中,觸發第二保險機制的動作是使用鞋底或者槍託觸發的,但實際的作戰當中用鞋底和槍託的動作其實都不太方便,姿勢和動作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日本士兵發現往腦袋的鋼盔嗑的話是不限動作、姿勢的,而且動作也較快,於是這個方法也在日軍部隊中廣泛使用
  • 簡介日軍最常用的三款武器:92式步兵炮,89式擲彈筒,92式重機槍
    也即是因為此炮的較強適應力和戰鬥力,當1944年新四軍繳獲此炮後,日軍第61師團之南浦旅團竟表示願意用100挺輕重機槍換回。(二)八九式擲彈筒:小隊級配置,2門日軍九二式步兵炮的最大射程是2788米,若遠程轟擊後不能有效消滅敵軍,就需要步兵衝鋒解決。
  • 同為步兵支援神器,日軍擲彈筒與美軍六零炮相遇,誰更狠?
    擲彈筒沒有安裝光學瞄準具,其射向射角全由射手憑經驗目測決定,對於射手的技術要求很高,在日軍中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兵才能有效使用擲彈筒,熟練的射手可以在一分鐘內打出25發彈藥。擲彈筒是步兵小隊(排)的支援武器,每個小隊編有一個擲彈筒分隊,轄3具擲彈筒,每具擲彈筒由3人操縱,包括射手、裝彈手和彈藥手,每人攜彈藥8~18發。
  • 14年抗戰有多艱難?看看日軍甲種師團戰鬥力,每個士兵都是神槍手
    文/紀布話說,自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天皇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標誌著整個中華民族長達14年之久的艱苦抗戰才得以結束。可以說,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卓絕、破釜沉舟的民族戰爭,從我國的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內陸華南地區,我族軍民在每一場的戰鬥中都要付出數倍於小日本的慘重代價。
  • 1945年日本投降,被遣送回國的士兵,下場如何?比囚禁他們還要慘
    在1945年的8月15日,上海《大公報》的頭版頭條上,五個超大的黑體字「日本投向矣!」點燃了全中國人民內心的狂喜。每條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到有人在哭嚎,有人在狂笑。這五個字,代表了太多太多。就連日本國境內,也有不少的國民鬆了一口氣,因為戰爭,日本的百姓也是苦難連連。
  • 抗戰中,日軍使用的擲彈筒是否可以算迫擊炮的一種
    旅順戰役期間,日軍挖掘戰壕迫近俄軍陣地再發起進攻。因為普通的大炮和機槍無法威脅到戰壕內的日軍,俄軍就用海軍臼炮大仰角發射長型超口徑迫擊炮彈,以打擊躲在戰壕裡的日軍,效果極好。這就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一戰時,交戰各國大多在陣地戰中陷入僵持,普遍需要一種能對付戰壕裡的敵人的武器。迫擊炮因此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各國都研製了多種口徑的迫擊炮投入實戰。
  • 1945年國軍在湖南芷江接受日軍投降真實彩色老照片
    1945年國軍在湖南芷江接受日軍頭像真實彩色老照片曝光,這些照片由當年美國飛虎隊員約瑟夫·德拍攝。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餘脈延伸地帶。芷江,古屬「五溪蠻地」,商周屬楚黔中地,秦為黔中郡地,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縣城所在地芷江鎮六度為州府治所在地。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洽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歷史名城。
  • 澳大利亞當時為什麼拒絕日本投降?還處死了19萬日軍戰俘
    1945年,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優勢後登陸日本本土,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感受到恐懼的日本人最終也在原子彈威力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抗爭中宣布了投降。其中也包括了在戰後對於日本投降的俘虜的處置問題,確定將日軍戰俘解除所有武裝後,遣送回國。8月15日,日本領導人裕仁天皇正式籤署了投降協議書,宣布無條件投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也紛紛將日本戰俘遣送回國。
  • 二戰時期,日本部隊得達到什麼級別,才能使用擲彈筒?
    看過抗日劇的觀眾,對擲彈筒應該不陌生,它和三八大蓋(三八式步槍)、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手槍)、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一樣,都是擁有高出場率的日軍武器,而且因為擲彈筒的殺傷力較高
  • 二戰日本89式擲彈筒,被美軍稱為膝蓋迫擊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於是日本在1921年研發成功並裝備了大正十年式擲彈筒,不過這個版本存在精度不佳和射程過短的問題,在大正十年式擲彈筒服役的第二年,日本開始研發升級優化的版本,這個版本就是本期武器大講堂的主角-八九式擲彈筒。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迫擊炮|炮彈|陸軍|擲彈筒_網易...
    七七事變前,日本軍隊對迫擊炮的使用採取保留態度。日本陸軍在步兵支援武器上師承德國體系以步兵炮為主。此外日軍的假想戰場大多是視界良好的平原地區,步兵炮的性能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發揮,曲射武器的效益並不明顯。
  • 日軍擲彈筒,一發炮彈報銷一個機槍陣地,為何到了太平洋就沒用了?
    日軍的擲彈筒不僅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也近戰中令美軍在吃盡了苦頭,所以並非沒有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憑藉擲彈筒提供的火力支援,在近戰中給予了美軍有效的殺傷。可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江河日下,有經驗的擲彈筒手損失慘重,再加上美軍採取了合理的戰術,擲彈筒的作用才開始不斷下降。
  • 日軍擲彈筒令盟軍頭疼不已,中國軍隊研發60迫擊炮解決問題
    日本軍隊的槍榴彈需要和手榴彈結合在一起使用,或者採用專款的擲彈器進行發射。日本軍隊自從1931年列裝之後,便開始生產與之相配備的擲彈筒。擲彈筒可以安裝在槍口上的套筒結構,並在91式手榴彈尾部安裝彈翼,從而確保了發射過程中的穩定性。解除手榴彈保險,安裝在擲彈器上,只能使用木質彈頭的空包彈射擊,射程約達到了115米。
  • 【解密】日軍投降之後,他們的百萬武器去哪裡了?
    蘇軍也曾直接從繳獲的武器庫中,拿出一批武器彈藥,交給中共。據東北軍區軍工部部長的何長工回憶,蘇軍在滿洲裡有批「數量很大」的武器,是當初「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準備拉到烏拉爾去煉鋼」。中共與之協商,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何長工說,換來的「這批武器數量不小,具體數目記不清了,有各種槍炮,還有坦克,我們用幾列火車拉了幾天才拉完,解決我們不小的問題。」
  • 手握擲彈筒放大腿發射,美國大兵曾被打骨折,《雷霆戰將》實現了
    對於抗戰老兵來說,日軍最具特色的武器無非是擲彈筒,常常有老兵描述:「隨著鬼子機槍聲一響,擲彈筒榴彈就砸在附近」。全重2.8公斤不到,最大射程也只有690米,使用距離不出500米,就連彈藥也可以直接使用步兵的手榴彈——目前來看都極為輕便的89式擲彈筒能配備在小隊一級,常能予以當時的中國軍隊以重大殺傷,堪稱日軍在小隊一級的最強火器。
  • 二戰中日軍的最後一戰,已投降卻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聯丟了大臉
    在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而在這一天,蘇軍揮筆進入了北千群島的範圍之內。 按照道理來講,此後日軍戰車第11聯隊的做法應該可以判斷出來,他們收到了投降的命令。 從而在發現了蘇軍之後,日軍戰車第11聯隊並沒有動作,而是開始解除武器,並準備拆卸掉坦克上的武器。 這個動作意味著日軍等著蘇軍上島來納降,而他們也準備好放下武器投降了!
  • 擲彈筒:配備到戰鬥班的抗戰利器
    體積小、便於攜帶、結構簡單、使用靈活,尤其適於山地作戰……在抗戰期間,靠著這種單兵小炮,八路軍在戰場上多了一種能與日軍近戰的火力,為取得一次次戰鬥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翻開相關史料,可以清晰地看到,從1940年下半年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軍工部共組織生產了2500餘具50毫米擲彈筒、20多萬發炮彈,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裝備部隊。
  • 不敢隨便評《亮劍3》,就說說大腿骨折式擲彈筒發射法吧
    ,能被欣賞地著實不多,其中就有擲彈筒,相比輕型迫擊炮,擲彈筒更加機動靈活,其射程有效填補了手榴彈和輕型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在對付步兵衝擊和簡易火力點的時候尤其有效,當然,缺陷就是其很難使用,一般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兵才能打得準,新兵很難打準,一般有經驗的老兵,三發之內肯定會命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