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將軍始設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兩漢三國時期延續舊制,是軍中常設的高級軍職,地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主要負責京師或一些戰略要地的防禦及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
第一位: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曹操之所以器重夏侯惇,除了他們有堂兄弟之間的血緣關係之外,夏侯惇的忠誠與勇猛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自討董之戰開始,夏侯惇就一直跟隨在曹操的身邊。他在早期徵討陶謙、張邈、呂布等人的過程中屢有戰功,期間做過敵人的人質,還在反擊呂布的過程中被流矢射瞎一隻眼睛。夏侯惇不僅作戰勇猛,在鎮戍地方時也很有成績。
夏侯惇在濟陰郡任太守期間,恰逢大旱之年,蝗災並起,當地農田顆粒無收。為了解決這次危機,夏侯惇親自率領士兵鑿渠蓄水、墾土耕田,成功避免了缺糧的問題,受到了郡內吏民的稱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惇率領揚州兵馬趕往襄樊救援曹仁時建功,戰後被晉升為前將軍。夏侯惇在職不足一年,曹操病逝後即被晉升為大將軍。
第二位:張遼。張遼,字文遠,早年曾跟隨多位諸侯,甚至還效力過董卓,直到加入了曹魏集團之後才開啟了成名之路。張遼早期跟隨曹操四處徵戰,居功至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張遼率部平定陳蘭、梅成等人的叛亂時建功,之後便被晉升為蕩寇將軍,授假節長期駐守於合肥地區。
張遼在職期間,先與硤石的南面構築了一處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站,又在合肥城東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戰船,這些措施在之後與東吳的對抗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親率八百死士重創孫權,自此名震東吳,成了東吳最忌憚的曹魏名將。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夏侯惇晉升後,張遼被遷任前將軍。
第三位:滿寵。滿寵,字伯寧,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加入曹魏集團。滿寵效力曹魏期間,在地方上執法嚴格、處事公正,統兵期間愛護士卒、有勇有謀,無論在地方還是軍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滿寵早期曾協助曹仁駐守襄樊,共同抵禦蜀漢名將關羽,後在追隨曹丕南徵東吳時屢建戰功,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遷任前將軍。之後,滿寵四處徵戰屢建功業,尤其在抗擊東吳時最為明顯,儼然成了東吳大軍的又一剋星。
第四位:郭淮。郭淮,字伯濟,出身於名門士族,其祖、父都在東漢朝廷官居要職。郭淮早年加入曹魏集團,起初在曹丕帳下任賊曹,又轉任兵曹議令史,之後便一直於軍中任職。郭淮的主要功績在西線,與蜀漢集團的劉備、諸葛亮、姜維等人都有過正面交戰,是蜀軍最為忌憚的曹魏將領之一。
郭淮最為知名的戰事,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建立的功績。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之後,郭淮指出了司馬懿的防禦漏洞,通過緊急部署後將蜀軍困在五丈原。諸葛亮數次奇襲也都被郭淮看出了破綻,通過提前布置防禦終究使蜀軍無法取得戰果,諸葛亮憂思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由左將軍遷升前將軍一職。
第五位:文欽。文欽,字仲若,曹操部將文稷的後人,早年因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團。文欽身上的缺點很多,脾氣暴躁,不講禮數,有勇無謀,在曹魏集團的名聲不是太好,但是卻很受大將軍曹爽的器重。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之後,為了安撫文欽,晉升其為前將軍。不過,文欽後來聯合毌丘儉起兵反叛,失敗後投降了東吳。
第六位:李輔。李輔曾是蜀漢集團的將領,司馬懿圍攻上庸時歸降了曹魏,因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參加曹魏的滅蜀之戰時建功,被晉升為前將軍,其它事跡不詳。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