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2020-12-23 燦爛海灘

前將軍始設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兩漢三國時期延續舊制,是軍中常設的高級軍職,地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主要負責京師或一些戰略要地的防禦及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

第一位: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曹操之所以器重夏侯惇,除了他們有堂兄弟之間的血緣關係之外,夏侯惇的忠誠與勇猛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

自討董之戰開始,夏侯惇就一直跟隨在曹操的身邊。他在早期徵討陶謙、張邈、呂布等人的過程中屢有戰功,期間做過敵人的人質,還在反擊呂布的過程中被流矢射瞎一隻眼睛。夏侯惇不僅作戰勇猛,在鎮戍地方時也很有成績。

夏侯惇在濟陰郡任太守期間,恰逢大旱之年,蝗災並起,當地農田顆粒無收。為了解決這次危機,夏侯惇親自率領士兵鑿渠蓄水、墾土耕田,成功避免了缺糧的問題,受到了郡內吏民的稱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惇率領揚州兵馬趕往襄樊救援曹仁時建功,戰後被晉升為前將軍。夏侯惇在職不足一年,曹操病逝後即被晉升為大將軍。

第二位:張遼。張遼,字文遠,早年曾跟隨多位諸侯,甚至還效力過董卓,直到加入了曹魏集團之後才開啟了成名之路。張遼早期跟隨曹操四處徵戰,居功至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張遼率部平定陳蘭、梅成等人的叛亂時建功,之後便被晉升為蕩寇將軍,授假節長期駐守於合肥地區。

張遼在職期間,先與硤石的南面構築了一處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站,又在合肥城東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戰船,這些措施在之後與東吳的對抗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親率八百死士重創孫權,自此名震東吳,成了東吳最忌憚的曹魏名將。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夏侯惇晉升後,張遼被遷任前將軍。

第三位:滿寵。滿寵,字伯寧,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加入曹魏集團。滿寵效力曹魏期間,在地方上執法嚴格、處事公正,統兵期間愛護士卒、有勇有謀,無論在地方還是軍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滿寵早期曾協助曹仁駐守襄樊,共同抵禦蜀漢名將關羽,後在追隨曹丕南徵東吳時屢建戰功,於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遷任前將軍。之後,滿寵四處徵戰屢建功業,尤其在抗擊東吳時最為明顯,儼然成了東吳大軍的又一剋星。

第四位:郭淮。郭淮,字伯濟,出身於名門士族,其祖、父都在東漢朝廷官居要職。郭淮早年加入曹魏集團,起初在曹丕帳下任賊曹,又轉任兵曹議令史,之後便一直於軍中任職。郭淮的主要功績在西線,與蜀漢集團的劉備、諸葛亮、姜維等人都有過正面交戰,是蜀軍最為忌憚的曹魏將領之一。

郭淮最為知名的戰事,是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建立的功績。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之後,郭淮指出了司馬懿的防禦漏洞,通過緊急部署後將蜀軍困在五丈原。諸葛亮數次奇襲也都被郭淮看出了破綻,通過提前布置防禦終究使蜀軍無法取得戰果,諸葛亮憂思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由左將軍遷升前將軍一職。

第五位:文欽。文欽,字仲若,曹操部將文稷的後人,早年因父功加入了曹魏集團。文欽身上的缺點很多,脾氣暴躁,不講禮數,有勇無謀,在曹魏集團的名聲不是太好,但是卻很受大將軍曹爽的器重。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之後,為了安撫文欽,晉升其為前將軍。不過,文欽後來聯合毌丘儉起兵反叛,失敗後投降了東吳。

第六位:李輔。李輔曾是蜀漢集團的將領,司馬懿圍攻上庸時歸降了曹魏,因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參加曹魏的滅蜀之戰時建功,被晉升為前將軍,其它事跡不詳。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曹魏的十位徵東將軍:一位是孔明的好友,一位是諸葛亮的族弟!
    也即在曹魏的武將中,四徵將軍的地位在四方將軍之上,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官職。其中,就曹魏的徵東將軍來說,為重號將軍,四徵將軍之一。資深者,加為「徵東大將軍」。彼時,徵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也即承擔著抵擋和進攻東吳的重任,可謂位高權重。在曹魏歷史上,共有十位徵東將軍,其中一位是孔明的好友,還有一位是諸葛亮的族弟。
  • 三國十大「驃騎將軍」:馬超、司馬懿、孫權上榜!
    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於諸葛亮、李嚴的安排,就是一文一武的,也即諸葛亮為蜀漢丞相,而李嚴則執掌兵馬,鎮守永安。公元230(建興八年),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大軍進攻漢中。於是,諸葛亮上表蜀漢後主劉禪,遷李嚴為驃騎將軍,促使他願意前往漢中,加強防守。
  • 蜀漢的兩位「輔國將軍」:一位堪稱棟梁,另一位則名不副實!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輔國將軍」,就不止一人曾擔任此職,比如在曹魏,鮮于輔、劉若就曾擔任「輔國將軍」一職。而就蜀漢來說,也有兩位「輔國將軍」,不過,就蜀漢的這兩位輔國將軍來說,雖然都是朝廷重臣,卻在作用和能力上差距較大。
  • 曹魏有八大徵西將軍,一位揚威關中,四位名震西北,一位名不副實
    曹魏集團中先後有八人擔任該職位,職責是率部屯兵長安,統管雍、涼二州的兵馬及軍事行動。第一位:夏侯淵。夏侯淵是曹操身邊的宗室近臣,也是曹魏集團早期的一位猛將,早年跟隨曹操四處徵戰的過程屢有戰功。夏侯淵自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跟隨曹操在渭南大敗馬超與韓遂後,便受命屯兵長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侯淵率部協助楊阜、姜敘等人大破馬超及氐、羌等族的亂兵,徹底消除了隴右地區的威脅。
  • 曹魏四路大軍伐蜀,以為志在必得,卻為何被諸葛亮反殺?
    這次曹魏可謂是精銳盡出,一路是大將軍司馬懿的荊州兵,進攻路線是沿漢水西上,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挺進漢中;第二路是車騎將軍張郃率領的雍涼兵,進攻路線是由子午道南下進入漢中;第三路是曹真親自率領的中央兵,進攻路線是由褒斜道南下進入漢中(見《三國志 後主傳》);另外還有郭淮一路偏師從涼州的武威出發,從祁山道一路收復失地,攻入漢中。四路大軍齊頭並進,最終在南鄭會師,且看諸葛亮如何抵擋。
  • 張嶷,一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蜀漢遺珠
    諸葛亮最初準備北伐的時候,張嶷平定了廣漢叛亂,穩固了蜀國的內部,因功升任牙門將。不久,張嶷又多次追隨馬忠在南中等地平定叛亂,因功升任越巂[xī](治所在邛都縣,今屬四川西昌東南)太守,在此地任職長達十五年,期間平定多起叛亂,修築大量城郭,打通了越巂通往成都的道路,贏得百姓的交口稱讚。張嶷在越巂任期已滿,被徵召入朝,拜為蕩寇將軍,冊封為關內侯。
  • 劉備死前留下一條錦囊妙計,即使諸葛亮有野心也翻不了天
    蜀漢大將關羽鎮守荊州,結果遭到曹操和孫權的腹背夾攻,兵敗被殺,一時震動天下。這起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劉備的蜀漢。 更為糟糕的是,蜀漢賴以生存的立國之本:吳蜀聯盟,至此土崩瓦解,東吳站到了曹魏一方,蜀漢從此暴露在兩面受敵的危險處境中。
  • 東吳出了八位「驃騎將軍」:第一位是孫權,後面分別是誰?
    不過,大將軍作為武將的最高官職,自然是萬中無一的存在。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不僅蜀漢和曹魏設立了大將軍一職,對於東吳來說,同樣出了多位驃騎將軍。
  • 曹魏喋血沙場的六大頂級名將:一人被斬殺,其餘五人死於箭下
    《三國演義》不僅虛構了很多情節,也虛構了不少名將的結局,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去世時間和正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正史中太史慈死於赤壁之戰前,而演義中太史慈卻死於赤壁之戰後的第一次合肥之戰;二是演義中不少名將戰死沙場或死於非命,其實正史中他們卻是病逝得以善終,比如黃忠在劉備221年稱帝前就去世了
  •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能奪取隴右,滅了曹魏嗎?
    都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然前期很成功,但後期卻因馬謖失守街亭而宣告失敗。街亭失守後,諸葛亮大軍面臨全線潰敗的境地,不得不退往陽平關,等待再次北伐。不禁讓人思索,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能奪取隴右,滅了曹魏嗎?其實此時的蜀漢與曹魏國力相差甚遠,諸葛亮也只是借著北伐為蜀漢續命罷了。不過必須承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確實是最有機會擊敗曹魏的。
  • 諸葛瑾:一輩子沒幹成啥大事,為何反倒受到孫權重用平步青雲?
    219年,諸葛瑾參加了東吳襲取荊州的軍事行動,關羽敗亡後,諸葛瑾以綏南將軍之職接替呂蒙為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始帶兵外鎮州郡。222年,孫權為吳王,進諸葛瑾為左將軍,總督公安,並假節。同年,曹魏圍攻朱然於江陵,諸葛瑾率大軍救援。這是諸葛瑾第一次以將領身份參加大規模戰役,但諸葛瑾為人謹慎小心,對於如何出兵反覆斟酌,遲遲不見行動,只在外圍看熱鬧。
  • 三國時代最被低估的英雄,就是這個人稱「孫十萬」的孫權!
    而同為孫氏家族的豫章太守孫賁、廬陵太守孫輔等人,直到赤壁之戰前,都一直和曹操控制的漢朝中樞,暗通款曲。因此,直到赤壁大戰一場大勝,孫權才以此兵威真正整合了孫氏家族,張昭也因主張降曹站錯立場,就此退居二線。從此在江東,孫權才真正說一不二。魯肅等江東群臣,從此稱孫權為「至尊」,以示尊崇。(「至尊」本為天子的別號。)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諸葛亮連年挑戰曹魏,對蜀國傷害有多大?諸葛亮一句話說出實情
    他死之後,諸葛亮繼續堅定不移地繼承了他的遺願,要把復興漢室、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進行到底。從公元228年開始,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以小打大,掀起了北伐曹魏收復中原之戰。諸葛亮死後,他的得意門生薑維繼續秉承其既定方針,挑起了北伐曹魏的千鈞重擔,先後多次向曹魏發起猛攻。從某種意義上說,姜維的北伐之戰,實際上是對諸葛亮的北伐國策的延續和保持。
  • 蜀漢有五位前將軍,首任關羽名震天下,第二任遭劉禪罷黜
    就前將軍而言,魏、蜀建國前,擔任這一職務的人一般都是軍中一號人物,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關羽等,都受到他們主公的極大關注。劉備作為韓室後裔,自然各方面都遵循韓製。蜀漢歷史上共有5名名將擔任前將軍職務,第一位前將軍關羽受到劉備的重視。關羽身後的這幾位繼任者也可以說都是暫時的俊傑。1、關羽。關羽,河東海良人。
  • 一位戰敗被殺的將軍,為什麼最終走上神壇,每年春節都有人拜
    在劉備謀士諸葛亮與孫權謀臣魯肅的共同推動下,孫劉結盟。其後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這就是奠定三國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戰。劉備乘勢佔據荊州五郡,後分別於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奪得益州和漢中,勢力達到了極盛。
  •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是被孫權害死的?
    赤壁之戰是三國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對壘雙方是號稱80萬大軍的曹魏和孫劉聯軍,這場戰役在《三國演義》裡有著極重的筆墨,主要突出了諸葛亮神機妙算,而東吳大都督周瑜在諸葛亮的面前好像成了背景板,最終被三氣而死,事實歷史上的周瑜不僅文韜武略,而且寬宏大量,三氣周瑜都是小說杜撰,那麼周瑜又是怎麼死的呢?
  • 他為何會被孫權重用呢?
    東漢末年,諸葛瑾避禍江東,有人將他引薦給孫權,孫權像對待魯肅等人一樣重視他,起初任命他為長史,呂蒙去世後,諸葛瑾代替呂蒙做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後,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明明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亮是三國群雄人人皆知的蜀國軍師,為何孫權沒有懷疑諸葛瑾?其實東吳的很多大將都對諸葛瑾心存懷疑。當時,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出動七十萬大軍準備攻打吳國,孫權很害怕。
  •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曹魏為何不趁勢伐蜀,而是進攻獲勝的東吳?
    劉備到永安後,孫權擔心劉備一把梭哈了,要跟東吳拼命。於是派出使者與劉備議和,劉備將軍政大權交於諸葛亮,孫劉聯合再度形成。數月之後,曹丕與孫權鬧翻,曹丕發兵南下伐吳,開啟了歷時三年的伐吳作戰。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不進攻已經元氣大傷的蜀漢,反而進攻剛剛取得大勝,士氣正旺的東吳孫權集團呢?
  • 諸葛瑾一生庸碌無為,為何被孫權重用?陳壽:他才是真的大智若愚
    我們知道,諸葛亮出場前一直在荊州過著隱居般的生活,嶽父是襄陽名士黃承彥,同時還與司馬徽、崔州平等等名士關係很好。平時也是吃喝不愁,小日子過得逍遙快活。直到劉備請他出山,直接就當了劉備的軍師。諸葛瑾就不一樣了,他雖然是諸葛亮的大哥,但是很早就因為戰亂與家人走散了,不得不四處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