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臟性猝死風險評估_健康界

2020-12-23 健康界

全世界每年仍有約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約25%為SCD。SCD通常是男性較女性高發,並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年輕人與老年人發生SCD的相關心臟病原因不同,年輕個體發病原因主要為離子通道病、心肌病、心肌炎等,而老年人群則以慢性退行性疾病為主,如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心力衰竭。

一、性別與SCD的流行病學

我國SCD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SCD發生率為41.84/10萬,若以13億人口推算,我國每年猝死總人數約為54.4萬人;預計女性SCD的年發生率為1.40/10萬人,男性為6.68/10萬人。

Framingham 研究

研究納入約5200例患者,年齡28~62歲,聚焦於血壓、總膽固醇、吸菸和糖尿病這四個危險因素,根據這些危險因素計算SCD終身累計發病風險。

研究顯示,隨訪期間375人發生SCD;男性SCD風險高於女性,45歲男性SCD終身風險為10.9%(約1/9),女性為2.8%(約1/30)。所有年齡段有兩個以上危險因素的男性,SCD終身風險更高(至少12%或>1/8)。

單獨高血壓或聯合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與SCD高終身風險相關。無論男性或女性,高血壓水平比其他單一危險因素能更準確預測SCD終身風險。

SHFM 研究

研究納入7337例患者,其中20%為女性,旨在預測年死亡率。研究顯示,女性SCD風險比男性低32%,心衰死亡風險無性別差異。

女性SCD的發病率低於男性,即使考慮到易感因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衰。與男性相比,女性不太可能有潛在的冠心病作為SCD的危險因素,心臟結構更可能正常,提示心律失常的機制存在性別差異。

二、女性SCD發生的可能機制

1. 細胞和組織電生理層面

心室肌細胞大小和鈣離子流在性別中存在差異,女性心室肌動作電位時程較男性長。

2. 心電圖方面

絕經前女性QTc間期較同齡男性更長,這種關係隨著心率加快而抵消。女性QRS時限更短。

3. 激素分泌

在SCD性別差異的原因中,性激素對於心肌不同的電生理效應可能為機制之一。HERS研究顯示,絕經後的冠心病女性規律進行體育運動,可降低SCD風險。這提示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和增強迷走神經張力可能有效降低女性SCD風險。

性激素影響Ca2+電流,在不同性別中對心室復極存在差異,主要是離子通道亞基表達和通道功能調節的差異。雌激素調節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因此影響細胞的電生理特性和自主功能。

J波與一些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關係密切。心室肌內外膜復極1相的電位差是形成J波的必要條件,其離子流基礎為一過性外向鉀電流(Ito)。

在某些病理條件下,Ito電流增加或其拮抗電流衰減,使得心外膜2相平臺期丟失,心室內外膜復極離散度增加,表現為病理性J波;後者可誘發2相折返,繼而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

睪酮水平與Ito電流乃至J波呈正相關。Ito電流的增加將直接縮短動作電位時程。

男性→睪酮水平升高→J波異常風險增加→2相折返→室速/室顫→SCD;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長QT間期增加→尖端扭轉性室速→室顫→SCD。

4. 其他因素

不良生活習慣,如男性相對女性存在更高的吸菸、酗酒及吸毒比例,這些不良行為均可直接損害心血管系統,提高男性SCD發病率。

冠心病男性可能存在更多的心肌疤痕,更易形成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礎;男女在室性心律失常觸發機制方面可能存在差異。

三、SCD風險評估

儘管有性別差異,但目前無根據性別區分的風險評估方法。

1. 臨床危險因素

有結構性心臟病、左室功能障礙、離子通道病、暈厥和暈厥前兆病史者,臨床危險因素越多,猝死的風險就越高。

2. 風險評估預測指標

左室射血分數(LVEF)、血清學指標BNP和NT-proBNP、心臟磁共振顯示心臟疤痕等。

3. 無創心電學技術

應用心電圖、動態心電圖、事件記錄儀、植入性心電記錄儀、信號平均心電圖、QRS時限、QT間期和QT間期離散度、晚電位、心率變異性、T波電交替和竇性心率震蕩等。

4. 基因檢測

可能成為早期定量某些疾病(長QT間期症候群和擴張型心肌病)猝死風險的可信指標。

四、SCD發生的高危因素

1. 心功能不全

大規模臨床試驗顯示,在冠心病導致的左室功能降低的患者中,約有50%患者發生SCD。患者一旦發生症狀性心衰,2年死亡率在20~25%,其中50%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導致SCD,SCD仍是導致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 低LVEF患者血運重建

研究顯示,LVEF<30%的患者SCD發生率顯著高於LVEF>40%的患者。低LVEF患者血運重建後SCD風險逐年增加,如下圖所示。

3. 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NSVT)

研究顯示,伴有≥2次NSVT事件的患者,與僅發生1次者相比,SCD死亡風險增加45%。

4. 暈厥

暈厥的發病原因中,心源性原因佔9.5%。不同病因導致的暈厥患者中,心臟性原因導致暈厥的患者猝死風險最高。

研究顯示,伴有暈厥史的心衰患者,SCD的發生率達45%,而沒有暈厥史的患者中SCD發生率僅為12%,二者存在顯著差異。

5. 離子通道病

患者心臟結構大多正常,但伴有相關基因的突變。遺傳性心律失常是40歲以下青壯年或兒童猝死的常見病因,約佔SCD的10%。

6. Brugada症候群

心電圖呈Brugada症候群且曾出現過心臟驟停、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及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暈厥症狀,是SCD的高危因素。Brugada症候群臨床患者中,成年男性比成年女性高8倍。

7. 長QT間期症候群(LQTS)

QTc間期可獨立預測SCD,LQTS猝死高危患者的臨床特徵如下。

① 暈厥或心臟驟停的首發年齡<1歲為極高危,<7歲者應用β受體阻滯劑反應不佳;

② 心電圖QTc>500 ms為高危,QTc>600 ms為極高危;

③ 遺傳學檢查:有兩個或更多的致病基因突變;

④ 藥物治療後仍有心臟事件者。

8. 肥厚型心肌病(HCM)

HCM患者中有室性心動過速/室顫發作史、左室壁嚴重肥厚(≥30 mm)、不明原因暈厥史、SCD家族史、運動性相關低血壓、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情況,SCD風險明顯升高。

女性H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風險與男性相同,對H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進行危險分層時,不考慮性別。

9. 擴張型心肌病

SCD是擴張型心肌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除進行性加重的心力衰竭外,SCD常繼發於多種室性心律失常。

1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有SCD家族史、耐受性差的室性心律失常及暈厥病史患者,發生SCD風險最大,每年高達10%,推薦ICD治療。

五、小結

• SCD發病在男女中存在差異,女性低於男性;這種差異可能與性激素作用及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有關。

• 進一步研究男女不同的心律失常機制以及室性心律失常觸發的易感性,有助於理解這種差異。今後需要更大樣本、更多研究探尋女性SCD猝死的危險因素、

• ICD是預防女性SCD的可靠方法。

相關焦點

  • 華西醫黃德嘉:冠心病心臟性猝死的預防
    核心提示:冠心病心臟性猝死主要分為兩個臨床類型。對急性冠脈症候群來說,儘早、積極有效地幹預治療急性心肌缺血,不僅能降低早期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也能減少以後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驟停的危險。  論壇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黃德嘉教授為大家講述了冠心病心臟性猝死預防的相關內容。  冠心病是成人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Framingham研究,男性佔80%,女性佔42%。
  • 浙江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是心臟性猝死...
    王利宏主任為患者做了檢查、評估後認為,他可能存在心臟驟停風險。王利宏主任想到這天下午正好在醫院內有場心肺復甦急救培訓活動,便特別建議這位患者和家屬一起學習一下,以防萬一。 這天下午2點,都市快報聯合杭州市急救中心、杭城18家醫院黨委推出的「救在你身邊」大型公益急救培訓活動第二季的第10站,在浙江省人民醫院九號樓如期舉行,40多名學員準時到場。
  • 遠離心源性猝死,我們該做些什麼?
    此外,不同於人們認知的是,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此前多數從未被確診過心臟疾病。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密切關注身體狀況,不可大意。    防患未然:關注篩查、評估和身體預警信號  「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的80%又是心肌梗死導致的。」
  • 心臟性猝死,離我們有多遠?
    我國心律失常患者約有2000萬人,每年約54萬人心臟性猝死,我國心臟性猝死總人數位居世界之首。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工作、生活、家庭的壓力與日俱增,並且長期有嚴重的不良生活習慣,包括飲食結構不合理、暴飲暴食、長期熬夜、抽菸、喝酒、嚴重缺乏運動等原因,年輕人猝死人群與日俱增。
  • 一周七天,心臟性猝死最易發生在...
    心臟性猝死最為常見,約佔80%以上;以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居多,約佔30%以上。心源性猝死每周一的發生率最高;早晨六時至中午這個時間段是高峰期;冬季的發生率最高,常於發病後1小時內死亡。心臟性猝死分為四個時期,即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與生物學死亡。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左肩背部疼痛、憋氣乏力、心慌心悸、暈厥,以及上腹部脹痛不適,噁心嘔吐,咽喉緊縮疼痛,牙疼下頜疼痛不適等不典型症狀時,一定別大意,去看醫生。心血管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前的時間,通常在1小時內。表現為胸痛、心律失常、心悸、低血壓、呼吸困難和頭暈。表現為意識突然喪失、抽搐、呼吸停止或嘆息樣呼吸,大小便失禁。
  • 遠離心臟性猝死,這些方法你必須了解
    11月27日凌晨演員高以翔在節目錄製過程中突然暈倒搶救無效去世!
  • 演員高以翔去世 | 遠離心臟性猝死,這些方法你必須了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丁香醫生(DingXiangYiSheng)今天凌晨,網上流傳的一條
  • 華西醫院黃德嘉:心臟性猝死的1.5級預防
    人們在為年輕生命的逝去而扼腕嘆息之餘,心臟性猝死再次被人們所關注。近年來,不少名人、精英,在風華正茂之時猝然離世,究其死因,均為心臟性猝死。大眾熟知的就有梁左、古月、馬季、高秀敏、侯耀文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內科教授、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黃德嘉教授指出,大眾對心臟性猝死的認識相對匱乏、一級預防尚不完善,是造成我國心臟性猝死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 小米有品眾籌智能心電儀:醫用級 24種心臟風險篩查
    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中國每年約54.4萬人死於心臟性猝死,居全球之首,且年輕人患病率呈上升趨勢。50%-80%早有預警先兆,發病並非偶然。9月22日,HiPee智能動態心電儀上架小米有品眾籌,定價899元,眾籌價僅499元。
  • 運動時,心因性猝死的機會有多高?
    那麼,運動時發生心因性猝死的機會有多高呢?該如何避免?在青少年族群中,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的發生率為1 / 100,000 (人),約莫是0.001% / 年。等到年紀比較大時,大約是35歲過後,心因性猝死的發生率爬升到1 / 500~1000 (人),約莫是0.1~0.2% / 年。中老年階段,也就是50歲過後,若合併心臟疾患,猝死發生率更高,1 / 4-5 (人),機率大約是 10~25% / 年。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冒著99.9%職業前途被毀的風險心外科「魔咒」在他們的冒險中終於徹底擺脫即便有了B-T分流術,如何突破無血術野的手術原則,也依然讓外科醫生束手無策即便李拉海的想法在如今看來也是那樣驚心動魄,但他冒著毀掉職業前途的風險做出的驚天之舉是值得的,不僅挽救了當時瀕臨絕境的心臟外科研究,更是讓那些處於死亡邊緣的患者重獲新生。
  • 運動員心源性猝死,你知道多少?
    根據網上爆出的信息,高以翔摔倒後心肺復甦三分鐘都沒有醒過來,救護人員一直在喊有沒有心跳,心臟停了3分鐘,心肺復甦15分鐘。節目組官方於今天中午12:23發聲明稱高以翔死因繫心源性猝死。但大部分網友則質疑是節目設置問題,該節目運動強度很大,梅花樁、飛簷走壁、徒手爬高樓,還是深夜錄製,對參演嘉賓的體力消耗很大。
  • 北京阜外醫院專家:心臟性猝死頻發,是心的迷失!
    病人在出現病徵後一小時內死亡,一般都會被界定為猝死,此類病例約有70% 是心因性猝死。1979 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 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 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而其後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則較為寬鬆,發病後6 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但目前公認的是發病1 小時內死亡者多為心源性猝死。
  • 日均約1500人心源性猝死 這些救命技能要學會
    目前,我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高達2.3億人,每年我國發生心源性猝死達54.4萬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大概有1500人出現心源性猝死。對於在醫院外發生的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足1%。(數據來源:《美國醫學會雜誌·心臟病學》陳玉國教授)如果有一天真的遇到了一位心臟呼吸驟停的患者,你敢不敢上前救助呢?你能否成功施救呢?對於兒童來說,窒息是造成心臟呼吸驟停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注意讓兒童遠離會導致其窒息的物品。對於成年人,受到嚴重創傷、大量失血等可能導致心臟、呼吸驟停,因此在做運動、開車或進行其他存在危險性的活動時一定要保障自身安全。
  • 心源性猝死並非全無徵兆,這幾個信號最關鍵,學會這些能救命!
    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見的意外死亡原因,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為54.4萬,為全球首位,發病患者的生存率通常低於1%。心源性猝死發病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長,男性發病率均高於女性。與發病風險相關的因素有:吸菸、過量飲酒、血脂異常、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規律的運動會降低風險,而劇烈運動反而會增加發病風險,在男性中尤為明顯。
  • 專家:心源性猝死並非毫無徵兆
    藝人高以翔昨天在錄製一檔綜藝節目時因「心源性猝死」,不幸去世,年僅35歲,此事引發了大家對於健康的巨大關注。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的心血管和重症醫學領域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對於網上流傳的「心源性猝死救治無招可施」說法,專家們一致表示猝死並非毫無徵兆,要高度警惕身體反饋的一些預警,另外發生猝死時,快速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明顯降低死亡率。
  • 預防心源性猝死,要從這些小事做起→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到80%。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約54萬人,每天有近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全球排第一。「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有些人從未確診與猝死相關的疾病,卻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的小事卻是猝死的可怕誘因。
  • ...出現這6大症狀千萬留心|心臟性猝死|心臟驟停|急性心肌|年輕人|...
    在醫學上,猝死分為心臟性猝死和非心臟性猝死。因心臟原因而引發的猝死。最常見的疾病為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多死於急性心肌缺血,急性發作時來勢洶洶,短時間內就會死亡。一旦發生,有效營救時間非常短暫。指心臟以外原因導致的死亡,比如支氣管哮喘、腦出血等。
  • 35歲藝人高以翔離世,心源性猝死離我們並不遠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01 定義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係指由於心臟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
  • 從心源性猝死說起:AED推廣普及的重要性
    AED是一種可攜式醫療設備,全稱是自動體外除顫器,是可以自動分析心跳、呼吸驟停傷患的心電圖,並在需要除顫時給予電擊,是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以利用其來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儀器。人類的心臟,好像一臺水泵一樣,把血液輸送至全身。而心臟的活動頻率,就叫心律。假如心律不齊,就會影響心室的收縮及回復頻率,從而引起心悸等症狀。普通的心臟節律紊亂並不至於馬上造成人死亡,但當發生心室顫動這種致命性的心律紊亂時,患者就將面臨死亡的風險。心室顫動簡稱室顫,是一種致命性的、不規則的一系列極快速、無效的心室收縮,屬於心率不齊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