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雪球是巴菲特談價值投資時做的的比喻: 只要有一條長長的雪道,雪球會越滾越大。 本書是講國內價值投資實踐者的思想:找到理想的雪道也就是好股票,長時間的持有。
中國式的投資智慧
文/陸新之 財經作家
在中國,說一個人是炒股票的,肯定不是什麼好話。而在中國,說一個人一本正經地研究股票,也往往不是褒義的說法。不過,拋開犬儒的觀念,這個市值幾萬億元的中國資本市場——尤其是兩千多家上市公司之中,幾乎囊括了中國現下最知名、最突出的公司——是每個希望了解中國商業環境、把握中國經濟脈搏的人都不能也不應該迴避的存在。你可以不炒股票,但是你需要通過中國資本市場來認知中國。
而這本《那些滾雪球的人》,就是「一本正經」地研究不靠內幕消息、不靠官商勾結以及不靠賭博心態來看待股市的第一本書。
中國股市20多年的歷史之中,除了大多數中小散戶一再虧損的記憶,偶爾,也會出現一些「股神」級別的個別人與個別機構大幅盈利的現象。不過,這種持續高額盈利的現象很難持久。這本書之中收入的18個人,是有可以公開的業績證明,長期在股市之中打拼後剩下來的持續盈利者。所以這些樣本的經驗彌足珍貴。
不過,面對這群人,採取什麼樣的溝通方式至為重要。訪談這群人的組織者是雪球財經,這是一家B輪投資就獲得了1000萬美元注資的專業投資溝通社區。與傳統的財經類媒體大不一樣的定位與不依靠廣告的模式,使得他們訪談這些「成功」的投資個體的時候更為從容,問題也更加接地氣,對於讀者的啟發也更為實際。
例如,在書中,曾經的明星基金經理歸江就對於大多數A股投資者的失利作出總結:「過去我們可能因為一些短期的爆發性增長和盈利關注投資了一些行業。但事後證明,我們沒有能力理解那些行業,更是在一個錯誤的時機研究一個行業,比如早期的光纖行業、農藥行業,以及最近的太陽能行業。全世界都學會用一兩年的短期暴利把中國人圈進來。一旦中國人的產能投放,這些暴利馬上就煙消雲散,接著就是我們投資者巨虧、銀行壞帳和倖存者漫長的苦役。這就是境外產業資本對中國投資者短視的理解和利用。如果我們沒有全局的產業眼光和長期視野,就會不斷地被設局、被套。」
在歸江看來,「大多數優秀的長線投資者往往是學歷史出身,或者像查理·芒格一樣將一生中大量的精力投入於人類行為和歷史的研究。」這個判斷,可能會讓許多期待下個星期或者下個月就能在股市大賺一票的人嚴重失望。他還頗為辛辣地指出:「沒有獨立思辨能力,而只有動物反射能力的民族和人群,這輩子還是不碰投資為好。」
不過,即使是這些業績回報普遍突出,自己個人也因此贏得九位十位數字的資產價值的訪談者來說,他們同樣也經常在股市裡面經歷痛苦的時刻。例如,他們在遍地黃金的低點滿倉運作出現虧損;他們在市場瘋漲的高點一年的收益不及業餘選手一周的收益;他們長期看好的股票一年、兩年、三年不漲。在很多客戶看來,他們炒股票很不行,對客戶的資金很不負責任。這時候怎麼去溝通?其實這些問題不是中國的投資者才有。外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尋求客戶的理解與支持,這就是巴菲特為什麼每年寫給股東的信,不厭其煩地重複其投資理念的道理。巴菲特的初衷不是為了賺稿費,也不是為了搞個人品牌建設。最實際的出發點,是讓給他錢的人對他有信心,建立信任。所以這些基金經理會說:「尤其在目前的國內環境裡,我們寧願花時間去等待信任之花在沙漠中綻放,我們寧願多做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研究。」
這些訪談者,除了有較為清晰的投資理念與投資紀律,其發掘優秀上市公司——其實就是好股票——的過程,絕不輕鬆。比起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來說,這群人更多的是去調研上市公司,一家家走過去拜會調研,經歷上百家公司而都覺得不理想是大概率事件。而與管理層的溝通,去蕪存菁,排除煙幕幹擾,找到真正的公司盈利邏輯,殊為不易。
相比之下,不選公司,選擇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會容易很多。參加巴菲特的年會,給了書中一位訪談者很大的震撼,這種感覺其實應該也與大多數中國股民相通。第一,他們看到巴菲特和芒格兩個80歲高齡的老人,喝著可樂,在現場有禮有節地回答問題,甚至妙語連珠。他會忍不住就想,我怎麼才能達到人家八旬老者的那種狀態呢?第二,兩三萬人一起參加這個聚會,很多人是攜家帶口去的,這是一種參加party、去嘉年華的感覺。他會按捺不住想,我們買賣股票什麼時候能有這種聚會?這兩位老人是用什麼辦法把幾千上萬個家庭聚在一起的呢?我想我在那個時候才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投資,好的,合理的投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樂趣。
概而言之,《那些滾雪球的人》之中,首先提供的價值是對於20多年來,中國比較優秀的投資者們的股票買賣方式的總結——對過去的投資做了深刻的反思。哪些我們看對了也做對了,哪些我們看錯了卻蒙對了,哪些成功可以複製,哪些失敗又可以避免,哪些海外價值投資者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所借鑑,哪些不能簡單照抄。
其次,這本書提供了一些可以稱之為中國式智慧的思考。例如,到了某個階段,比如人均GDP,人類會產生什麼樣的普遍性消費,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相對可參考借鑑的指標。作為一個消費者,你會逐步嘗試去理解,中國現在缺什麼,哪些地方還要排隊,哪些地方你對服務是不滿意的?像教育和醫療,像物流成本這麼高,這裡面內在的原因是什麼?從這些角度去思考開始形成的投資智慧,在過去的其他資本市場的嘗試證明是成功的。大家買房的時候,大家買車的時候,大家玩QQ的時候,大家買海外奢侈品的時候,那些大白馬公司就會應運而生,股票價格也會一再飆升。未來還會出現這樣的故事,股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再次,本書之中,也依稀能夠看出一些中國主流階層人群對於商業現實的判斷與朦朧的信心。例如,在中國會不會產生偉大的公司這個問題上,基金經理朱平的回答就很有代表性。他強調「我們千萬不要妄自菲薄」,但是他也清楚,「作為投資者,我們永遠不要問(是否買到了偉大公司)這個問題,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發現、鼓勵。未來雖然我不知道,現在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我們今天做,明天就有偉大的企業,如果今天不做,就一定沒有偉大的企業。投資者參與本身就是造就偉大企業的一環」。
書中接受訪談的投資者普遍認為,今天中國的有些企業,比如騰訊、阿里巴巴都做得不錯。中國的公司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創新,比如食品安全問題,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比如大企業的產業鏈,如果能做成的話,規模會很大。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我們中國人的性格當中,是有一些缺點的。但會改正的,會調整。你只有改了,才會有前途。也有人感嘆,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中國公司可能都會在價值鏈的中低端。但是他們對民營企業、對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投資的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只是在中國,投資股市的曲折的程度可能會比較高。
這不是一本僅僅講股票投資的書。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讀懂一些中國公司的運營邏輯,找到更多的觀察中國社會的角度,收穫一些中國式商業智慧。
(一)歸江
1.幾乎沒有人用交易的方式獲得持續的生存。
2.投資離不開對人類行為的研究。
(二)但斌
1.更市場化地發新股、讓企業倒閉、破產、退市。
2.中國政府對老百姓的呵護反而害了市場。
(三)陳理
1.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2.市場是為你服務的,不是提供指導的。
3.安全邊際。
(四)朱平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投資壓下去,銀行利潤幹下來,稅收降下去。
2.看K線圖炒股不創造經濟效益,是在浪費資源。
(五)東博老股民
1.要有深入骨髓的便宜概念。
2.上市公司是幹活賺錢的,我投資他們讓他們給我賺錢。
3.靜靜等待。
(六)sosme
1.有些信息學得越多受害越深。
2.很多研究員是為了研究而研究,混口飯吃罷了。
3.真正的大牛股絕對不存在與今天的熱門行業、熱門公司中。
4.不要以為自己看透了一切。
5.逆向投資是反人性的。
(七)翟敬勇
1.價值投資是用4角錢買1元的東西,高估時賣出。
2.堅持價值投資的關鍵在對情緒的把握。
(八)王小剛
1.別太相信精準建立的模型,因為影響因素之多超出你的想像。
2.用了10年時間才堅定了「股價長期來講是和基本面掛鈎的」。
(九)程傑
1.你知道它值多少錢才知道它是不是便宜。
(十)王瑜
1.投資的大敵是面子,是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
2.搞清楚替你打理錢財的人是抽傭獲利還是投資獲利。
(十一)董寶珍
1.把價值和趨勢結合是胡鬧。
2.不信任任何人,因為人會變。
3.合伙人的素質很關鍵。道不同成本太高。
(十二)孫旭東
1.但凡只提好企業,不管價格的,是「偽價值投資者」。
2.企業基本面無變化,股價大幅波動,是機會不是風險。
3.凡人別接刀子。
(十三)劉鷹
1.平淡對投資來說是好事。
2.笑到最後才是贏。
(十四)陳宇
1.真正值得關注和投資的企業鳳毛麟角。
2.好公司在中國永遠有便宜的時候。
一些技巧
(一)歸江
1.止損條款就是有人跳樓你也跟著跳樓。
2.從看公司到動手花費兩到三年,成功的概率會大增。
(二)陳理
1.大盤恐慌+公司壞消息=最佳買點。
(三)sosme
1.某項投資堅持了10年,最終的回報在未來的1-2個月內集中實現。
2.選菸蒂,首先要判斷公司有無持續經營能力。
(四)翟敬勇
1.逆向投資要關注企業質地。
(五)程傑
1.看企業要問的3個問題:靠什麼盈利?為什麼盈利?未來能不能盈利?
(六)董寶珍
1.只買太子。
2.習慣性分散是一種自我欺騙。
(七)孫旭東
1.價值投資者從來不止損。
(八)劉鷹
1.錯誤都發生在不冷靜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