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山海情》於質樸中抵達人心

2021-02-07 人民資訊

▲電視劇《山海情》正在東方衛視等多個平臺熱播。 (海報)

「18歲00後正在看」 「我是80後,坐標長三角」 「寧夏人報到,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塞上江南」……無數彈幕正在刷屏,一部扶貧題材劇在全國範圍、全年齡段引發了熱烈反響。尤為動人的評價,來自親歷山鄉巨變的人。

1月12日起,由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組織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支持拍攝,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山海情》在東方衛視等多個平臺開播了。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該劇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在國家政策號召下、在福建對口幫扶下,硬是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

宏大的國家敘事,創作者藉由平民視角娓娓道來。劇作通過漫漫黃沙土裡長出來的人和事,以小見大地刻畫出改變鄉村樣貌和人民生活的奇蹟工程——脫貧攻堅,展現出「閩寧模式」背後的深厚情誼、中國智慧。

鏡頭下的喜怒哀樂,「接了我們的心,接了我們的地氣」

《山海情》的創作者把大時代的紋理,揉進了真實的日子和鮮活的人,厚重題材潤物無聲。

故事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寧夏西海固開啟。扶貧辦的張樹成在楊縣長面前領了「死命令」,要在三天內勸回「逃返」湧泉村的吊莊戶。正犯難,剛從農校畢業的馬得福來縣裡報到,自報家門正是乾溝鄉湧泉村人。

吊莊是什麼意思?移民搬遷的優勢何在?被直接拽上返鄉路的馬得福在翻山越嶺間聽張樹成「補課」:自治區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鄉親們從山裡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一切「就是為了鄉親們不再挨餓、不再受苦」。

進了湧泉村,無數細節撲面而來。這裡有一群各有脾性的人:識大局卻又暴脾氣的馬喊水、能扛事但也會打小九九的李大有、有見識也有軟肋的鄉村教師白崇禮、永遠以紅軍自我要求的老支書,還有心向遠方的年輕人。這裡是奇蹟發生的前夜:有村民一天三頓洋芋,有三兄弟共穿一條褲子,父親為了一頭驢就訂下女兒的終身大事,全村把扶貧下撥的珍珠雞吃得僅剩一隻。

導演孔笙用「接了我們的心,接了我們的地氣」來概括這次創作。他說,鏡頭之所以對著諸多平凡個體細細描繪,因為脫貧致富對每個人而言,不僅關聯著親情、友情、愛情和鄉情,關聯著每一天的幸福指數,更是個體命運在時代發展中奮力攀登的過程。

也正是刻畫細膩,劇中這群困苦中不棄希望的可愛村民、關關難過也要衝在前頭的基層幹部,讓觀眾入了戲,身臨其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共情之餘,許多人掂量出了深沉厚重,那是我們國家脫貧攻堅一路邁過的坎兒。有的坎兒,在基建:水電交通,都是難題。有的坎兒,在環境:沙塵暴發威,當地人都嚇得往回跑。還有的坎兒,在觀念。凡此種種,正如全劇開篇楊縣長的臺詞,扶貧就是個「硬茬崗位」,整個脫貧攻堅就是一場硬仗。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未來真的已經來了!」

從抗拒吊莊移民,到陸陸續續搬遷至吊莊區建設新家園,《山海情》裡有個意象反覆出現:未來。

在大家的憧憬裡,「未來」是「塞上江南」。在基層幹部的信念裡,「未來」是個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鄭重承諾。在年輕人的暢想裡,「未來」還與無盡廣闊的遠方聯繫在一起。但「未來啥時候能來」,這個疑問也始終縈繞在眾人心頭。

為了「未來早日到來」,年屆七十的老支書當過破局人。他鼓舞村民:「有奔頭就不算苦,沒奔頭才是真的苦。」他不僅做表率帶頭吊莊移民,還一個人種下長長一排小樹苗,等它們長大後「護著村子護著人」。一個個樸實的村民也是破局人。新家園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輕人雖偶爾嚷嚷著苦,但開荒、整地、耕種、打工,他們樣樣扛得起。

基層幹部更是從未有一刻懈怠。馬得福有段「酒後箴言」,他說自己沒有一天輕鬆過。起初,看著張樹成總是衝在前頭、毫無怨言,他會對自己的事業多一分篤定。漸漸地,看著新家園建設一點一點有了成果,鄉親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起色,他的心越發踏實,奮鬥更有勁頭。在經歷了移民吊莊的幾年拼搏後,他終於明白「眼光放長遠」的真意:給物資的扶貧行不通,吃救濟只會讓懶漢越懶,唯有走出大山去拼,跟著國家修公路、修黃河揚水工程,靠自己打工掙錢、用雙手創造財富,這樣的「未來」才會越來越近。

第六集起,劇情展開了全新篇章,幫扶幹部陳金山、菌草種植專家凌一農長路迢迢坐著火車來了,他們是東西協作扶貧政策下從福建到寧夏的「先遣小分隊」。緊接著,吳月娟帶來更大的好消息,福建與寧夏將攜手在吊莊區成立全新的行政村,取名「閩寧村」,西海固將有更多困難群眾在閩寧村開啟新生活。而且這一回,福建的幹部帶走一批年輕人,去開放的海邊打工,更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留守在寧夏的村民也能在家門口種植菌草蘑菇,發展庭院經濟,依憑科技實現脫貧。

未來,閩寧村將樹立東西扶貧協作的樣板村,學校、醫院、農場、產業,都會有的。鄉親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頭,「未來真的已經來了!」而觀眾知道,有了政策,有了不懈奮鬥的人,這將是一段跨越山海、歷經20餘年的真實奇蹟。

作者:王彥

編輯:施薇

來源:文匯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正午新劇《山海情》1月12日接檔《大江大河2》登陸浙江衛視
    可以說《山海情》貼合「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的創作要求,既是一部跨越世紀的「閩寧模式」扶貧故事記錄,也是一次追求影響力、承擔文藝創作社會責任的主旋律作品。 《山海情》即將開播 定檔預告傳遞扶貧力量 《山海情》今日發布定檔預告,預告中通過一個個小人物的刻畫,揭開扶貧攻堅歷程的艱難奮鬥史
  • 電視劇《山海情》首發片花 講述生動扶貧故事
    近日,電視劇《山海情》(原名《閩寧鎮》)發布「志高情深」版片花和「山海相會」版海報,該劇系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電視劇,由國家廣電總局統籌指導,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申報立項,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支持拍攝
  • 年度大戲開播,《山海情》引熱議!
    《山海情》創作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製片人侯鴻亮回憶說,「要做一部『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的作品,這是我們做影視人的理想,能真的實現拍出這樣一部作品,我們一開始沒有想到。」創作團隊面臨重重困難,特別是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礙了劇本的創作、下沉式採訪籌備及進棚搭景等前期籌備工作的進度。「整個過程感覺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導演孔笙形容。
  • 電視劇《閩寧鎮》更名《山海情》 黃軒張嘉益化身脫貧帶頭人
    《山海情》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展現了黨領導下的東西協作扶貧,該劇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
  • 《山海情》:一種鄉土中國的縮影,一部真實動人的史詩
    「如何能夠不為題材所局囿,用一氣呵成又頗富張力的視聽藝術真正體現「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
  • 《山海情》開播,黃軒張嘉益主演,侯鴻亮蓋章超越《大江大河》
    1月11日,同樣是正午陽光出品的新作《山海情》在北京舉辦看片會,不僅收穫在場媒體的一直好評,製片人侯鴻亮還蓋章「這是正午陽光近年來最重要、最好的作品」,也就是說,比《大江大河》還要好。
  • 《山海情》:無私情誼 山海為證
    「電視劇《山海情》展現了人在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所具有的能動性,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創作著力於對人物的塑造。山代表寧夏,海代表福建,正如片名一樣,這是一場福建和寧夏的『戀愛』,兩省區相互協作,共展宏圖,結下深厚情誼,也體現了劇中人物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家鄉的熱愛,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副院長李瀚林說。
  • 用平民視角,詮釋抗日英雄的成長 |《獵手》研討會
    8月23日開播的電視劇《獵手》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百部重點電視劇規劃選題、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劇目之一,該劇以「平民抗日英雄」視角帶領觀眾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收穫了良好的收視成績。9月18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的電視劇《獵手》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創作方以及學界的代表共同對劇集的創作和播出效果進行了探討。
  • 我們的「山海情」
    我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觀看了脫貧影視劇《山海情》。     《山海情》這部影視劇以閩寧鎮的發展歷程為創作命題,展現了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寧夏兩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描繪出一幅雄厚壯闊的脫貧故事畫卷。劇中鮮明的角色,樸實的方言,真實的情感,獲得廣泛共情。
  • 電視劇《山海情》1月12日首播
    1月7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廣播電視局獲悉,電視劇《山海情》近日官宣定檔,將於2021年1月12日起登陸寧夏衛視、東南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黃金檔首播,深圳衛視黃金檔跟播,並將在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三家網絡平臺播出。
  • 黃軒主演 電視劇《山海情》定檔1月12日
    國際在線消息:電視劇《山海情》(原名:《閩寧鎮》)即將於1月12日開播。該劇描繪了寧夏西海固人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移民搬遷和探索發展的歷程。該劇還於今日發布定檔預告。  電視劇《山海情》由高滿堂、孔笙、侯鴻亮再度合作打造,是繼《大江大河》第1、2部後正午陽光出品的又一部主旋律與硬實力兼備的現實主義題材劇。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山海情》
    2020年,執導扶貧攻堅劇《山海情》。2020年10月,憑藉《大江大河》獲得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導演獎。這兩三年來,扶貧主題的主旋律影視劇並不少,獲得良好口碑的也有一些,但它們大抵有著相似的命運:叫好,卻不那麼叫座,沒有在微博等平臺上掀起太大的討論。這著實有些可惜。年輕觀眾是主旋律最重要的目標受眾之一,年輕人代表著未來,主流價值觀念需要在年輕人身上得到弘揚與傳承。
  • 《山海情》不止有大情大義,那些「小情小愛」一樣動人,太催淚了
    《山海情》是由孔笙、孔墨龍執導的脫貧攻堅劇,自1月12日開播以來,迎來大波好評。為什麼它能贏得那麼多觀眾的喜歡?我想最主要的在於它足夠真實動人。作為一部主旋律劇,一方面很容易陷入喊口號式的敘事;另一方面,偉光正的主題,難免嚴肅而刻板,很難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調動起觀眾的口味。
  • 黃軒連發兩條微博告別山海情 感恩2020的這個夏天我們聚在一起
    而黃軒更是 1月24日晚連發兩條微博,電視劇《山海情》播出結束,黃軒連發兩條微博告別,不但曬出多張劇照和幕後照片,更發文表示:「感恩2020的這個夏天;我們聚在一起,讓我們都有了一段深情且難忘的回憶!」。第一條中這樣說道:
  • 《山海情》隨感
    3天,追完了《山海情》,很久沒追劇了,身體還真有點兒吃不消,因為又哭又笑的,情感也透支了。網上對於《山海情》是好評如潮,導演和團隊以及過往作品免不了又被拿出來科普一番,作為孔笙導演的老粉絲,我們笑笑,看劇就好。此劇的好,立意、題材、故事、團隊……無一不是恰到好處,多一分則用力過猛失之矯作,少一分則隔靴搔癢流於表面。
  • 電視劇《山海情》1月12日播出
    《山海情》海報。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鮑淑玲)1月7日,記者獲悉,電視劇《山海情》官宣定檔,並發布定檔片花和海報。 《山海情》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攻堅克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事跡,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劇中,重大命題藉由一個個平凡人物的故事進行建構,偉大建設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
  • 《大明風華》:宏偉敘事背景下的平民趣味追求
    原標題:《大明風華》:宏偉敘事背景下的平民趣味追求 然而劇本中「靖難之役」的皇權之爭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的背景。劇本很快把敘事視角從爭權奪利中轉到了大明第一家庭富有人倫情趣的家庭生活中。本來作為天子之家,先是君臣,再是父子。然而《大明風華》裡,皇帝、皇子、皇孫之間就像普通百姓人家一樣「爺爺」「二叔」「大哥」「爹」地叫著。這些尋常人家的叫法親熱而世俗,很有家庭倫理劇的人情世故。
  • 《山海情》用頂級陣容,將扶貧劇拍出煙火氣,觀眾口碑好評如潮
    最近,正午陽光的新劇《山海情》才剛剛播出幾集,就迎來了一片叫好聲。在豆瓣上,很多看過的網友都給出了很高的評價,並且不少網友都打出了5星高分,照這樣下去,預估開分會在8.0以上。這些年國家對扶貧工作一直非常重視,可以說扶貧一直在路上。《山海情》這部劇講述的就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西海固的人民將風沙走石的「幹沙灘」變成寸土寸金「金沙灘」的故事。
  • 【西河文藝】王三毛 ||《山海情》熱播,合陽籍編劇王三毛如是說
    背景:1月27日,由國家廣電總局主辦的電視劇《山海情》創作座談會在京召開。23集電視劇《山海情》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探索脫貧致富路徑,通過奮鬥獲得美好生活的故事。該劇自1月12日於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等平臺進行首輪播出以來,收穫了不俗播出成績,口碑不斷發酵上揚,成為一部破圈層的主旋律作品。
  • 《山海情》原型人物現身
    「故事」「鄉土」「生命力」……都是《山海情》的「催淚點」。《山海情》原名《閩寧鎮》,「閩」取自福建,「寧」取自寧夏。劇中的情節不是根據哪一本小說改編的,而是在寧夏西海固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她,就是《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林月嬋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