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人生》,是由弗蘭克·達拉伯恩特執導,金· 凱瑞主演的喜劇片。
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彼得·艾普頓(金·凱瑞飾)是一位正處於上升期的好萊塢青年劇作家,似乎一切都是完美的,不會出現差錯。但是當時,好萊塢正處於"麥卡錫主義"籠罩之下,受此影響,彼得失去了工作並被進行嚴密的調查。彼得的人生跌落谷底,又遭遇車禍落入河中。這時天空下起大雨,仿佛昭示著主人公命運的轉變。彼得醒來後,發現自己被一個小鎮的人們給救了,但失去了記憶,不知道自己是誰。
小鎮的人們把他當成了二戰時一位出徵後失蹤的本鎮年青人盧克,因為他們的長相很相象。小鎮的一位老人是盧克的父親,在相處的過程中,彼得逐漸認同是他的兒子。原來的父子二人在鎮上經營著一家電影院,彼得鼓勵大家將電影院修好,最終,電影院重新開業,小鎮居民的笑容也逐漸多了起來。彼得也在這裡遇到了女主人公阿黛爾。阿黛爾從小與盧克青梅竹馬,她也把男主人公當作了自己的昔日戀人。
彼得在小鎮度過了一段快樂而有意義的時光,直到他在電影院播放一部片子的時候,看著熟悉的電影情節和臺詞,終於記起了自己是誰,這正是他曾經寫的劇本。而老人在放映影片的時候由於疾病發作,與世長辭。
這時,調查他的人找到了他,彼得將面臨法庭的審判。
在法庭上,在眾多記者的正在直播的鏡頭之下,他對法庭不公正的判決進行了反駁,小鎮的人們關注著這個場面。他拿著盧克的勳章。他慷慨陳詞,電影情節到了高潮,所有人被他的陳述所感動,這時彼得的人生和盧克的人生產生了奇妙的共鳴。他成為了英雄。在電影的最後,在小鎮居民的歡迎聲中,他再一次來到了小鎮,以彼得的身份。
這是一部衝擊奧斯卡的電影,本片的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曾經導演過不少優秀的作品,但未獲得過奧斯卡獎。而作為主演的金·凱瑞也有類似的遭遇。這是一次瞄準奧斯卡獎的合作。可惜放映後,票房和口碑都不盡人意。主要的批評聲音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過於刻意,不真實。但金·凱瑞對這部電影評價頗高。或許對於金·凱瑞來說,正如主人公彼得經歷了如電影一般的一段盧克的人生,這一段人生經歷讓金凱瑞產生了類似的共鳴。
大雨中的絕望,法庭上的慷慨陳詞,小鎮居民的歡呼…電影講述了一個戲劇化的英雄故事。但在編者看來,這部電影也講述了一個關於生活的故事。如果說法庭上的情節是整部電影的高潮,那麼這部電影關於幸福生活的高潮應該出現在彼得在小鎮的那段日子。在某種意義上,彼得救了這個小鎮,救了這個困於戰爭遺留下的陰霾之中的小鎮。包括老人在內的很多小鎮居民已經大概能夠猜到他不是盧克,但他們還是接受了這個「盧克」,因為「盧克」給小鎮帶來了希望。電影有一幕讓小編難以忘記:老人一手摟著老友一手摟著「盧克」,走在小鎮的馬路上。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經歷了一段盧克的人生之後,他最終成為了一個英雄。他獲得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反抗不公的勇氣。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在彼得身上達成了和解。這不僅改變了彼得的人生,也改變了小鎮居民的人生,小鎮從「戰爭帶走了許多年輕人」的陰鬱變到了更加「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