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國內知名獨立音樂人李志發布了一張全新數字專輯《在每一條傷心的應天大街上》,售價20元/張,並在網易雲音樂獨家首發。專輯上線僅48小時就賣出超過5萬張銷量,創下了國內獨立音樂史上一個奇蹟。
因為是獨家發售,且事先沒有提供曲目試聽,所以大家基本都是衝著李志個人和對他早期音樂的喜愛而購買的,沒錯,筆者也是在看到專輯發售的第一時間就下單購買了。BUT...在粗略聽完這張專輯後,筆者的內心感受是鬱悶的;不誇張的說,毫無旋律可言、不痛不癢且粗俗露骨的歌詞,就是這張專輯的整體寫照。隨後筆者又在網易雲音樂上翻看了大家對這張專輯的評論,結果就是下面你看到的這張截圖:
專輯熱門評論
看來和我有一樣感受的人還真不少,而最熱的頭條評論竟然是要求退貨的,不知李志本人看到這些熱門評論時會作何感想?但不管怎樣,錢肯定是不會退給你的,並且對於一張數字專輯來說,它也沒有任何收藏價值,這20元花的到底值不值,我想大家心裡應該都很清楚了。
當然,筆者並不是心疼這20塊錢,現在國內能像李志這樣既勤奮努力又嚴謹的音樂人屈指可數,這本難能可貴,是所有做音樂的人學習的榜樣。但是,這並不等同於我就要盲目的搞個人崇拜;相反,如果他的音樂做的爛,我們有理由拒絕甚至批評他,這樣才能讓音樂人和歌迷共同進步和成長,正確的邏輯關係我想就應該是這樣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數位音樂屬於文化產物,它不像我們在淘寶上買衣服,不喜歡就可以要求退貨。回想一下即使是在實體唱片時代,我們從音像店購買的唱片也是不支持退貨的(除非有質量問題),但因為它擁有實體的價值屬性,所以至少我們還可以將它收藏、轉賣或贈送。而對於數字專輯來說,我們除了能將它放在手機的收藏夾裡,其他什麼也做不了;再說的直白一點,這20塊錢買到的只有在線播放和下載到本地的權限,除此以外你什麼也得不到。
QQ音樂、蝦米音樂也都不支持付費專輯的免費試聽
為此,筆者又專門去「調查」了下QQ音樂和蝦米音樂,結果發現它們也都不支持標註為「獨家版權」付費專輯的免費試聽服務。也就是說,不論你是想在線試聽還是下載,都必須先付費購買後才行;至於喜不喜歡,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請不要奢望音樂平臺為你提供什麼退貨退款的售後服務。
那麼面對以上問題,國外在線音樂平臺又是怎麼做的呢?這裡我們不妨來看一下Apple Music,自從2015年7月30日上線以來,Apple Music至今已擁有2000萬付費訂閱用戶。它的運作模式和QQ、蝦米、網易雲音樂都不同:首先,Apple Music不支持免費使用,所以它的用戶都是實實在在的付費訂閱用戶(分為每月5元、10元和15元檔),乍一看這種模式和支持免費使用的國內音樂平臺相比,並不具有任何優勢;但是,套路往往就是在「免費」兩個字裡產生的。
Apple Music會員方案
用過Apple Music的用戶都知道,除了每月固定需要扣除的訂閱費,該平臺裡的所有歌曲和專輯都不需要再額外支付購買,只要你想聽,都可以隨時在線播放或離線到本地使用。而相比之下,不論你是不是QQ、蝦米、網易雲音樂的付費會員,對不起,你都需要為很多數字專輯單獨支付購買後才能播放和下載。
請注意,這兩種模式對用戶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當你在國內音樂平臺上花幾十元買到一張讓你很失望的數字專輯,你能做的只有忍氣吞聲(最多也就是在評論區裡吐個槽),這種心理落差感是很大的。但在Apple Music上就絕對不會出現這個問題,因為所有的歌曲/專輯都可以隨意點播,如果不喜歡直接點下一曲就好了,所以不會對你的心理造成任何影響。
要知道,蘋果可是當年最早一批做數位音樂服務的廠商之一,在數位音樂付費模式上,筆者倒是認為國內各大音樂服務商可以借鑑蘋果此前的iTunes音樂付費模式:在此平臺上,用戶可以在數位音樂市場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和專輯,並免費試聽一小段;如果喜歡,再付費購買。這種人性化的模式對於任何一方來說都是受益的,在音樂人作品得到更多推廣的同時,用戶也不用擔心花錢買到自己不喜歡的音樂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Apple Music,國外其他主流在線音樂平臺基本也都採用與前者類似的付費模式(如:Pandora、Tidal、Spotify),即:成為付費會員後,用戶無需再額外支付任何費用購買專輯或單曲。
經過這一次不太愉快的付費體驗後,相信很多歌迷對今後再購買數字專輯這件事也會多幾分理智吧。而對於國內各大在線音樂平臺來說,如果可以考慮讓用戶在付費購買專輯之前先短暫的試聽部分曲目,我想這會是一個更加人性化的解決方式,在減少用戶抱怨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增加用戶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