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隨著形勢急轉直下,國民政府放下外交斡旋的夢想,投入到武裝自救的行動中。當時因為中、日、美、英相互之間沒有宣戰,而美英政府又嚴守中立拒絕援助國民政府,國民政府無奈之下於1937年8月向蘇聯求助。
蘇聯在遠東一直實行實用主義原則,而美英對日的放縱引起了蘇聯的警惕,為了牽制日軍力量避免其從蘇聯防衛較弱的東部進攻,蘇聯方面在幾個月後就毫不猶豫向國民政府提供了援助。
1938年上半年,蘇聯通過了對國民政府的三筆信用貸款共計2.5億美元,這三筆貸款主要用來購買蘇聯的武器,至1938年年底,這些援助大多到位,其中包括了當時中國最需要的飛機:200多架戰鬥機和約100架轟炸機。
蘇聯援助中國的主要戰鬥機是伊爾15和伊爾16戰鬥機。伊爾15是雙翼戰鬥機,雖然性能穩定,但是雙翼機速度慢,這種機型在歐美發達國家已逐漸被單翼機淘汰。伊爾16戰鬥機是當時蘇聯的主要戰機,火力強速度快,對於當時日軍的主力機型96式戰鬥機有一定的優勢。
比援助來得更早的是蘇聯空軍。因為沒有對日宣戰,所有飛行員以私人身份參加戰鬥,第一批志願軍於1937年10月達到蘭州,然後馬上飛赴南京支援,參加了南京保衛戰。之後,蘇聯-蘭州-前線這樣的模式成為紅色空軍走廊,越來越多蘇聯飛機和飛行員進入中國戰場,和中國飛行員一起並肩抗擊日寇(完全混編戰鬥隊列在1938年之後)。
而這個時候,日後著名的飛虎隊隊長陳納德,還是一名被邀請來中國考察的前美國空軍上尉。飛虎隊,八字還沒一撇。
1936年陳納德來到中國擔任中央航空學院飛行教官,6月,他被任命為空軍顧問,幫助建設中國空軍。
1937年4月,陳納德為了方便工作從美軍退役,從此全身心致力於幫助中國空軍。他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其中在1937年10月間,他僱傭了4個法國人、3個美國人,1個荷蘭人和1個德國人,加上6個倖存的中國轟炸機飛行員,利用僅剩的三架轟炸機組成了一個「國際中隊」,對日本的軍用目標進行轟炸,但是一周後,他們就在一次空襲中損失了所有的轟炸機。
陳納德最大的目標就是擊敗日本,在1937年-1940年之間,他和中國、蘇聯的空軍軍官積極配合,設定戰術戰略方案,毫無間隙。之後日本通過情報得知有美國顧問在幫助中國,曾要求美國下令讓所有在華的美國空軍人員離開中國。美國國務院將此情況轉告陳納德時,陳斬釘截鐵地回答:等到最後一個日本人離開中國時,我會高高興興地離開中國。但是當時國民政府為了他的個人安全,還是建議他不要拋頭露面。
命運的安排總是讓人猝不及防,誰也沒想到遠在蒙古大漠的一場戰鬥,會影響到國民政府的天空。
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對於中國的影響之大,是無人可以預料的。
作為滿洲國的老大日本和外蒙古的老大蘇聯之間進行的這場戰役,其實就是日本陸軍對蘇聯的試探。試探的結果是:蘇聯不好打。
這一結論也主導了日本之後的戰略思維,南下太平洋成為唯一選擇,與美國開戰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個戰役甚至成為蝴蝶效應的最佳案例,著名的洛倫茲教授就曾這麼描述:「亞洲腹地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許幾周後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
而這場戰役給國民政府帶來的後果卻是災難性的。
從1939年諾門坎戰役後蘇日雙方籤訂停戰協議,至1941年蘇日籤訂《蘇日中立條約》,這是一個蘇聯志願空軍逐漸撤離中國戰場的過程,此時的蘇聯戰略重點在西線的德國,得到日本不發動戰爭的允諾,對蘇聯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雙線作戰。事實上,在蘇德戰場大家都油盡燈枯之際,正是蘇聯抽調了遠東的20個師到西線,才會有之後西線的反擊。
與之相比,蘇聯停止援助中國如果是日本保持中立的條件,那就變得完全可以接受了。更重要的是,雖然諾門坎戰役的失敗方是日本,但是蘇軍損失的裝備和人員遠超日本,這也是蘇聯對日本產生畏懼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此,中國空軍再次迎來低谷,中國的天空再次成為日軍橫行的場所。日本空軍肆意轟炸中國後方城市,中國抗戰進入最艱苦的階段。
1940年年底陳納德、宋子文等來到美國開始為國民政府籌建空中力量,最終定下以購買為表,以僱傭軍為裡的策略,組織美國預備役空軍人員前往中國作戰。羅斯福總統被陳納德的熱忱打動,批准了這一計劃,第一批100架飛機為原出售給英國的P40戰鬥機,應英國當時的主力戰機是噴火戰鬥機,性能遠勝P40,P40大多在英國擔任教練機角色,所以英國也一路綠燈,這個時候,飛虎隊八字有一撇了。
1941年12月20日,10架日本飛機進犯中國昆明,這支美國民間武裝初戰告捷,在首次對日空戰中擊落敵機6架,飛虎隊的名號不脛而走,之後飛虎隊長期轉戰中國南部,為確保滇緬公路安全立下不世功勳。需要註明一下的是,這支部隊為何被命名為飛虎隊至今仍撲朔迷離,以陳納德自傳來看,他並不知道自己的部隊有了中文名字,但是他也很喜歡這個名字。
1942年7月4日零時,飛虎隊正式解散整編,一段傳奇落下帷幕。陳納德離開中國的時候,因為歡送的人太多,行車太慢,最後大家用抬轎子的形式把陳納德的吉普車一路抬到機場,不會中文的陳納德淚流滿面,用學會的僅有一句中文告別:頂好!頂好!這條當年抬轎子的路就是現在昆明市區通往機場的陳納德路。
為了更好了解這段歷史,以下是我對兩支隊伍進行的對比:
1.身份:兩支隊伍都是志願軍形式參戰,但是蘇軍志願軍所有的支出都由蘇聯政府支付,飛虎隊則由國民政府支付。蘇軍飛行員在中後期和中國飛行員混住在一起,感情深厚,國民政府曾有其他更好的安排均被蘇聯軍官拒絕。而飛虎隊當時月薪之高令人咋舌,幾乎是美國本土戰鬥機駕駛員的一倍,這是這支部隊僱傭軍的性質所決定的。飛虎隊在中國的起居也被照顧得很好,並不和中國飛行員同住。被擊落的蘇聯飛行員和飛虎隊飛行員中國民眾會前去積極營救,被俘被殺極少。很多人最後不願離開中國作戰,也是被中國濃厚的感情所打動。
2.戰機:蘇軍以伊爾16為主,美軍以P40為主,相對於日軍96式戰鬥機有一定優勢,對零式戰鬥機處於劣勢。
3.戰果和犧牲:戰國是很輝煌的,蘇聯志願軍擊落日軍戰機1000多架,犧牲200多人,飛虎隊擊落日軍戰機298架,犧牲約30人,
4.對外影響:蘇軍駕駛的伊爾16戰鬥機全部被粉刷為國軍戰鬥機的外形,所以並不為廣大人員知曉。相比之下,飛虎隊的鯊魚頭可謂人盡皆知。
美蘇兩國對於中國的空中援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士氣,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也不論結束的原因,我現在都感恩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有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幫助我們的民族,除了這兩支戰鬥在前線的空中力量,更重要的駝峰航線,在三年內為中國內地輸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運送軍事人員超過三萬人,而在這期間,有563架大小飛機墜毀,犧牲的飛行員和空勤人員超過1500人。當時的飛行員這樣形容這條航線:我們就是沿著飛機的在地面的殘骸進行飛行的。
我們對戰爭要存著敬畏之心,沒有一場決定國家民族走向的戰爭會是隨意和簡單的,必定是全力以赴以死相搏,對於那些成天喊著殺戮的年輕人,我只想奉上一句:還是珍惜現在美好的和平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