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官,為什麼服飾胸前都有一隻鳥:代表不同官位

2020-12-22 阿昌環遊中國旅行記

這裡是「阿昌環走遍中國」的旅行日記,歡迎與阿昌一起看遍祖國大好河山,喜歡請關注!

今天介紹一下中國古代文官服飾胸前的圖案,古代文官從一品到九品,衣服上每一個官位的等級不一樣,那麼胸前的圖案就不一樣,胸前圖案以各種有名的珍貴鳥類作代表。很多遊客經常參觀一些博物館,名人故居,對這個問題一直模糊,搞不清楚,分享這個小知識,希望可以幫助你。

一品文官,胸前服飾以「鶴」代表。

二品文官:胸前服飾的「錦雞」為代表。

三品文官胸前服飾「孔雀」作為代表

四品文官:胸前服飾「雁」為代表。

五品文官:胸前以「白鷳」為代表。

六品文官:胸前服飾「鷺鷥」為代表。

七品文官:胸前服飾「鸂」為代表。

八品文官胸前服飾「鵪鶉」為代表。

九品文官:胸前服飾「練雀」為代表。

你了解中國古代文官服飾上那些以各種了代表文官的官職嗎?歡迎留言發表建議。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古代文化之服飾禮儀
    傳統中國是所謂的「禮儀之國」,凡事都講究是否合乎禮儀,就連穿衣戴帽也不例外。我們知道,服飾本來是用來禦寒保暖和蔽體遮羞,但在禮樂制度下,服飾卻成了「禮」的載體,是個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標誌。各階層的成員,在服裝的質地、款式、顏色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不可隨便逾越。這就是獨具特色的中國服飾禮儀。我們首先從質地談起。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原來,古代官員面見皇上或是參加重大典禮時,皆會身穿官服。官員們品級不同,相應的官服樣式也就不同。 三皇五帝時期,堯、舜、皇帝的著裝樣式和顏色上,就與其他人有諸多不同之處。 《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正是因為等級高的人才能身穿華服,便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官服制度。
  • 清朝文官武官補服一到九品圖案
    我們知道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而補服上的補子圖案用來區分文官、武官以及品級,文官的補服上繡的圖案都是飛禽類,而武官補服上則是走獸類。一品文官補服上的圖案是鶴,鶴在古代是珍稀禽類,因其姿容挺拔秀麗,被視為鳥中君子。
  • 韓琦訪談錄之中國古代文官的十大特徵
    (古代文官特徵2:自幼接受道德教育)  小編:這樣的家庭教育,潛移默化,對您影響一定很大!  韓琦:是這樣,我不管在中央還是地方,都一心牽掛著人民。朋友範希文有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一直這麼要求自己。寶元二年(1039),四川旱災嚴重,老百姓流離失所,我被任命為益利兩路體量安撫使。
  • 中國古代服飾(一)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別。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轉到古代服飾復原研究的契機,是1989年受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邀請,負責「古代戰爭館」武士蠟像的設計。當時軍博想找我們學校的周錫保先生,但那時先生已過世,最後便聯繫到我。軍博的設計任務開啟了我的古代軍戎服飾研究,後來從軍戎服飾延伸到古代生活服飾,還有古代的車輿馬具。 Q:您主要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來復原中國古代服飾,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方式?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
  • ——圖解古代官員官服補子品級
    最近穿越劇非常火爆,試想如果現代的你這麼驚異的出現在古代,古代民眾會怎麼看你?當然首先把你扭送官府。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一、從「十二章」制度看明朝禽獸圖樣在官服上的運用中國古代官員服飾上的飛禽瑞獸最早源於「十二章」制度,他們源於舜,而更多發展於明朝。按當時明朝的說法,「十二章」就是指十二種圖案,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等圖案。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849字,閱讀約4分鐘官服,又稱章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后妃、王公貴族、各級官吏,按章規定,區分是非等級的服飾。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中國古代官服制度中國官服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由於等級分化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相應的服飾也產生了明顯的等級差異。
  • 朝代崇尚的顏色有何區別?解讀歷史劇裡的服飾密碼
    邵劍平 攝古代的服飾往往採取前交領的款式,究竟是左衽(向左交)還是右衽(向右交),這就是當時中原與北方等不同地區的區別。中原人尚右,右衽遂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而左衽象徵少數民族的統治,在後世又用來指死者的衣服,這在陪葬的壁畫和先人的畫像中都可見,也表明了陰陽有別。在形制上,古人所說的衣裳指的是兩件:上衣和下裳。
  • 歷史悠久的古代男子冠禮,代表身份的男子冠帽
    導語: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禮儀大國,早在周朝已經擁有了完備的禮儀制度,在古代禮儀並不是一個社會道德層面的東西,而是一個包含在政治體系中的明文規定的制度。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束髮之理,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年禮儀呢?又為什麼要用加冠來體現成年呢?而這個屬於禮制體系當中的冠禮,到底有何含義。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貴族婦女服飾都有具體規定,從皇后、皇妃到命婦(嬪妃、受封的貴婦 )皆有冠服。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與祭奠等嚴重儀式時運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同穿著。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所以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這表明:走卒穿士服,農夫穿絲履不合常規。
  • 「名作摘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一五七 · 明貴族男女
    今日分享的書是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摘錄的片段來自於書中的一五七篇,明貴族男女。因為我本人很喜愛漢服,尤愛大明衣冠,因而意欲摘取書中講述明代服飾的部分。正如題所言,本篇主要講述的是明代貴族服飾,尤其是明代的公服儀度。其中詳實的資料文獻,令人嘆文觀止。
  • 服飾 | 絢麗多彩的唐朝服飾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  圓領袍衫  亦稱團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式,當為常服。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周禮·春官·典瑞》:「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服飾,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物。在古代,人們用服飾來遮羞禦寒,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服飾的款式和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 清朝文官,不同級別官服圖案也不一樣!圖九為一品文官:仙鶴服!
    不同級別官員的補子是不一樣的。文官武官也有差別:武館用"獸"做補子,文官用"禽"做補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同級別文官的補子有何不同!【九品練雀服】練雀(或作「練鵲」)是一種長尾飛禽,毛色潔白,兩條尾羽長如飄帶。民間視其為瑞鳥。明代將其定為九品以下雜職文吏的補服紋樣,清代沿用其制,並擴大至九品範圍。
  •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是古代帝王衣服上的紋樣,分列左肩為日,右肩為月,前身上有黼、紱,下有宗彝、藻,後身上有星辰、山、龍、華蟲,下有火、粉米。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也;山取其鎮也;龍取其變也;華蟲取其文也,會繪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潔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養也;黼若斧形,取其斷也;黻為兩己相背,取其辯也。」也就是說: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