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富麗堂皇,可能是普通人對中國古代皇室建築的第一印象,即使是殘垣的圓明園遺址也依稀可見曾經的美妙絕倫。古人的建築藝術在建築工藝及材料遠遠落後的秦朝,可謂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氣吞四海、囊括八方的氣勢,因此,這一時期宮苑的特點也極其明顯:恢宏、壯麗、威嚴、莊重、中規中矩。眾多宮殿、樓臺、閣宇、復道開始營建,它們的規模讓人驚嘆,它們的數量讓人目眩,但這些看似隨意修建的宮殿、高臺、樓閣、復道,其中既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也有崇拜上天、以天法地的思想觀念的存在。所謂漢承秦制,西漢的許多宮苑皆是在秦原先宮苑的基礎上進行修葺或重建的。另外,長安城的「鬥城」也是象天設都的代表作。
(圖一 影視劇中的秦宮)
鹹陽秦宮殿的分布及其背後的意義
宮苑在西周稱之為囿,在秦漢時期稱苑,今稱園林。宮殿屬於建築,它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項基本要素。通常情況下,研究宮殿不能不談園林;而研究園林又不能不談宮殿,二者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故將二者統稱為宮苑。按園林的隸屬關係來分類,我國古典園林大致可以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
提起秦漢時期的園林絕大部分的代表對象都是皇家園林。一是因為傳世文獻的記載對象多是帝王世家,使得我們的研究資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來則是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此時尚未成型,而隨著秦、漢兩大帝國的建立以及中央集權的確立,使得此時此刻的皇家園林迎來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時代。
(圖二 影視劇中的秦宮大致圖景)
秦代宮殿「長廊廣廡,途閣雲蔓,庭詭異,門千戶萬。」從最初的「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於鹹陽。」再到後來的以則紫宮,象帝居。」可知鹹陽的宮苑布局從最開始的以數量的堆積進化為按一定的規律或者說按一定的風水避諱來進行布局。而秦始皇這樣做的原因無非是秦統一六國後,之前數量再多、再宏偉壯麗的宮殿也無法體現出四海歸一的至高無上,新生的帝國顯然需要一個嶄新的氣象和一種完整的格局。也可以說是:鹹陽作為秦代都城是從秦孝公時期開始的。秦國經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為了進一步東出與六國爭雄,舊都櫟陽已然不能承載秦國的野心。
(圖三 秦鹹陽主要宮苑的分布圖)
秦朝的苑囿
苑囿雖然常常一起出現,但實際上並不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苑和囿進行了具體詳細的解釋。秦既有馴養禽獸、供貴族遊獵的皇家禁苑——上林苑,又有被牆垣圍起來供國家飼養公馬牛的囿。秦代上林苑出現的時間,後世普遍認為最晚不晚於秦惠王,也有學者大膽推測,認為秦昭襄王時期的五苑中即有上林苑。
秦漢時期,關中地區氣候溫暖溼潤,比現在的年平均氣溫高出 2℃左右,非常適合動植物生長。因此其地區動、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又有渭河與其眾多支流,也因此有了「八水繞長安」來形容此地水源分布廣泛,再加上南面的終南山與東面的驪山,也難怪秦、漢兩朝均在此處設立上林苑,秦代上林苑的範圍至今沒有確定。但根據史料記載,可以基本確定秦代上林苑的大致範圍是北到渭河、南至鎬京、西達灃水、東到近西安市勞動公園。大致是以阿房宮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一個廣大區域。
因此,阿房宮在上林苑中的地位極其重要。秦朝惠文王時期便開始建造阿房宮,惠文王死後,阿房宮營造一事便已不了了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方面由於渭水北岸空間狹小的地理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隨著秦徙六國貴族十二萬戶於鹹陽,從而導致人口的激增,在此情況下秦始皇開始在渭水南岸營建阿房宮,由於規劃中的阿房宮體量巨大,僅前殿即可容納萬人,所以工程量巨大,時間又極短,只好先建前殿阿房,而因為整個宮殿沒有完成,則先用前殿阿房的名字來指代整個宮殿,待全部建好之後再另行更名。
(圖四 阿房宮圖片)
秦始皇死後,修建阿房宮的勞役被徵調到驪山修秦始皇陵,修好後,秦二世重新徵調繼續修建阿房宮,項羽滅秦後,燒毀阿房宮。火勢三月不滅,可知秦上林苑尤其是阿房宮經此一役元氣大傷,使後人再不復見阿房宮之雄偉、壯麗。正所謂「傷心秦漢經行處」,便是指這裡。
秦阿房宮遺址範圍北到三橋鎮以南,東至灃惠支渠,南到和平村,西至長安縣紀陽寨。而其主體建築遺址即前殿阿房也已探查清楚。前殿的實際範圍是:東西長1320米、南北寬 420米,面積約55440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的我國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築臺基。」總而言之, 阿房宮的建造最早始於秦惠文王時期,中途歷經幾次停工與復建,終因秦王朝短祚,而被毀於一旦。
(圖五 阿房宮遺址位置圖紙)
秦代「法天象地」在宮苑中的體現
中國古代乃至現在個別地區一直以來都注重人與天地的共存,即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相互感應從而達到和諧共處,這種理念在西漢時期董仲舒的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中都有所體現。再到秦皇漢武的一系列舉措,如:秦始皇建蘭池宮;漢武帝築高臺以迎仙人;二者也都幾次登臨臨泰山封禪、東海刻石求仙等等,這些舉動都說明了當時人們對於「上天」和「天意」的重視與嚮往之情。
因此,秦漢的宮苑總是以廣闊無垠的的宇宙或者說「上天」為摹仿、參照的對象,比如被曾挖掘的秦皇陵。這種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如秦漢一般的國立雄厚的大帝國才能夠完全進行這種「法天象地」式的都城營建,因為這樣才能符合帝國囊括四海的氣度與兼併天下的格局。龐大的宮苑建築群是秦朝這統一大帝國最直接的藝術形象,宮苑巨大的平面空間象徵著帝國遼闊的版圖,風格各異的宮苑集於鹹陽象徵著始皇囊括四海的氣度,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建築園林的象徵無疑是最輝煌的,而這正是秦代園林始終追求的目標。
秦孝公時期從櫟陽遷都至鹹陽,由商鞅在鹹陽營造冀闕,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家的政治活動中心又不斷向南轉移至渭水南岸。平原面積的大小影響著一個城市的最終發展形態,平原面積的大小意味著一個城市所能承載吞吐的量,而這個「量」也最終決定著城市發展和未來的前景走向。
秦朝都城在鹹陽,而西漢的都城在長安,二者都城都設在關中地區一帶,區別在於一個在渭水北岸,一個在渭水南岸。雖然地理環境上有所不同,但從整個關中地區出發,其整體的大環境還是比較一致的。關中地區北部是北山山系,南邊是秦陵,西至雍山、汘水一帶、東至華山、黃河一帶,即所謂的「四塞之地」。
風水家一般認為具有封閉式的地理環境乃是風水絕佳之地。秦國都城鹹陽背靠九嵕山,南面渭水,中間地勢較高,適宜築城建造宮殿。南面的渭水提供了方便的水利運輸,除了各地的物資可往來不斷運往鹹陽外,在西部、西部等地區的巨大木材可順流而下,對鹹陽城內諸多大型宮殿的建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圖六 影視城中的阿房宮)
結語:
秦一統六國,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事情,所以它通過「天象」來表現天命所在。秦宮總體布局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有象天設都之舉。秦始皇在渭水北部原地一帶築鹹陽宮,紫宮即北極星位於宇宙中心,受群星拱衛,是天上地位最尊貴之人的居所,四達象徵四時,渭水橫穿鹹陽城,象徵天上的銀河,從橫橋到渭水南岸,象徵天上的牛郎星與織女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徙六國貴族十二萬戶於鹹陽,渭水北岸的鹹陽城便顯得有些侷促,於是秦始皇在渭南作阿房宮,向南直抵終南山;北面直通渭水北岸的鹹陽宮。天極即北極星在這裡指代鹹陽宮,營室也是星宿名稱,在《史記·天官書》中被稱為離宮,此處阿房宮即為離宮;閣道也是星宿名稱,此處復道即為閣道。每年十月,天象恰與鹹陽城的布局完全吻合。
神奇的是,天上的「銀河」與地上的渭水相互重疊,「離宮」與阿房宮遙相呼應,「閣道」與經由橫橋通達阿房宮前殿的復道交相輝映,此時此刻的天、地、人放佛置身於同一處境中,這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天、地、人「三才」系統中完全地統一。也許是為了紀念這種人與天地的和諧共存,秦代將十月定為每年的歲首。
參考文獻:《後漢書》《阿房宮考古發現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