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

2021-02-13 豆腐絲

可能大家都有看過央視開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節目是關於各種文物寶藏的「前世今生」、節目海報設計、中國古建築······

哎呀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大波來自歷史的溫柔!從文案到海報設計無一例外的優秀,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還有設計師以及愛好者們,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去看!

文物寶藏的「前世今生」貫穿著人類文化的歷史,也是人類文化的記錄者。拿建築來說,中國傳統建築的屋簷為什麼是身披瓦片、中間一個尖、四角翹起的樣子?同樣是為了讓信徒更加相信「天籟之音」,中國的寺廟和西方的教堂在視聽設計上有哪些玄關門道?中國古建築究竟有哪些充滿靈氣的「神機妙算」?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傳統建築的那些事兒~

在鋼筋混凝土建築大行其道的今天,如翬斯飛的中國傳統建築似乎已成為一個熟悉卻又遙遠的「鄉愁」意象,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

無論我們如何驚嘆於《阿房宮賦》所描述的宮城的壯麗,或感動於《醉翁亭記》所渲染的環境的清幽,當我們試圖仔細勾勒出這些建築的具體樣子時,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對其一無所知——中國自古崇尚儒學,對匠藝關注不足,造成了我們傳統建築知識體系的缺失。

即便我們有心翻閱哪怕距今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也會陷入對大量生僻字的困擾或只識其字卻不知其意的尷尬,更遑論《營造法式》之類距今千年的建築類古籍。

恆山懸空寺

(來源:聽歌369)

歷史拉遠了我們與這些精美建築之間的距離,時間的流逝也讓我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得遙遠。

眼花繚亂的鬥拱與其各個構件紛繁複雜的名字,更是讓我們在初次接近它們時便產生退避情緒,並進一步給我們帶來困擾:「對於非建築從業者,了解傳統建築在當下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麼意義?」

01

了解傳統建築的意義

建築作為藝術門類之首,對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而又無比深遠,無論東西方都是如此。我們平日講學習知識的時候,會用諸如「搭結構」「構建框架」「打好基礎」「入門」「進階」等詞語;在描述人的能力的時候,會用「棟梁之才」「高屋建瓴」之類的詞語;在分析事情的時候,則會用「關鍵」等詞語——實際上這些詞語都是從建築學中發展而來的。

理解傳統建築的脈絡,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和認識歷史。

如果我們明白了了解傳統建築的目的,便能將學習傳統建築的切入點從那些看起來非常具體而繁雜的古建築知識,切換到古人怎麼蓋、怎麼用,以及怎麼理解這些建築要素上,從而試圖理解其中的文化,學習傳統建築的門檻便會相應降低,這一過程也會變得輕鬆愉悅。

比如,我們常將進入某某單位、學校或家族的標準很嚴格叫作「門檻很高」,「門檻」這個詞同樣來自傳統建築,可它究竟是怎麼演變成一個形容進入標準嚴格的詞呢?

 

古畫中的建築屋身被抬高

圖源:《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

有三種板凳:第一種板凳僅有一個座面和四條腿;

第二種板凳具有一個座面和兩兩聯繫成組的腿;

第三種板凳則由一個座面和四條連成一體的腿組成。

如果這三種板凳材料都便宜(意味著用料多少對造價影響不大),座面形狀也相同(不計加工成方或圓的差異),那麼在同樣結實的情況下,最昂貴的會是哪一種?

 

正確答案是:第一種板凳。

解析:這是因為,第一種板凳的四條腿各自與座面呈點狀交接,對榫卯工藝及角度要求最高;第二種板凳的四條腿分兩組與座面交接,兩兩相互牽制,對榫卯及角度的容錯率有所提高;第三種板凳則將四條腿全部連接,其容錯率最高,對榫卯工藝要求最低,只要足夠緊,甚至不要求角度有多精準。

02

門檻裡大有學問

在傳統建築中,門檻主要具有如下幾種功能:

1.固定門枕石,同時將門板抬起一定高度,從而固定門扇,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形變;

2.防止冷風回流將塵土帶入室內,保持室內外的區分;

3.視其高低而區分房屋重要程度或功能等級,配合上方門簪的數量,共同在文化層面表達秩序。

然而從文獻中並未找到門檻相關的硬性的等級規定,那麼這個等級制度到底從何而來呢?文化現象太複雜,但總有起因。建築方面的文化,多數出於建築建造的過程本身。

上面的「腦筋急轉變」中,三種板凳表現了工藝的不同精細度。事實上,比之於小木作中手工藝的精細度,建築結構構件大木作中榫卯的精細度可能遠遠不如這些板凳。

這就要求早期建築對結構交接節點的容錯率越高越好,而地栿就承擔連接柱根以提高整體容錯率這一使命。而門檻則是一圈木地栿中一小段暴露在外的部分。

 

就像現代磚混框架結構中需要地圈梁一般,早期的木結構建築中,接地處通常會有環繞的地栿(欄杆的闌板或房屋的牆面底部與地面相交處的長板),同樣承擔著拉結穩固柱腳的作用。之所以這樣設置,是因為牽扯到一個結構問題、一個空間問題和一個工藝問題。

結構問題是,通常需要兩個圈梁位於兩端,才能令整體更為穩固,而且柱身開卯眼對木柱破壞較大。

空間問題是,如果柱高不夠,只能施於柱頭和柱腳。

工藝問題是,如果柱高、柱徑都足夠,那麼儘管卯眼可以開在柱身,但是要想讓橫向的枋與之交圈,對長度的計算要求較高,如果更進一步想讓兩個枋在柱身內相咬的話,那就需要更精細的榫卯。

簡單一句話就是,實在太麻煩了,對長度計算和榫卯的要求都太高了,可行性不高。

所以,多虧有了地栿,免去了這種煩惱。

03

門檻怎麼被賦予了文化意義?

門檻高低為何會在文化中與等級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這是因為,古人社會地位越高,相應的屋宇等級就越高,能用的料就越大,能蓋的房子也越大,其門檻也就越高。

社會地位高,意味著其屋宇普通人難以進入。門檻高,同樣意味著其空間難以進入。文化關係就這麼確立下來了。

後來,隨著磚牆替代土牆,房屋穩定性更好,地栿也逐漸退出了視線,但是「門檻兒高」這一說法卻流傳了下來。

不過後來為了方便進人、搬東西或者出於修繕目的,門檻被做成了可拆卸門檻,比如寺廟就是這樣。曾經給寺廟捐門檻被當成一種「功德」,這件事除了包含讓人踩踏的隱喻意義之外,也是一種給窮人出資修廟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出得起錢給佛像重塑金身,將廟本身維護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魯迅先生在《祝福》中所寫的那段關於祥林嫂想去寺廟捐門檻的說法。

 

可以說,傳統建築的相關知識與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其實非常有趣,琢磨如何用最原始的技術條件蓋出有趣的房子,其實本身也是一種高效的設計訓練。

想知道中國傳統建築的屋簷為什麼是身披瓦片、中間一個尖、四角翹起的樣子嗎?想知道中日建築看起來相似,實則一個長高一個長胖的區別嗎?想知道同樣是為了讓信徒更加相信「天籟之音」,中國的寺廟和西方的教堂在視聽設計上有哪些小心機嗎?

那就來看看這本書吧~

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

▼長按識別二維碼購買▼

它會告訴你上面問題的答案。

當然,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止這些,它還會講述中國傳統建築的建造邏輯,細緻地分析傳統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哪些重要的外形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它不光代表著技術的進步,也暗含了中國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有一份令人驚嘆的工匠精神。

因此,一座建築,不只是人的安家之處,也是生活方式與智慧結晶的集合。

窺探傳統建築每一個縫隙中流露出來的靈巧之氣,領悟藏在木頭中點點滴滴的傳統智慧與文化。

在中,作者將那些美好的設計或自己覺得有趣的想法分享出來,期望更多將來會去做建築設計的年輕人注意到那些中國傳統建築的精彩與力量。

建築師,文物建築保護工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現於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從事故宮建築的勘察測繪、保護設計以及相關展覽工作,主要研究興趣仍為傳統大木建築的空間與結構設計,研究對象現主要集中於明清官式建築。在《中國藝術》《北京青年周刊》《裝飾》等雜誌、報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及文章,並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常年進行建築知識科普。

「我希望他們關注中國傳統建築時,完全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那些能夠超越時代的建造的智慧與設計的質量,而非僅僅因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容詞——'傳統'。」

希望能將這些帶給筆者快樂的小知識或小猜測展示給大家,更希望能將那些看似離我們遙遠的中國傳統建築與當下的建築設計儘可能多地聯繫起來,拉近它們與我們的距離,讓這些傳統建築中的智慧重新得到關注。

 

最後!恭喜編輯徐磊策劃的這本進入中國好書月榜和鳳凰好書月榜。

相關焦點

  • 見微知著,方寸之間- 中國建築藝術之美
    ,醫生、護士、公職人員等各界人士,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用奉獻利他的精神,奮戰在抗疫的一線,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在整個抗疫過程中,中國與各國醫療工作者分享抗疫治療經驗,為全球抗疫貢獻中國智慧。在傳統建築藝術領域,拙政園、留園等為代表的的「蘇州古典園林」入選《世界遺產》,「蘇州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建築設計、建築材料、建築工藝以及建築哲學等領域,向世界展現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思考、中國方案。
  • 中國傳統建築沒有設計,是隨性而為……這是真的嗎?
    甚至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傳統建築沒有設計。這是真的嗎?幾千年來,中國建築技藝的傳承僅依靠工匠師徒間口口相傳;加之,在階級森嚴的古代,工匠是一種得不到尊重的職業,長期被史學家忽略,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此外,由於保護不當,眾多古代建築和為數不多的典籍在歷史的浩劫中消失殆盡。
  • 大國京典—遇見天壇,遇見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馮紹峰、楊冪、迪麗熱巴等當紅明星更親自帶觀眾走進天壇,通過小任務的方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和建築向人們娓娓道來,獲得良好的收視率,一度榮登熱搜榜。天壇,位於北京內城中軸線南端,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大、制形最完美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也是明清帝王祈天聖地,它莊嚴華美、氣勢宏偉,無論是園丘、皇穹宇,還是祈年殿,一磚一瓦裡都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展示著中國古代文明特有的魅力
  • 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7月16日,「見微知著-方寸之間」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由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研究院、香港維岸畫廊主辦,並得到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融創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遺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四川美術學院和蘇州世界遺產與古建築保護研究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由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立端與香港維岸畫廊行政總裁鄧良軍共同擔任策展人
  • 【文化設施】咋覺得《盜墓筆記》也適合在寶山拍呢!不信,你看!
    景區建築充分反映了上世紀20~30年代中國近代產業建築的特點,是上海唯一一座保留較為完整的紡織工業建築群,濃縮了西方工業文明融入東方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舊時代廚櫃、老桌椅,優雅風情的古董燈具,精雕細琢的獨特家飾,出自老工匠之手的鐵件木器,各類精緻、典雅的梳妝鏡、燭臺、掛鍾以及創意非凡的工藝品……使景區在厚重的歷史建築氛圍中,煥發出了新的時尚人文氣息和歷史藝術價值。景區的歐美復古家居風貌也吸引了眾多電影、電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盜墓筆記》劇組也可以考慮喲!!
  • 他把私房錢嵌在木頭雕塑中,藏了600餘年,兩任收藏家都沒發現
    引言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而且還地大物博,每一個朝代都總會留下一些文物來證明那個時代的存在,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只能被傳承而不能被重新創造。比如有個木頭雕塑,裡面還鑲嵌著一張銀票,至今都不知道這個木頭雕塑的真正來歷。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大多數的男人都會懼怕老婆,以至於在四川,重慶等西南地區都給這一類人取了個外號名叫「耙耳朵」,就是指在家裡丈夫被妻子控制,妻子掌握經濟大權,丈夫對妻子言聽計從,不管在外地位有多高,回家都得聽妻子的。
  •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量」觀念
    「腹」,與後世藝術論中所言「澄懷觀道」、禪宗「智慧觀照」的「觀」意思相當,它是生命的內覺,是超越主客的純粹體驗活動。  「懷」「腹」「觀」三字,是標示傳統哲學體驗法門的重要概念。沒有體驗,也就沒有這裡討論的一花一世界的藝術哲學。中國藝術哲學的「一花一世界」觀念,乃是超越知識的生命體驗之道。它是由對「知」的反思所帶來的生命穎悟。
  •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名藝術觀」
    內容提要:唐宋以來中國傳統藝術哲學形成一種「無名藝術觀」,這是一種非功利、非目的的藝術觀,根源於至人無名、無凡無聖的平等哲學智慧,深刻地影響了傳統藝術創造。這種「無名藝術觀」可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把握:巨師神髓,說無貴賤的天籟智慧;賞雨茅屋,說唐宋以後一種不同於正統觀念的新典雅觀的出現;石上菖蒲,從微物凡草的欣賞,說一種突破傳統比喻象徵模式的新價值觀;江路野梅,在野意蕭瑟中,破秩序和等級的觀念,將藝術引向生命真性的書寫;蓬萊清淺,則從神性的消解方面,談傳統藝術中存在的非宗教傾向;光而不耀,說中國藝術沉潛往復、不肆張揚風格的深層原因。
  • 勤奮的博物小亮,在《海錯圖筆記·貳》裡藏了個風物小傳
    · 貳》悄悄告訴你小亮在這本書裡還藏了部風物史……▼ 別看《海錯圖筆記 · 貳》是本科普書,但仔細讀下來,你會不經意的發現,原來科普知識和風物常識如此接近。中國大海裡有 2種:尖齒鋸鰩賀小齒鋸鰩,都在南海或東海南部。鋸鰩那恐怖的大鋸,是如何使用的?它首先是一個「雷達」。鋸鰩視力不好,又常生活在渾濁的水裡。想看也看不清。於是它的長吻上密布著生物電感受器,只要有獵物經過,就能立刻監測到。 然後,鋸鰩就迅速左右擺動長吻,用鋸齒把獵物戳死,再用嘴吞下。這些鋸齒並不是真正的牙齒,可能是由鱗片演化來的。但威力絲毫不差。
  • 【Mirror推薦】央視紀錄片《中國手作·木作》:一段匠人與木頭的前世今生
    該部紀錄片一共拍攝了五集,每集選取的手藝人都是普通木匠或由木匠發展出來的匠人,通過「他們」和木作工藝,表現工匠精神、讓人們看到木作之美、了解中國人與木頭之間的情感和故事。榫卯木構技術表現中國古人的大智慧,一陰一陽,一盈一虧,互補共生,缺一不可;榫卯體現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因此被看作中國木作工藝的精髓。
  • 傳統與革新,權力與榮耀的代表,古羅馬建築藝術的時代發展特點
    不過希臘人並不關注革新與創造,在漫長的建築實踐中,他們不斷讓自己的傳統精緻化。羅馬人則不同,他們在徵服世界的同時,就開始利用身邊現成的建築傳統——希臘化形式出現的古希臘建築傳統,以及相鄰的伊特魯斯坎人的建築傳統,來創造一個新的羅馬世界。
  • 朱良志: 論中國傳統藝術哲學的「無量」觀念
    「腹」,與後世藝術論中所言「澄懷觀道」、禪宗「智慧觀照」的「觀」意思相當,它是生命的內覺,是超越主客的純粹體驗活動。「懷」「腹」「觀」三字,是標示傳統哲學體驗法門的重要概念。沒有體驗,也就沒有這裡討論的一花一世界的藝術哲學。中國藝術哲學的「一花一世界」觀念,乃是超越知識的生命體驗之道。它是由對「知」的反思所帶來的生命穎悟。抑制了「人」的成分,一朵小花才能成為一個圓滿世界。
  • 他用木頭做衣服,創作被博物館和藝術中心收藏
    使木頭完成從堅固到柔軟的嬗變,從而在繪畫和雕塑之間實現美麗的和諧。羅恩的這種藝術靈感來自於16世紀和17世紀的荷蘭風俗畫。他創造出的三維形式時裝雕塑,具有極強的視覺效果。羅恩在他的筆記中曾寫道:「我的作品製作非常慢,主要是構思時間和最終完成時間變長,創作時間的增加,同時也增加了製作難度。
  • 致敬經典 | 中國十大最具藝術感建築!
    作為紅磚美術館與其他美術館在建築構成上的最大不同——一座採用中國傳統園林意象精心打造的現代園林,構成了參觀體驗和建築結構上的雙重延伸,而美術館的學術報告廳、餐廳、咖啡廳和會員俱樂部等配套設施也正散落於此。
  • 阿木爺爺玩的,才是最硬核的中國功夫
    在他的作品中常見的卯榫技藝,就是近乎失傳的傳統技藝。不費釘子膠水,僅用一榫一卯,阿木爺爺的看家絕活,很能打。這頭,老先生繼承傳統,巧妙還原魯班鎖和魯班凳;那頭,「別人家的」爺爺隨即上線,說造就給孫子造了個行走的小豬佩奇,屏幕前的網友還以為是個永動機。過去,傳統手藝更習慣活在找不到傳人的語境裡。但在西瓜視頻上,阿木爺爺的粉絲接近300萬,視頻播放量過百萬也是家常便飯。
  • 5G毫米波挑起智慧建築大梁
    建築是城市的「骨骼」,科技賦能建築,將令城市的「骨骼」更健康、更智慧,從而讓城市煥發出勃勃生機。隨著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智慧建築行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5G的願景讓信息隨心而至,萬物觸手可及,這同時也是智慧建築的願景。」
  • 南薰,漢代,中國藝術研究院藏琴
    中國古琴珍萃古琴是中國歷史最久、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樂器,也是一種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工藝品。1998年,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會同北京古琴研究會邀集海內專家,廣集國內公私藏琴,選其精華,編為《中國古琴珍萃》一書,共選唐宋元明四代的一百零九張傳世古琴刊印。該書1998年首次出版,目前市場上早已難覓蹤跡。
  • 《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講「活」故事 講「好」傳統手藝人
    由她創作的《手藝》第五季《手串珠語》榮獲「中國十佳十優紀錄片之十優紀錄片獎」,《手藝》第七季《宮廷唐卡》榮獲「中國十佳優秀紀錄片之好作品獎」。 《中國手作·木作》的製片人兼總導演池建新是這四朵金花的伯樂,也是主創團隊裡唯一的男士。作為紀錄片「國家隊」中央新影集團北京發現紀實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2013年,他就力圖打破原有古老的節目製作形式,開創了《文明密碼》欄目。
  • 從古今建築美的規則,看東西方地標藝術何以牽動人心?
    (三)綿延千年的文化——中式建築含蓄持久的東方美所遭受的衝擊和挑戰《建築的故事》一路從世界豐富的建築群,講到中國建築史上的人類文明的奇蹟。而提到中國建築,就不得不提到為保護中國古建築而奔走一生的著名女建築師林徽因。在她看來,中國建築,不容疑義,包含好建築應該有的三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