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有看過央視開播的《國家寶藏》第三季,節目是關於各種文物寶藏的「前世今生」、節目海報設計、中國古建築······
哎呀總的來說,其實就是一大波來自歷史的溫柔!從文案到海報設計無一例外的優秀,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還有設計師以及愛好者們,真的非常推薦大家去看!
文物寶藏的「前世今生」貫穿著人類文化的歷史,也是人類文化的記錄者。拿建築來說,中國傳統建築的屋簷為什麼是身披瓦片、中間一個尖、四角翹起的樣子?同樣是為了讓信徒更加相信「天籟之音」,中國的寺廟和西方的教堂在視聽設計上有哪些玄關門道?中國古建築究竟有哪些充滿靈氣的「神機妙算」?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傳統建築的那些事兒~
在鋼筋混凝土建築大行其道的今天,如翬斯飛的中國傳統建築似乎已成為一個熟悉卻又遙遠的「鄉愁」意象,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
無論我們如何驚嘆於《阿房宮賦》所描述的宮城的壯麗,或感動於《醉翁亭記》所渲染的環境的清幽,當我們試圖仔細勾勒出這些建築的具體樣子時,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居然對其一無所知——中國自古崇尚儒學,對匠藝關注不足,造成了我們傳統建築知識體系的缺失。
即便我們有心翻閱哪怕距今較近的清工部《工程做法》,也會陷入對大量生僻字的困擾或只識其字卻不知其意的尷尬,更遑論《營造法式》之類距今千年的建築類古籍。
恆山懸空寺
(來源:聽歌369)
歷史拉遠了我們與這些精美建築之間的距離,時間的流逝也讓我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變得遙遠。
眼花繚亂的鬥拱與其各個構件紛繁複雜的名字,更是讓我們在初次接近它們時便產生退避情緒,並進一步給我們帶來困擾:「對於非建築從業者,了解傳統建築在當下這個時代到底有什麼意義?」
01
了解傳統建築的意義
建築作為藝術門類之首,對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而又無比深遠,無論東西方都是如此。我們平日講學習知識的時候,會用諸如「搭結構」「構建框架」「打好基礎」「入門」「進階」等詞語;在描述人的能力的時候,會用「棟梁之才」「高屋建瓴」之類的詞語;在分析事情的時候,則會用「關鍵」等詞語——實際上這些詞語都是從建築學中發展而來的。
理解傳統建築的脈絡,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和認識歷史。
如果我們明白了了解傳統建築的目的,便能將學習傳統建築的切入點從那些看起來非常具體而繁雜的古建築知識,切換到古人怎麼蓋、怎麼用,以及怎麼理解這些建築要素上,從而試圖理解其中的文化,學習傳統建築的門檻便會相應降低,這一過程也會變得輕鬆愉悅。
比如,我們常將進入某某單位、學校或家族的標準很嚴格叫作「門檻很高」,「門檻」這個詞同樣來自傳統建築,可它究竟是怎麼演變成一個形容進入標準嚴格的詞呢?
古畫中的建築屋身被抬高
圖源:《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
有三種板凳:第一種板凳僅有一個座面和四條腿;
第二種板凳具有一個座面和兩兩聯繫成組的腿;
第三種板凳則由一個座面和四條連成一體的腿組成。
如果這三種板凳材料都便宜(意味著用料多少對造價影響不大),座面形狀也相同(不計加工成方或圓的差異),那麼在同樣結實的情況下,最昂貴的會是哪一種?
正確答案是:第一種板凳。
解析:這是因為,第一種板凳的四條腿各自與座面呈點狀交接,對榫卯工藝及角度要求最高;第二種板凳的四條腿分兩組與座面交接,兩兩相互牽制,對榫卯及角度的容錯率有所提高;第三種板凳則將四條腿全部連接,其容錯率最高,對榫卯工藝要求最低,只要足夠緊,甚至不要求角度有多精準。
02
門檻裡大有學問
在傳統建築中,門檻主要具有如下幾種功能:
1.固定門枕石,同時將門板抬起一定高度,從而固定門扇,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形變;
2.防止冷風回流將塵土帶入室內,保持室內外的區分;
3.視其高低而區分房屋重要程度或功能等級,配合上方門簪的數量,共同在文化層面表達秩序。
然而從文獻中並未找到門檻相關的硬性的等級規定,那麼這個等級制度到底從何而來呢?文化現象太複雜,但總有起因。建築方面的文化,多數出於建築建造的過程本身。
上面的「腦筋急轉變」中,三種板凳表現了工藝的不同精細度。事實上,比之於小木作中手工藝的精細度,建築結構構件大木作中榫卯的精細度可能遠遠不如這些板凳。
這就要求早期建築對結構交接節點的容錯率越高越好,而地栿就承擔連接柱根以提高整體容錯率這一使命。而門檻則是一圈木地栿中一小段暴露在外的部分。
就像現代磚混框架結構中需要地圈梁一般,早期的木結構建築中,接地處通常會有環繞的地栿(欄杆的闌板或房屋的牆面底部與地面相交處的長板),同樣承擔著拉結穩固柱腳的作用。之所以這樣設置,是因為牽扯到一個結構問題、一個空間問題和一個工藝問題。
結構問題是,通常需要兩個圈梁位於兩端,才能令整體更為穩固,而且柱身開卯眼對木柱破壞較大。
空間問題是,如果柱高不夠,只能施於柱頭和柱腳。
工藝問題是,如果柱高、柱徑都足夠,那麼儘管卯眼可以開在柱身,但是要想讓橫向的枋與之交圈,對長度的計算要求較高,如果更進一步想讓兩個枋在柱身內相咬的話,那就需要更精細的榫卯。
簡單一句話就是,實在太麻煩了,對長度計算和榫卯的要求都太高了,可行性不高。
所以,多虧有了地栿,免去了這種煩惱。
03
門檻怎麼被賦予了文化意義?
門檻高低為何會在文化中與等級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這是因為,古人社會地位越高,相應的屋宇等級就越高,能用的料就越大,能蓋的房子也越大,其門檻也就越高。
社會地位高,意味著其屋宇普通人難以進入。門檻高,同樣意味著其空間難以進入。文化關係就這麼確立下來了。
後來,隨著磚牆替代土牆,房屋穩定性更好,地栿也逐漸退出了視線,但是「門檻兒高」這一說法卻流傳了下來。
不過後來為了方便進人、搬東西或者出於修繕目的,門檻被做成了可拆卸門檻,比如寺廟就是這樣。曾經給寺廟捐門檻被當成一種「功德」,這件事除了包含讓人踩踏的隱喻意義之外,也是一種給窮人出資修廟的機會——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出得起錢給佛像重塑金身,將廟本身維護好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魯迅先生在《祝福》中所寫的那段關於祥林嫂想去寺廟捐門檻的說法。
可以說,傳統建築的相關知識與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其實非常有趣,琢磨如何用最原始的技術條件蓋出有趣的房子,其實本身也是一種高效的設計訓練。
想知道中國傳統建築的屋簷為什麼是身披瓦片、中間一個尖、四角翹起的樣子嗎?想知道中日建築看起來相似,實則一個長高一個長胖的區別嗎?想知道同樣是為了讓信徒更加相信「天籟之音」,中國的寺廟和西方的教堂在視聽設計上有哪些小心機嗎?
那就來看看這本書吧~
藏在木頭裡的智慧:中國傳統建築筆記▼長按識別二維碼購買▼
它會告訴你上面問題的答案。
當然,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止這些,它還會講述中國傳統建築的建造邏輯,細緻地分析傳統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發生了哪些重要的外形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它不光代表著技術的進步,也暗含了中國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有一份令人驚嘆的工匠精神。
因此,一座建築,不只是人的安家之處,也是生活方式與智慧結晶的集合。
窺探傳統建築每一個縫隙中流露出來的靈巧之氣,領悟藏在木頭中點點滴滴的傳統智慧與文化。
在中,作者將那些美好的設計或自己覺得有趣的想法分享出來,期望更多將來會去做建築設計的年輕人注意到那些中國傳統建築的精彩與力量。
建築師,文物建築保護工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現於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從事故宮建築的勘察測繪、保護設計以及相關展覽工作,主要研究興趣仍為傳統大木建築的空間與結構設計,研究對象現主要集中於明清官式建築。在《中國藝術》《北京青年周刊》《裝飾》等雜誌、報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及文章,並在知乎等網絡平臺上常年進行建築知識科普。
「我希望他們關注中國傳統建築時,完全是因為其中所蘊含的那些能夠超越時代的建造的智慧與設計的質量,而非僅僅因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形容詞——'傳統'。」
希望能將這些帶給筆者快樂的小知識或小猜測展示給大家,更希望能將那些看似離我們遙遠的中國傳統建築與當下的建築設計儘可能多地聯繫起來,拉近它們與我們的距離,讓這些傳統建築中的智慧重新得到關注。
最後!恭喜編輯徐磊策劃的這本進入中國好書月榜和鳳凰好書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