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庫叔說瞭望智庫
1905年出版的弗萊徹第五版《比較建築史》,登載了一幅後來在世界建築界鼎鼎大名的圖——「建築之樹」。
在西方學者心中,希臘、羅馬建築是這棵「樹」的主幹,推動世界建築史發展至今。被整個東亞範圍奉為圭臬的中國建築,弗萊徹認為,「千篇一律,自太古至今日毫無進步,只為一種工業,不能認為藝術」。換言之,中國建築雖然發源很早,在古希臘建築之前就已經成熟,但是中途停止、未能持續進化,對世界建築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長久以來,中國學者一度確實無法回答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建築到底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頤和園。 圖|圖蟲創意
頤和園是誰設計的?
文豪筆下的亭臺樓閣是誰設計的?
那些屹立千百年的宮殿、廟宇、園林,凝聚著中國營造工匠的多少血汗?
甚至有不少人認為,中國傳統建築沒有設計。這是真的嗎?
幾千年來,中國建築技藝的傳承僅依靠工匠師徒間口口相傳;加之,在階級森嚴的古代,工匠是一種得不到尊重的職業,長期被史學家忽略,缺乏詳細的文字記載。此外,由於保護不當,眾多古代建築和為數不多的典籍在歷史的浩劫中消失殆盡。
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就意味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現代教育中的缺席,這直接造成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喪失了話語權。
為了糾正西方人對中國傳統建築的偏見,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孜孜不倦地尋找證據。
文 | 崔赫翾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中國1919,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
1919年,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前往上海參加南北議和會議。
途經江南圖書館時,他發現了影印宋本34卷《營造法式》。
在古代,「營造」指建築營建,「法式」在宋代指政府制定的法令與成規,「營造法式」是政府針對建築工程制定的一部法規。
位於鎮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內的北固樓,是按宋代《營造法式》規制營建,採用「明二暗三」的仿宋式格式。圖|IC photo
朱啟鈐立刻意識到這部書的價值——它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詳細論述建築工程技術及規範的官方著作!
書中詳盡的記載,使當時的建築工程預算有法可依:
明確制度,列出不同工種下各種部件的規格,作為估算工料的樣板,規定單個部件的工料定額;針對具體工程,定出用工和用料的具體數額;針對施工中的具體情況,將實際用到的部件規格與樣板的規格進行比較,將樣板所用的工料進行增減,得到實際工程中的用料。
北宋建築正值巔峰,作為將作監丞的李誡,為編纂《營造法式》可謂嘔心瀝血,書中記錄「上可以溯秦漢,下可以視近代」,幾乎所有材料都來自匠人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中國建築史上的這個重要截面,我們能看到什麼是進化、什麼是退步、什麼為固有、什麼是輸入。
註:「將作監」為古代官署名,是掌管宮室建築、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和精美器皿的製作與紗羅緞匹的刺繡及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丞」為其中一個官職。
這些資料太寶貴了!
朱啟鈐大喜過望,稱「恃此鍵鑰,可以啟無數之寶庫」。
議和破裂後,他辭去所有官職,斥巨資、耗時7年,在學者的幫助下對手抄本進行勘校。1925年,這本重要典籍終於付梓。
1930年3月,在北京寶珠子胡同7號,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旨在「研究中國固有之建築」。
在朱啟鈐的感召下,營造學社群星璀璨,集聚了國內相關領域最優秀的專家:梁思成出任法式部主任,建築學家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考古學家李濟、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建築學家林徽因及楊廷寶等赫然在列。
在成立之初,中國營造學社除了研究整理宋代《營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書籍之外,還有一項重要使命——搜集整理各類坊間流傳的營造典籍以及匠家抄本。
其中,「樣式雷」圖檔,是重要的文獻之一。
2
「樣式雷」圖檔,洋人虎視眈眈!
17世紀末,工匠雷發達從江寧(今南京)應募來北京參加營造宮殿的工作。因為技術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擔任設計工作。
此後的200多年中,雷氏家族七代人一直連續擔任著專門負責皇家建築設計和監督施工的「樣式房」的掌案,因而人們也稱這個家族為「樣式雷」。
這個家族在建築史上的地位之所以重要,除了世代沿襲,還因他們那些堪稱偉大的設計:故宮、北海、中海、南海、圓明園、萬春園、暢春園、頤和園、景山、天壇、清東陵、清西陵……
故宮。圖|圖蟲創意
中國的世界遺產建築設計中,有1/6出自雷家人之手。
從建築形式上來說,有宮殿、園林、壇廟、陵寢;從建築等級上來說,除了皇家建築,也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
一直到鹹豐十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之後,樣式房的工作才暫時停止。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樣式雷」第五代傳人雷景修開始盡心搜集祖上留下和自己創作的圖紙、畫樣、燙樣、工程做法、簿冊、折單等資料。
這些資料裝滿了3間房屋,這個舉動對「樣式雷」圖檔的傳承功不可沒。
不過,這些建築圖檔涉及皇家機密。即便在清王朝覆滅後,雷式家族仍對其家藏圖檔「寄頓藏匿,以致無從蹤跡」。1930年前後,生活無以為繼的雷氏後裔,終因窮困潦倒,才求售其先輩庋藏的大量圖檔。
此時,日本人、中法大學對這些「樣式雷」圖檔虎視眈眈。如果這些國寶級的建築資料,再重蹈敦煌遺書流散國外的覆轍,無疑又會給國人增加一個痛心疾首的遺憾。
在朱啟鈐的努力下,文化基金會迅速撥給國立北平圖書館大洋5000元,購存「樣式雷」圖檔,終於使絕大部分的「樣式雷」圖檔、燙樣被收購併入藏於國立北平圖書館。
後朱啟鈐潛心研究,並編纂《樣式雷考》,這部書作為研究「樣式雷」世家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抗日戰爭勝利後,營造學社遷回北京。為了維持這個民間學術團體,創辦者朱啟鈐家資散盡,無力為繼,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停止活動, 原存各項「樣式雷」圖檔為多家機構繼承。其中,學社原藏「樣式雷」圖檔等由文物整理委員會(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前身)和清華大學分別繼承。「樣式雷」研究的聲音也隨之沉寂了下來。
此後幾十年歷史浮沉,「樣式雷」圖檔總是安安靜靜地被收藏在各處,等待真正的有識之士來發現與研究。
3
一個人、一件事、40年
1981年,建築工業出版社準備出版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資料,其中,清東陵、清西陵部分的任務,落在了天津大學馮建逵先生及其學生王其亨的肩上。
轉年,測繪開始,王其亨被清東陵驚豔到了:「建築和自然景觀的對話、建築和建築之間的對話,簡直天衣無縫、天人合一、天造地設!」
河北遵化清東陵。 圖|視覺中國
但是,如何解釋這些「建築之間的對話」?他發現,在自己學過的所有西方理論裡,找不到答案。
這時,他想到了「樣式雷」圖檔。這是一把打開中國建築寶庫的鑰匙。
從清東陵回來後,30歲出頭的王其亨帶著介紹信「闖進」北京圖書館,開始對「樣式雷」圖檔進行整理和研究。
為了節省開銷,他住在一個小旅店裡,每天只吃一頓飯。
每天早上,他六點起床,帶上全天的夥食——兩個油餅,擠上公共汽車去圖書館,直到閉館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晚上回到旅店,繼續伏案整理資料,直到深夜才肯睡覺。
除了整理文字資料,還需要根據現狀核實圖紙上的許多信息。
此外,王其亨還在東陵西陵爬房上梁,組織學生測繪,連晚上的時間也會冒險「鑽」到陵寢裡。有一次,他險些從高處跌下。
妻子不放心,帶著四五歲的小女兒陪伴王其亨,還曾到陵寢中協助測量——妻子挑杆,小女兒跑來跑去地拉尺,可謂「全家總動員」。
1988年,王其亨終於完成了五千餘份有關清代陵寢工程的「樣式雷」圖檔的編目整理工作。
他自豪地說:「中國古代建築百年以來被外界質疑是否有設計,通過研究「樣式雷」相對完整的文獻資料、圖檔、燙樣、遺留古建,四位一體的古建案例,讓我們足以向外界證明,中國古建是有設計的。從空間設計到地形表達,都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核心元素。」
1981年至今,近40年,王其亨沒有休過暑假,除了帶學生測繪實習以外,自己也經常去測繪,他爬起房頂來手腳利落,絲毫不比年輕人遜色。
王其亨測繪圖。圖|天津大學
退休後,他依舊保持著凌晨兩三點睡、清早六七點起、平均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作息時間,對「樣式雷」圖檔進行搜集、整理和解讀。
4
澎湃的後浪,奔湧向前
1952年,天津大學建築系成立,正式開設古建築測繪課程,在馮建逵、盧繩、徐中等先生的艱辛努力下,測繪成果斐然。80年代,王其亨繼承古建築測繪教學傳統並不斷拓展,時至今日,測繪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老一輩營造學社裡那些響亮的名字音猶在耳,一代一代澎湃的後浪奔湧向前。
如今,王其亨那代老學者的很多學生已經成為著名建築師。
一群人,為了一件事,兢兢業業地奮鬥終生,值得嗎?
值!
首先,研究中國建築的意義有多大?
梁思成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中語重心長地給出答案:
「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
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的燦爛文化,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
王其亨說:「我能做的有限,但是為了做這件事,我絕對是『不知老之將至』。」
其次,「樣式雷」圖檔的價值有多高?
一是資料數量龐大。
目前,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樣式雷」圖檔有15000餘件,包括設計中各個階段的草圖、精圖,相當於現在工程設計中的施工說明,詳細列舉出建築師推敲、演算的過程;還存有不少施工方面的日記和信函,相當於現在的工程日誌及各階段「甲方」的反饋意見。
舉個例子,建築中講「百尺為形」,為什麼太和殿中軸線上一般不超過一百尺(約合現在公制下的33米)?
太和殿。圖|圖蟲創意
這是因為,紫禁城的設計堪稱完美,將帝王與大臣之間交流與互動等細節都考慮在內。如果了解觀演建築設計就知道,觀眾要看清演員的表情、動作,視敏度不能超過0.1度,計算下來就是35米;觀眾聽到的聲音要和看到的口型同步,所以聲音傳播的時間不能超過0.1秒,計算下來就是34米。
二是將制度規定上升到實物高度。
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制度,主要源於《周禮·考工記》《周易》等文獻中關於技術、禮制的相關規定,缺乏建築工藝、布局、構造、色彩等方面的記錄,其意義往往不明晰。
「樣式雷」家族留下的燙樣實物,有助於我們互相參照,從材料、尺寸、樣式、工藝等角度全面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制度。
註:燙樣是一種建築模型,以紙板、秫秸和木頭為主要原料,用簇刀、剪子、毛筆、臘板、小型烙鐵製作成形,因製作過程中需要熨燙而得名。
我國建築學史專家潘谷西教授這樣評價王其亨先生所做的工作:「傳世『樣式雷』畫法的豐富內容『誠天下之絕唱』,王其亨此舉為中國建築史作出了重大貢獻。」
5
他們,為中國建築贏回尊嚴!
「樣式雷」圖檔研究工作一直在繼續。
這些資料散落在全國乃至世界各處,日本、美國、法國、德國……一張「樣式雷」圖檔上,經常沒有明確信息,他和團隊只能大海撈針般地一張一張去尋找出處。正如他所說,「可能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樣式雷』了。」
1997年,在當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社長郭又陵的支持下,天津大學和國家圖書館合作整理「樣式雷」圖檔。
這座巨大的「建築金礦」漸露真容。
迄今,天津大學王其亨帶領的「樣式雷」團隊總共搜集、整理、核校了1.3萬件「樣式雷」圖檔。
「樣式雷」建築圖檔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多次在國內外舉辦展覽,引起全世界對中國建築史的關注。
在他們的努力下,2004年,「樣式雷」建築圖檔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同時入選的還有諾貝爾、曼德拉的檔案。
2006年,韓國人企圖拿「風水」為本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王其亨感到十分氣憤。他風塵僕僕地趕到審議研討會現場,帶著證明我國3000多年前就有關於風水記載的文獻資料,發出鏗鏘質問:這個你們有嗎?
由是,韓國此次申遺計劃宣告破產。
在很多人眼中,風水無異於迷信,但王其亨說:「錯!風水學其實就是景觀建築學!並且在漢代、唐代叫地理學。」
2012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慶祝「世界記憶工程」20周年,精選了24個國家和地區最具典型性的世界記憶遺產項目,製成圖版,在巴黎總部展出。
作為唯一一個建築圖像資源,「樣式雷」圖檔為中國建築史贏回了應有的尊嚴!
曾經讓幾代中國建築人如鯁在喉的弗萊徹 「建築之樹」,終於在最新版本中消失了。
2013年在英國舉辦的「樣式雷」圖檔研究展。 圖|天津大學
在古代建築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只是重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一小部分。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的努力將逐漸喚醒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