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論狀況外的他,是《信條》唯一沒有爭議的優點

2021-02-15 AnaCoppla

劇荒的姐妹們在嗎?今天不開新劇了,想要來帶大家重溫諾蘭新經典《信條》。天寒地凍的時候,最適合捧著一杯熱茶,反覆琢磨這種燒腦電影了。

不論你是不是在電影院刷過這部片子,這幾天不如都窩在沙發上再刷一遍。各大視頻平臺都能看了喔!相信你一定會發現不少之前遺漏的細節。

憑藉諾蘭的個人魅力,《信條》在九月份剛上映時就穩居影視話題榜首。

但,不少人表示: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難懂,

兩萬多字的解析,更難懂,

還有接近一個小時的視頻解析,難上加難,

如果想要搞清楚諾蘭的《信條》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沒事先做一次腦保健操,

別說挖掘影片內核,很有可能故事都沒搞懂。

作為操控時間的高階玩家,諾蘭這次又把時間概念玩出了新高度,

簡單來講,諾蘭這次嘗試了全新的類型片——一部諜戰大片,

講述一群穿梭於全國各地的特工,阻止一件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事情的故事,

這件事並不是當下正在進行的,而是即將會在未來發生的,

未來人回到過去給現在的人傳遞信息,以此來阻止未來災難性事件的發生,

因此,影片中有很多逆向的鏡頭,

因為這些事件是根據時間逆流而發生的,

簡單來說,就是倒放狀態。

這個設定也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前提——「熵減原理」(相對於「熵增原理的」的概念),

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並相互依存,

 

但無論如何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這就是熵增導致的必然性。

簡單來說,就好比一個水果暴露在空氣中,它會逐漸氧化進而腐爛,

也就是事情的一般正向發展規律。

逆轉過來的現象,就叫「熵減」,也就是人從死亡狀態開始,到新生狀態結束的全逆向進行,

視覺看到的,就是一切所發生的事情被切換為倒放,

也就是——時間逆轉。

只有這個概念成立,人物才可以從未來回到過去,改變未來,

這也就牽扯出了「祖父悖論」——

悖論情形如下: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母,祖母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母呢?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母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母?

如果在過去已經解除了危機,那麼未來從何而來的危機呢?

這兩點作為《信條》影片成立的基點,也正是信條理解的難點所在,因為在很多情節中,人物是逆向活動的,

正正逆逆,正正正,逆逆逆..

如此反覆,頭腦不清晰的時候千萬不要嘗試去理解這部電影。

而且諾蘭的電影中,除了理論基礎的專業程度無可挑剔以外,

他的影片從來都是商業片中的藝術佼佼者,

《信條》不僅僅是在追求一個概念的玩法與炫技,時間哲學才是諾蘭電影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探索人類的道德,時間與記憶概念,利用時空變化、唯我論、非線性敘事、視覺語言.

這都是諾蘭常用的手法,

如果未來和過去可以相互交織甚至改變彼此,那讓我們深思的「宿命論」又有什麼價值,

諾蘭說讓我們去感受,那就讓感受優先於理解。

單看片段的劇情鏡頭,你就說翻車戲爽不爽?

炸飛機屌不屌?

女主逆天大長腿美不美?

男主男二的絕世友情基不基?

說真的羅伯特·帕丁森真的是出乎了我的意料,《信條》中他為愛穿越時間的行為,

實實在在讓我又對他心動了一把,

雖然他最初就是以顏值出道的,但對於他的長相,一向都是愛的愛慘,誇上天——貴族氣質、膚白俊美、憂鬱美男子.

不愛的就完全get不到他的點——側顏不精緻,有點像「嫩牛五方」.

但看過《信條》之後,大家都頻頻真香了,

甚至成了《信條》最沒有爭議的一個優點,

他成熟略帶頹廢卻堅定的氣質,完美呈現了尼爾這種從未來回到過去洞悉一切的角色設定,

而取得這個成績,帕丁森走了漫漫長路。

在他的出道作品《哈利·波特》中,帕丁森飾演了哈利的學長塞德裡克,

雖然只是短短的出演了一段回憶戲,但「塞德裡克」之死,其實算哈利波特系列中一場轉折重頭戲,

並且借著《哈利波特》中出演的角色,《暮光之城》的導演找上了他,

也在觀眾心中種下了根深蒂固的「暮光男」形象,

但大紅大紫之後,帕丁森很快就厭倦了這種徒有名聲,但私人空間漸漸稀少的狀態,

作為一名演員,帕丁森更希望能夠創造更多表演中的驚喜,

為轉型他努力了許久,與鬼才大衛·柯南伯格合作了兩部影片《大都會》和《星圖》,

又為了撕掉標籤,不惜放棄俊美臉龐,在《迷失之城》、《好時光》、《燈塔》中都以糙老漢的形象呈現。

他真正轉型的至關重要的一部影片,是2017年的《好時光》,

入圍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無數媒體開始認可他的演技,稱他」貢獻了從影以來最好的一次演出「,

也是這部影片,他成功撕下了「暮光男」的標籤,

而後開啟了大放異彩之路,

《燈塔》中的他表現異常出彩,擺脫外形束縛的他,終於在藝術片領域大放異彩,

而後沉澱他又重返商業領域,迎接全新的事業爆發,

成為新一任蝙蝠俠,為他帶的不僅是熱度,

更多的是壓力,

他曾放話「如果演砸了《蝙蝠俠》,我就去拍A片!「,

調侃的表面之下,他承受的是什麼,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清楚。

不過演技愈發紮實的他,生活中卻是另一副樣子,

活活一個行走的沙雕男神

了解之前,我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將這樣一張自帶貴族氣質的臉和一個行走的「段子手」聯繫到一起,

直到我看到他發胖的街拍照,我完全無法將他和那個我記憶中憂鬱氣質的暮光男聯繫到一起,

這忽高忽低的顏值,讓我意識到帕丁森其實可能是個諧星

他最有名的一個梗,

是他將自己的一名私生粉聊到脫粉,

有一次拍戲,一位私生飯跟蹤了他三周,於是他主動出擊主動邀請這位女士吃飯。

在吃飯過程中,帕丁森不間斷兩小時向女粉絲抱怨自己的生活,最終這位女粉絲實在無法忍受催帕丁森結帳離開,成功脫粉了。

而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無數次訪談中的驚奇發言。

曾經羅伯特在一檔節目中直言,當他讀完《暮光之城》這本書之後,覺得這本書根本不該出版,還吐槽說男女主角的腦子都有問題,

據說在討論《信條》劇本時,羅伯特·帕丁森差點就睡過去,

而且在剛接到《信條》劇本的時候,帕丁森每讀一遍都有種自己剛剛感受了個寂寞的錯覺

但拍攝《信條》時,諾蘭對他的評價之高,又讓我們感覺我們都被帕丁森騙了,

這傢伙完全就是以在訪談時的滿嘴跑火車為樂嘛!

諾蘭曾說過帕丁森其實很敏銳,完全吃透了劇本,胡說八道是在迷惑觀眾而已,

所以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信條》成就了帕丁森,使得他再次轉型成功,

而且在看過蝙蝠俠預告片之後,我更加確定帕丁森並非他口中的梗王,而是有真材實料的好演員,

雖然前段時間因為帕丁森感染新冠不得已擱淺讓粉絲又緊張又擔心,不過好在已痊癒重新進組,

畢竟生活總是眷顧樂觀派的人嘛!

帕丁森的人生充滿驚喜,就像是匯報時沒有打草稿的人,不是那種慌慌張張最後稀爛的,

而是從容面對,讓空白綻放出更多絢爛的煙花,

《信條》中的驚豔亮相,足以讓我們更加期待他之後在《蝙蝠俠》中的表現,

說他是梗多,不如說他活的瀟灑,能夠隨心的討論自己的人生,不在乎給自己抹黑,

也不在乎表演呈現以外的偶像包袱,

這樣的人生,是娛樂圈多少人嫉妒的。

其實不止是沒有隱私的娛樂圈,就連我們,對於這樣的人生,也要再用力一點。

去創造驚喜吧。

PS:羅伯特·帕丁森你要說話算話哦,《蝙蝠俠》口碑不好的話就期待你的藝術小電影嘍!

相關焦點

  • 《信條》:宿命論狀況外的羅伯特·帕丁森,是唯一沒有爭議的優點
    今天不開新劇了,想要來帶大家重溫諾蘭新經典《信條》。天寒地凍的時候,最適合捧著一杯熱茶,反覆琢磨這種燒腦電影了。,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母呢?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母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母?
  • 《信條》:諾蘭的回文迷宮 時空奇觀與終極宿命論
    然而《信條》也成為諾蘭迄今為止口碑最富爭議的電影。在IMDB都豆瓣跌破8分。是否看懂《信條》激發了觀者的勝負心,也讓影片口碑經歷了兩極分化的捧殺。 正向的主角是當下時空的主人公(片中他沒有名字),逆向的主角卻是來自未來時空的尼爾。一個救贖世界,一個救贖英雄。
  • 《信條》— 宿命論和自由意志的對立統一?
    周三例會,老闆說起他周末看了諾蘭的新電影— 《信條》。說實話,這電影名字太樸素了。樸素到,如果不知道導演是誰,被「標題黨」轟炸到麻木的我,可能直接就略過它了。直到,有點geeky,英語很好的老闆說「電影75%的內容都沒聽懂」。於是,我決定冒著「新冠」的風險,也要去會會它:莫名其妙的「勝負欲」‍ ‍♀️。
  • 革新性電影《信條》——諾蘭的時空陷阱裡,也藏著浪漫
    ,《信條》裡結合他自己慣用的交叉剪輯手法,讓全片信息量更大、節奏更快,種種細節考驗的是觀眾記憶力和反應力,這個放在一邊看字幕一邊消化理解的外語片來看更是難上加難。既然片子裡的人物都沒有改變過去,那麼所有行為在同一個時間體系內的交互都是註定的,這也是跟《星際穿越》一樣的宿命論。
  • 《信條》為啥黑人男主沒有名字?他的信息保密是最重要的!
    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完了諾蘭導演的《信條》,不知道大家發現一件事情沒有,由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黑人男主」,也就是在未來建立《信條》組織的人,整部電影都沒有提到他的名字。最終為了拯救他而犧牲自己,整部電影中尼爾一共拯救了他6次,如果算上導演沒有提到的時間線,在黑人男主的前半生中,尼爾一直默默地為他保駕護航。第二種可能性是未來的黑人男主在建立了「信條組織」之後,他選擇自己穿越時間回到過去。
  • 如何破解《信條》的銜尾蛇時間悖論?電影為何叫信條?
    她成為了時間方程式上的唯一解。他修行波紋功時從老師那兒已經得知了自己終將一死,但在戰鬥中遇到這一宿命時,他選擇往前邁出大步,坦然接受自己的結局,並把波紋傳給了 JoJo 從而獲得了最後勝利。《信條》中的真正主角 "尼克",他的作為更接近中華文化的 "捨身取義" 了。可以看出來,諾蘭的 《信條》比起他 《星際穿越》裡的宿命論來有進一步的發展。《信條》裡有《星際穿越》一樣的銜尾蛇故事,但《星際穿越》的好結局來自主角對命運的 "無知",而 《信條》裡卻是對命運的 "無畏"。
  • 《信條》最沒爭議的一個優點,我來說下
    隨著帕丁森出演的《信條》於近日上映,他的角色與表演再次引發了熱議。當然,如今的他,與《暮光之城》裡那個面無表情的愛德華已經大不一樣了。《信條》(2020)在《信條》中,他扮演了無名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飾)的助手。
  • 燒腦設定or雞肋間諜,《信條》竟把他拉下神壇?
    如果沒有,就代表這次逆向行為失敗。所以,鏡子在此處充當認知自我行為的道具。而鏡子所映射出的自己,與鏡外的自己,形成一組對稱形象。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男主,在片中是唯一一個沒有姓名的角色。連條目上給的介紹,也只是一個詞「主角」(protagonist)。
  • 《信條》為什麼沒「騙」到我們?
    「THE PLAN」單曲封面,倒放有驚喜哦 對於科幻電影中最值得深度討論的自由意志問題,鋼鐵理工直男諾蘭選擇了過把玩弄時間的癮,只是一嘴帶過,唯一能讓他自圓其說的理論支撐只有諾維科夫的自洽性原則
  • 都在磕《信條》的硬核科幻,那我就說說它的價值觀吧
    人家把整個故事都構建在自己篤信的宿命論上了,還不夠強烈嗎?難道非要從屏幕裡伸出手打觀眾一個嘴巴,再高喊著口號「老子就是宿命論堅定不移的捍衛者」才叫強烈嗎?有些勵志的小夥伴只要聽到「宿命論那恐怕是對宿命論有什麼誤解,它不是教你懶惰和認命。嚷嚷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那是哪吒,他可以只喊口號,不給論據,是因為他在他媽咪肚子裡待了三年多才出來,而其他反宿命論者顯然都不具備此條件。比起反宿命論者,宿命論者們明明知道自己掌握了真理,卻並不急於四處嚷嚷,只是把自己的作品和世界觀都建立在宿命論上,篤定而低調。
  • 《信條》牛 ! X ! 牛 !《條信》
    除了看完諾蘭作品後一貫的不滿足外,也確實是因為《信條》帶來的觀影體驗太過顛覆,以至於我是二刷後才落筆寫了這篇文章。其實要概括《信條》的故事,一句話就足夠了:孤膽特工拯救世界。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救?」以及「如何救?」兩個問題。
  • 《追龍2》的盜賊末路,香港電影的浪漫宿命論
    香港電影的浪漫宿命論香港電影,似乎特別偏愛命運已定的人物,全因為這種宿命論,為人物增加的一絲悲情與浪漫。吳宇森的《英雄本色》,是極致浪漫的宿命論。小馬哥的明知不可為而為,為了尋回尊嚴而賭上性命的從容燃燒,是太過於理想化的結局,放到現實中,可能僅僅是飛蛾撲火燃起的一絲火花。韋家輝的《和平飯店》,是香港電影致敬西部片價值觀的宿命論。
  • 信條中尼爾的身份是什麼 這4個隱藏劇情不要錯過
    尼爾與凱特《信條》中,薩特的妻子凱特與男主曖昧,而與尼爾倒是沒有直接的交流,她不是行動目標的妻子。但當看到凱特遭遇槍擊,尼爾的情緒變化極大,只有面對關係親密的人時才會有此反應。而當男主昏迷休息的時候,全程更是尼爾在照顧受傷的凱特。電影中的細節都在暗示,尼爾與凱特的關係非同一般。
  • 《信條》封不了神
    開門見山,身為諾粉,我不喜歡《信條》。首先是關於「宿命論」的矛盾。《信條》的世界觀是「宿命論」,「what’s happened,happened」,所有發生的,都是已經發生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
  • 《信條》你看懂了嗎?尼爾真實身份揭秘,這4個隱藏劇情不要錯過
    (本文可能有劇透)上周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信條》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作為諾迷固定的儀式感,觀影之後的劇情解讀層出不窮。這些解讀,多是圍繞連電影海報也著重強調的"時空逆轉"展開,其實,玩弄時間只是諾蘭的一道幌子,《信條》的深層是一個關於宿命輪迴的救贖故事。
  • 《信條》你看懂了嗎?尼爾真實身份揭秘,這4個隱藏劇情不要錯過
    (本文可能有劇透)上周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信條》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作為諾迷固定的儀式感,觀影之後的劇情解讀層出不窮。這些解讀,多是圍繞連電影海報也著重強調的&34;展開,其實,玩弄時間只是諾蘭的一道幌子,《信條》的深層是一個關於宿命輪迴的救贖故事。這個救贖故事的驅動核心不是沒有名字的男主,而是由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
  • 《信條》到底是不是大爛片|信條;票房;故事結構;諾蘭;爭議;_網易新聞
    上周末,《信條》上映,遭遇了完全兩級的評價。《信條》的爭議為什麼這麼大?它是諾蘭最差的一部電影嗎?一如既往喜歡諾蘭電影的人,覺得這部電影的設定和結構都非常厲害;但是,更多在電影院被電影裡高密度的動作戲,炸得快要耳聾的觀眾,覺得它完全不顧及觀影感受,故事老套沒有新意。到今天,《信條》的豆瓣評分已經跌到7.9,這幾乎是諾蘭唯一一部評分低於8的電影(《失眠症》諾蘭交出了編劇權)。那麼,《信條》的爭議為什麼這麼大?它是諾蘭最差的一部電影嗎?
  • 沒有平行時空!梳理《信條》尼爾故事線!
    在《信條》裡,尼爾這個角色應該算是最出彩的,他來自未來,和男主搭檔完成了完美的鉗形攻勢,並在多次救了男主的命,最後為男主擋槍,慷慨赴死
  • 沒有平行時空!梳理《信條》尼爾故事線!
    在《信條》裡,尼爾這個角色應該算是最出彩的,他來自未來,和男主搭檔完成了完美的鉗形攻勢,並在多次救了男主的命,最後為男主擋槍,慷慨赴死。3.尋找中間人,炸飛機,救凱特這裡就是電影本身的情節,且爭議較小,不再敘述。
  • 好萊塢鬼才諾蘭和他的《信條》
    他拍的電影,都以「燒腦」著稱。《盜夢空間》讓人們熱議了十年。《信條》亦是如此。從數據來看,似乎並沒有多大區別。喜歡的早已迫不及待,不喜歡的始終不感冒。從這幾天的預售上來看,《信條》甚至都沒有《在時間的盡頭等你》預售來得強勁。點映以及預售票房迄今剛剛過2000萬。 「燒腦「可以成為影片的亮點,卻也可以是「槽點」。但顯然,片方是將此作為賣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