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五季歸來,這才是真正的訪談類節目,強烈安利

2021-01-09 雲端剪輯師

轉眼間,《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陪我們走過了五個年頭。

每一季的熱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是像這樣的訪談類節目是越來越少了

每一季的推出,我都能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東西和營養。

《十三邀》 第五季

十三邀,對應麻將裡的「十三么」,想要胡牌,卻沒有那麼容易。

而主持人許知遠,則是一個保持客觀的觀察者,更接近一個不修邊幅,不合時宜的挑戰者。

第一期邀請的是在B站爆火的羅翔老師。

他原本只是一個授課法律的老師,結果意外卻變成了當今的流量網紅,

許知遠看了關於他的很多視頻,感覺更像是段子式的合集。

他覺得羅翔的個人表達被短視頻的方式有些限制住了。

羅翔老師在這一期關於法律方面的交流對於我們也是有很多的啟發性的。

而在生活中,同樣也是讓人感覺印象深刻,

他在提到自己身邊人的時候,也有很多自己無法改變的現實和事情,

比如親戚讓他在大城市的醫院掛號;

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在出名之後,聯繫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感覺是怕麻煩自己。

其實就像羅翔老師在節目中反覆提到過的,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我們需要走出自己的偏見,接受那些事與願違的東西和事情。

第二期,則是請來了2020年突然爆紅的五條人樂隊,

相較於第一期來說,這期的對話更像是兩個老友之間的閒聊一樣。

他倆的對話雖然有點隨意,觀點也是模模糊糊的,

但是等我們看完之後,我覺得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相對清晰的答案。

在節目中,你可以注意到,在面對這個稍顯和自己有點不搭的組合時,許知遠稍微有點無措。

他的問題一向都很尖銳,但得到的回覆,卻是令他喜出望外的。

比如他問的仁科:「最近有什麼新的人生感受。」

對方則是停下來想了一會兒說:「來不及思考。」

還有就是問他:「參加節目之後,是不是很忙?」

他的回答則是:「我想體會一下精疲力盡,連續被掏空。」

節目中類似這樣的一問一答還有很多。

基本都是許知遠拋出一個聽上去「假大空」的問題,最後他都能巧妙地給化解掉。

在本期節目的最後,許知遠和仁科像普通人一樣蹲坐在路邊,突然就聊到了鋼琴,

仁科說,我現在有錢了,想要買一架鋼琴,就是沒地方放。

許知遠問,你不想買個房子嗎?

仁科的回答是:自己對這件事不感冒,他只是想把鋼琴買回來亂彈。

我希望以後像這樣的訪談類節目能夠再多一些,

能讓我們帶著不一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也能讓我們能夠靜下來心來窺視自己的內心。

相關焦點

  • 9.3分的《十三邀》第五季,這節目不止有尬聊
    不知不覺,《十三邀》已經更新到了第五季。在我看來,這裡的「不知不覺」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每一季的質量雖然都不錯,但熱度始終很有限,屬於那種一個人看完留在內心深處的寶藏節目。二是它的更新時間也沒有那麼固定,經常後知後覺,通過一些片段和視頻才得知節目已經播出了好幾期。
  • 《十三邀》拍到第五季,許知遠變了
    這是《十三邀》第五季最大的變化,常常自稱「知識分子」的許知遠,不再依賴於語言的交鋒。他越來越多地走入他者的生活,用生活的經驗感知對方。 他放棄了一些對時代的宏觀探討,因為時代是從個人身上長出來的。許知遠並不認為這意味著失敗,更何況,同頻和不同頻的狀態會在訪談中交替出現。 許知遠覺得,所謂不和諧,是人們所想像出來的。「我非常坦白地說,所有的娛樂明星都在《十三邀》中談過在其他節目裡沒有談出的問題,如果不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這些人不會說出這麼多來。能否通過一次談話,彼此拓展對自我的理解,對他人的理解,這才是我們節目最核心的東西。
  • 為什麼品牌都愛《十三邀》?
    總播放量超5億,口碑評分8.9,破圈式現象級討論……現象級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已成為流量與口碑的代名詞,影響力持續升級。節目第四季以一如既往的高品質、高契合度目標人群以及升級的商業打法,將節目調性和品牌定位精準結合,成為內容營銷屆的黃金IP。第五季即將開播,又將帶來哪些驚喜與突破?
  • 《十三邀》製作人朱凌卿:誰說深刻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
    許知遠向來不參與審片,如何呈現全由《十三邀》節目組把控。那麼,播出前他們是否預測到會有爭議撲來?朱凌卿避開直接回答,他轉而說節目組對市場的反應是有預設的,他們會預設節目是否精彩,是否有呈現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但在那兩期節目中,是那些毫無價值的,曲解得來的東西成為討論的中心。
  • 與《十三邀》背後的男人談許知遠
    來源 | 騰訊PCG(ID:TencentPCG)《十三邀》第五季開播。我們嘗試在觀者與幕後之間架起橋梁,邀請節目製片人騰訊新聞內容出品部朱凌卿,聊聊他的「偏見」,窺視五季的篤定與生長。這是非常難得的。當所有攝像機對準你,大多數人都會進入某種表演狀態。但許知遠沒有這種表演。我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他會害羞,所以每次他都得喝點兒,把自己「弄暈」後就好發揮。如果說《十三邀》有什麼是一開始確定的,那可能就是 「真實」、「真誠」,這兩個「真」。二是第一次訪談大概四個多小時,從下午一直到深夜,天都黑了。
  • 訪談類節目展開思想碰撞-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隨著傳媒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電視節目樣態的不斷演進,傳統訪談類節目難以吸引新時期生活節奏加快、信息渠道拓寬、表達空間開闊而視聽消費時間有限且碎片化的受眾。    當下,純粹的訪談類節目不再如往日般興盛,開始出現雜糅融合其他類型元素的趨勢,乃至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新聞時政向」延續,「情感娛樂向」式微,「社會文化向」崛起。
  • 理解《十三邀》,請帶上新的偏見
    許知遠並不認為這意味著失敗,更何況,同頻和不同頻的狀態會在訪談中交替出現。 許知遠覺得,所謂不和諧,是人們所想像出來的。「我非常坦白地說,所有的娛樂明星都在《十三邀》中談過在其他節目裡沒有談出的問題,如果不是一個有趣的談話,這些人不會說出這麼多來。
  • 小而美的訪談節目《十三邀》,是一場精英文化者的狂歡
    而許知遠的公知身份,意味著他對事物的見解與觀點、對人性的洞悉與理解都要深刻得多,這會讓被訪者更有傾訴的欲望,至少把他當作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在聊天,而不是被訪者引導的說教式採訪。 從羅振宇到葉準到賈樟柯再到馬東,都集中在生活與文化藝術領域,這些人都是他們所認為的5%的人。
  • 告別《十三邀》,《十三遊》裡的許知遠終於不尷尬了!
    許知遠面對俞飛鴻時不安和侷促的細枝末節,被鏡頭一一記錄,仔細看完那段採訪,深感俞飛鴻情商之高,對各種提問,回答的滴水不漏,連表情管理都十分高級,全方位碾壓總想讓俞飛鴻放下戒備的許知遠,其實在那期《十三邀》裡,真正該放下戒備的應是許知遠本人。
  • 以《圓桌派》和《十三邀》為例,分析聊天類綜藝口碑長盛的原因
    綜藝類節目在最近幾年內呈爆炸式增長,除了流量巨大的歌舞、遊戲類真人秀等純娛樂性綜藝外,還生發出其他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其中聊天類綜藝頗受好評。這種知識能量巨大、對社會現象有著強烈關注的節目,正在成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強勁勢力。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雷克薩斯RX與許知遠攜手穿行10個不同城市,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智者們對話,聆聽那些生活中的矛盾與對立,「兼·融」成為嶄新的人生。
  • 許知遠敗也《十三邀》,成也《十三邀》,原因何在?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許知遠成功「洗白」,人們說起他成了訪談節目的良心,成了堅守自我的時代裡的一束光,原因何在呢?1、1976年出生的許知遠是以文筆出道,但大眾認識他是從《十三邀》開始,這檔訪談節目一改傳統新聞訪談節目客觀中立的態度,以許知遠偏見的視角,和當下明星等人進行溝通。所以《十三邀》剛播出的時候其實還蠻受歡迎,在訪談節目中算得上火,可是正式這檔節目把許知遠推上了風口浪尖。
  • 《十三邀》憑什麼成為爆款?
    在做《十三邀》之前,我們用最喜歡的書做了一個短視頻欄目,到目前已經做了100多期,播放量超過了1億;還有一個系列的訪談節目,有點像《十三邀》的前身。 1.去中心化,非剪輯 《十三邀》是我們在2016年跟騰訊新聞聯合策劃製作的一檔精品的高端訪談節目。第一季的前兩集剛出來,就獲得了一個金熊貓國際紀錄片最佳談話類節目的榮譽稱號。現在基本上做到了雙周播,每季13期,播放形式有精簡版40分鐘,完整版2-3個小時兩種。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深度文化與高端品牌...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從第一季到第四季,《十三邀》的節目口碑與流量穩步攀升,為合作品牌斬獲眾多潛客。在新中產崛起、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十三邀》重拾匠心,深耕優質內容,通過內容IP的共建,引來用戶的高價值注意力,成就了雷克薩斯「兼·融之道」的品牌精神,為品牌主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更深層的情感認同。高知受眾和優質口碑 促品牌植入一舉奪目延續既有的節目調性,《十三邀》第四季仍受到多金高知群體受眾的青睞。
  • 《十三邀》第五季第一期
    在眾人久久期盼之下,《十三邀》第五季終於開播了,第一期許知遠對談羅翔,羅翔老師是我老鄉,北京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畢業,一位北大高材生。在對談中,羅翔老師承認自己不夠勇敢,承認自己的局限性。這樣自己很累弄得別人也很累,這樣子不好。高曉松也有局限性,我現在知道自己的局限性了,腦瓜子不靈活,交際能力很差。以至於現在這樣的困境,同年齡人已經超我太遠了,我要加倍努力去彌補這差距。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在這樣現實的世界,更多的是現實的考慮,我現在25歲在和18歲的小孩一起上學,中間這7年我怎麼彌補?
  • 《十三邀》x雷克薩斯:以"兼·融之道"探索文化與高端品牌合作之效
    【車訊網 報導】  深度訪談節目《十三邀》第四季,與雷克薩斯第二次攜手共同深化了這一精品IP的合作。雷克薩斯RX與許知遠攜手穿行10個不同城市,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智者們對話,聆聽那些生活中的矛盾與對立,「兼·融」成為嶄新的人生。
  • 《十三邀》被剪掉的「隱秘內容」,都藏在這裡了
    而節目的 52 位訪談人物,則都是我們這個時代裡極具特色與代表性的,每一位都值得關注:今天我想推薦給你的,是恢復了節目刪除部分的完整版《十三邀》。邀請你用閱讀的方式,去回看這場我們時代裡無盡的盛大對話。
  • 《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找到那個「真」問題丨專訪
    可《十三邀》又是怎麼誕生的?它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力?其內容本身是否存在某種自洽的邏輯?恰逢《十三邀》第五季播出,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找到了《十三邀》製片人朱凌卿,與他聊了聊《十三邀》背後的創作邏輯,其中包括了《十三邀》的內核、對內容邏輯的思考,以及具體的製作流程等等。我們希望呈現隱藏在節目背後的線索,能對大家進一步理解這檔節目有所幫助。
  • 《十三邀》終於出書了
    一年一季的對話訪談節目《十三邀》,到今年已累計 13億 次播放了。
  •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 | 薦書
    《十三邀》全四季內容首次結集出版訪談歷時4年,文稿整理打磨1年,體量遠超視頻按人物類型重新劃分為藝術家、時代偶像、知識分子、浪潮人物4個分輯堪稱一部時代聲音的紀念碑不管是不是忠實觀眾,你都一定聽說過這部從開播就火到現在的訪談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