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經歷過日本殖民,為何韓國人反日,臺灣人卻親日,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2021-12-31 劉煥的書房

收錄於話題 #劉煥讀歷史筆記 119個

大家都知道,日本殖民過朝鮮半島、中國臺灣,這幾個殖民過的地方,對於日本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

韓國人極端反日,朝鮮人也是如此,這並不是說,韓國人就不看日本動漫,不聽日本歌曲了,而是本能厭惡,這一次日本排放核廢水,韓國也是為數不多和中國站在一起的國家。

中國臺灣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對日本人比較喜愛,多次調查的臺灣人最喜愛的國家,日本都名列第一。

臺灣人為什麼親日,很多人都會說到日本的殖民統治,畢竟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0年,推行了日語教育,臺灣難免很多人被日本化。

可是,同樣經歷過日本殖民,為什麼韓國人卻不是如此呢?

我們回到歷史中去找找答案。

一、武力統治的失敗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島割讓給了日本。

1910年,朝鮮半島和日本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正式併入日本。

而兩地的光復都是1945年。

也就是說,日本殖民臺灣一共50年,而殖民朝鮮半島則是35年,時間是差不多的。一般來說,30年為一代人,也就是說,日本殖民臺灣和朝鮮半島都培養出了整整一代人。

因此,日本對於臺灣和朝鮮半島的影響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而日本雖然是殖民時代的後來者,明治維新的時候考察歐洲,學習了各國的制度,包括了殖民制度,當時日本學習德國最多,殖民政策也學習的德國。德國和比利時殖民非洲,對土著人是最為殘忍的。

 

比利時殘酷殖民剛果

在1895年之後的十多年,臺灣人強烈反抗日本統治,掀起了長達20年的起義,歷史上把一系列的起義統稱為「乙未戰爭」,可是,臺灣人的起義非常迷茫,清政府拋棄了臺灣,臺灣起義並不能讓其回歸清朝。1912年民國建立之後,臺灣起義達到了最高潮,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但是在日本不斷派兵中,最終被平定。

乙未戰爭

日本治臺20年,除了損失慘重之外,一無所獲,臺灣也缺少日本所需要的工業原材料,日本國內普遍覺得得不償失,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嘲笑。


影片薩德克巴萊

提到日本殖民臺灣,就不得提到「後藤新平」,他作為臺灣民政長官,學習西醫的他狂熱崇拜德國,推行所謂「生物學的殖民地原則」,治理臺灣時期,後藤新平深受統一德國的俾斯麥影響,推行工業化富國強兵政策,大力推行統一臺灣的幣制,以促進金融與商業的流通;同時還推動各種交通運輸企業及鐵路、海港、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還在臺灣原本就有良好基礎的蔗糖業中,引進新式製糖技術、經營模式以及大量資本,促使臺灣的蔗糖和稻米產業有了很快的發展。

因此,今天人們說,臺灣日治時期有一定的建設成就,大多是後藤新平在清末時期推行的。

可是,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打破了日本殖民的規則,日本人這才發現,雖然他們治理了臺灣20年,為臺灣建立了工業化的基礎,臺灣人卻毫不領情,依然要回歸中國。根本原因在於,日本是外國,日本人是外族,外族打理的家業,臺灣人絲毫不會領情。

因為吃力不討好,最終,後藤新平的政策等於失敗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後藤新平也建造了滿鐵鐵路,但是東北人也不會感激他的原因。

二、同化統治的開始

日本人統治臺灣和朝鮮的早期,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但是絲毫沒有得到臺灣和朝鮮的心,反而激起不斷的反抗,這讓日本人賠了夫人又折兵。

1918年9月29日,日本第一位平民出生的人物原敬當上了日本首相,這在現代日本史上意義重大,標誌著平民內閣代替了貴族內閣,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大正民主時期」。雖然三年之後,原敬就被因為政治不滿的右翼所暗殺,但是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原敬對於殖民地最大的影響就是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所謂的「內地延長主義」其實是法國殖民的政策,該主義相信人種文化與地域可互相同化。因此該主義主張將新附殖民地領土視為「雖與內地有稍許不同,但仍為內地之一部」,並直接適用本國法律。

因此,原敬提出「使殖民地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政府,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他意識到,要實現「本土化」目標,單純依靠暴力鎮壓和殘酷統治是不行的,必須改變殖民地民眾的「國民性」,因而「教育」是關鍵,就此原敬形成了和後藤新平完全不同的殖民政策。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

同化。

這項殖民制度學習的法國。法國殖民非洲的時候,大力推行語言教學,推廣法語。甚至不惜建立學校,投資教育這種看起來成效不大的機構。久而久之,法語成為了非洲使用很廣泛的語言,今天的非洲,12.86億人口中,根據統計,2.85億人都會說法語,佔非洲總人口的22%,在西非,甚至佔到80%之多,法語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與此相比,德國和比利時的殖民政策比較野蠻,殘酷壓迫土著居民,對於剛果和納米比亞的管理今天看起來觸目驚心。

英國的殖民統治又太柔弱了,並不推廣自己的語言,所以很多殖民地其實和它的關聯並不大。

日本此時改變了策略,從德國式的野蠻屠殺殖民轉換為法國的同化殖民政策,就是推行所謂的語言化殖民,以達到本土化的效果,進而達到奴隸化、殖民化的效果。

1919年,田健治郎被派任為臺灣的首任文官總督,他在赴任前,與日本首相原敬談妥,以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並於同年10月正式向府內官員發表。他表示,同化政策的精神是內地延長主義,也就是將臺灣視為日本內地的延長,目的在於使臺灣民眾成為完全之日本臣民,效忠日本朝廷,加以教化善導,以涵養其對國家之義務觀念。其實日本同化琉球和北海道阿伊努人就是用的這個辦法。

此後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都是用的此方法。二戰時期的「皇民化」也是此辦法的延續。

日本的同化政策,包括後來二戰時期的皇民化,主要有這樣幾項措施。

第一個就是提倡學習語言。

語言是文明的載體,如果語言改變了,文明勢必會發生改變。

日本在臺灣強制推行日語教育,從娃娃抓起,力爭把日語作為臺灣人的母語,取代中文的地位。

根據統計,1919年的時候,臺灣人幾乎無人懂日語。

到1932年時懂日語的臺灣人約100萬,佔總數的22.7%。到了1937年,臺灣日語普及率為37. 8%,1944年則達71%。且大多數都是青少年,對於臺灣的影響非常大。那個時候臺灣的人口為200萬,青少年估計100萬左右,其中就有70萬是會日語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國民黨後來遷臺帶來300萬大陸人,即「外省人」,稀釋了臺灣日語人口,臺灣的日語人口會更多。

1919年一直到1945年,6歲的識字兒童都必須學習日語入學,也就是說,1913年至1939年出生的臺灣人中,大多或多或少學習過日語,這是非常可怕的。

李登輝出生於1923年,正好在這一區間。

同時,不僅僅兒童要學習日語,日本還禁止臺灣人使用方言、中文,而一律使用日語、日文。各級學校停開漢語課程,一律使用日文教科書;所有報紙不準以中文印行,已出版的中文書籍和報刊一律清除;機關工廠和團體等公共場所必須使用日語和日文;在日常生活中不論男女老少都要使用日語。殖民當局還在各地設置日語講習所,強制普及日語。殖民當局規定,「不學日語者要罰金」等標語。

日本學校教臺灣兒童學習日語

日本人同化策略的第二個就是強迫臺灣人改變習俗,要求臺灣人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臺灣民間信仰和燒毀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通過生活習俗讓臺灣人日本化。

第三個就是改變姓名,日本人在臺灣推行改名運動,要求臺灣人把姓名從中國姓名改變為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輝就曾經有日本名字「巖裡政男」。改名後的臺灣人確實看不出和日本人的差別。最搞笑的是,強迫中國人改用日本姓氏,很多人不清楚怎麼改,日本人直接發明了拆字法,比如「黃」改為「共田」(Kyota)或「廣內」(Hirouchi);「洪」改為「共川」(Kyokawa)或「三井」(Mitsui);「呂」改為「宮下」(Miyashita);「尹」改為「伊東」(Ito);「崔」改為「佳山」(Kayama);「簡」改為「竹間(Chikuma)」;「周」改為「田口」(Taguchi);「沈」改為「欠川」 (Kakekawa);「李」改為「尾季」(Biki);「顏」改為「須戶」(Sudo);「吳」改為「矢口」(Yaguchi);「許」改為「巳午」(Miuma)等。也就是說,把每個中國姓氏全部拆成了日本姓氏,還因此發明了不少姓氏,最終臺灣人幾乎全換成了日本姓氏。

第四個就是招收臺灣人去參加日軍。此外,還在臺灣徵集了大量的慰安婦。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個措施像極了歷史上的孝文帝漢化改革,當初孝文帝為了學習先進的漢族文明,把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帝國遷都洛陽,同時,要求鮮卑人都要說漢語、穿漢衣,同時還要和漢人通婚以及取漢人姓名,把鮮卑人的多字姓氏都改成了漢族單姓。

日本人的這些舉動可能學習了孝文帝改革,只不過,正好反過來而已,堪稱用心險惡。

所以說,這些同化的措施後患無窮,這些皇民化教育的臺灣人內心其實已經認同自己是日本人了,這不是玩笑。

可是,幸虧日本二戰戰敗投降了,臺灣回歸中國,中華民國對於臺灣日本化進行了清除運動,如果不是1945年矯正,而是1985年矯正,或許就來不及了。

1948年,中華民國創辦《國語日報》作為在中小學中推行國語之用。同時,提倡國語化運動,後來蔣介石又提出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在我寫的臺灣武俠小說歷史上也有提到,意外促進了武俠小說的興盛。

可是,國民黨到臺之後,也有一系列錯誤舉動,比如說二二八事件,激發了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並且在幾十年後完全爆發。

1974年2月25日,臺灣還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蹟要點》,也就是說,經過幾十年的矯正,臺灣終於清除了日本留下的皇民化痕跡。

要知道,1945年的時候,臺灣本土人可是74%會說日語的,這個比例實在驚人, 日本距離同化臺灣只差最後五年,但是被戰敗阻止。

可是,由於二二八事件和國民黨後來長達數十年的戒嚴,導致很多本省的臺灣土著人對傾慕的「祖國」失望而厭惡,懷念日治時期。

事實上,臺灣人對於日治時期很多認識是比較模糊的,雖然確實日本在臺灣的很多建設都保留,比如阿里山鐵路和水利設施。但是不管是東線鐵路還是石門水庫等大工程,其實建設者都是蔣經國,他提倡的十大建設才是今天台灣基礎設施的基礎,而並非百年前的日本。

石門水庫

有人要說了,日本在臺灣本土化的殖民失敗了,後來留在臺灣、會說日語的本省人其實只有幾十萬人了,在2000萬人口的臺灣來說,如今比例不大。為何今天的臺灣,依然是親日作為主流呢?

其實問題主要出在1971年聯合國恢復席位上,這是一件大事。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正式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決定迅速傳遍全球。對於臺灣的打擊是巨大的,蔣介石和蔣經國都備受打擊。

這件事情之後,臺灣人的認識就出現了極大的模糊。

本來,臺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是天經地義的,尤其是臺灣還有30%的人就是從大陸過去的外省人,他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居住在中國,自然是中國人。

可是,1971年恢復席位之後,臺灣人覺得中國就是PRC,且全世界都和PRC建交了。PRC是唯一代表中國的政府。他們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模糊,久而久之,臺灣人就要問一個問題,既然PRC是中國,那我是誰?

同時,「二戰」後國民黨對臺灣社會實行「威權」思想控制的基礎是「中國意識」,在國民黨失去「中國正統」代表權後,對臺灣的統治也漸漸與曾經殖民統治過臺灣的帝國主義國家劃上等號,產生情感障礙,出現認同錯位。而1996年臺灣戒嚴接觸之後,威權沒有了,中國意識也一夜之間沒有了。

迷茫的臺灣人覺得要給自己找一個身份認同,所以本土意識崛起。進而引發了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發生於1979年12月10日,發源於《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行的一次爭取民主示威的遊行,有兩萬人慶祝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一周年紀念會,由此引發了對於國民黨和長達數十年戒嚴的反對,參加本次活動的人以及辯護律師後來都成為了著名的反對派人士,並且在1986年成立了民進黨,民進黨以本土化作為宗旨,以去中國化作為目標,推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本土化運動」。而去除了中國化之後,臺灣本土文化毫無競爭力可言,不得不引入其他文化,因此大力提倡日本文化,因此,一般的臺獨往往也都是親日、舔日分子。

也就是說,臺灣對於日本的喜愛,其實和自我身份的模糊有一定的關係。1971年之前,臺灣人覺得自己就是中國,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己任,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誰。

1971年之後,臺灣恍惚了,不清楚自己是誰了,既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復興什麼中華文化呢?復興臺灣文化?臺灣本土哪裡有文化?於是,臺灣人轉而喜愛日本文化。


畢竟,日本軟實力確實很強,作為發達國家,日本的動漫在全球流行,雖然韓流崛起,但是日流還是很興盛,在大陸也有不少人喜愛日本文化,但是大陸一直受到「不忘國恥」的教育,近三十年,臺灣卻沒有這樣的教育,所以年輕人哈日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平心而論,臺灣人也並非最哈日的,56%的人喜愛日本,這在全球範圍內也只能排到第七。

根據調查,印尼是最為哈日的國家。

而臺灣人去日本旅行免籤,很多人去日本多次旅行,這些都增加了臺灣人對於日本的喜愛,所以2011年日本地震後,臺灣的捐款是世界上最多的。

當然了,今天的臺灣實力弱小,還不得不依靠美日同盟主導的軍事力量,所以親近日本,也就更容易被理解了。

也就是說,今天台灣人的哈日主要以年輕人居多,而這一切都和數十年的去中國化離不開關係,臺灣人越疏遠中華文化和中國認同,就會越喜愛日本文化。

那麼,問題來了,韓國也經歷過日本殖民,為何韓國人這麼反日呢?

三、韓國的自我認同

事實上,日本殖民朝鮮時期和殖民臺灣時期是一樣的,雖然晚了十多年,但是正好也趕上了同化政策時期,所以日本對於朝鮮也進行了同化政策。

日本宣稱「內鮮一體」「日鮮同祖」,向朝鮮人灌輸日本精神,實行思想控制。

同時,還是在臺灣的四招:

要求朝鮮人學習日語、使用日本風俗、使用日本姓名、參加日軍。

這四項皇民化運動一項不差都給了朝鮮,日本把朝鮮作為北進基地,臺灣作為南進基地,前者進行工業建設,後者進行農業建設,並沒有厚此薄彼。

而且臺灣總督府沒有多少臺灣人,朝鮮總督府卻有不少朝鮮人,因為不少朝鮮人日語學得極好,和日本人毫無差別,所以大量朝鮮人在朝鮮總督府任職。同時,日本要求朝鮮人創氏改名,同樣是拆字法,把朝鮮人全部換成了日本名字。

比如1917年出生的韓國總統樸正熙,他的日本名字就叫做高木正雄。「樸」就是木加上卜,所以他的姓氏是高木,他還曾經發表過對日本效忠的宣言,這和皇民化是分不開的。

不過,日本殖民朝鮮的時間畢竟比殖民臺灣的時間要短,根據統計,1944年,能使用日語的朝鮮人為21%,而臺灣則是71%,後來朝鮮還南北分治,可以說,日本皇民化的影響,朝鮮還是不及臺灣的。

和臺灣二戰之後一樣,朝鮮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清除日本殖民痕跡運動,北朝鮮不用說了,社會主義國家對於這些最在行,日本皇民化在主體思想面前被秒得渣都不是。

而南朝鮮,也就是韓國,則通過一件大事去除了日本皇民化統治。

那就是廢除了漢字。

雖然早在14世紀世宗大王時期,朝鮮就發明了諺文,不過朝鮮一直還是使用漢字的,而日本人的日語中也使用漢字。

1944年的漢城接頭

為了去除日本皇民化影響,韓國做出了決定,全面廢除漢字。

這項決定有什麼用呢?

用處可大了,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文明的載體。

舉個例子,有一種小說題材,日本人寫的很多,就是偵探小說,通過偵探對一個案件進行偵破。

後來二戰之後,日本廢除了一系列漢字,「偵」字不再使用了。

既然偵字不能用了,這種小說就不能叫做偵探小說了。

日本人改了一個名字,就是「推理小說」。

這個名詞後來也進入了臺灣和大陸,大陸接收了這個名詞,所以日本推理在今天的大陸還是很流行的。

那麼韓語呢,韓語的偵探小說還是탐정 소설,탐정是偵探的意思,소설是小說的意思,而且소설還是一個來自於漢語的詞語,讀音是so seol,就是「xiao shuo」的古代漢語音譯過去的。

也就是說,廢除了漢字之後,韓語中就沒有任何來自於日本的漢語詞了,就此,也清除了日本影響,所以韓國一直流行著歐美推理小說,而不是日本的,近期才開始熱賣東野圭吾的小說。而韓國本土推理文學一直不怎麼興盛。

所以說,韓國通過廢除漢字,基本上清除了所以日本給它的文化影響,這說起來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情,為了清除日本文化影響,只因為日本使用中國的漢字,就廢除了漢字。

所以,關於韓國,網絡有不少謠言,什麼端午節、孔子之類的,其實都是謠言,韓國廢除漢字,也並非是因為厭惡中國,而是因為要去除日本皇民化痕跡。

與此相比,臺灣就做的不夠,臺灣不用漢語拼音,而用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用日語假名發明的,乍一看還以為是日語,這樣的話,臺灣人天生就會對日語親近。

韓國雖然經濟上和日本合作,比如說起亞汽車公司引進的三菱汽車公司的技術,但是韓國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沒有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印象,所以也不會對日本文化有任何的親近。樸正熙時期,促進了和日本經濟的正常化, 1965年籤訂了《韓日基本條約》,這一條約還引發了國內的反對,當時的韓國和近幾十年的中國一樣,雖然在經濟上聯繫日本,但是在政治上一直反對日本,而隨著80年代的民主化進程,韓國更加不用依賴日本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出自我的認同。

同樣經曆日本殖民,同樣經歷80年代的民主化,韓國卻和臺灣走上了相反的路。

根本原因在於,臺灣對於自我身份認識很模糊,但是韓國卻很清晰。韓國是大韓民國,它的任務就是要復興朝鮮族文化,韓國也是為了這個目標努力的,正因為有著明確的目標,所以韓國不會去親近日本文化,反而會去和日本文化競爭,打敗日本文化,因為韓國有自我的文化認同。韓國在軍事上也不必依賴日本,只需要依賴美國就可以,所以韓國人喜愛美國,但未必喜愛日本,就是這個原因。

而臺灣人的認識卻十分模糊,它的任務是復興中華文化嗎?還是復興臺灣土著文化?它不知道自己是誰,沒有明確的目標,臺灣只能去親近日本文化,做日本文化的附庸,因為臺灣沒有自我的文化認同。

如此看來,臺灣要想真的臺灣文化崛起,首先必須要學習韓國,先恢復自我的文化認同開始,先從恢復中華文化的認同開始。

參考資料

1、龐慶祥,韓國「去漢字化」之路能走多遠

2、黃新憲.關於日據時期臺灣皇民化運動若干問題的探討

3、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

相關焦點

  • 部分臺灣人為何親日?
    一評論員林淑玲指出,臺灣與美日關係一直處於不對等狀況,臺灣期待美日提供安全保護被吃定,美日長期對臺予取予求。對於曾殖民臺灣50年的日本,臺灣迄今仍有為數不少「戀殖」的親日派在歌頌殖民時代的美好,包括教科書都不能提到慰安婦是「被迫」,遑論是像韓國強硬的要求日本對二戰慰安婦道歉、賠償,立銅像紀念等。而臺灣的「獨」派多數是親日派。
  • 《樸烈:逆權年代》韓國反日之外 與生俱來的逆權情結
    而這部《樸烈:逆權年代》的港版片名同樣有著「逆權」二字,取名為《逆權車夫》,然而特別的是,這次臺灣片商直接將「逆權」帶入片名當中。▲《樸烈:逆權年代》將於臺灣上映。以日本殖民韓國時期為背景,敘述一位朝鮮無政府主義者樸烈,因對日本的種種侵略行動有所不滿,組織了社會主義派的「不逞社」,進而成為排日運動的主導者。
  • 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
    這種哈日,就像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一樣:「哈,日本」。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裡邊有幾個人操著結結巴巴的日語激動不已地對服務員說自己是臺灣人,最喜歡日本,日本是「第二故鄉」……朋友開玩笑對我說:「還以為那幾個臺灣人在日本找到失散多年的親生骨肉呢」。
  • 改日名、講日語、易習俗,臺灣為何總有日本的影子?一切根源於此
    在如今的中國臺灣地區似乎總能看見日本的影子,無論是早在明治時期從日本那裡培養起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棒球文化,還是行政區劃中和日本一樣的縣市順序安排,甚至一些老一輩臺灣人同時擁有中、日文兩個名字,如李登輝還有一個日本名字,巖裡政男。之所以日本文化對臺灣地區影響如此之大,甚至能讓某些臺灣地區政客和人民「親日」「媚日」,與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對臺灣地區實行的長達50年的皇民化運動有關。
  • 韓國反日不是因為日本人不好?而是有人曲解了日本對韓國的殖民史
    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編撰了一本韓奸名錄,把4000多個韓國國內的韓奸的名字劣跡,一一列到上面,有的人就說至於嗎?都過了70多年了,那場戰爭日本也失敗了,全球範圍內都譴責討伐他們,現在沒有必要搞得這麼嚴重,當年誰對誰錯,這是一目了然的事。
  • 臺啤酒新包裝:「媽祖+日本皇軍」|臺灣人都"親日媚日"嗎?
    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此外,在今年初,一直宣稱反核的民進黨當局又被曝180度大轉彎,擬開放日本核災地區食品,一時讓島內輿論炸了鍋。不少島內民眾痛批,「反核的說要開放核食?那還反什麼核?都吃到核食了!」,更有網友直指「蔡英文媚日已經沒有底線了!」
  • 「感謝日本皇軍!」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
    1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首先要提的就是當年日本的「皇民化教育」。自從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後,臺灣民間的反日活動有增無減,特別是1930年的霧社起義事件,給在臺日人造成較重傷亡,而起義的賽德克族幾乎滅族。
  • 洪秀柱:臺灣有些人留戀殖民過去 是被虐待狂嗎?
    海外網5月12日電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11日下午赴桃園忠烈祠祭祀英靈,由於桃園忠烈祠本身也是日本神社,當被問到對日本殖民臺灣的看法時,洪秀柱表示,臺灣受到殖民統治之後,還這麼留戀殖民的過去,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是有被虐待狂嗎?
  • 韓國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韓國開始清算親日的「韓奸」!
    有點扯遠了,關於「薩德」的那段歷史我們不多說了,當初薩德事件的時候我們已經給大家詳細分析過,不過估計由於大多數人都是後來才關注的,所以並不一定能真正的了解這段歷史背後的中美博弈。回到正題,最近一段時間,大家的關注點都在中美貿易爭端、華為事件上,大家都忽略了韓國和日本在這段時間的鬥爭。
  • 日本殖民統治韓國35年,韓國為什麼沒有被同化?因為有這項國策
    琉球、中國臺灣、朝鮮都被日本進行過殖民統治,而且時間都比較長,不像亞洲其它地方只是在二戰期被日本短期佔領。
  • 臺灣有些人為什麼對日本殖民統治不反感,日本在臺灣留下了什麼?
    國民黨敗退臺灣,隨國民政府遷臺的大陸居民形成了臺灣移民史上最大的單批次移民潮。1895年至1945年對於臺灣來講,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又稱「日治時代」。日本佔領臺灣以後,臺灣人民進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是日軍經過5年時間的「平叛」,到了20世紀初,臺灣已不再有武裝行動,大多數臺灣人甚至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力。
  • 砍蔣介石銅像,樹日本殖民碑,臺灣人錯亂的「轉型正義」!
    三年後,同樣在陽明山公園,卻又一群人要立一塊碑,名字叫做「昭和天皇緣之櫻」紀念碑。提出這一請求的是島內一個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他們以今年曾贈送緋寒櫻苗赴日本皇室為由,盼在陽明山立一座「日皇碑」。陽明山公園管理處建議此碑可立於陽明山花鐘所在的陽明公園內,但遭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以「為什麼要在我們的土地設立日本天皇碑」加以拒絕。
  • 臺灣導演魏德聖,究竟算是媚日還是不媚日?
    魏德聖,註定是個不讓人省心的導演。三部劇情個性鮮明的電影,讓他在不同時期分別被打上「輕度媚日」「血性抗日」「美化日據」三個劇情反轉般的標籤。 究竟是記錄臺灣,還是獻媚日本?究竟是還原歷史,還是美化殖民? 1. 2008年的《海角七號》,是臺灣電影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筆,不僅叫好又叫座,更被認為是臺灣電影多年低迷後復甦的標誌。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反日社會氛圍下,這種書居然逆勢大賣,韓國人自己都驚!
    在韓國社會反日情緒持續高漲的當下,一本極盡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歷史的親日書籍《反日種族主義》卻逆勢走紅、連續兩周登頂韓國暢銷書排行榜,令人側目。《反日種族主義》資料圖(圖源:《韓國日報》)報導稱,該書的中心思想是,韓國社會反日甚至仇日情緒容易蔓延的原因是,過去韓國社會一直歪曲日本殖民統治朝鮮半島時的那段歷史(書籍中利用大篇幅去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歷史
  • "反日情緒"包圍韓國年輕人:對日貨"四不",徹底剪斷不易
    我周圍的朋友和家人都覺得我們應該加入到這場經濟戰中。」她說,在她看來,這場「戰爭」遲早都會爆發。這位韓國姑娘試著不去買曾經常用的日本品牌,如優衣庫的衣服,索尼、松下和佳能的電子產品,植村秀的日化用品……「但是我還是會吃日本食物,因為這不會直接影響到日本經濟——韓國的日本餐廳都是由韓國人經營的,不是日本人。」這場貿易糾紛也影響到了Eve所在律所的業務量。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那個時候臺灣的年輕人如果你想出頭,你必須接受這種奴化教育,你要學日語,甚至你的夢想就是能夠到日本去讀大學。甚至日本統治末期二次大戰,日本連兵都沒有了,到臺灣到朝鮮去徵兵,李登輝和他的哥哥都踴躍報名,李登輝的親哥哥還真的成為了日軍的一份子,只不過後來戰死沙場。
  • 日本投降後,全世界都在慶祝,唯有韓國「一片哀號」?
    沒想到這幫人也紛紛躲貓貓,就怕沾上個「日」字。▲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為何慌亂成這樣?因為這幫人心裡明白,雖然之前的五十年裡,日本人煞費苦心,在朝鮮半島瘋狂推行「洗腦」教育,朝鮮半島的歷史被他們篡改,史料大量燒毀,二戰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滲透整個朝鮮半島,還成功培養出了大批「親日分子」,從戰場到後方,鞍前馬後給日本人賣命,但他們自己也清楚:在朝鮮半島作的孽,太多了!
  • 日本殖民臺灣對回歸後的香港的啟示
    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長達50年,這一段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 從三星會長去世到日韓貿易戰:日本殖民遺產如何影響韓國經濟
    在今天的韓國政壇,給對手貼上「親日派」(在韓語裡這三個漢字所包含的批判意味遠大於中文語境)的標籤無疑是最好用的攻擊手段之一。對於這些在日本統治期間背叛民族的殖民合作者們的討伐其實早從戰後不久就來開了帷幕。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大韓民國初代總統李承晚在任期內就通過了《反民族行為處罰法》並在1948年10月開設了反民族行為特別調查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