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並置頂本公眾號~
這是「曉曉說兩岸」的第98篇原創
《過臺灣》第11集——泣血山河
http://www.iqiyi.com/v_19rre7qcmk.html
長期以來,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系列難以化解的矛盾和衝突。而臺灣問題一直是影響兩國關係最突出的矛盾。
日本插手臺灣問題的動機是多重的,綜合起來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以及感情上的「臺灣情結」。由於美國在亞太地區以美日同盟為戰略支點,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立場和態度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和主導著日本對臺態度,加大了日本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程度。
一
評論員林淑玲指出,臺灣與美日關係一直處於不對等狀況,臺灣期待美日提供安全保護被吃定,美日長期對臺予取予求。對於曾殖民臺灣50年的日本,臺灣迄今仍有為數不少「戀殖」的親日派在歌頌殖民時代的美好,包括教科書都不能提到慰安婦是「被迫」,遑論是像韓國強硬的要求日本對二戰慰安婦道歉、賠償,立銅像紀念等。而臺灣的「獨」派多數是親日派。
對於部分臺灣人為何產生「日本情結」,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揚表示,日本殖民臺灣,非但裹挾著武力上的壓制,更嚴重的是其背後迥異於「中華文明」的西方「現代文明」。
李登輝即曾在其書中直言「是日本讓臺灣完成近代化。因為日本的統治,臺灣得以從傳統農業社會蛻變為近代社會」,且認為正是「日本在臺灣引進公眾教育後,臺灣人……逐漸擺脫儒教的束縛」,也因此為「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否認臺灣是『世界上最親日的地方』。非但是經歷過日本統治所謂的日文世代,就連年輕一輩也有很多是親日派」這個說法而沾沾自喜。
所以必須承認,50年的日據時期對於臺灣不僅是歷史層面的分離,更是文化層面的割裂與同化。這對臺灣影響深遠,甚至在光復之後繼續發生作用,至今未曾稍歇。
50年的「皇民化」殖民統治時間使得臺灣日式文化烙印深邃,且內戰後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將其與大陸之間的聯繫再次人為切斷,加之冷戰時期為抵禦大陸又與日本往來密切,可以說,日據時代的烙印從未在臺灣被徹底根除。
二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表示,兩蔣時代以降,臺灣長期扮演親美日、對抗中國大陸的角色。
馬英九時期,經由兩岸雙方的努力,不斷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兩岸人民密切的交往也確定了「兩岸一家親」的事實。臺灣也逐漸從對抗者轉變為和平發展的參與者,並期待改變過去親美日的角色。
然而,隨著蔡英文當局上臺後,臺灣大量的親日派政客開始遊走臺、日之間,試圖引導蔡英文當局往日本靠攏。而日方確實也樂見兩岸關係一定程度的緊張,因而積極透過各種方式,加強日本對臺灣的影響力。所謂的「臺日合作共推新南向」,乃至積極鼓勵臺灣加入CPTPP,就是在這樣的盤算與脈絡下展開。
同時,日本深知臺灣人的悲情性格,於2017年1月、5月相繼變更雙方派駐機構名稱,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日方)、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臺方),讓臺灣、日本同時出現,滿足部份臺灣人追求的精神勝利。
因此,中華統一促進黨認為「臺獨」親日派到處橫行,彰顯1945年臺灣光復並非真光復,需要訴諸二次光復。
四
正如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所表示,同樣被日本殖民,臺灣跟朝鮮比起來特別親日,這在朝鮮看來非常荒謬。在很多史觀上,臺灣站到和日本人一樣位置,用日本人角度來看那段歷史,臺灣人是被害者,卻站在加害者的位置跟日本人一起書寫歷史,這樣的歷史錯位,無法讓後代完整理解那段歷史。
當臺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的歷史,卻演化成部分民眾的「媚日」「親日」行為,企圖「聯日拒統」,無疑加強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我想,臺灣人民應該明白,日本有其自己的國家利益,只會利用民進黨的親日態度而予取予求(比如開放福島核災食品進口臺灣),而不會隨臺灣而起舞。
原創不易,為知識付費,文末隨喜讚賞~
蘋果用戶長摁二維碼讚賞~
現已開通讀者來稿,周末刊發,歡迎有想法的親們發表觀點~
另,為了公眾號的發展,承接商業合作項目,如需合作,
請聯繫郵箱:xiaoxiaochen@jmu.edu.cn
或者關注公眾號留言:
歡迎親們大量轉發文章~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作者簡介:
任職情況: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廈門市經濟發展研究會理事候選人、福建省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候選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之聲》、廈門衛視《兩岸直航》、中國華藝廣播臺海時評節目《聲動兩岸》、美國舊金山灣區華語電視談話節目《八方論談》點評專家。中國臺灣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中華聯合通訊社、華廣網、香港中評網、臺灣旺報特約評論員。
學術經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研究專長為臺灣政治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研究,已參與2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30多場次,公開發表相關領域研究文章100多篇,在新華網、環球時報、今日俄羅斯、香港中評社、中國臺灣網、華廣網、觀察者網、中華聯合通訊社、臺灣旺報、中時電子報、兩岸公評網等媒體發表眾多時事評論。
上文:兩岸軍事互信,可能嗎?
推薦:TPP or CPTPP or RCEP or E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