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臺灣人為何親日?

2021-12-24 曉曉說兩岸

請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並置頂本公眾號~

 

這是「曉曉說兩岸」的第98篇原創

 

《過臺灣》第11集——泣血山河

http://www.iqiyi.com/v_19rre7qcmk.html

 

長期以來,中日關係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系列難以化解的矛盾和衝突。而臺灣問題一直是影響兩國關係最突出的矛盾。

日本插手臺灣問題的動機是多重的,綜合起來主要是出於地緣政治利益、經濟利益以及感情上的「臺灣情結」。由於美國在亞太地區以美日同盟為戰略支點,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立場和態度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和主導著日本對臺態度,加大了日本因素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程度。

評論員林淑玲指出,臺灣與美日關係一直處於不對等狀況,臺灣期待美日提供安全保護被吃定,美日長期對臺予取予求。對於曾殖民臺灣50年的日本,臺灣迄今仍有為數不少「戀殖」的親日派在歌頌殖民時代的美好,包括教科書都不能提到慰安婦是「被迫」,遑論是像韓國強硬的要求日本對二戰慰安婦道歉、賠償,立銅像紀念等。而臺灣的「獨」派多數是親日派。

對於部分臺灣人為何產生「日本情結」,上海市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洪揚表示,日本殖民臺灣,非但裹挾著武力上的壓制,更嚴重的是其背後迥異於「中華文明」的西方「現代文明」。

李登輝即曾在其書中直言「是日本讓臺灣完成近代化。因為日本的統治,臺灣得以從傳統農業社會蛻變為近代社會」,且認為正是「日本在臺灣引進公眾教育後,臺灣人……逐漸擺脫儒教的束縛」,也因此為「現在,大概沒有人會否認臺灣是『世界上最親日的地方』。非但是經歷過日本統治所謂的日文世代,就連年輕一輩也有很多是親日派」這個說法而沾沾自喜。

所以必須承認,50年的日據時期對於臺灣不僅是歷史層面的分離,更是文化層面的割裂與同化。這對臺灣影響深遠,甚至在光復之後繼續發生作用,至今未曾稍歇。

50年的「皇民化」殖民統治時間使得臺灣日式文化烙印深邃,且內戰後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將其與大陸之間的聯繫再次人為切斷,加之冷戰時期為抵禦大陸又與日本往來密切,可以說,日據時代的烙印從未在臺灣被徹底根除。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表示,兩蔣時代以降,臺灣長期扮演親美日、對抗中國大陸的角色。

馬英九時期,經由兩岸雙方的努力,不斷推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兩岸人民密切的交往也確定了「兩岸一家親」的事實。臺灣也逐漸從對抗者轉變為和平發展的參與者,並期待改變過去親美日的角色。 

然而,隨著蔡英文當局上臺後,臺灣大量的親日派政客開始遊走臺、日之間,試圖引導蔡英文當局往日本靠攏。而日方確實也樂見兩岸關係一定程度的緊張,因而積極透過各種方式,加強日本對臺灣的影響力。所謂的「臺日合作共推新南向」,乃至積極鼓勵臺灣加入CPTPP,就是在這樣的盤算與脈絡下展開。 

同時,日本深知臺灣人的悲情性格,於2017年1月、5月相繼變更雙方派駐機構名稱,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日方)、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臺方),讓臺灣、日本同時出現,滿足部份臺灣人追求的精神勝利。

因此,中華統一促進黨認為「臺獨」親日派到處橫行,彰顯1945年臺灣光復並非真光復,需要訴諸二次光復。

正如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所表示,同樣被日本殖民,臺灣跟朝鮮比起來特別親日,這在朝鮮看來非常荒謬。在很多史觀上,臺灣站到和日本人一樣位置,用日本人角度來看那段歷史,臺灣人是被害者,卻站在加害者的位置跟日本人一起書寫歷史,這樣的歷史錯位,無法讓後代完整理解那段歷史。

當臺灣曾經被日本殖民的歷史,卻演化成部分民眾的「媚日」「親日」行為,企圖「聯日拒統」,無疑加強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我想,臺灣人民應該明白,日本有其自己的國家利益,只會利用民進黨的親日態度而予取予求(比如開放福島核災食品進口臺灣),而不會隨臺灣而起舞。 

 

原創不易,為知識付費,文末隨喜讚賞~

蘋果用戶長摁二維碼讚賞~

 

現已開通讀者來稿,周末刊發,歡迎有想法的親們發表觀點~

另,為了公眾號的發展,承接商業合作項目,如需合作,

請聯繫郵箱:xiaoxiaochen@jmu.edu.cn

或者關注公眾號留言:

 

歡迎親們大量轉發文章~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

 

作者簡介:

 

任職情況: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廈門市經濟發展研究會理事候選人、福建省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候選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之聲》、廈門衛視《兩岸直航》、中國華藝廣播臺海時評節目《聲動兩岸》、美國舊金山灣區華語電視談話節目《八方論談》點評專家。中國臺灣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中華聯合通訊社、華廣網、香港中評網、臺灣旺報特約評論員。

 

學術經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博士畢業,研究專長為臺灣政治與兩岸關係、政治文化與政治心理研究,已參與2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參加相關學術研討會30多場次,公開發表相關領域研究文章100多篇,在新華網、環球時報、今日俄羅斯、香港中評社、中國臺灣網、華廣網、觀察者網、中華聯合通訊社、臺灣旺報、中時電子報、兩岸公評網等媒體發表眾多時事評論。

 

上文:兩岸軍事互信,可能嗎?

推薦:TPP or CPTPP or RCEP or ECFA?

相關焦點

  • 同樣經歷過日本殖民,為何韓國人反日,臺灣人卻親日,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可是,幸虧日本二戰戰敗投降了,臺灣回歸中國,中華民國對於臺灣日本化進行了清除運動,如果不是1945年矯正,而是1985年矯正,或許就來不及了。1948年,中華民國創辦《國語日報》作為在中小學中推行國語之用。同時,提倡國語化運動,後來蔣介石又提出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在我寫的臺灣武俠小說歷史上也有提到,意外促進了武俠小說的興盛。
  • 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
    的確,李登輝的一生,是首鼠兩端、左右投機的一生,但就算如此騎牆,他都沒忘記一件事——自己是日本人。而事實上,整個臺灣地區有何止一位「李登輝」? 所以今天小兵兵就和大夥談一談臺灣的「媚日情節」。1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首先要提的就是當年日本的「皇民化教育」。
  • 為詆毀「兩岸一家親」,綠媒炒作「臺灣人基因」
    【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島內部分學者和綠媒又炒作「去中國化」,這次他們甚至用上了「臺灣人的基因與中國人不同」的荒謬論調。對此,有島內網友直言:不是基因問題,是腦子有問題。1月14日,綠媒《自由時報》刊出了這樣的新聞↓
  • 翻譯丨蔡英文領導的臺灣,由親中向親日轉變 韓網友:臺灣已經瘋了
    6月3-4日,臺北國立音樂廳響起了日本NHK交響樂團的公演。NHK交響樂團是繼1971年後,45年來首次在臺灣表演。此次公演是為了感謝五年前東日本大地震時臺灣人民的捐助,但卻被日媒賦予了日本和臺灣「新關係的序曲」這樣的含義。蔡英文與日本首相安倍的母親洋子女士一同觀看了表演。
  • 為詆毀「兩岸一家親」|綠媒炒作「臺灣人基因」
    這位林媽利還列舉自己的研究經歷稱,自己曾發現臺灣人的血型多為東南亞常見的「孟買血型」「米田堡血型」,而現代臺灣人大部分應該是荷蘭佔據臺灣時代的臺當地族群「平埔族」(又稱「臺灣居民一家親」而在主持人的理解下,則出現了這句話↓
  • 親綠名嘴放狂言:臺灣人氣質被窒息 都怪中國文化
    摘要:親綠名嘴時常在政論節目中抹黑大陸,這兩天又有人出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了。29日,有評論員再度語出驚人,大言不慚地稱臺灣人的「個人氣質都被窒息了」,只因為學了中國文化。
  • 臺灣7旬老翁持刀闖宅搶劫 原來是被害人親舅舅
    臺灣7旬老翁持刀闖宅搶劫 原來是被害人親舅舅     因欠地下錢莊債務,竟強盜自己外甥女的男子謝正雄,被逮後懊悔不已。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日前,臺灣高雄一名女子暗夜在住處遇劫,沒想到一眼認出歹徒竟是高齡70歲的親舅舅!
  • 譚得志幫暴徒潛逃臺灣:揭密香港親臺勢力
    7月11日至12日,亂港派和「港獨」組織組成的香港反對派,將舉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初選,以確定最終出戰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名單。
  • 為何臺灣現在有不少人媚日?和日本侵華時期在臺灣的一項措施有關
    ,恨的牙根痒痒,為什麼,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他太媚日了。我們非常理解這種民族感情,因為畢竟歷史上日本給我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所以提起李登輝,即便不太熟識他的人,也要罵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媚日了。而且通過李登輝這個人,我們可以給大家剖析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批人的狀態,李登輝為什麼媚日,實際上也跟他的出身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部分在鄂臺胞將乘包機返回臺灣
    (抗擊新型肺炎)部分在鄂臺胞將乘包機返回臺灣中新社武漢2月2日電 記者2日從湖北省臺辦獲悉,湖北省臺辦在省疫情防控指揮部的統一指揮和國臺辦指導下,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精神和高度重視關懷臺胞健康福祉的宗旨,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涉臺工作,採取有力措施
  • 黃智賢節目遭打壓,不「親中」,難道要親日、親美?
    黃智賢將此圖片發布在微博等社交網頁上,並以《說「沒有大陸臺灣活不下去」 這叫作「過分親中」?而這次的騷擾,根據公文,是因為有人檢舉2月21日《夜問打權》主持人黃智賢的言論「過分親中」。節目中黃智賢說到: 「沒有大陸臺灣活不下去」,竟被「NCC」認定,犯下所謂的「國家內亂罪」?!
  • 臺灣新聞晚播報:蔡當局遭批「事主裝公親」
    中國臺灣網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2017年1月16日,歡迎收聽今天的《臺灣新聞晚播報》!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3日結束薩爾瓦多行程,準備飛往美國舊金山時在機上與媒體聊天,當記者提到自己需要「一例一休」時,她回應若想要「一例一休」,就要跟自己的僱主說,而不是跟臺當局抗議,讓臺當局公親變事主。
  • 親日臺劇《智子之心》下架4日,臺灣青年受訪稱停播系反應過度
    文 裘雪瓊5月18日,在臺灣某親中(大陸)報社工作的臺灣青年小陳就臺劇《智子之心》下架接受火星試驗室時說,「社長告訴我,這部電視劇的導演聽了林志工的口述,覺得故事不錯就拍了,沒有什麼政治意圖的。對那位志工來說她只是說她的故事,確實也是歷史的悲劇。」《智子之心》劇照小陳說,他原本沒聽說《智子之心》,而今輿論沸揚,反倒想看劇了。
  • 臺啤酒新包裝:「媽祖+日本皇軍」|臺灣人都"親日媚日"嗎?
    臺灣人為何親日?臺灣人「親日」不是秘密。最近臺灣一家基金會公布民調結果,顯示在臺灣人最喜歡的國家中,日本排第二,第一是新加坡。此外,日本殖民者還通過醜化中國,強制普及日語,嚴禁使用漢語及地方語言,取消中國傳統節日,廢止中文報紙,宣教生活方式日本化,強迫民眾參拜日本神社,改用日式姓名等手段,割裂臺灣同祖國大陸的情感與文化聯繫。在殖民者高壓政策下,民眾不得不學日語、穿和服、宿榻榻米。「皇民化」運動使部分臺灣民眾的民族、國家認同開始發生異變,甚至對日本逐漸產生好感,此應為臺灣社會「日本情結」的根源!
  • 臺親日團體想立「天皇碑」的陽明山有何來頭?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島內有親日團體想在陽明山為日本天皇立碑,結果遭臺北方面拒絕。這也讓陽明山這個景點引發關注。陽明山原名草山,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小觀音山這一帶山區。日本殖民時期的1927年,臺灣舉辦民眾投票選出「八景十二勝」,草山獲選為臺灣十二勝之一。日本人稱草山為「臺灣的箱根」。
  • 臺親日團體想在陽明山立「天皇紀念碑」,被臺北市府委婉拒絕
    @銳看臺灣報導 臺灣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向蔡當局表達想在陽明山設置"昭和天皇櫻之緣"紀念碑,內政機構營建署陽明山公立公園管理處經研議後,向該會建議可立在陽明公園內,權責單位北市工務局公園處18日強調,不理解陽明山明明是臺灣土地,為何要設立昭和天皇紀念碑?
  •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何堅定主張統一?黃智賢:對臺灣好,對兩岸好
    編輯:翰林2021年環球時報年會於12月5日在北京舉行,黃智賢作為此次晚會的論壇主持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就對臺灣近期存在的熱點問題做出回應。記者首先發問:這次主持論壇年會不會害怕島內的綠媒攻擊嗎?
  • 「四獨」齊聚臺灣,現場為何還有日本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黃臺仰、陳浩天及周浩輝等「港獨」分子日前到臺灣參加「世界人權日」嘉年華。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臺當局擬批准親日團體在陽明山立日本天皇碑,臺北市政府阻擋拒絕
    一個由臺日兩地人士組成的親日團體「櫻花返鄉會」,日前以陽明山公園管理處今年曾贈送緋寒櫻苗赴日本皇室為由,向臺灣當局表達希望在陽明山立起一座所謂「昭和天皇櫻之緣」的紀念碑,希望在明年花季前完工,以便與日本皇居附近同款碑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