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不開門,影迷都在翻老片。哪一部值得復看?
近日《沉默的羔羊》重映的消息讓大家又記起了它的魔力。
這部於1991年首映的電影,不少片段都充滿血x,再加上背景音樂的渲染、拍攝手法的加持,讓它成了一部不敢看,看的時候更害怕,看完卻久久難忘的奇特影片。
但是,再恐怖,也敵不過它好看,畢竟是奪下了奧斯卡5項大獎的經典影片,它並不是「嚇」大的。
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自然離不開演員對於人物刻畫的神一般的精準貼切,以及它本身所揭露的社會現象、涵蓋的現實意義,還有對人性透徹的解析。
電影能夠分析的點實在太多,本文著重拎出女主克麗絲·史黛琳的心路歷程進行分析。
首先,整部電影是圍繞一個心理變態追捕案來展開的,兇手水牛·比爾專挑女性下手,把她們囚禁起來後奪走生命,並剝下皮膚作為紀念。
而對於這種有著變態癖好的殺人犯的心理,只有同類的精神病醫生漢尼拔·萊達能夠分析解答。
但是漢尼拔本身就是一個食.人魔,被關在監獄八年,警方沒有人能夠撬開他的嘴來協助破案。
所以,克勞福先生從警校裡選出了一個漂亮聰明的女學生,來完成這項任務。
她,就是克麗絲。
雖然克麗絲是一個見習警察,但在為人處世方面,她自有一套圓滑的說辭,沒有絲毫膽怯和羞澀。
面對某些男性言語上的性騷擾時,她不會強硬拒絕或直接開撕,而是利用這些優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最後還會巧妙地用言語為自己收場。
在第一次會見漢尼拔的時候,漢尼拔瞧不起她一個見習生,克麗絲就順勢拉低自己的位置,用謙遜的態度表示自己是來學習的。
這種以退為進的世故,讓漢尼拔對她高看一眼,也因此推動了漢尼拔協助分析罪犯心理的情節發展。
因為,對高智商的漢尼拔來說,克麗絲是一個有趣的存在,他想要分析她的心路。
為了能快速找到比爾的下落,克麗絲就和漢尼拔做了交易。
她把自己的童年經歷分享給他,而他把自己對比爾的分析教給她。
兩人交鋒的過程,其實也是克麗絲的自我救贖的過程。
漢尼拔誘導著克麗絲,一步一步地走進內心深處的恐懼,尋找到午夜驚醒的夢魘的根源。
那一個個被尖叫聲困擾的深夜,是克麗絲潛意識中自我編織的蜘蛛網,她把父親的死歸責於自己的無用,把羔羊的死也歸責於自己的無能。
所以,她努力著成為FBI的一員,把內心的譴責付諸於抓捕罪犯的行動。
她拿著高級皮包,卻穿著廉價鞋子,想要用外在的裝飾彌補內心的自卑。
她敏感細緻,又有野心,能夠從兇手的作案手法分析出性格、身材和癖好;能夠從馬丁參議員的呼籲中看出她對心理學上共情的利用;能夠從博士的幾句話語中得到他對自己感興趣的意思……
她是個好的探員,而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擺脫那張蜘蛛網的束縛。
在此之前或許她沒有意識到,這張蜘蛛網是她親手編織而成的。
漢尼拔不愧是熟知人性的精神病專家,他通過對克麗絲的觀察和交談,很快就找到了癥結所在。
他在分析比爾養飛蛾背後的心理時,說他是想要改變。飛蛾破繭化蝶的過程就是一種轉變。
童年經歷過的長期的虐待讓他極度討厭自己的身份,想要變性又被無情拒絕,從而走上心理扭曲的路,用自己的手段實現目的。
其實,這也是在說克麗絲。
寄養在親戚家時,克麗絲曾經被尖叫的羔羊驚醒,她出於同情和保護的欲望,試圖放走羔羊,但那些羊原地不動。
從小的圈養讓它們忘記了自己本該是自由的。
但她不死心,自己抱起一隻羊就走,對她來說,能救一隻是一隻。
可惜的是,最後的結局是羊被殺,她被送去孤兒院。
這段回憶之所以會成為克麗絲多年來的心魔,其實還是源自她父親慘死的經歷。
雖然從時間上來說,事情已經過去,但實際上它像電影一樣,一直在藏識中放映,等到觸及相似的情境,就會刺激我們的注意力,從現實轉移到痛苦的潛識中去。
不管是克麗絲,還是比爾,都是被童年陰影支配的受害者,只不過前者選擇了正途,後者迷失了自我。
池宇峰在《人的全景》裡提出了「全因模型」的理念,該模型由平衡態、負反饋、經驗價值清單、比較器和平衡補償機制組成,這五個模塊互相影響,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維持平衡態的穩定。
在這部電影中,童年的不幸滋生了克麗絲的恐懼和悲痛,使她偏離了平衡狀態,為了恢復平衡,她便產生了彌補內心罪惡感的需求和動機,這就是轉變的源頭。
她因為自責沒能保護好父親,但父親已然去世,無法讓她彌補虧欠,所以她把這種同情心轉移到那些羔羊和其他人身上,通過拯救別人來得到自救,這就是平衡補償機制。
而她父親生前懲奸除惡的經歷和榜樣作用,讓她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弘揚正義,這就是經驗價值清單。
總之,所有的行為都源於克麗絲內心的不平衡,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恢復內心的平衡。
在影片的最後,克麗絲隻身闖入險境,抓獲罪犯比爾,救出受害者凱薩琳,獲得所有人的肯定。
她是成功的,找到了內心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達到了和過去的和解,讓自己重又恢復了平衡的狀態。
所以,影片取名《沉默的羔羊》,其實也是在暗示,羔羊的尖叫聲最終趨於平靜,克麗絲的夢魘最終被克服。
其實,對於自我的探索、尋找和救贖,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社會的難題,也因此這一類的影視作品總是能引發觀眾的思考和共鳴。
《沉默的羔羊》放映後不久,另一部救贖因童年陰影而缺失的自我的電影上映,豆瓣評分高達9.1分。
它就是《完美的世界》。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逃犯布奇遇上了單親家庭的男孩漢菲利普,上演了一段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治癒故事。
布奇從小生活在家暴中,沒有體會過父愛。
所以當他遇到同樣沒有父親的菲利普時,一種共情自然而然產生。
他把自己缺失的愛都彌補在孩子身上,何嘗不是一種自我的救贖和平衡態的補償呢?明明是不完美的人生,卻為了保護另一個靈魂不再受損,他做著過去完全不同的事。
一行禪師說過:「當我們明白痛苦,就不會再抱怨;當我們接受痛苦,就會具有慈悲心。」
克麗絲也好,布奇也罷,他們都找到了內心真正的恐懼之源,直面它,接受它,並作出改變去克服它。
人生而在世,無法選擇父母,也無法選擇幸與不幸,有些傷害可能會跟隨一生,有些痛可能需要一輩子去治療,但不管如何,生活總是要自己去過的。
樂與悲,其實取決於自己對自己的選擇。直面恐懼之源,學會與自己和解,做出轉變,畢竟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