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件珍品,《白毛女》主要講述了農民家庭的少女「喜兒」,由於舊社會的迫害,原青春韶華的少女一夜白頭,也相應地以「白毛女」作為劇名。由於這篇小說反映舊社會的現狀,因而得到大家的認同和欣賞,認為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敢於批判舊社會的文學作品,對舊社會歷史和制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該劇以一個天真的少女形象出現,她是僱農楊白勞的女兒。因為爸爸欠了黃世仁的高利貸,在年關臨近時,黃世仁逼死楊白勞還債,最後,黃世仁將喜兒強佔抵債。從此以後,喜兒成了受傷害受侮辱的姑娘。為抗爭,她隻身逃入深山,終年不見陽光,住在山洞裡,終年不見陽光。
數十年後,人們的觀念也開始轉變,有很多人以為楊白勞不會自殺,那黃世仁娶喜兒為妾,難道能改變貧窮的命運嗎?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如果黃世仁真的想納喜兒為妾,為何大年初一要把喜兒強搶進黃宅,玷汙她,百般侮辱她。因此和他結婚是沒有道德底線的,也是無法改變命運的。
還有人發問,以前的女人都特別看重自己的清白,有時候比生命還重要,為什麼白毛女被黃世仁無情地玷汙之後,就沒有選擇自殺呢?眾所周知,楊白勞是舊社會受壓榨的農民形象,受不公正對待而不反抗,就是接受舊社會的壓迫。
若喜兒自殺,整部作品就成了悲劇,只顯示舊社會如何使人變成鬼,而不表現出一種積極的抗爭態度,文學價值和研究意義就大大降低。這齣戲是在抗戰即將勝利的時候創作的,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喜兒」這種原型的確存在於歷史中,只不過是在「白毛女」創作之後。